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得到-飲食-月餅是個“舶來品”?

文章出處:月餅是個“舶來品”?


我們都喜歡在傳統節日吃傳統美食,
比如,端午節吃粽子、過年吃餃子、元宵吃湯圓、中秋呢,那當然是吃月餅了。

說起月餅,可能你不知道,咱們在中秋吃月餅的這個傳統,時間並不長。
最近“大象公會”的作者韓寧寧和葉鶴洲寫了篇文章,就詳細為了我們講述了月餅的歷史
並且還說,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廣式月餅”,其實是個“舶來品”。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一起來聽聽。

關於月餅的傳說,在咱中華大地上,確實流傳著很多個版本。
比如說,其中有種說法:唐朝貞觀初年,大將李靖戰勝了突厥人,在八月十五凱旋的時候,
土蕃人就藉這個機會向唐太宗送“胡餅”祝賀,唐太宗呢,要說起來也挺浪漫的,
指著天上的月亮就說了句“圓圓的餅碰到了圓圓的月亮”。
這麼一來,就形成了中秋吃胡餅的傳統,胡餅也搖身一變,成了“月餅”。
但實際上這種說法不太經得起推敲,
因為文獻史料裡,都沒提到過唐朝有月餅,甚至連月餅這個詞都沒出現過。


真正出現“月餅”這個說法,是在南宋時期
但那個時候所說的月餅啊,跟我們現在吃的月餅也不是一回事兒。
那會兒的月餅,指的是一種月亮形狀的餅,更像一種點心,
一年到頭都可以吃,不用非得在中秋吃。所以,當時的中秋節,人們是沒有吃月餅習慣的。

那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是什麼時候有的呢?是到了明朝,才算真正有這個習慣。
這個時期,也有大量文獻,記載了中秋月餅。
比如說,明朝人過中秋節有拜月的習俗,為了討個“人月雙圓”的好彩頭,
他們還把月餅叫“團圓餅”,大家一起拜完月亮以後,就把這“團圓餅”分著吃了。
但這個時候,普通人家吃的月餅還只是普通的麵餅。
帶餡兒的那種,只有有錢人才吃得起啊!

到了清朝,月餅的隊伍就慢慢壯大了,品種也不斷增多,
現在被大家經常調侃的“五仁月餅”,也是在這個時候有雛形的。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的月餅,餅皮都是酥皮,
和現在咱們吃的廣式月餅那種糖漿皮沒有半毛錢關係。


說起酥皮呢,確實是中國傳統糕點常用的做餅皮的辦法,在現代尤其流行於中國南方
從月餅流派上看呢,酥皮月餅確實可以說是“統領江山”啊。
比如說,蘇式、京式的翻毛月餅、揚式的黑麻月餅,潮式月餅、閩式月餅,
這些月餅的外皮幾乎全都是酥皮。

儘管大多數流派的月餅,都拜倒在酥皮月餅門下了,
但因為在製作上多了包酥啊、折疊啊這些工序,就對機械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品質也很難與手工生產的月餅相比,所以酥皮月餅的工業化生產沒有推行開。


與酥皮月餅正好相反,廣式月餅的糖漿皮只需要將各種原料混合起來,
調節一下比例,就可以控制餅皮的質量了,所以挺早就實現了工業化生產。
而工業化的生產流程反過來也確保了月餅質量和產量的穩定性,
讓廣式月餅憑一己之力也能獨霸江湖。
有數據顯示啊,廣式月餅的銷量在月餅行業中一直佔據60%-70%的份額。

還有個有意思的事,就是廣式月餅的糖漿皮,
是以小麥粉、糖漿、植物油、鹼水這些原料製作烘烤而成的,
它是學習西式糕點作法的產物。所以早期廣式月餅的糖漿皮,
只能用進口麵粉才能製作,就因為這種“洋血統”,
還遭到了當時愛國人士的大力抵制呢,甚至編了好多抵制歌謠。

與抵制相比,廣式月餅當時沒有得到推廣的核心問題,關鍵在於製作工藝上的缺陷。
民國初年,有公司曾經推出過一款月餅,
但因為技術不過關,不是烤糊了、就是夾生,最終只賣出了8個。
最後,還是是現代食品工業技術的力量,才讓廣式月餅迎來了春天。

所以說,今晚和家人一起團圓賞月的時候,拿起手邊的月餅,
看看是酥皮月餅,還是廣式月餅?
再給家人講上一段月餅的故事,快快樂樂的過個中秋吧!


本文源自:公眾號“大象公會”(每兩個月餅就有一個並非中華正統)
稿:桃子
來源:得到

------------
主旨:
真正出現“月餅”這個說法,是在南宋時期,但不流行。
到了明朝,才算真正有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明朝人過中秋節有拜月的習俗,
為了討個“人月雙圓”的好彩頭,他們還把月餅叫“團圓餅”,
大家一起拜完月亮以後,就把這“團圓餅”分著吃了。
但這個時候,普通人家吃的月餅還只是普通的麵餅。
帶餡兒的那種,只有有錢人才吃得起啊!

到了清朝,月餅的隊伍就慢慢壯大了,品種也不斷增多。
清代的月餅,餅皮都是酥皮,
和現在吃的廣式月餅那種糖漿皮沒任何關係。
酥皮,是中國傳統糕點常用的做餅皮的辦法,
在現代尤其流行於中國南方。
糖漿皮,是學習西式糕點作法的產物,
以小麥粉、糖漿、植物油、鹼水這些原料製作烘烤而成。
他只能用進口麵粉才能製作,就因為這種“洋血統”,
還遭到了當時愛國人士的大力抵制,甚至編了好多抵制歌謠。
 
今晚和家人一起團圓賞月的時候,拿起手邊的月餅,
看看是酥皮月餅,還是廣式月餅?
再給家人講上一段月餅的故事,快快樂樂的過個中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