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得到-醫健-為什麼借酒澆愁愁更愁?



這條音頻跟你聊兩項關於喝酒的新研究。
第一項研究表明,喝酒會加強對痛苦的記憶,也就是“借酒澆愁愁更愁”
第二項研究說的是:某一天的飲酒量可能會對接下來一年的飲酒量造成影響


我們先說第一項研究。很多人會選擇借酒澆愁,但事實往往是“借酒澆愁愁更愁”。
最近,英國《自然》雜誌旗下的子刊《轉化精神疾病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
從某種程度上解釋了這個現象。研究發現,喝酒會加強對恐懼和恐懼相關的痛苦記憶。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用小鼠做了一系列實驗。
研究人員先是將小鼠放在籠子裡,給它們播放一段聲音,同時搭配電擊。
然後,他們將小鼠分成兩組,一組餵無菌水,一組餵含20%酒精的無菌水。
第二天,研究人員再次播放和之前相同的一段聲音,但是沒有電擊,
結果發現,那些喝了酒精無菌水的小鼠聽到聲音之後,
身體僵硬、害怕的反應比喝純的無菌水的小鼠更強烈。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小鼠的大腦發現了其中的原因:
喝了酒精無菌水的小鼠,大腦神經細胞內含有更多的受體。
這就意味著這些小鼠可以形成更強的記憶,使小鼠對害怕的事情更加難忘。

既然喝酒只會讓痛苦加深,那怎樣才能減輕痛苦呢?
研究人員發現,給喝了酒的小鼠吃抗癲癇或者抗焦慮症的藥物後,
它們的過度反應就會大幅降低。
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短期的藥物治療可以幫助人們慢慢忘記痛苦。


再來說第二項研究:酗酒一日,影響一年。
英國醫學雜誌《成癮行為》(Addictive Behaviors)上近期發表了一項研究,
說某一天大量飲酒可能會導致此後一年飲酒量都比較高。

由於美國法律規定21歲前不能喝酒,
所以很多年輕人會把21歲生日當作合法飲酒的慶祝日,開懷痛飲。
於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599名打算在21歲生日那天
喝個至少四五杯的大學生,從他們21歲生日前一個月開始篩查和評估,
在生日後大約一周完成後續評估,之後的一年裡,每3個月再對他們做一次隨訪評估。

結果發現,這些學生在21歲生日當天平均喝酒9.6杯。
在那一天飲酒量比較大的學生,此後一年裡飲酒量也比較高,
而且出現嘔吐、昏迷等飲酒相關後果的可能性也更大、次數更多。
另外,研究還評估了學生在21歲之前的酒量和這件事的關係,
結果發現,如果學生在21歲生日之前喝酒越少,
21歲生日當天的飲酒量對後續一年的飲酒情況的影響就越大。

研究人員認為,既然某一天的飲酒量會對之後產生影響,
那麼針對特定時機,比如美國人21歲生日這樣的日子,有目的地進行干預,
就有可能控制他們日後的飲酒行為,從而對公共健康帶來長遠的好處。

以上就是這兩項研究的主要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Hippocampalencodingof interoceptivecontext during fear conditioning
Addictive Behaviors:Does one dayofdrinking matter? 21st birthday drinking predicts subsequent drinkingandconsequences
稿:張姍姍
轉載:得到


----------------------
主旨:
1. 喝酒會加強對痛苦的記憶,也就是“借酒澆愁愁更愁”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用小鼠做了一系列實驗。
 研究人員先是將小鼠放在籠子裡,給它們播放一段聲音,同時搭配電擊。
 然後,他們將小鼠分成兩組,一組餵無菌水,一組餵含20%酒精的無菌水。
 第二天,研究人員再次播放和之前相同的一段聲音,但是沒有電擊,
 結果發現,那些喝了酒精無菌水的小鼠聽到聲音之後,
 身體僵硬、害怕的反應比喝純的無菌水的小鼠更強烈。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小鼠的大腦發現了其中的原因:
 喝了酒精無菌水的小鼠,大腦神經細胞內含有更多的受體。
 這就意味著這些小鼠可以形成更強的記憶,使小鼠對害怕的事情更加難忘。
 
 既然喝酒只會讓痛苦加深,那怎樣才能減輕痛苦呢?
 研究人員發現,給喝了酒的小鼠吃抗癲癇或者抗焦慮症的藥物後,
 它們的過度反應就會大幅降低。
 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短期的藥物治療可以幫助人們慢慢忘記痛苦。
2. 某一天的飲酒量可能會對接下來一年的飲酒量造成影響
 由於美國法律規定21歲前不能喝酒,
 所以很多年輕人會把21歲生日當作合法飲酒的慶祝日,開懷痛飲。
 於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599名打算在21歲生日那天
 喝個至少四五杯的大學生,從他們21歲生日前一個月開始篩查和評估,
 在生日後大約一周完成後續評估,之後的一年裡,每3個月再對他們做一次隨訪評估。
 結果發現,如果學生在21歲生日之前喝酒越少,
 21歲生日當天的飲酒量對後續一年的飲酒情況的影響就越大。
 
 研究人員認為,既然某一天的飲酒量會對之後產生影響,
 麼針對特定時機,比如美國人21歲生日這樣的日子,有目的地進行干預,
 就有可能控制他們日後的飲酒行為,從而對公共健康帶來長遠的好處。

❤得到-企管-貝恩資本:一流CEO的小技巧

出處:貝恩資本:一流CEO的小技巧


今天這條音頻我們來說一說,成為一流CEO的6個小技巧。

作為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CEO們每天都被淹沒在各種各樣的工作中。
在紛繁複雜的工作中,哪一項是最重要的呢?擔任公司CEO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最近,貝恩公司發表了一篇文章,就談到了這個問題。
貝恩公司又叫貝恩資本,成立於1973年,是一家全球領先的戰略諮詢公司。
貝恩公司的大中華區總裁韓微文和兩位全球合夥人一起,
根據與各公司CEO們合作幾十年經驗的研究,
總結出了成為一流CEO的6個特別技巧,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

先來說說,擔任CEO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們一般都傾向於把CEO看做一個思考者,是思考戰略並將戰略塑造成型的人,
但假如戰略不能落地,那就只不過是紙上談兵。
為了確保戰略落地,一流的CEO必須著力於溝通工作,
怎樣更好地完成這項枯燥但又格外重要的工作呢?貝恩公司總結了以下6個小技巧。

第一個小技巧是從員工事務中解放自己。
對於CEO來說,時間和精力是最寶貴的資源,一定要著力於最重要的事,
學會對員工說“不”,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時間,
避免陷入到退休歡送會、剪彩儀式之類的瑣事中。很多CEO遵從一個“60/40規則”,
60%的時間做“必須做”的任務,比如公司管理和維護投資者關係;
剩下的40%用在心目中戰略執行的重點部分。 
CEO們可以經常評估那60%“必須做”的事,看是不是真的需要自己親自去做,
還是可以委託給他人,尤其是在自己不擅長其中一些內容的時候。


第二個技巧是從職業經理人的內部鬥爭中解脫出來。
每個公司都需要職業經理人,許多企業創造的巨大價值也歸功於他們的付出,
但他們也容易分散CEO對客戶和一線的關注。
所以貝恩公司認為,CEO應該注意保留“創始人精神”,
多花時間去提升一線員工的士氣和使命感,支持他們全力為客戶提供服務,
而不要將太多時間和經歷浪費在職業經理人的內部鬥爭上。


第三個小技巧是從復雜的戰略中提煉出經過無數討論錘煉的戰略要點。
CEO必須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公司的戰略重點,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明最重要的事,
方便從上而下傳達給公司各部門。
貝恩公司認為,一流的CEO能在一張紙上列出所有的戰略要點,
甚至應該把戰略簡化成一隻手可以數得過來的五個要點,
其中,用拇指代表簡單易懂的“公司存在的價值”,
而其它手指則是指三到四種公司必須擁有的能力,
也就是能讓“公司存在的價值”得以體現的能力。
比如谷歌,拇指代表的就是“整合全球信息,讓人人都可以訪問並從中受益。


第四個技巧是讚賞真正做事的人。
每個公司都需要思考者,但CEO們不要只稱讚那些佔據公司高位的思考者們。
相反,他們必須要提醒大家,那些真正做事情的人才是直接服務客戶的關鍵員工,
這些人的行動才真正推進了公司使命的落實。


第五個技巧是做個提問者,而不是回答者。
總會有成千上萬的問題分散CEO對真正重要事務的關注,
但並不是每一個問題都需要CEO親自解決,
CEO需要做的僅僅是提出好的問題、了解那些問題、確保問題得以解決,
但可以委託給團隊中的其他人來做。說到底,CEO真正要做好的還是溝通。


第六個小技巧是忽略“CEO應該如何如何”的錯誤建議。
貝恩公司舉了四個錯誤例子:
比如有人認為“CEO應該向上看、向外看,把公司的日常運作留給別人”
但CEO之所以是CEO,是因為他是企業中最出色的運營者之一,
為什麼不在整個公司發揮優勢呢?
還有人說“CEO應通過中間管理層接觸一線,不應該直接接觸”,這也是一個誤區,
信息一定要直接傳遞,否則在傳遞過程中必然會走樣。
再比如說有人說“CEO必須擺脫細枝末節的業務”,
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公司收入來自客戶,而客戶非常重視業務細節,
把細節做好才能贏得客戶忠誠度,CEO也必須立足於此。
還有人說“CEO的工作是指明戰略方向,然後把執行留給他人”,這同樣是無稽之談,
執行就是將戰略落實到結果,沒有執行的戰略毫無意義,兩者都要做。


