文章出處:想學會分享,先要懂得“自私”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
如果你問一個兩歲的小孩,能不能把手裡的蘋果分一塊給你,通常他都會說不給。
玩玩具的時候也一樣,你只是輕輕碰了一下他的玩具,他立刻就會大喊“這是我的”。
這時候,有的家長會和孩子說,要學會分享。
甚至有的家長怕孩子長大會變得自私,小時候強迫他們去分享。
畢業於耶魯大學,專門進行科學育儿知識傳播的“常青藤爸爸”,
在一篇文章裡說了一個知識。
讓孩子學會分享,不能用強迫的手段,
而是要接受他們暫時自私行為,然後再一步步建立分享的概念。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孩子學會分享,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是孩子要具有“所有權”意識,
也就是說,孩子要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
孩子大概在兩歲左右會有這種意識。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能分清楚“我的、你的和他的”。
就算當事人不在,他也能說出這是“爺爺的眼鏡”,或者“媽媽的手機”。
我們知道,孩子最開始是和母親一體的,出生以後,他們就變成獨立個體了,
就需要找一個獨立於母親的身份。所以兩歲的孩子有很強的佔有欲,
恰好說明了他們的心智在成長,對這種暫時的“自私”行為,家長不能打擊,而是要尊重。
第二個前提,是他們要有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因為分享嘛,就是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用,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
所以,要做到分享,首先要能同情和理解別人的需求。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
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兒童自我中心主義”,
意思是說,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兒童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知道還有別人的角度。
所以,兩三歲的小孩在那玩玩具,不管別的小朋友感受,是因為他感覺不到。
這種能力,要到四五歲才出現,到六七歲才慢慢成熟。
所以,在四五歲之前,孩子一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看起來就會比較自私。
實際上這是很正常的心理發展階段,和真正的“自私”沒什麼關係。
那孩子怎麼能學會分享呢?首先可以從社交上學習。
一般來說,孩子從三歲開始就有社交意識了,
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就開始學著分享了。
有個研究發現,3歲左右的孩子願意和那些對自己好的小朋友分享玩具,
而且兩個人關係越好,分享的次數就越多。
另外,大人也要引導孩子。但是在引導的時候,有幾件事情要注意。
第一,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所有權。
因為就算在成人世界,
我們也不會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和別人分享,孩子也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
第二,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好處:如果他分享之後,對方說“謝謝”就最好不過了;
如果沒有,家長要鼓勵一下孩子,可以說“看小朋友玩的多開心啊,
他心裡一定在感謝你呢!”這時候孩子就會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第三,家長要給孩子做榜樣。
比如,把東西借給鄰居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一起去,
這種耳濡目染比告訴孩子要分享更管用。
第四,創造社交機會和分享機會。
家裡來客人了,可以讓孩子幫著拿外套,擺餐具,或者把自己的零食給客人吃。
這時候客人就會誇孩子,孩子就會慢慢喜歡幫助人和分享了。
第五,不要試探孩子的分享意識。
有的家長會逗孩子說:“分給我吃一點好不好?”等到孩子給了,家長又不要了,
這樣的試探會讓孩子感到困惑,覺得大人就是說說而已,並不會真要他的東西。
孩子分享意識就這樣被扼殺了。
最後總結一下,想讓孩子懂得分享,需要具備兩個前提,
一個是孩子要有“所有權”的意識,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的。
二是孩子具有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孩子想要學會分享,需要積累社交經驗,也需要大人的引導。
在引導時,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充分尊重孩子的所有權,
讓他們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好處,而且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平時多創造社交機會和分享機會,不要試探孩子的分享意識。
本文源自:公眾號“常青藤爸爸”(一味讓孩子分享,小心重蹈你媽媽的覆轍)
稿:寶利
轉載:得到
----------------
主旨:
讓孩子學會分享,不能用強迫的手段,
而是要接受他們暫時自私行為,然後再一步步建立分享的概念。
孩子學會分享,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是孩子要具有“所有權”意識
也就是說,孩子要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
孩子大概在兩歲左右會有這種意識。
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能分清楚“我的、你的和他的”。
第二個前提,是他們要有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兩三歲的小孩在那玩玩具,不管別的小朋友感受,是因為他感覺不到。
這種能力,要到四五歲才出現,到六七歲才慢慢成熟。
所以,在四五歲之前,孩子一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看起來就會比較自私。
實際上這是很正常的心理發展階段,和真正的“自私”沒什麼關係。
那孩子怎麼能學會分享呢?首先可以從社交上學習。
大人在引導時,有幾件事情要注意:
1. 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所有權
因為就算在成人世界,我們也不會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和別人分享,
孩子也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
2. 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好處
如果他分享之後,對方說“謝謝”就最好不過了。
3. 家長要給孩子做榜樣
4. 創造社交機會和分享機會
5. 不要試探孩子的分享意識
有的家長會逗孩子說:“分給我吃一點好不好?”等到孩子給了,家長又不要了,
