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得到-企管-富士經驗:核心業務≠核心技術

文章分享:富士經驗:核心業務≠核心技術


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公司所在的行業逐漸萎縮,
就像數碼技術出現以後,大家都不用膠捲了,但你是一家膠卷企業,你該怎麼辦?
你可能會說,這能有啥辦法,連柯達這種行業老大都倒閉了,我還能怎麼辦?

可是你要知道,並不是所有膠片企業都倒閉了,
有一家就活了下來,而且越活越好,
銷售額和利潤都遠遠超過了行業危機以前,那就是著名的富士。
說到這你肯定想知道,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哈佛商業評論》這本雜誌上有篇文章,就詳細分析了富士的成功秘訣。我來給您講一下。

富士的戰略中最明智的一點就是:始終把技術當做自己發展的核心,而不是品牌或者業務。


從一開始做膠片,他們就非常重視技術的提升,
特別是感光材料技術,不光改進技術本身,還向很多新領域做了探索,
比如X光膠片啊,複印機啊等等。後來還發明了什麼高感度彩色負片膠卷,
全球首創計算機X光成像診斷系統等等。
雖然我也不知道兩個技術到底是啥,
但是,這些至少表現出了富士在技術領域不斷探索的精神。


數碼時代來了以後呢,富士也沒閒著。
他們把開發數碼技術列在了戰略計劃的第一位。
效率也是高,1988年就推出了商用數碼相機,97年全球首發了可以媲美膠卷的數碼相機。
可是最讓人沒想到的是,在大家都以為富士肯定會成功轉向數碼相機業務的時候,
他們卻宣布要退出數碼相機的研發。
理由是數碼相機沒有技術含量,就是組件的簡單拼接,很難形成技術優勢。


那他們幹嘛去了呢?繼續提升感光技術,還有利用膠卷技術去開拓新業務。
新業務往哪個領域去,富士的判斷標準還是技術。
具體的標準有三個:
首先是公司的技術能力在這個領域有沒有競爭力;
其次是這個領域的市場是不是有成長潛力;
最後,還要保證在這個行業裡,自己未來依然有競爭力,
還能持續投入資源,有新的技術上的進步。


這樣,他們最終確定了6個領域,涉及到了醫療、光電、數碼影像、印刷等等。
所以,即使2000年以後,影像行業的所有企業利潤都快速下滑,
2014年,富士的利潤還是達到了1724億日元,遠遠超過了行業危機之前。
而且直到現在,富士公司的名稱還是“富士膠片”。

你看,不管是膠片時代還是數碼時代,富士都能應對自如,就是因為他們知道:
能讓自己區別於其他企業的技術,才是自己生存的關鍵,
而核心業務不是,它只是技術的表現形式而已。柯達就是太過於在意核心業務,
一心想著把相機做好,但是到了數碼時代,就喪失了競爭力。
也就是說,想要立於不敗之地,首要條件就是穩住企業在技術上的核心競爭力。


本文源自:《哈佛商業評論》(富士膠片的轉型神話:核心業務消失,核心技術永存)
稿:徐棄疾
轉載:得到


------------
主旨:
富士的戰略中最明智的一點就是:
始終把技術當做自己發展的核心,而不是品牌或者業務。

數碼時代來了以後呢,
富士把開發數碼技術列在了戰略計劃的第一位。
效率也是高,1988年就推出了商用數碼相機,97年全球首發了可以媲美膠卷的數碼相機。
可是最讓人沒想到的是,在大家都以為富士肯定會成功轉向數碼相機業務的時候,
他們卻宣布要退出數碼相機的研發。
理由是數碼相機沒有技術含量,就是組件的簡單拼接,很難形成技術優勢。
那他們幹嘛去了呢?繼續提升感光技術,還有利用膠卷技術去開拓新業務。

富士的判斷標準是技術。具體的標準有三個:
首先是公司的技術能力在這個領域有沒有競爭力;
其次是這個領域的市場是不是有成長潛力;
最後,還要保證在這個行業裡,自己未來依然有競爭力,
還能持續投入資源,有新的技術上的進步。


這樣,他們最終確定了6個領域,涉及到了醫療、光電、數碼影像、印刷等等。
所以,即使2000年以後,影像行業的所有企業利潤都快速下滑,
2014年,富士的利潤還是達到了1724億日元,遠遠超過了行業危機之前。
而且直到現在,富士公司的名稱還是“富士膠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