我們來回顧一下:
成為一流的CEO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從員工事務中解放自己;
要從職業經理人的內部鬥爭中解脫出來,多關注客戶和一線;
要能化繁為簡,提煉出的公司戰略要點;要做一個提問者,不必親自解決每一個問題;
要讚賞真正做事的人;
最後還要警惕“CEO應該如何如何”的建議,有些老生常談可能是錯誤的。

以上就是貝恩公司總結的成為一流CEO的6個小技巧,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貝恩公司網站音頻稿:楊霽琳講述:鄭磊

--------------------------
主旨:
1. 從員工事務中解放自己
 對於CEO來說,時間和精力是最寶貴的資源,一定要著力於最重要的事,
 學會對員工說“不”,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時間,
 避免陷入到退休歡送會、剪彩儀式之類的瑣事中。很多CEO遵從一個“60/40規則”,
 60%的時間做“必須做”的任務,比如公司管理和維護投資者關係;
 剩下的40%用在心目中戰略執行的重點部分。
2. 從職業經理人的內部鬥爭中解脫出來
 CEO應該注意保留“創始人精神”,多花時間去提升一線員工的士氣和使命感,
 支持他們全力為客戶提供服務,

 而不要將太多時間和經歷浪費在職業經理人的內部鬥爭上。
3. 從復雜的戰略中提煉出經過無數討論錘煉的戰略要點
 CEO必須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公司的戰略重點,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明最重要的事,方便從上而下傳達給公司各部門。
 貝恩公司認為,一流的CEO能在一張紙上列出所有的戰略要點,
 甚至應該把戰略簡化成一隻手可以數得過來的五個要點,
 其中,用拇指代表簡單易懂的“公司存在的價值”,
 而其它手指則是指三到四種公司必須擁有的能力,
 也就是能讓“公司存在的價值”得以體現的能力。
 比如谷歌,拇指代表的就是“整合全球信息,讓人人都可以訪問並從中受益。”
4. 讚賞真正做事的人
 每個公司都需要思考者,但CEO們不要只稱讚那些佔據公司高位的思考者們。
5. 做個提問者,而不是回答者
 CEO需要做的僅僅是提出好的問題、了解那些問題、確保問題得以解決,
 但可以委託給團隊中的其他人來做。
6. 忽略“CEO應該如何如何”的錯誤建議
 (1)CEO應該向上看、向外看,把公司的日常運作留給別人(X)
 CEO應在整個公司發揮優勢
 (2)CEO應通過中間管理層接觸一線,不應該直接接觸(X)
 信息一定要直接傳遞,否則在傳遞過程中必然會走樣。
 (3)CEO必須擺脫細枝末節的業務(X)
 把細節做好才能贏得客戶忠誠度,CEO也必須立足於此。
 (4)CEO的工作是指明戰略方向,然後把執行留給他人(X)
 執行就是將戰略落實到結果,沒有執行的戰略毫無意義,兩者都要做。

❤得到-企管-張志東:傳統層級溝通跟不上了

出處:張志東:傳統層級溝通跟不上了


這條音頻我們來說一說,移動互聯網對企業組織文化的影響。

最近,騰訊聯合創始人、前CTO、騰訊學院榮譽院長張志東,
在“2017騰訊HR內部年會”上,和大家聊了聊移動互聯網對組織文化的影響。
張志東說,移動互聯網把信息傳播的速度提高了十倍,甚至是一百倍,
傳統層級的溝通速度根本跟不上了。
那在這樣的情況下,組織內部的信息傳遞會發生什麼變化呢?我們來聽聽他都說了什麼。


張志東覺得,移動互聯網像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它幫企業大大提高了效率,擴大了溝通的半徑,
可另一方面呢,信息發酵和變形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是什麼意思呢?
張志東說,十年前,白領們只會在吃午飯的時候說一下公司的八卦,
但大家並不會在郵件、或者博客裡說這些,
所以信息發酵變形的速度基本等於“口耳相傳”的速度。
但今天呢,信息很容易被添油加醋,再迅速發酵變形成各種八卦,
每個白領低頭看手機的瞬間,可能就是一次信息的再次加工和傳播的過程。
這個速度比原來快太多,傳統的層級溝通失效了,
很多企業都來不及反應,企業越大,受到的影響也越大。


具體會受到哪些影響呢?先來看看,移動互聯網對企業大學的影響。
拿騰訊大學舉例子,張志東說,雖然騰訊的企業大學在業界算是非常棒的,
裡面有比較完整的培養體系,同事們也非常努力,但還只能算是初級級別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騰訊大學的同事們會舉辦一期又一期的A培養計劃、B培養計劃,
參加培訓的人呢,要花很大的時間成本才能去參與課程。
後來學院想辦法,把不少課程錄了下來,方便更多的人來分享。
但讓人們去看錄像,時間太長,太笨重,
本質上還是傳統的課堂宣講,體現不出移動時代的產品魅力。


作為對比,張志東說到了他比較欣賞的TED演講。
TED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盈利機構,
它會邀請世界上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來分享他們的觀點和經驗。
最開始,TED只是個少數精英的分享平台,2006年時它開始把演講視頻放在網上,
逐漸從一個小眾的精英社區,變成了一個全球的思想者平台。
張志東說,TED把視頻放在網上,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之後,
就出現了一些很有趣的演化延伸,比如TED Translators。一些愛好者們會湊在一起,
把演講翻譯成很多國家的語言。這些愛好者都是義務參與,沒有報酬,
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演講去翻譯,但翻譯的質量都非常高。
這就讓TED Translators變成了一個雙贏的工作。

另外,TED演講有個很強硬的規定,就是演講不能超過18分鐘,
無論你是500強CEO,世界首富,還是有故事的醫生,都是平等的18分鐘。
這個規定就是充分地尊重了聽眾的注意力和時間,
讓演講者想辦法精煉自己的觀點,去掉所有的空話和套話。
如果換成60分鐘,可能TED就不會成為一個有全球影響力的平台了。


除了企業大學,移動互聯網對企業內部的交流也有影響。
騰訊內部有個叫“樂問”的交流問答社區,現在上面每個月大概會出現2000個提問,
1.2萬個回答,6000個評論,已經是個很有生命力的社區了。

張志東說,樂問有三個特點:
第一是移動碎片化。如果沒有智能手機,樂問不會發展這麼快。
因為裡面不少問題是需要產品和部門負責人來回答的,
這些人很忙,不可能總特地回到電腦前去回答問題。
而移動互聯網讓他們可以在出差的路上、坐車的空閒時間裡回答別人的問題。
第二個特點是可以匿名提問,但必須實名回答。這是一個重要的設計,
匿名提問能鼓勵大家提出真實的問題,而實名回答是要求大家必須負責任地回答。
第三個特點是平等化。在樂問上,所有的熱點都是一個個真實意願的反映,
每個人都可以提問、都可以回答,也可以推薦相關的人來回答。
在促進內部交流的同時,這個產品設計能鼓勵人們說真話,所以樂問才會這麼有活力。

以上就是張志東所說的,移動互聯網對組織文化的影響,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騰訊大學”(透明,真實,自組織)音頻稿:喬志強講述:傑克糖

-----------------------
主旨:
移動互聯網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幫企業大大提高了效率,擴大了溝通的半徑,
可另一方面呢,信息發酵和變形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十年前,白領們只會在吃午飯的時候說一下公司的八卦,
但大家並不會在郵件、或者博客裡說這些,
所以信息發酵變形的速度基本等於“口耳相傳”的速度。
但今天呢,信息很容易被添油加醋,再迅速發酵變形成各種八卦,
每個白領低頭看手機的瞬間,可能就是一次信息的再次加工和傳播的過程。
這個速度比原來快太多,傳統的層級溝通失效了,
很多企業都來不及反應,企業越大,受到的影響也越大。

騰訊有解決此事的好方案。他內部有個叫“樂問”的交流問答社區,
現在上面每個月大概會出現2000個提問,
1.2萬個回答,6000個評論,已經是個很有生命力的社區了。
張志東說,樂問有三個特點:
1. 移動碎片化。如果沒有智能手機,樂問不會發展這麼快。
 因為裡面不少問題是需要產品和部門負責人來回答的,
 這些人很忙,不可能總特地回到電腦前去回答問題。
 而移動互聯網讓他們可以在出差的路上、坐車的空閒時間裡回答別人的問題。
2. 可以匿名提問,但必須實名回答。
 這是一個重要的設計,匿名提問能鼓勵大家提出真實的問題,
 而實名回答是要求大家必須負責任地回答。
3. 平等化
 在樂問上,所有的熱點都是一個個真實意願的反映,
 每個人都可以提問、都可以回答,也可以推薦相關的人來回答。
 在促進內部交流的同時,這個產品設計能鼓勵人們說真話,所以樂問才會這麼有活力。

❤得到-經濟-薛兆豐:禁止歧視後果有時更糟

出處:薛兆豐:禁止歧視後果有時更糟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在經濟學中,
歧視本身沒什麼對錯,要關注歧視形成的原因,不能盲目禁止。

很多人覺得,歧視是個負面的詞,比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等。
但是經濟學家薛兆豐在“得到”訂閱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裡說,
在經濟學裡,歧視沒什麼對錯,是沒法避免的。
而且,如果不管歧視行為的原因就禁止,反倒會帶來惡果。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歧視為什麼沒法避免。薛兆豐說,只要稀缺存在,你就必須做出選擇;
一旦做選擇,就必須有選擇的標準。選擇的標準就是區別對待,區別對待就是歧視。
比如說,你的錢有限,買了王菲的唱片,就不能買別人的唱片了。
這樣,其他歌手在你這裡就被歧視了。所以說,只要稀缺不能避免,歧視也就不能避免。


不過,歧視有時候是合理的。
比如在東南亞從事橡膠業的華人,他們會把人分成七等,信用等級逐級遞減。
比如第一等是直系親屬,第二等是遠親,第三等是同族或同一個姓氏的人。
這樣依次排下去,最後一等是外國人。
做生意的時候,每個等級的條款不一樣,貸款時收的利息也不一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這樣生意的範圍不就縮小了,賺的錢不就少了嗎?

