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算法出手玩轉招聘
大家都有撥打類似400免費服務熱線的經歷,電話對面的那些話務員,
有些業務熟悉、言談親切,總是能快速解決你的疑問,讓你心情很好。
但有些卻既不熟悉業務、態度又差,常常讓你生一肚子氣。但你知道嗎?
也許根本不能怪話務員,這只是因為你倆的性格類型不匹配。
而且對公司來說,這麼大規模的接聽量,
用人工轉接、匹配的方法肯定應付不來,那怎麼辦呢?
有本新書叫《算法時代》,作者是美國記者、知名紀錄片電影製片人盧克-多梅爾,
在書裡他告訴我們現在用算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書裡說,有一項基於客戶算法的業務叫“可預測的行為路線”,
它可以把來電客戶和話務員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分成若干類型。
這樣就能更快、更好地把客戶跟合適的話務員匹配在一起。
這種分類辦法基於一個心理學模型,是臨床心理學家卡勒博士開創的。
他總結了6種常見的性格類型,發現儘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6種性格特點,
但只有在交流雙方的主要性格類型吻合的時候,才能達到最佳交流效果。
比如說,如果要求一個感情細膩的人闡述冷冰冰的事實,就很難。
交流就沒法進行,提問的一方會覺得很痛苦。
具體怎麼做呢?
呼叫中心根據來電客戶的語言與問題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加上他的某些性格特點,
比如說談話模式、特定詞語的選擇、甚至是否經常有類似“嗯”、“啊”這種口頭語,
把來電客戶和話務員的性格特點分類,
然後安排適合這個客戶性格類型的話務員來與他對話。
結果就發現,這麼做了以後,
當話務員的性格類型和來電客戶相仿的時候,
通話的平均時長為5分鐘,解決問題的成功率為92%,
但如果通話雙方的性格類型相互衝突,
通話時長就會增加一倍,達到10分鐘,但解決問題的成功率卻降到了47%。
是不是挺神奇的?其實,算法不僅能解決電話呼叫的匹配問題,
甚至還能幫助企業解決招聘問題。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在招聘上算法是怎麼玩的。
傳統的招聘策略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固有的偏見性。
負責招聘的人往往只錄用他們了解的人。
比如說,Facebook 和領英在招聘的時候,
都會檢查求職者是不是有熟人在公司,這種熟人內推的方法簡練有效,
但是會把大量不同地域、社會和文化背景的求職者拒之門外。
招聘效果不好,很可能漏過一個天才。
傳統招聘策略的第二個問題是,
在預測應聘者是否能在職場裡取得成功這事上,之前的招聘策略已經被證明是不准確的了。
比如說谷歌,一直都特別重視應聘者的學習成績。
它們認為,這可以拿來預測他們在職場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
但在數據越積累越多以後,谷歌公司發現。
他們拿來預測的那些標準,比如說在校學習成績、考試得分、
以往工作經驗、以及面試結果什麼的,
幾乎都不能準確預測應聘者是不是能在某個特定崗位上有突出表現。
所以谷歌公司改變了招聘策略,
因為你沒法預測人才到底藏在哪個角落裡,它們就把招聘目標設定為包含各種人才的群體,
這就規避了上面提到的第一個招聘偏見。
然後它們在考察應聘者的時候,會權衡關於這個人的幾乎所有已知信息。
就好像計算機和人類下棋,計算機可以考慮到各種可能的情況,從而選擇最好的招數。
谷歌會考察求職者上網的時候經常瀏覽哪些網站,
還會用語義分析與情感分析的辦法搜索推特的回復,
然後把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給出個分數。
它們考慮的是你的整個人生,能非常準確地描述出你的所有特點。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怕怕的,沒準以後你找工作被拒絕,就是因為以前你發過的一條微博呢!
所以作者總結說,算法是思維方式的技術基礎,有什麼樣的技術基礎,
就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要學會用算法考慮問題。
這裡只說了《算法時代》這本書裡的兩個小例子,
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在書中看到更多的案例。
本文源自:《算法時代:新經濟的新引擎》,作者盧克-多梅爾
稿:星光
轉載:得到
--------
主旨:
傳統的招聘策略存在兩個問題,
1. 固有的偏見性。負責招聘的人往往只錄用他們了解的人。
比如說,Facebook 和領英在招聘的時候,
都會檢查求職者是不是有熟人在公司,這種熟人內推的方法簡練有效,
但是會把大量不同地域、社會和文化背景的求職者拒之門外。
所以谷歌公司改變了招聘策略,考察求職者上網的時候經常瀏覽哪些網站,
還會用語義分析與情感分析的辦法搜索推特的回復,
然後把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給出個分數。
它們考慮的是你的整個人生,能非常準確地描述出你的所有特點。
總結來說,算法是思維方式的技術基礎,有什麼樣的技術基礎,
就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要學會用算法考慮問題。
大家都有撥打類似400免費服務熱線的經歷,電話對面的那些話務員,
有些業務熟悉、言談親切,總是能快速解決你的疑問,讓你心情很好。
但有些卻既不熟悉業務、態度又差,常常讓你生一肚子氣。但你知道嗎?
