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4日 星期六

❤得到-學習-為什麼很多研究都怪怪的?

文章出處:為什麼很多研究都怪怪的?


前不久,“羅輯思維”有一期視頻節目,叫《我們到底該信誰》,裡面有個內容,
說的是普通人應該怎麼對待各種科學新聞。
最後的結論是,我們不能給什麼信什麼,
因為科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結論會變來變去,所以咱們的觀點也應該與時俱進。

這期節目的策劃人,
科學作家萬維鋼最近在“得到”的訂閱專欄寫了篇文章,給這個話題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他說,其實很多科學新聞的研究結果,根本不足以指導我們的生活,
而且科學家研究這些,很可能只是出於純粹的學術興趣。
也就是說,科學家搞科研的時候,
算他的科研項目聽起來很有用,但他們其實並不關心這個東西有什麼用。


咱們說兩個最近的科學新聞。
第一個是《紐約時報》的報導,題目大意是,“吸拇指、咬指甲的孩子可能更不容易過敏”。
內容大概就是說,研究人員調查了很多父母,
問他們的孩子有沒有吸拇指、咬指甲,然後進行皮膚過敏測試。
結果發現,咬指甲或者吸手指的孩子,皮膚過敏的人有38%,沒有這個習慣的孩子是49%。

第二個新聞,是一個哈佛的研究,標題是“僱傭狀況是影響離婚的主要因素”。
文章的大意是說,調查表明,在任何一年,如果丈夫不是全職,他離婚的可能性有3.3%,
相比之下,如果丈夫全職工作,離婚率只有2.5%。

其實仔細看,這兩個研究說的都是很小的效應,吸手指的小孩不容易皮膚過敏,
是因為從小接觸不干淨的東西,所以免疫力強,
還是因為手指有什麼特別健康的成分,這個研究根本沒說。
而且吸手指的孩子都有38%的人皮膚過敏,這個數字也不低啊。
再說離婚率這個研究,不全職工作離婚率3.3%,全職工作2.5%,數值根本沒差多少。

所以,這樣的研究,一是沒告訴你基本原理,純粹就是分析一下統計數字;
二是分析出來的效應也很微小。也就是說,這些研究根本不足以指導我們行動。


你可能會說了,那為什麼要研究,並且還能發表呢?
萬維鋼說,因為學術興趣。
就算某個研究的效應可能很小,對行動沒有指導意義,
但研究可行,而且合法,能填補人類智力的空白。
這時候,在沒有人研究過的前提下,你就可以去申請研究經費,搞個調查研究。
這就叫學術興趣至於這個研究的指導意義有多大,是另外一回事。
不過,如果將來有人把一系列類似的研究綜合起來,
並且得出一個對生活有價值的結論,那時候你能說這些研究沒意義嗎?


所以,其實科學和應用技術是兩碼事
科學家首要的任務是填補人類智力空白,貢獻一個新知識,
簡單說,就是我發一篇論文,宣布我發現了一個什麼新東西。
至於這個研究有什麼用,那是副產品。
以用戶為中心,講性能、講成本,追求可行性的,那叫技術研發。

萬維鋼最後給了一個小建議,
就是如果你也經常看一些科學新聞,或者看看科學論文,這都沒問題,
但更重要的是多讀書,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這樣做了,你的智識才會變得更強。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學術問題和……真問題)
稿:亞平寧
轉載:得到

---------------
主旨:
很多科學新聞的研究結果,根本不足以指導我們的生活,
而且科學家研究這些,很可能只是出於純粹的學術興趣。
也就是說,科學家搞科研的時候,
就算他的科研項目聽起來很有用,但他們其實並不關心這個東西有什麼用。
在沒有人研究過的前提下,你就可以去申請研究經費,搞個調查研究。
這就叫學術興趣。至於這個研究的指導意義有多大,是另外一回事。
其實科學和應用技術是兩碼事。
科學家首要的任務是填補人類智力空白,貢獻一個新知識,
簡單說,就是我發一篇論文,宣布我發現了一個什麼新東西。
至於這個研究有什麼用,那是副產品。
以用戶為中心,講性能、講成本,追求可行性的,那叫技術研發。

如果你也經常看一些科學新聞,或者看看科學論文,這都沒問題,
但更重要的是多讀書,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這樣做了,你的智識才會變得更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