研究發現,這種歧視是有道理的。
因為華人生活在東南亞,語言不通、寄人籬下,
如果有人借錢不還,也很難把別人告上法庭。
華人在東南亞又沒有關係,也不懂當地的法律,很難受到司法系統的保護。
那華人怎麼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呢?就得用這種區分等級、區別對待的方式,
說白了就是歧視。這不僅不會減少收益,還能增加。


既然有時候歧視是合理的,如果政府禁止了本身合理的歧視,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我們來看一個美國的案例。美國十年前經歷了一次次貸危機,
所謂次貸危機,就是貸款機構大規模地把錢借給了信用等級差的人去買房,
結果借款人無力償還,導致銀行出現了大量的壞賬。

為什麼會發生次貸危機呢?
有人說是因為資本家太貪婪,把錢借給了沒有償還能力的人;
也有人說是因為各種債務被銀行打包賣來賣去,
鏈條太長,出現了信息不對稱,最後導致金融危機。
但薛兆豐說,這兩個解釋都不靠譜,真實的原因是這樣的。
美國人歷史上的購房率一直比較低,其中一個原因是銀行家非常謹慎,
不輕易放貸,大多數人是買不起房的。
 1991年,美國商業銀行房貸數據被公開,有人發現,能拿到貸款的多數都是白人,
像少數族裔、弱勢群體拿到貸款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很多記者就拿這個數據來說事,大家覺得商業銀行有特別強的歧視弱勢群體的傾向。

但是,如果你真的還得起房貸,銀行不借給你錢,那就是銀行的損失。
弱勢群體往往沒有償還能力,所以商業銀行區別對待是合理的。但大眾不相信這個。
再加上聯邦儲備局波士頓分行發布了一份報告,
說美國商業銀行肯定對弱勢群體進行了歧視。
整個社會就掀起了一股運動,要求給弱勢群體發放更多的貸款。

當時美國政府對銀行採取了各種手段,一方面威逼,如果商業銀行被查出來歧視弱勢群體,
就要集體訴訟,罰好多錢。另一方面利誘,政府來承擔所有放貸的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就改變觀念,
不再對借款買房的人嚴格審查,還鼓勵大家來借款。
當所有銀行都這麼做的時候,房地產市場當然會有一段繁榮的時期。
但一向謹慎的銀行知道,這些債務是有風險的,
所以它們把這些債務打包賣來賣去,就像是擊鼓傳花一樣,看誰最後倒霉。
而且他們還相信,欠債越多,影響就越廣,政府就越不會讓你倒,做起來也毫無顧忌。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就是發生了次貸危機,
對美國金融市場的危害僅次於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
而且,這次危機波及到全世界,全球金融體係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你看,歧視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下,歧視往往是有效率的。
如果政府不管歧視的原因,強行禁止,就有可能釀成惡果。

以上就是薛兆豐對於歧視的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得到”App訂閱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音頻稿:王海講述:鄭磊

----------------------
主旨:
只要稀缺存在,你就必須做出選擇;
一旦做選擇,就必須有選擇的標準。選擇的標準就是區別對待,區別對待就是歧視。
比如說,你的錢有限,買了王菲的唱片,就不能買別人的唱片了。
這樣,其他歌手在你這裡就被歧視了。所以說,只要稀缺不能避免,歧視也就不能避免。
但歧視有時候是合理的。
比如在東南亞從事橡膠業的華人,他們會把人分成七等,信用等級逐級遞減。
比如第一等是直系親屬,第二等是遠親,第三等是同族或同一個姓氏的人。
這樣依次排下去,最後一等是外國人。
因為華人生活在東南亞,語言不通、寄人籬下,
如果有人借錢不還,也很難把別人告上法庭。
華人在東南亞又沒有關係,也不懂當地的法律,很難受到司法系統的保護。
那華人怎麼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呢?就得用這種區分等級、區別對待的方式,
說白了就是歧視。這不僅不會減少收益,還能增加。
既然有時候歧視是合理的,如果政府禁止了本身合理的歧視,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我們來看一個美國的案例-次貸危機,為什麼會發生次貸危機呢?

美國人歷史上的購房率一直比較低,其中一個原因是銀行家非常謹慎,
不輕易放貸,大多數人是買不起房的。
1991年,美國商業銀行房貸數據被公開,有人發現,

能拿到貸款的多數都是白人,像少數族裔、弱勢群體拿到貸款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很多記者就拿這個數據來說事,大家覺得商業銀行有特別強的歧視弱勢群體的傾向。
但是,如果你真的還得起房貸,銀行不借給你錢,那就是銀行的損失。
弱勢群體往往沒有償還能力,所以商業銀行區別對待是合理的。但大眾不相信這個。
再加上聯邦儲備局波士頓分行發布了一份報告,
說美國商業銀行肯定對弱勢群體進行了歧視。
整個社會就掀起了一股運動,要求給弱勢群體發放更多的貸款。

當時美國政府對銀行採取了各種手段,一方面威逼,如果商業銀行被查出來歧視弱勢群體,
就要集體訴訟,罰好多錢。另一方面利誘,政府來承擔所有放貸的風險。
但一向謹慎的銀行知道,這些債務是有風險的,
所以它們把這些債務打包賣來賣去,就像是擊鼓傳花一樣,看誰最後倒霉。
而且他們還相信,欠債越多,影響就越廣,政府就越不會讓你倒,做起來也毫無顧忌。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就是發生了次貸危機,
對美國金融市場的危害僅次於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
而且,這次危機波及到全世界,全球金融體係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得到-商業-未來商業架構:雲計算+端智能

出處:未來商業架構:雲計算+端智能



這條音頻跟你說說,李岩對未來智能硬件變化趨勢的看法。

李岩是微智全景的創始人兼CEO,連續創業者。這位李岩對智能硬件領域很有想法,
他的公司就開發了一款商業智能硬件,是互聯網POS機,名字叫“旺POS”。
這個“旺POS”跟一般的POS機有啥不一樣的地方呢?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這裡就不具體介紹了,
總之和傳統POS機的差別大概像是大哥大和iPhone的差別。
而且人家還獲得了設計界的奧斯卡大獎:德國紅點獎。

最近,李岩接受了知識新聞工作室的獨家專訪,
談了談他對未來智能商業硬件變化趨勢的看法。
李岩說,下一個紀元的商業基本架構是雲端的計算,加上終端的智能。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架構呢?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


李岩說,中國現在在整個雲端上的進步非常快,但是在終端方面是落後的。
現在大量的商業設備都在電腦PC、Wintel的架構下,
也就是Windows的操作系統加Intel的芯片。
在過去,這個工作環境是足夠的,但未來就不夠了。為什麼呢?
以後的工作環境,要求你每時每刻都連在網上,
所以你接入雲端的那個設備,必須要足夠小、足夠移動化。
PC這個架構是做不到的,不管是電腦的散熱、耗能、電池都做不到。
所以李岩覺得,未來幾年會出現一次變革,會把這種Wintel的聯盟打破。

那打破Wintel聯盟的會是誰呢?
李岩認為,
未來設備的主流會是AR​​M和安卓的結合。 ARM和Intel一樣,也是種處理器。
過去因為它的運算速度沒有Intel快,所以人們不把它用在PC上。
但是現在,ARM的運算速度上來了,而且它還有個優勢,就是功耗比Intel低很多。
說PC架構未來會被顛覆也是這個原因:Intel芯片散熱不好,
所以要給它加風扇,它才能運轉;它功耗高,所以得提高電池容量,
那這個設備就沒法做得很小巧。但是ARM的功耗低,
現在運算速度又上來了,配上安卓系統,商業的智能硬件都可以用。

說了這麼多,那終端到底為什麼重要呢?
李岩說,它有這麼幾個特點。
第一,它是數據的源頭,之前不是說,人工智能是大數據餵養的怪獸嘛,
那數據都是從哪來的呢?肯定從端上來,採集上來數據之後,雲端才能分析。
第二呢,終端是一個連接線上和線下的跨界點,無論線上多豐富,
都必須在物理上落在一個東西上,比如說手機,得靠這個東西接入現實場景裡。
第三,終端是所有云服務的入口,想喚醒雲服務,就得通過終端。
比如亞馬遜去年賣的ECHO(ˈekoʊ)智能音箱,就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入口,你可以告訴它:
我家裡缺洗衣液了,上網幫我訂兩瓶,
再順帶加上兩袋給小黑的狗糧等等,可以通過這個智能音箱喚醒雲服務。