也許根本不能怪話務員,這只是因為你倆的性格類型不匹配。
而且對公司來說,這麼大規模的接聽量,
用人工轉接、匹配的方法肯定應付不來,那怎麼辦呢?
有本新書叫《算法時代》,作者是美國記者、知名紀錄片電影製片人盧克-多梅爾,
在書裡他告訴我們現在用算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書裡說,有一項基於客戶算法的業務叫“可預測的行為路線”,
它可以把來電客戶和話務員根據不同的性格特點分成若干類型。
這樣就能更快、更好地把客戶跟合適的話務員匹配在一起。
這種分類辦法基於一個心理學模型,是臨床心理學家卡勒博士開創的。
他總結了6種常見的性格類型,發現儘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6種性格特點,
但只有在交流雙方的主要性格類型吻合的時候,才能達到最佳交流效果。
比如說,如果要求一個感情細膩的人闡述冷冰冰的事實,就很難。
交流就沒法進行,提問的一方會覺得很痛苦。
具體怎麼做呢?
呼叫中心根據來電客戶的語言與問題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加上他的某些性格特點,
比如說談話模式、特定詞語的選擇、甚至是否經常有類似“嗯”、“啊”這種口頭語,
把來電客戶和話務員的性格特點分類,
然後安排適合這個客戶性格類型的話務員來與他對話。
結果就發現,這麼做了以後,
當話務員的性格類型和來電客戶相仿的時候,
通話的平均時長為5分鐘,解決問題的成功率為92%,
但如果通話雙方的性格類型相互衝突,
通話時長就會增加一倍,達到10分鐘,但解決問題的成功率卻降到了47%。
是不是挺神奇的?其實,算法不僅能解決電話呼叫的匹配問題,
甚至還能幫助企業解決招聘問題。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在招聘上算法是怎麼玩的。
傳統的招聘策略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固有的偏見性。
負責招聘的人往往只錄用他們了解的人。
比如說,Facebook 和領英在招聘的時候,
都會檢查求職者是不是有熟人在公司,這種熟人內推的方法簡練有效,
但是會把大量不同地域、社會和文化背景的求職者拒之門外。
招聘效果不好,很可能漏過一個天才。
傳統招聘策略的第二個問題是,
在預測應聘者是否能在職場裡取得成功這事上,之前的招聘策略已經被證明是不准確的了。
比如說谷歌,一直都特別重視應聘者的學習成績。
它們認為,這可以拿來預測他們在職場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
但在數據越積累越多以後,谷歌公司發現。
他們拿來預測的那些標準,比如說在校學習成績、考試得分、
以往工作經驗、以及面試結果什麼的,
幾乎都不能準確預測應聘者是不是能在某個特定崗位上有突出表現。
所以谷歌公司改變了招聘策略,
因為你沒法預測人才到底藏在哪個角落裡,它們就把招聘目標設定為包含各種人才的群體,
這就規避了上面提到的第一個招聘偏見。
然後它們在考察應聘者的時候,會權衡關於這個人的幾乎所有已知信息。
就好像計算機和人類下棋,計算機可以考慮到各種可能的情況,從而選擇最好的招數。
谷歌會考察求職者上網的時候經常瀏覽哪些網站,
還會用語義分析與情感分析的辦法搜索推特的回復,
然後把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給出個分數。
它們考慮的是你的整個人生,能非常準確地描述出你的所有特點。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怕怕的,沒準以後你找工作被拒絕,就是因為以前你發過的一條微博呢!
所以作者總結說,算法是思維方式的技術基礎,有什麼樣的技術基礎,
就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要學會用算法考慮問題。
這裡只說了《算法時代》這本書裡的兩個小例子,
如果您有興趣,可以在書中看到更多的案例。
本文源自:《算法時代:新經濟的新引擎》,作者盧克-多梅爾
稿:星光
轉載:得到
--------
主旨:
傳統的招聘策略存在兩個問題,
1. 固有的偏見性。負責招聘的人往往只錄用他們了解的人。
比如說,Facebook 和領英在招聘的時候,
都會檢查求職者是不是有熟人在公司,這種熟人內推的方法簡練有效,
但是會把大量不同地域、社會和文化背景的求職者拒之門外。
2. 預測應聘者是否能在職場裡取得成功這事,已經被證明是不准確的
比如說谷歌,一直都特別重視應聘者的學習成績。
它們認為,這可以拿來預測他們在職場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
但在數據越積累越多以後,谷歌公司發現。
他們拿來預測的那些標準,
比如說在校學習成績、考試得分、以往工作經驗、以及面試結果什麼的,
幾乎都不能準確預測應聘者是不是能在某個特定崗位上有突出表現。
比如說谷歌,一直都特別重視應聘者的學習成績。
它們認為,這可以拿來預測他們在職場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
但在數據越積累越多以後,谷歌公司發現。
他們拿來預測的那些標準,
比如說在校學習成績、考試得分、以往工作經驗、以及面試結果什麼的,
幾乎都不能準確預測應聘者是不是能在某個特定崗位上有突出表現。
還會用語義分析與情感分析的辦法搜索推特的回復,
然後把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給出個分數。
它們考慮的是你的整個人生,能非常準確地描述出你的所有特點。
總結來說,算法是思維方式的技術基礎,有什麼樣的技術基礎,
就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要學會用算法考慮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