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直諫的大臣都沒好下場?
說起直言進諫這件事,大家馬上就能想起海瑞和魏徵,其他的就很難說的上名字來。
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在過去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時代,
冒犯龍顏可不是鬧著玩的事,鬧不好腦袋是要搬家的。
可這事也要看怎麼說,比如說魏徵,也老是和太宗皇帝對著幹,
可總體來說,魏徵和太宗的關係還是比較融洽,是一段歷史上的佳話。
同樣是直言上疏的直臣,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歷史學家範泓有一篇文章就專門提到了這個話題,他舉了個晚清大臣吳寶初的例子。
咱們對比一下,就會明白,同樣是直諫,其實差別還是挺大的。
先說吳寶初,這個人是誰呢?要說起來,他可是個厲害人物。
首先,他是個官二代。他的爸爸,就是當年一手栽培了袁世凱的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
當時的一品大員李鴻章,就超級欣賞吳長慶。
第二呢,人家吳寶初可不光是個官二代,文采好,名氣大,
在當時,和其他三個有名的官二代一起,被人們稱為清末四公子。
第三呢,吳寶初自己也是個官,不過官不大,只是個六品官。
和大明朝有名的那位直臣海瑞,官銜差不多。
這麼一個出身的人,對大清朝有感情,從心眼里為大清朝著想,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可就因為抱著這樣的想法,吳寶初乾了件驚天動地的事,
結果搞得自己官也丟了,最後還因為窮困潦倒,沒錢治病,結果病死在上海。
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都知道,清朝末期問題重重,當時朝野上下要求改革的聲音此起彼伏。
不過大家說歸說,誰也沒有死氣白咧的要求上層改革。
畢竟,有戊戌六君子的事情在前面擺著,國家大事和個人身家性命,
輪到誰身上,都得掂量掂量。
可吳寶初呢,他看著大清朝的問題重重,心裡著急啊,
先是給當時的皇帝光緒上了一道折子,在這道奏摺裡,他告訴皇帝一個消息:
天下要亡了,至於該怎麼辦,他沒有講。
結果,因為吳寶初官銜太小,奏摺沒有送到皇帝那裡就被扣下了。
吳寶初還是不甘心,就又給慈禧上疏。
這一次他倒是提出了具體辦法:要求慈禧把權力還給光緒。
據說梁啟超看了之後,覺得吳寶初說的是當權者慈禧老太太最忌諱的事。
可想而知,這樣的奏摺,也沒有人敢呈給慈禧太后,也被扣下了。
兩次上疏都被扣下了,這讓吳寶初覺得自己的一片忠心,
根本沒被大清朝看在眼裡,乾脆辭官,不幹了。
辭了官,沒了經濟來源,生活自然很落魄,可吳寶初並不在意,
對於朝政大事,熱情不減,該怎麼議論還是怎麼議論。
要是普通人,也引發不了多大反響,可吳寶初不一樣啊,
他那樣的身份,說話肯定很容易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這時候,作為世交的袁世凱,
看到自己的哥們如此落魄,就勸他重新做官,前提條件是不能再議論朝政。
結果還被吳寶初奚落了一番。最後,因為沒錢買藥,吳寶初病死在上海。
聽到這裡,大多數人肯定覺得,這大清朝,真是活該玩完,
像吳寶初這麼有才氣又忠心的人得不到重用,他不玩完誰玩完啊。
看上去好像挺有道理,可咱們要是仔細想想,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樣呢?
年輕的光緒皇帝既沒有政治經驗,也沒有政治手腕,比較起來,慈禧老太太就高明得多。
一句話,當時的情形,離了慈禧老太太,根本玩不轉。
作為一個基層官員的吳寶初,根本看不到這一點,
只抱著一腔熱情,看起來是想救大清,實際上是在幫倒忙。
這就像海瑞晚年給皇帝上疏建議“對枉法的官員一律絞死,貪污的官員一概剝皮”一樣。
他也不想想,處理完一個完全腐敗的貪官系統,大明朝還怎麼繼續玩下去呢。
咱們回過頭來再想想歷史上寥寥可數的幾個直言進諫的大臣,
他們的人格和風骨肯定是值得大家欽佩的,但這裡面也有他們自身的積極原因。
比如說魏徵,能和唐太宗保持相對良好的關係,
就是因為他在反對太宗的時候,總是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再比如像李鴻章這樣的順臣,
在不反對領導的前提下,以自己的努力維繫和促進系統的發展;
相比之下,像海瑞和吳寶初這樣的大臣就不一樣了,
他們對身邊環境不滿又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只好把希望寄託在權力的改變上。
往好裡說,這確實是一片忠心;
可要是往壞裡看,一是在自己的位置沒有改變現實的能力,
二是建議大到了不負責任的程度。
結果,只能是導致自己在系統內部關係緊張,最終只好黯然收場。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吳寶初:殘局上疏)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講述清朝吳寶初直諫的故事。並與魏徵、李鴻章、海瑞作對比。
說起直言進諫這件事,大家馬上就能想起海瑞和魏徵,其他的就很難說的上名字來。
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在過去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的時代,
冒犯龍顏可不是鬧著玩的事,鬧不好腦袋是要搬家的。
可這事也要看怎麼說,比如說魏徵,也老是和太宗皇帝對著幹,