另外,李岩也提出,這個終端的“硬件”和原來的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了。差別在哪裡呢?
有兩個地方,
第一個差別是,現在的硬件公司關心的不是硬件的功能,而是背後的數據。
過去我們說的硬件就是一個有特定功能的工具,它不關心用戶是誰,
也不關心你用這個硬件在上面產生了什麼數據。
比如說原來的電視,只要屏幕夠大、顯示器還原度夠好,音響效果還不錯就行了。
現在所有互聯網硬件公司做的都不是一個工具,而是一個內容髮行網絡的觸點。
他們不是要賣給你一台電視,而是要在這些買電視的用戶裡,
建立起一個互聯網的發行渠道。因為如果你自己追劇的話,可能就拿著手機躺被窩裡看了,
什麼時候會在客廳裡看呢?一定是你想要更好的體驗,想要分享共同體驗。
所以這個時候,
硬件公司關心的不在硬件的功能上,而關心用戶在什麼時候會分享什麼內容和體驗。

還有一個差別是,現在的一個硬件可以集合過去的很多個硬件。
過去工業時代的機器只能幹一件事,
因為從工業化的角度來看,大規模生產是比較划算的,
每個工廠都盡量控製成本,然後把產量提上去,這就是那時候的商業模式。
所以那個時候大家拿數碼相機照相,拿MP3聽音樂,拿GPS導航儀導航,
但是現在一個手機就搞定了。 iPhone不是一個通訊工具,而是一個信息門戶。

以上就是李岩所提出的,未來商業的基本架構是雲端的計算,加上終端的智能,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知識新聞工作室對李岩的專訪音頻稿:荷包蛋講述:傑克糖

---------------------
主旨:
下一個紀元的商業基本架構是雲端的計算,加上終端的智能。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架構呢?

未來設備的主流會是AR​​M和安卓的結合。 ARM和Intel一樣,也是種處理器。
過去因為它的運算速度沒有Intel快,所以人們不把它用在PC上。
但是現在,ARM的運算速度上來了,而且它還有個優勢,就是功耗比Intel低很多。
說PC架構未來會被顛覆也是這個原因:Intel芯片散熱不好,
所以要給它加風扇,它才能運轉;它功耗高,所以得提高電池容量,
那這個設備就沒法做得很小巧。但是ARM的功耗低,
現在運算速度又上來了,配上安卓系統,商業的智能硬件都可以用。

那終端到底為什麼重要呢?它有這麼幾個特點。
1. 它是數據的源頭,之前不是說,人工智能是大數據餵養的怪獸嘛,
 那數據都是從哪來的呢?肯定從端上來,採集上來數據之後,雲端才能分析。
2. 終端是一個連接線上和線下的跨界點,無論線上多豐富,
 都必須在物理上落在一個東西上,比如說手機,得靠這個東西接入現實場景裡。
3. 終端是所有云服務的入口,想喚醒雲服務,就得通過終端。
 比如亞馬遜去年賣的ECHO(ˈekoʊ)智能音箱,就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入口,
 你可以告訴它:我家裡缺洗衣液了,上網幫我訂兩瓶,
 再順帶加上兩袋給小黑的狗糧等等,可以通過這個智能音箱喚醒雲服務。

這個終端的“硬件”和原來的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了。差別在哪裡呢?
1. 現在的硬件公司關心的不是硬件的功能,而是背後的數據
 現在所有互聯網硬件公司做的都不是一個工具,而是一個內容髮行網絡的觸點。
 他們不是要賣給你一台電視,而是要在這些買電視的用戶裡,
 建立起一個互聯網的發行渠道。
 硬件公司關心的不在硬件的功能上,而關心用戶在什麼時候會分享什麼內容和體驗。
2. 現在的一個硬件可以集合過去的很多個硬件

❤得到-理財-錢如何越花越多?

出處:錢如何越花越多?


這條音頻和你說說什麼是真正地會花錢。

說到會花錢,很多人立刻就會想到要省錢,要勤儉持家。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有本新書《學會花錢》就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本書作者野口真人是日本有名的MBA導師,長期活躍在金融界,
先後在瑞德銀行、摩根大通、高盛等公司工作,是一個金融界的大咖。
作者說我們多數人在花錢上都存在誤區,真正的會花錢不是省錢,而是把錢越花越多。

錢怎麼能越花越多呢?作者說,要想把錢越花越多,首先要學會區分三個錢包。
這三個錢包分別是投機錢包,投資錢包和消費錢包。


第一種投機錢包,是指花錢做撞大運的事情。
比如買彩票,賭博,或者買藝術品、收藏品,想著沒準它日後就會升值。
作者建議這類錢包不要用,因為投機這件事是完全沒法掌控的
如果想要掙錢而沉溺於投機行為裡,很可能會敗光家里辛苦積累的資產。

第二種是投資錢包,說的是花錢買未來可能會賺到更多錢的機會。
花這個錢包裡的錢一定要多多益善,因為錢花了之後還能賺到更多。
像買理財產品、投資創業都算。另外,給自己買培訓課學習充電,
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資金,都是非常重要的投資行為,未來可能會產生巨大收益。

第三種:消費錢包。
消費錢包就是指為了滿足個人慾望而進行花錢的行為,比如買個鮮花,逛街買個衣服等。
作者說這類錢包要適度花,怎麼才算適度呢?作者給了兩個小技巧。
一個是要看錢花的值不值,既要看價格,還要追求消費本身帶來的滿足感。
比如,買一件貴但有品質的衣服就比買10件便宜貨更會花錢,
因為前者無論是心理滿足感還是實用價值都更高。
另一個技巧是:盡可能用投資錢包賺來的一部分錢消費
這樣你的總資產還是在增加,不會因為消費而吃老本,影響賺錢能力。


多用投資錢包,適度用消費錢包,避免用投機錢包,這就是學會花錢的基本原則。
在這基礎上,你還要知道一個重要的原則,
才能把錢越花越多,那就是“只買以後會更值錢的東西”。
當然,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問題是怎麼做才能確定我買的東西以後會值錢?
況且,有些東西本身就很難估算價值,就更別說以後的價值了。

但是,在經濟學家看來,幾乎所有的價值都可以折算成金錢來比較。
舉個例子,你要學英語,現在有兩個英語培訓班。一個日常的英語培訓,3萬塊。
另一個是一對一的商務英語培訓,10萬塊。該怎麼選呢?

首先,對不同的人,同一件事情或物品在未來的價值是完全不一樣的。
假如你準備進入外企,那對流利的商務英語要求很高,
而且未來年收入能達到100萬,毫無疑問該選擇10萬培訓班。
如果你已經是在職員工了,只是想出國玩兒,避免語言溝通障礙,
這個時候你只要你計算一下,以後出國如果因為不會英語產生翻譯之類的費用,
超過3萬元,那麼你現在花這3萬元,就是值得的。


其次,你還要算一下折現率。什麼意思呢?
我們知道,未來的錢可能沒有現在的錢值錢,
三年後的十萬塊錢可能只相當於現在的八萬塊錢,
所以,在計算未來收益的時候,就要給未來的錢打一個折扣,這個折扣就叫折現率。
道理聽起來很簡單,可是大多數人常常意識不到這個問題。
想像一下,假如你在4年內工作收入是固定的100萬元,有兩種發工資的方式:
第一種是工資逐年增加,第一年10萬,第二年20萬,第三年30萬,第四年40萬;
第二種工資逐年減少,第一年40萬,第二年30萬,第三年20萬,第四年10萬。
你願意選擇哪種發工資的方式呢?很多人會願意選擇前者,也就是是工資收入不斷增加。
但其實,懂得折現率的概念你就知道,
既然總數是一樣的,越早拿到越多的錢,你的折現損失就越少。

當然,隨著時間變化的不只有錢的價值,
你自己的價值觀,喜好,狀態也都在變化,這些都是要考慮進去的因素。

最後總結一下:學會區分三個錢包,只買以後會更值錢的東西,
才能把錢越花越多,成為一個會花錢的人。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得到“每天聽本書”《學會花錢》音頻稿:賈倩影講述:鄭磊

-------------------------
主旨:
要想把錢越花越多,首先要學會區分三個錢包。
這三個錢包分別是投機錢包,投資錢包和消費錢包。
1. 投機錢包,是指花錢做撞大運的事情。
 比如買彩票,賭博,或者買藝術品、收藏品,想著沒準它日後就會升值。
 這類錢包不要用,因為投機這件事是完全沒法掌控的。
2. 是投資錢包,說的是花錢買未來可能會賺到更多錢的機會。
 花這個錢包裡的錢一定要多多益善,因為錢花了之後還能賺到更多。
 像買理財產品、投資創業都算。
 另外,給自己買培訓課學習充電,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資金。
3. 消費錢包。
 消費錢包就是指為了滿足個人慾望而進行花錢的行為,比如買個鮮花,逛街買個衣服等。
 作者說這類錢包要適度花,怎麼才算適度呢?
 (1)看錢花的值不值,既要看價格,還要追求消費本身帶來的滿足感。
 (2)盡可能用投資錢包賺來的一部分錢消費,這樣你的總資產還是在增加。
多用投資錢包,適度用消費錢包,避免用投機錢包,這就是學會花錢的基本原則。
其次,你還要算一下折現率。什麼意思呢?
我們知道,未來的錢可能沒有現在的錢值錢,
三年後的十萬塊錢可能只相當於現在的八萬塊錢,
所以,在計算未來收益的時候,就要給未來的錢打一個折扣,這個折扣就叫折現率。

