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得到-外史-美國也曾有過公有制

文章出處:美國也曾有過公有制


說起美國,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實行私有制的國家。
可是你知道嗎,其實在美國建國之前,美國人的祖先們曾經有一段實行公有製的歷史。
那麼他們的公有製怎麼在美國建國的時候沒能延續下來呢?
歷史學者趙誠有一篇文章,為我們解開了答案。


四百多年前,英國開始向北美移民,
這些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和遭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
在這批移民潮中,一艘名叫“五月花”的帆船,登上了美洲的陸地。
船上的102名乘客,就是最早的一部分美國人。

當時呢,由於天氣等因素,這批人登錄的地方,
並不是他們計劃中的目的地,他們等於是在一個完全陌生又毫無準備的地方登陸了,
所以一下船,他們就遇到了情況,什麼情況呢,有這麼​​幾個方面:
1.當地土著印第安人的襲擊;
2.野獸的威脅;
3.食品不足;
4.令人難以抵禦的寒冷天氣。

在這種情況,誰也不敢離開集體,因為離開就意味著死亡。
針對這種情況,他們實行了一種集體主義的協作方式:
集體蓋房,分工保衛,並根據人數平均分配每個人每天的口糧。
食物不夠的時候,就靠捕獵堅持到秋天。


這樣的方式,在第二年就碰到了問題,糧食不夠吃讓這些移民身體虛弱,
身體虛弱又導致了他們沒有力氣耕種糧食。
除了這種惡性循環,還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飢餓讓人沒法再受到良心的約束,開始有人在糧食成熟前偷糧食。
如果不能阻止偷盜行為,下一年,就會面臨更大的飢荒。

到了第三年,大家開始匯集在一起討論對策。
大多數人都覺得那種平均主義的集體勞動不能再繼續下去。
因為這樣的話,那些最強壯的勞動力多勞不能多得,這讓他們感到不公平。

最後根據大家的意見,
決定分田到戶,以家為單位,自己單幹,不過土地的產權還是歸集體所有。
當時,農場和這些成員簽訂了協議,
16歲以上的男性居民每人每年要上交集體一定量的糧食,
用於農場的公務支持和其他公務勞動的報酬。


新方式實行之後,情況馬上就發生了變化。
在過去,婦女從來不下地勞動,可是分田以後呢,
不但婦女開始下地幹活了,為了增加家庭的收成,連孩子們也一塊去地裡勞動。

在剛開始的時候,春天播完了種子,農場就斷糧了,大家還是要集體籌備食物。
為了尋找糧食,大家把出海打漁的人分成幾隊。
前一隊打回的魚快要吃完時,下一隊就乘船出海。就這樣,
終於熬到了秋天,結果在這一年秋天,農場迎來了大豐收,
勞動能力強的人家,還能剩下餘糧。

本來一開始的計劃是每年抽籤輪流分配土地,可大家覺得這種方案還是大鍋飯。
因為第一年為土地施肥培育,第二年把肥沃的土地讓別人坐享其成不公平,
就這樣,土地的所有權也固定下來。


在當時英國那批移民潮當中,五月花號上的移民裡,
病弱成員是比較多的,還有不少的婦女和孩子。
這種情況,常常讓路過那裡的其他精壯的移民對他們不看好。
可到了後來,反倒是這批移民建成了在美洲成功紮根的移民點。
隨著移民的不斷發展和壯大,最後形成美國最初的十三個州,
獨立戰爭打響後,一個新的國家產生了。

現在我們來看美國先民的發展歷程,會感覺似曾相識。
沒錯,四十年前安徽小崗村的村民也曾冒著風險,
實行包產到戶,才最終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如今創業成為風潮的今天,這個故事也在提醒我們:
公司的製度一定要根據形勢不斷調整,讓製度符合人性而不是束縛人性,
有了讓公司的每個個體保持最大動力的製度,想做不好一個公司都難。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美國先民為何放棄公有製)
稿:陳遠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