這樣的試探會讓孩子感到困惑,覺得大人就是說說而已,並不會真要他的東西。
孩子分享意識就這樣被扼殺了。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
如果你問一個兩歲的小孩,能不能把手裡的蘋果分一塊給你,通常他都會說不給。
玩玩具的時候也一樣,你只是輕輕碰了一下他的玩具,他立刻就會大喊“這是我的”。
這時候,有的家長會和孩子說,要學會分享。
甚至有的家長怕孩子長大會變得自私,小時候強迫他們去分享。
畢業於耶魯大學,專門進行科學育儿知識傳播的“常青藤爸爸”,
在一篇文章裡說了一個知識。
讓孩子學會分享,不能用強迫的手段,
而是要接受他們暫時自私行為,然後再一步步建立分享的概念。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孩子學會分享,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是孩子要具有“所有權”意識,
也就是說,孩子要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
孩子大概在兩歲左右會有這種意識。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能分清楚“我的、你的和他的”。
就算當事人不在,他也能說出這是“爺爺的眼鏡”,或者“媽媽的手機”。
我們知道,孩子最開始是和母親一體的,出生以後,他們就變成獨立個體了,
就需要找一個獨立於母親的身份。所以兩歲的孩子有很強的佔有欲,
恰好說明了他們的心智在成長,對這種暫時的“自私”行為,家長不能打擊,而是要尊重。
第二個前提,是他們要有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因為分享嘛,就是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用,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
所以,要做到分享,首先要能同情和理解別人的需求。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
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兒童自我中心主義”,
意思是說,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兒童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不知道還有別人的角度。
所以,兩三歲的小孩在那玩玩具,不管別的小朋友感受,是因為他感覺不到。
這種能力,要到四五歲才出現,到六七歲才慢慢成熟。
所以,在四五歲之前,孩子一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看起來就會比較自私。
實際上這是很正常的心理發展階段,和真正的“自私”沒什麼關係。
那孩子怎麼能學會分享呢?首先可以從社交上學習。
一般來說,孩子從三歲開始就有社交意識了,
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就開始學著分享了。
有個研究發現,3歲左右的孩子願意和那些對自己好的小朋友分享玩具,
而且兩個人關係越好,分享的次數就越多。
另外,大人也要引導孩子。但是在引導的時候,有幾件事情要注意。
第一,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所有權。
因為就算在成人世界,
我們也不會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和別人分享,孩子也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
第二,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好處:如果他分享之後,對方說“謝謝”就最好不過了;
如果沒有,家長要鼓勵一下孩子,可以說“看小朋友玩的多開心啊,
他心裡一定在感謝你呢!”這時候孩子就會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第三,家長要給孩子做榜樣。
比如,把東西借給鄰居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一起去,
這種耳濡目染比告訴孩子要分享更管用。
第四,創造社交機會和分享機會。
家裡來客人了,可以讓孩子幫著拿外套,擺餐具,或者把自己的零食給客人吃。
這時候客人就會誇孩子,孩子就會慢慢喜歡幫助人和分享了。
第五,不要試探孩子的分享意識。
有的家長會逗孩子說:“分給我吃一點好不好?”等到孩子給了,家長又不要了,
這樣的試探會讓孩子感到困惑,覺得大人就是說說而已,並不會真要他的東西。
孩子分享意識就這樣被扼殺了。
最後總結一下,想讓孩子懂得分享,需要具備兩個前提,
一個是孩子要有“所有權”的意識,知道什麼東西是自己的。
二是孩子具有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孩子想要學會分享,需要積累社交經驗,也需要大人的引導。
在引導時,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充分尊重孩子的所有權,
讓他們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好處,而且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平時多創造社交機會和分享機會,不要試探孩子的分享意識。
本文源自:公眾號“常青藤爸爸”(一味讓孩子分享,小心重蹈你媽媽的覆轍)
稿:寶利
轉載:得到
----------------
主旨:
讓孩子學會分享,不能用強迫的手段,
而是要接受他們暫時自私行為,然後再一步步建立分享的概念。
孩子學會分享,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是孩子要具有“所有權”意識
也就是說,孩子要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
孩子大概在兩歲左右會有這種意識。
兩歲的孩子已經開始能分清楚“我的、你的和他的”。
第二個前提,是他們要有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兩三歲的小孩在那玩玩具,不管別的小朋友感受,是因為他感覺不到。
這種能力,要到四五歲才出現,到六七歲才慢慢成熟。
所以,在四五歲之前,孩子一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看起來就會比較自私。
實際上這是很正常的心理發展階段,和真正的“自私”沒什麼關係。
那孩子怎麼能學會分享呢?首先可以從社交上學習。
大人在引導時,有幾件事情要注意:
1. 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所有權
因為就算在成人世界,我們也不會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和別人分享,
孩子也有支配自己物品的權利。
2. 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好處
如果他分享之後,對方說“謝謝”就最好不過了。
3. 家長要給孩子做榜樣
4. 創造社交機會和分享機會
5. 不要試探孩子的分享意識
有的家長會逗孩子說:“分給我吃一點好不好?”等到孩子給了,家長又不要了,
這樣的試探會讓孩子感到困惑,覺得大人就是說說而已,並不會真要他的東西。
孩子分享意識就這樣被扼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