❤得到-創新-顛覆式創新:三個好案例

出處:顛覆式創新:三個好案例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企業怎麼實現顛覆式創新。

前幾天,我們提到了《顛覆式創新:企業實現突破的15種方式》這本書,
已經給大家介紹了6種顛覆式創新方法,今天我們再給你說3種。


第一種是結構性顛覆什麼是結構性顛覆呢?
說白了,其實就是打破原來的職能劃分,把有不同天賦的人才聚集起來。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模仿遊戲》這部電影在2015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講的是計算機科學之父艾倫·圖靈的傳記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圖靈帶領他的團隊成功破解了德軍的“謎團”密碼系統。
他的團隊裡不只有密碼學家,還有物理學家、數學家、國際象棋冠軍
和填字遊戲冠軍等等這些人。書裡說,
正是因為這樣跨學科之間的協作,才會產生更多的新想法,從而破解密碼。

書中還舉了汽車製造公司日產公司的例子,它們也用了這種方法才能轉虧為盈。
1999年,卡洛斯·戈恩被任命為日產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時,這家公司快要破產了。
但兩年後,日產公司就重新開始贏利,營業毛利還達到了10.8%。

日產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呢?
因素當然有很多,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卡洛斯·戈恩熱衷於多元化,
一上任就建立了9個跨職能團隊。在這些團隊中,
管理製造平台的團隊領導者不是技術人員,而是財務人員;
而管理經銷商事務的團隊領導呢,也不是銷售人員,而是法務人員。
這9個團隊組建完成後,戈恩給了這些團隊三個月的時間寫建議書,
這些文件後來成了著名的“日產復興計劃”的基礎,幫助公司結束了連續26年虧損的狀況。


第二種是合作關係引導型的顛覆
也就是在兩家企業合作的基礎上,帶來的顛覆式創新。
這兩家企業的關係可能​​並不是很大,但合作的結果卻可能是出人意料的。
比如,土耳其的倍科公司在歐洲家用電器行業排名第一,
這本書的作者曾經問它的首席執行官萊文特說,
如果你和巴黎歐萊雅合作,會生產出什麼產品呢?
雖然之前從沒想過這個問題,萊文特還是仔細思考了。
他覺得,在熱帶國家,美容產品常常會融化,所以很多女性都會把化妝品放在冰箱裡。
所以,如果倍科公司為歐萊雅設計一個放在臥室裡的微型冰箱,
像一個漂亮的雪茄盒那麼大的話,肯定會很有市場。
萊文特說,倍科公司很多年來都想擺脫“廚房家電”的束縛,
這個小小的點子可能讓他們的產品進入人們的臥室。

還有一些合作也很出乎意料,
比如亞馬遜和推特的合作,你只需要在推特上點擊鼠標,
就可以把某個產品加入亞馬遜的購物車;
再比如蘋果公司和法國奢侈品愛馬仕聯合推出的一款手錶,
蘋果的智能手錶加上愛馬仕設計的漂亮外形,是一次技術和古典工藝的結盟。


最後一種是可持續性驅動型顛覆。
這個方法的核心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創新也能引導企業進行全面創新。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他們重不重視環境問題、關不關心公共利益,
對企業的形像有很大影響。書裡給我們拿麥當勞舉了例子。

1999年,麥當勞法國公司遇到了一次重大危機。
當時一位法國知名的反全球化積極分子,說麥當勞的一家餐廳危害了當地的餐飲業和農業。
那年秋天,又剛好趕上瘋牛病突然爆發,很多人擔心麥當勞的牛肉漢堡會被污染。
面對這兩個晴天霹靂,麥當勞沒有躲在一邊不說話,
而是開展了大量活動來顯示他們對公民責任的承諾。
比如,麥當勞用過的煎炸油經過循環利用,會變成有機柴油,
而且麥當勞的物流合作公司已經在用這些柴油了;
再比如,麥當勞已經和法國的近一千個城鎮和鄉村簽訂了合同,
內容是幫助改善公共區域的垃圾回收狀況;
他們還和法國兒科醫生協會合作立項,研究兒童營養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些政策在公司內部形成了累積效應,
幾乎每位麥當勞員工都接受了這種創新文化。
員工們都對通過發現新的創新方法來提高客戶體驗充滿了興趣。
現在,麥當勞法國公司甚至在推動一個他們自己都不確定能不能完成的項目,
就是能源百分百自給自足的餐廳。

以上就是這本書提到的3種顛覆式創新的方法,
分別是結構性顛覆、合作關係引導型顛覆,還有可持續性驅動型顛覆,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顛覆式創新:企業實現突破的15種方式》
音頻稿:桃子 講述:傑克糖

--------------------
主旨:
1. 結構性顛覆
 什麼是結構性顛覆呢?其實就是打破原來的職能劃分,把有不同天賦的人才聚集起來。
 汽車製造公司日產公司用了這種方法才能轉虧為盈。
 日產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呢?
 因素當然有很多,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熱衷於多元化,
 一上任就建立了9個跨職能團隊。在這些團隊中,
 管理製造平台的團隊領導者不是技術人員,而是財務人員;
 而管理經銷商事務的團隊領導呢,也不是銷售人員,而是法務人員。
 這9個團隊組建完成後,戈恩給了這些團隊三個月的時間寫建議書,
 這些文件後來成了著名的“日產復興計劃”的基礎,幫助公司結束了連續26年虧損的狀況。
2. 合作關係引導型的顛覆
 也就是在兩家企業合作的基礎上,帶來的顛覆式創新。
 這兩家企業的關係可能​​並不是很大,但合作的結果卻可能是出人意料的。
 比如亞馬遜和推特的合作,你只需要在推特上點擊鼠標,
 就可以把某個產品加入亞馬遜的購物車;
 再比如蘋果公司和法國奢侈品愛馬仕聯合推出的一款手錶,
 蘋果的智能手錶加上愛馬仕設計的漂亮外形,是一次技術和古典工藝的結盟。
3. 可持續性驅動型顛覆
 這個方法的核心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創新也能引導企業進行全面創新。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他們重不重視環境問題、關不關心公共利益,
 對企業的形像有很大影響。
 比如(法國)麥當勞。麥當勞用過的煎炸油經過循環利用,會變成有機柴油,
 而且麥當勞的物流合作公司已經在用這些柴油了;
 再比如,麥當勞已經和法國的近一千個城鎮和鄉村簽訂了合同,
 內容是幫助改善公共區域的垃圾回收狀況;
 他們還和法國兒科醫生協會合作立項,研究兒童營養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些政策在公司內部形成了累積效應,
 幾乎每位麥當勞員工都接受了這種創新文化。
 員工們都對通過發現新的創新方法來提高客戶體驗充滿了興趣。

❤得到-醫健-減肥:不吃主食是否安全有效?

出處:減肥:不吃主食是否安全有效?

今天這條音頻跟你聊聊,怎麼健康的吃主食。

減肥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
在很多女性朋友中還流行著“不吃主食”的減肥方法。
還有觀點提出了“吃主食沒有意義”等顛覆性的觀點,
但是要知道,米、面可是我們中國人最主要的食物,而且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
推薦每天的主食攝入量是半斤到八兩,難道我們這麼多年都吃錯了?
前一段時間,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博士、原創營養科普作家范志紅,
就“不吃主食”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下面跟你分享。


首先,我們都知道,
人體的三大營養物質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
而我們所說的“主食”,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分類,指的是以碳水化物為主體的食物,
也就是富含澱粉的食物,比如我們常吃的稻米、小麥、燕麥等各種穀物,
也包含其加工食品,如餅乾、麵包、膨化食品等,
還有各種豆類與薯類等澱粉含量高的也都算作主食的範疇。

現在很多西方的書上推崇石器時代的飲食,
也就是以肉類、魚類、水果蔬菜為主要食物來源,幾乎不吃,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穀物類食品,他們認為這樣的吃法兒,可以延長壽命。
針對這個觀點,范志紅表示,古代人類的平均壽命都非常短,
他們的吃法是無法預測老年後的情況的,並且至今,
並沒有研究確認,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比吃主食的飲食更能夠延長壽命。
而且調查中國各地的長壽老人,
他們通常都是以糧食和蔬菜為主,然後配合少量肉類,並幾乎從未發現,
有不吃澱粉等主食的飲食習慣。至於不吃主食減肥的話題,
用來證明不吃主食減肥法有價值的研究,都是3-6個月的短期研究。
一年以上甚至兩年以上的長期研究則證明,
從長期來說,不吃主食的減肥法並沒有比吃主食的減肥法更好。


那麼,不吃主食到底能不能減肥呢?
對於這個問題,范志紅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不吃主食確實能減肥,而且還有明確的科學依據。
我們人體的三大營養物質中,用來提供能量的主要就是碳水化合物。
在不吃主食之後,為身提供能量能的重擔就交給了脂肪和蛋白質。
而且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會讓脂肪,無法充分的分解,
在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酮體”這種含有不少能量的物質,
又因為酮體會讓血液酸化,所以我們的身體會想辦法盡快把它排出體外,
就這樣,大量的脂肪被分解,然後又攜帶著能量被排出體外,
減肥的效果自然就立竿見影,看起來十分美好。


但是,既然有這麼好的減肥方法,而且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在歐美就數度流行,那為何現在歐美還是肥胖率居高不下呢?