可總體來說,魏徵和太宗的關係還是比較融洽,是一段歷史上的佳話。
同樣是直言上疏的直臣,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歷史學家範泓有一篇文章就專門提到了這個話題,他舉了個晚清大臣吳寶初的例子。
咱們對比一下,就會明白,同樣是直諫,其實差別還是挺大的。
先說吳寶初,這個人是誰呢?要說起來,他可是個厲害人物。
首先,他是個官二代。他的爸爸,就是當年一手栽培了袁世凱的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
當時的一品大員李鴻章,就超級欣賞吳長慶。
第二呢,人家吳寶初可不光是個官二代,文采好,名氣大,
在當時,和其他三個有名的官二代一起,被人們稱為清末四公子。
第三呢,吳寶初自己也是個官,不過官不大,只是個六品官。
和大明朝有名的那位直臣海瑞,官銜差不多。
這麼一個出身的人,對大清朝有感情,從心眼里為大清朝著想,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可就因為抱著這樣的想法,吳寶初乾了件驚天動地的事,
結果搞得自己官也丟了,最後還因為窮困潦倒,沒錢治病,結果病死在上海。
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都知道,清朝末期問題重重,當時朝野上下要求改革的聲音此起彼伏。
不過大家說歸說,誰也沒有死氣白咧的要求上層改革。
畢竟,有戊戌六君子的事情在前面擺著,國家大事和個人身家性命,
輪到誰身上,都得掂量掂量。
可吳寶初呢,他看著大清朝的問題重重,心裡著急啊,
先是給當時的皇帝光緒上了一道折子,在這道奏摺裡,他告訴皇帝一個消息:
天下要亡了,至於該怎麼辦,他沒有講。
結果,因為吳寶初官銜太小,奏摺沒有送到皇帝那裡就被扣下了。
吳寶初還是不甘心,就又給慈禧上疏。
這一次他倒是提出了具體辦法:要求慈禧把權力還給光緒。
據說梁啟超看了之後,覺得吳寶初說的是當權者慈禧老太太最忌諱的事。
可想而知,這樣的奏摺,也沒有人敢呈給慈禧太后,也被扣下了。
兩次上疏都被扣下了,這讓吳寶初覺得自己的一片忠心,
根本沒被大清朝看在眼裡,乾脆辭官,不幹了。
辭了官,沒了經濟來源,生活自然很落魄,可吳寶初並不在意,
對於朝政大事,熱情不減,該怎麼議論還是怎麼議論。
要是普通人,也引發不了多大反響,可吳寶初不一樣啊,
他那樣的身份,說話肯定很容易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這時候,作為世交的袁世凱,
看到自己的哥們如此落魄,就勸他重新做官,前提條件是不能再議論朝政。
結果還被吳寶初奚落了一番。最後,因為沒錢買藥,吳寶初病死在上海。
聽到這裡,大多數人肯定覺得,這大清朝,真是活該玩完,
像吳寶初這麼有才氣又忠心的人得不到重用,他不玩完誰玩完啊。
看上去好像挺有道理,可咱們要是仔細想想,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樣呢?
年輕的光緒皇帝既沒有政治經驗,也沒有政治手腕,比較起來,慈禧老太太就高明得多。
一句話,當時的情形,離了慈禧老太太,根本玩不轉。
作為一個基層官員的吳寶初,根本看不到這一點,
只抱著一腔熱情,看起來是想救大清,實際上是在幫倒忙。
這就像海瑞晚年給皇帝上疏建議“對枉法的官員一律絞死,貪污的官員一概剝皮”一樣。
他也不想想,處理完一個完全腐敗的貪官系統,大明朝還怎麼繼續玩下去呢。
咱們回過頭來再想想歷史上寥寥可數的幾個直言進諫的大臣,
他們的人格和風骨肯定是值得大家欽佩的,但這裡面也有他們自身的積極原因。
比如說魏徵,能和唐太宗保持相對良好的關係,
就是因為他在反對太宗的時候,總是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再比如像李鴻章這樣的順臣,
在不反對領導的前提下,以自己的努力維繫和促進系統的發展;
相比之下,像海瑞和吳寶初這樣的大臣就不一樣了,
他們對身邊環境不滿又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只好把希望寄託在權力的改變上。
往好裡說,這確實是一片忠心;
可要是往壞裡看,一是在自己的位置沒有改變現實的能力,
二是建議大到了不負責任的程度。
結果,只能是導致自己在系統內部關係緊張,最終只好黯然收場。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吳寶初:殘局上疏)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講述清朝吳寶初直諫的故事。並與魏徵、李鴻章、海瑞作對比。
魏徵,能和唐太宗保持相對良好的關係,
是因為他在反對太宗的時候,總是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李鴻章這樣的順臣,
在不反對領導的前提下,以自己的努力維繫和促進系統的發展;
相比之下,像海瑞和吳寶初這樣的大臣就不一樣了,
他們對身邊環境不滿又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權力的改變上。
是因為他在反對太宗的時候,總是能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李鴻章這樣的順臣,
在不反對領導的前提下,以自己的努力維繫和促進系統的發展;
相比之下,像海瑞和吳寶初這樣的大臣就不一樣了,
他們對身邊環境不滿又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權力的改變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