范志紅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分析:
一是很多人在不吃主食之後,會出現身體疲勞,臉色和皮膚變差,
記憶力下降的情況,這正是源於脂肪與蛋白質的代謝增加。
脂肪分解產生的酮酸需要大量水分幫助及時排出體外,
蛋白質的代謝則會產生尿素,這就同時給肝臟和腎臟增加了不小的負擔,
所以代謝能力較弱的人或者肝腎功能不全的人就會出現剛才說的情況。

二是很多人以吃肉替代傳統主食,
但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6年把紅肉和肉類加工品,
包括香腸、火腿、培根、鹹肉等,列為了一類致癌物。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每天紅肉食用量為40-75克,也就是一兩左右,不能多吃。

三是因為好操作,所以不少女性朋友會選擇不吃主食的減肥方法,
但是很多人在進行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心情惡劣、情緒沮喪、脾氣暴躁等情況,
這主要是因為不吃主食之後,缺少了血糖與B族維生素的來源,身體出現了營養匱乏。
另外,採用這種減肥法,發生月經不調、掉頭髮、皮膚鬆弛的女性也屢見不鮮。
具體的原因是,以肉類、魚類和蔬果為主食,對胃腸功能有較高的要求,
消化能力弱的人自然就會出現營養不良。
四是雖然那些提倡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人都會強調要多吃蔬菜,
但實際上如果沒有穀類、豆類和薯類,僅僅靠蔬菜來供應多種膳食纖維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最後,范志紅為大家提供了健康飲食建議:
在日常飲食中,主食仍然要按照正常量去吃,
但要更多地選擇那些消化慢、高膳食纖維的主食,
比如燕麥、蕎麥、黑米、紅小豆、芸豆、幹豌豆等各種雜糧,
再配合大量的蔬菜和少量的魚肉蛋奶,就是一個非常好答案。

以上就是范志紅關於“吃主食”這個問題的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微博賬號“范志紅_原創營養信息”(不吃主食,真會更健康嗎?)
稿:梁志一
轉載:得到

-----------------------
主旨:
不吃主食確實能減肥,而且還有明確的科學依據。
我們人體的三大營養物質中,用來提供能量的主要就是碳水化合物。
在不吃主食之後,為身提供能量能的重擔就交給了脂肪和蛋白質。
而且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會讓脂肪,無法充分的分解,
在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酮體”這種含有不少能量的物質,
又因為酮體會讓血液酸化,所以我們的身體會想辦法盡快把它排出體外,
就這樣,大量的脂肪被分解,然後又攜帶著能量被排出體外,
減肥的效果自然就立竿見影,看起來十分美好。

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在歐美就數度流行,那為何現在歐美肥胖率居高不下呢?
1. 很多人在不吃主食之後,會出現身體疲勞,臉色和皮膚變差,
 記憶力下降的情況,這正是源於脂肪與蛋白質的代謝增加。
 脂肪分解產生的酮酸需要大量水分幫助及時排出體外,
 蛋白質的代謝則會產生尿素,這就同時給肝臟和腎臟增加了不小的負擔,
 所以代謝能力較弱的人或者肝腎功能不全的人就會出現剛才說的情況。
2. 很多人以吃肉替代傳統主食,
 但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6年把紅肉和肉類加工品,
 包括香腸、火腿、培根、鹹肉等,列為了一類致癌物。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每天紅肉食用量為40-75克,也就是一兩左右,不能多吃。
3. 因為好操作,所以不少女性朋友會選擇不吃主食的減肥方法,
 但是很多人在進行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心情惡劣、情緒沮喪、脾氣暴躁等情況,
 這主要是因為不吃主食之後,缺少了血糖與B族維生素的來源,身體出現了營養匱乏。
 另外,採用這種減肥法,發生月經不調、掉頭髮、皮膚鬆弛的女性也屢見不鮮。
 具體的原因是,以肉類、魚類和蔬果為主食,對胃腸功能有較高的要求,
 消化能力弱的人自然就會出現營養不良。
4. 雖然那些提倡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人都會強調要多吃蔬菜,但實際上
 如果沒有穀類、豆類和薯類,僅僅靠蔬菜來供應多種膳食纖維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得到-表達-演講緊張?三個方法解決它

出處:演講緊張?三個方法解決它


今天這條音頻,我們來告訴你三個克服演講緊張情緒的小技巧。

國外有人做過研究,人這輩子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調查結果是死亡才排第二,
而排名第一的是公眾演講,也就是說在上台演講和死亡之間,很多人寧可選擇死了算了。
最近,“得到”App訂閱專欄《馬徐駿說雜誌》解讀了一篇來自《演講》雜誌網站的文章,
文章作者是教育家、公眾演說家喬納森·羅賓內特(Jonathan Robinette),
他說,世界上只有兩種演講者,一種是特別緊張的,另一種是假裝自己不緊張的。
也就是說,其實所有的演講者都緊張,只不過有人知道怎樣隱藏這種情緒。
那我們怎樣才能成為第二種人呢?下面是三種非常具體可實施的方法,我們來說一說。


先說第一個方法,練習十五遍。
這裡指的練習不是讓你演講稿全篇寫下來之後狂背十五遍,而是先準備一個好提綱。
你需要講哪幾個要點?哪個先講哪個後講?
先搭出來整體的結構,再順著這個大框架往裡填入內容。
很多演講者在結構的準備上就有問題,要嘛不重視提綱,要嘛壓根就沒提綱,
也有的寫完提綱就扔一邊兒,
或者在演講準備差不多的時候,才把提綱拿出來對一遍收個尾。
這樣就大錯特錯了,提綱一定要好好準備,爛熟於心。
因為熟背整篇演講稿是不現實的,
尤其是句與句、段與段的銜接處,你很有可能因為緊張而忘詞,
但提綱就相當於腦中有個提詞器,即便忘詞了還可以根據提綱現場發揮。

準備完提綱之後,要演練至少十五遍,那怎麼練呢?
不管你是讀也好,背也好,每準備一遍,都要做一個記號,比如在紙上畫一道槓。
這個過程會有一種儀式感,如果你不斷的暗示自己“十五遍有用”,那等你完成了它,
就會建立信心、減少焦慮,還可以幫你減少在演講裡出現“嗯、啊”之類的水詞兒和尾音。


第二個方法是,學會轉移聽眾的焦點。
其實人們聽演講的時候,更在意的是信息內容,
而不是誰在演講,所以可以將聽眾的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開。
作者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假如你覺得站在舞台中央開始演講讓你很焦慮,
那你完全可以換個方式開始你的演講,比如先站在觀眾席上、
或者站在舞台的幕布後面開場;如果聽眾不多,也可以給每個人發一張調查問卷,
這樣他們的注意力會被暫時轉移,你會覺得舒服很多。

但要注意的是,轉移焦點也不能矯枉過正,千萬不能讓輔助的手段吸引了全部焦點,
比如投影、幻燈片等等,也不應該迴避觀眾的目光接觸
因為演講是需要交流的,避免成為焦點只是讓你適應舞台的手段,
這個過渡期結束後你還是要走進場,跟大家面對面的。


說完了準備和開場,再來說說第三個方法,在演講進行中設立暫停機制。什麼意思呢?
比如說在籃球比賽裡,為了佈置戰術,或者打亂對手節奏、給隊員一些喘息和重新掌控比賽的機會,教練就會叫暫停。在演講中也可以藉鑑這種機制,給自己叫個暫停。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幾段小視頻,哪怕只是一個三五分鐘的演講,
插一兩個短視頻都是沒問題的,聽眾也不會覺得奇怪,反而會覺得演講更豐富、更立體。
在暫停的時間裡,你就可以抓緊時間重啟一下狀態,
想想接下來要說什麼,就算真的忘詞了,也可以再看看提綱。

設立暫停機制有兩個好處。
第一,不用苛求自己大段大段地講述,
因為想做一次無比連貫、一氣呵成的演講本來就是非常難的;
第二,也可以減少你在演講開始時的緊張和焦慮,因為你知道接下來有“休息站”,
感覺就會好很多。暫停機制就像是跳傘時的備用傘,你知道有這麼一個備用傘,
哪怕用不著,都會覺得安全、有保障。

總結一下這三個緩解演講緊張情緒的小技巧:
第一,列好提綱,牢牢記住,演講開始前有儀式感地演練15遍。
第二,學會轉移焦點,比如站在觀眾席上開始演講,
或者用其他形式吸引走觀眾的目光和注意力。
第三,在演講過程中設立暫停機制,調整演講的節奏。以上三個方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演講》雜誌官網“得到”App訂閱專欄《馬徐駿說雜誌》
音頻稿:楊霽琳講述:於浩

--------------------
主旨:
1. 練習十五遍
 這裡指的練習不是讓你演講稿全篇寫下來之後狂背十五遍,而是先準備一個好提綱。
 你需要講哪幾個要點?哪個先講哪個後講?
 先搭出來整體的結構,再順著這個大框架往裡填入內容。
 提綱一定要好好準備,爛熟於心。因為熟背整篇演講稿是不現實的,
 尤其是句與句、段與段的銜接處,你很有可能因為緊張而忘詞,
 但提綱就相當於腦中有個提詞器,即便忘詞了還可以根據提綱現場發揮。
 準備完提綱之後,要演練至少十五遍,那怎麼練呢?
 不管你是讀也好,背也好,每準備一遍,都要做一個記號,比如在紙上畫一道槓。
 這個過程會有一種儀式感,如果你不斷的暗示自己“十五遍有用”,那等你完成了它,
 就會建立信心、減少焦慮,還可以幫你減少在演講裡出現“嗯、啊”之類的水詞兒和尾音。
2. 學會轉移聽眾的焦點
 其實人們聽演講的時候,更在意的是信息內容,
 而不是誰在演講,所以可以將聽眾的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開。
 作者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假如你覺得站在舞台中央開始演講讓你很焦慮,
 那你完全可以換個方式開始你的演講,比如先站在觀眾席上、
 或者站在舞台的幕布後面開場;如果聽眾不多,也可以給每個人發一張調查問卷,
 這樣他們的注意力會被暫時轉移,你會覺得舒服很多。
 但要注意的是,轉移焦點也不能矯枉過正,千萬不能讓輔助的手段吸引了全部焦點,
 比如投影、幻燈片等等,也不應該迴避觀眾的目光接觸,因為演講是需要交流的。
3. 在演講進行中設立暫停機制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放幾段小視頻,哪怕只是一個三五分鐘的演講,
 插一兩個短視頻都是沒問題的,聽眾也不會覺得奇怪,反而會覺得演講更豐富、更立體。
 在暫停的時間裡,你就可以抓緊時間重啟一下狀態,
 想想接下來要說什麼,就算真的忘詞了,也可以再看看提綱。
 設立暫停機制有兩個好處。
 (1)不用苛求自己大段大段地講述,
 因為想做一次無比連貫、一氣呵成的演講本來就是非常難的;
 (2)減少你在演講開始時的緊張和焦慮,因為你知道接下來有“休息站”,
 感覺就會好很多。暫停機制就像是跳傘時的備用傘,你知道有這麼一個備用傘,
 哪怕用不著,都會覺得安全、有保障。

❤得到-醫健-時代周刊:長壽秘訣哪種靠譜?

出處:時代周刊:長壽秘訣哪種靠譜?


今天這條音頻,我們來說一個許多人關心的話題——長壽。
也會告訴你,現在流行的一些長壽秘訣,到底靠不靠譜。

對於長壽,人類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止過。
這幾年,想要藉助現代科學的力量,延長人類的壽命,成了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
現在的“長壽秘訣”不少,但它們真的靠譜嗎?人要怎樣才能延年益壽呢?
最近,《時代周刊》用23頁的篇幅刊發了一個專題報導,
主要說的是人怎樣才能活得更長、現代的科技能夠幫我們延長壽命到怎樣的一個程度。
 “得到”訂閱產品《馬徐駿說雜誌》為我們解讀了這篇報導,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從古至今,人類對長壽有多渴求。
過去就不用說了,人們吃過很多奇怪的植物、用重金屬煉仙丹,
還有人把動物的組織移植到人的體內。到了現代,人們也還在進行大量的研究,
目前世界上對長壽最狂熱的,不是科學工作者,而是矽谷知名的企業家。
比如甲骨文軟件公司的創始人拉里·埃利森,
他已經花了3億3000萬美金來專門研究衰老和治愈老年病;
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甚至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公司,研究如何延長人的壽命;
還比如創業教父彼得·蒂爾,光給一個研究如何延長生命的非營利性組織就捐了700萬美金。


在現代人的熱衷之下,現在關於長壽的科學研究成果有哪些呢? 
《時代周刊》提到了現有的四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輸血,把健康年輕人的血,輸給那些年長的人。
美國有一家公司就專門提供這樣的服務,人們可以花8000美金,
從身體健康的年輕人那裡買血輸給自己。這家公司宣傳的理論認為,
年輕人的血液裡有一些可以幫助細胞進行修復和再生的因子,
注入年輕人的血液可以幫老年人延緩衰老、恢復活力。
但實際上,這只在動物身上做過實驗,雖然確實能改善健康狀況,
但效果不是特別明顯,而且在人體上的效果其實並沒有得到驗證。

第二個方法是給身體做一個全面的像素級別的檢查,進行基因組的測序和生物切片。
這個方式確實可以預知你可能患有的病變,以便預防甚至是提前手術,
但是這種檢查非常昂貴,一次需要25000美金,
到目前為止全美國祇有400人做過這樣的檢查,其中有40%被查出了健康上的隱患,
比如癌症、動脈瘤甚至是心髒病。這種方法在技術上雖然可以實現,
但首先是費用昂貴,其次是“預告疾病”的形式也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

第三個方法是吃藥,或者說吃補品。
現在市面上大概有兩種,一種能幫人延緩衰老、重新激活細胞活力,
但這種藥物沒有做過臨床試驗,所以只能作為健康補劑,不能算真正的藥;
另一種可以幫助人激活大腦細胞,但成分和功能性飲料差不多,
有人服用後感覺大腦好像確實靈活了,但科學研究表明,這可能只是“安慰劑效應”,
不一定是藥物本身的效果。所以,這兩種藥物,目前都沒有被科學辦法證明有效。

第四個方法是高科技節食。
有實驗表明,如果減少卡路里的攝入,一周有幾天不吃飯只喝水,有助於延長人類的壽命。
但是,定期節食對健康的好處,到底是因為減少了因肥胖引發各種疾病的風險,
還是來自於健康細胞的再生,其實並不明確,而且就算有作用,也是相當有限的。

總的來說,這些方法要嘛不太靠譜,要嘛代價太昂貴。
那麼,我們普通人想要長壽有沒有什麼切實可行的方法呢?
《時代周刊》也給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點建議是,想要長壽,就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這個研究來自斯坦福大學長壽中心主任,他說,對於事物保持一種學習的心態,
始終讓自己處於求知狀態中,可以讓人的思考和認知能力不退化。

第二點建議是多吃水果、蔬菜和堅果,而且要吃的比你認為夠了的那個量還要多。
2015年的一項研究在調查了45萬名歐洲成年人後發現,
那些食物構成以植物為主的人,比其他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低了20%。
而哈佛大學的研究也發現,那些更喜歡吃水果蔬菜的人,患上心臟病的概率要低30%。
所以,多吃蔬菜水果,減少卡路里的攝入,
對於保持健康是有好處的,一天少攝入25%的卡路里,效果比較好。

第三點建議是,不妨思考一下變老這件事情對於自己的意義。
耶魯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教授列維曾做過一項實驗,
發現在年輕的時候對老年生活做認真的思考,對健康非常有好處。
那些對變老抱有積極心態的人,比那些對老去有消極態度的人,平均多活7.5年。
也就是說,對於變老這件事兒有一個積極正確的看法,反倒有助於更加長壽。

以上就是《時代周刊》對長壽方法的分析和建議,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產品《馬徐駿說雜誌》音頻稿:楊霽琳講述:鄭磊


-----------------------
主旨:
在現代人的熱衷之下,現在關於長壽的科學研究成果有哪些呢?
《時代周刊》提到了現有的四個方法:
1. 輸血,把健康年輕人的血,輸給那些年長的人。
 實際上,這只在動物身上做過實驗,雖然確實能改善健康狀況,
 但效果不是特別明顯,而且在人體上的效果其實並沒有得到驗證。
2. 給身體做一個全面的像素級別的檢查,進行基因組的測序和生物切片。
 這種方法在技術上雖然可以實現,但首先是費用昂貴,
 其次是“預告疾病”的形式也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
3. 吃藥,或者說吃補品。
 現在市面上大概有兩種,一種能幫人延緩衰老、重新激活細胞活力,
 但這種藥物沒有做過臨床試驗,所以只能作為健康補劑,不能算真正的藥;
 另一種可以幫助人激活大腦細胞,但成分和功能性飲料差不多,
 有人服用後感覺大腦好像確實靈活了,但科學研究表明,這可能只是“安慰劑效應”,
 不一定是藥物本身的效果。所以,這兩種藥物,目前都沒有被科學辦法證明有效。
4. 高科技節食。
 有實驗表明,如果減少卡路里的攝入,

 一周有幾天不吃飯只喝水,有助於延長人類的壽命。
 但是,定期節食對健康的好處,到底是因為減少了因肥胖引發各種疾病的風險,
 還是來自於健康細胞的再生,其實並不明確,而且就算有作用,也是相當有限的。

總的來說,這些方法要嘛不太靠譜,要嘛代價太昂貴。
那麼,我們普通人想要長壽有沒有什麼切實可行的方法呢?
1. 想要長壽,就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始終讓自己處於求知狀態中,可以讓人的思考和認知能力不退化。
2. 多吃水果、蔬菜和堅果,而且要吃的比你認為夠了的那個量還要多。
3. 不妨思考一下變老這件事情對於自己的意義。
 那些對變老抱有積極心態的人,比那些對老去有消極態度的人,平均多活7.5年。

❤得到-經濟-麥肯錫:零工經濟帶來的新變化

出處:麥肯錫:零工經濟帶來的新變化


這條音頻和你分享一個未來的工作趨勢。

目前有一種“零工經濟”越來越流行了。 “零工經濟”的英文叫作“Gig Economy”,
這裡的Gig,是G-i-g這三個字母。 “零工經濟”指的是用時間短、靈活的工作形式,
取代傳統的朝九晚五工作形式。它涵蓋範圍比較廣,
可以是兼職的副業,也可以是沒有主業,就是做很多零工。

很多人覺得,人們願意打零工是因為經濟低迷,
打零工是人們找到更好工作之前用來過渡的,
而且只有年輕人和那些工作不穩定的人才願意這麼幹。
但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最近調查了全球6個國家的8000人,
這份調查報告的結論是,關於“零工經濟”我們想錯了。


第一,過去我們覺得沒那麼多自由職業者,其實這一部分人並不少。
統計顯示,在美國和歐洲,有10%到15%的適齡工作人口通過打零工謀生,
還有10%到15%的人把打零工作為主業之外的副業。
在美國和歐洲的15個國家有1.62億自由職業者。

第二,我們還把零工經濟出現的原因,歸於全球經濟低迷不振,其實也不是。
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在全球經濟大蕭條緩和的時期,零工經濟並沒有減少。
實際上,自由職業的工作方式,反而有利於宏觀經濟的復甦。
因為就業靈活和行業門檻低,自由職業能解決一部分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
調查顯示,歐美國家就業市場中有一億不完全就業人口,都表示他們想要更多的工作。

第三,打零工是因為沒找到工作之前用來過渡的嗎?
調查說不是這樣的,大約70%的自由職業者都是自願這麼做的。
而且這些人和傳統行業的人比,對自己工作更滿意,他們很看重自由職業者的靈活性,
工作更專注,更善於自我管理,希望能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第四,你以為只有年輕人和工作不穩定的人才願意打零工嗎?
其實也不是,自由職業者在各個年齡段的分佈很平均,既有年輕人,
也有很多65歲以上的人。在行業方面,不僅是收入低的人在打零工,
一些收入很高的行業,比如醫生、律師、會計、設計師,他們也打零工。

第五,零工也不只是低端的工作,零工經濟正在變得越來越數字化。
目前,只有6%的零工經濟行業,是類似Uber這樣的數字平台,
但這個比例在未來有很大的增長潛力。
隨著移動設備和數字平台的發展,自由職業的門檻會繼續降低,人們的求職效率會更高。


那麼,零工經濟將為2017年帶來哪些變化呢?
第一個變化是,降低用人成本,為人才創造更多的競爭機會。
人們需要更加注重自身技能,職業發展和工作投入度。
公司在用人方面,會更多考慮從業者的職業靈活度,
自身技能,以及有效應對特定工作的能力。

第二個變化是,虛擬現實技術改變自由職業者的合作方式。
辦公室上班族與自由職業者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遠程合作。

第三個變化是,新行業的進一步演化。
在未來,傳統行業,創新行業,IT行業及金融會計等其他高素質行業,都會出現零工經濟。所以我們要不斷發展新技能,淘汰不需要的技能。

第四個變化是,個人職業網絡不斷拓展。
公司可以在內部採用打零工的方式,簡單地說就是你可以在公司內部做不同的工作
這種內部“打零工”的方式,能更合理地調配人力資源,解決內部技術和人力短缺的問題。

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財富》(What the rise of Uber says about the Gig Economy today)《快公司》(How the Gig Economy will change in 2017)音頻稿:鮮非霏講述:鄭磊

----------------------
主旨:
1. 過去我們覺得沒那麼多自由職業者,其實這一部分人並不少。
 統計顯示,在美國和歐洲,有10%到15%的適齡工作人口通過打零工謀生,
 還有10%到15%的人把打零工作為主業之外的副業。
 在美國和歐洲的15個國家有1.62億自由職業者。
2. 我們還把零工經濟出現的原因,歸於全球經濟低迷不振,其實也不是。
 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在全球經濟大蕭條緩和的時期,零工經濟並沒有減少。
3. 打零工是因為沒找到工作之前用來過渡的嗎?
 調查說不是這樣的,大約70%的自由職業者都是自願這麼做的。
 而且這些人和傳統行業的人比,對自己工作更滿意,他們很看重自由職業者的靈活性,
 工作更專注,更善於自我管理,希望能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4. 你以為只有年輕人和工作不穩定的人才願意打零工嗎?
 其實也不是,自由職業者在各個年齡段的分佈很平均,既有年輕人,
 也有很多65歲以上的人。在行業方面,不僅是收入低的人在打零工,
 一些收入很高的行業,比如醫生、律師、會計、設計師,他們也打零工。
5. 零工也不只是低端的工作,零工經濟正在變得越來越數字化。
 目前,只有6%的零工經濟行業,是類似Uber這樣的數字平台,
 但這個比例在未來有很大的增長潛力。隨著移動設備和數字平台的發展,
 自由職業的門檻會繼續降低,人們的求職效率會更高。

那麼,零工經濟將為2017年帶來哪些變化呢?
1. 降低用人成本,為人才創造更多的競爭機會。
2. 虛擬現實技術改變自由職業者的合作方式。
3. 新行業的進一步演化。
 在未來,傳統行業,創新行業,

 IT行業及金融會計等其他高素質行業,都會出現零工經濟。
4. 個人職業網絡不斷拓展。
 公司可以在內部採用打零工的方式,簡單地說就是你可以在公司內部做不同的工作。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得到-醫健-卓老闆:到底什麼是“上火”?

出處:卓老闆:到底什麼是“上火”?


這條音頻跟你聊聊,“上火”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嘴角起了泡,咽喉腫痛,很多人馬上就會琢磨自己這是不是上火了!
再一深琢磨,前天嗑了一整包瓜子,上週末的時候還吃了麻辣火鍋。
看來是熱性食物吃多了,得趕緊去找點兒去火的藥吃。
轉天兒上班發現隔壁老王的臉上突然長了個痘,
一琢磨肯定是他最近中午老吃泡麵鬧得上火了,
來,我這兒還有吃剩下的“去火”藥,你也吃點兒吧。

以上情景時常發生在我們周圍,“上火”這個觀念由來已久,
很少有人會對“上火”背後的因果關係產生質疑。
但凡是身體有些不舒服,我們大多數人幾乎都會馬上跟“上火”聯繫起來,
口乾舌燥是胃火,口腔潰瘍是心火。前一段時間,
得到訂閱專欄《卓老闆聊科技》對“上火”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下面跟你分享一下。


卓老闆在節目裡說,
在現代醫學的手冊裡是沒有“上火”這個概念的,它只存在於替代醫學,或者養生保健裡。
 “上火”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是我們的祖先,在沒有先進的技術手段,
也沒有嚴謹的統計學方法來確認各種疾病的因果關係,
在經歷了嘴角起泡,臉上長痘之後,卻並不明白,其背後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因此只好籠統地把諸多現象,統統以“上火”來解釋。

以吃辣椒“上火”這個事兒來說,其實就是辣椒中的辣椒素刺激粘膜上的受體,
進而刺激神經,產生灼燒的感覺,但實際上並不存在高溫,
這和吃薄荷糖感覺涼,而並不存在低溫的道理一樣。
那為何有人吃完辣椒會牙齦紅腫呢?這是因為辣椒素跟食物殘渣一起留在了牙齦裡,
如果再加上沒太注意口腔衛生,辣椒素就會持續的刺激粘膜,
造成粘膜充血、淋巴濾泡增生,牙齦紅腫發炎的情況也就發生了。
你看,當我們明白了吃辣椒“上火”背後的真正因果關係,
只要每次吃完辛辣食物盡快漱口,其實就問題不大了,如果能刷個牙就不用擔心“上火”了。

其它“上火”的案例也都能解釋:
比如尿很黃的原因主要是水喝少了;吃完東西喉嚨痛、有異物感,則可能是過敏,
也可能是粘膜受到刺激,或者是細菌病毒感染誘發了急性咽炎;
吃海鮮身上瘙癢的最常見原因是海鮮不新鮮;
吃瓜子嘴裡起泡,一方面是有可能劃傷了口腔粘膜,
另一方面是太鹹了造成局部高滲透壓脫水造成了炎症;
常吃快餐口腔潰瘍,是快餐裡精緻穀物糖分高,容易造成維生素B2缺乏,進而出現口角炎;
嘴唇外側邊緣出現小泡則是單純的皰疹病毒感染;臉上起痘,
你仔細琢磨一下是不是平常甜飲料、冰淇淋、糕點沒少吃。
類似的還有吃巧克力流鼻血,肉吃多了口乾舌燥,眼屎多便秘等等等等。

正是因為所謂“上火”的觀念太過深入人心,
所以在我們周邊各種“去火”的藥品、保健品、食品、飲品種類繁多,
比如像最常見的“牛黃解毒片”,它裡面的主要成分“雄黃”其實是四硫化四砷,
而且中國藥典要求這個成分的含量不得低於90%,但我們要知道,砷可是一種有毒的物質。
就在今年2月8號,英國BBC的一篇《中國人習慣煮飯的方法會吃進更多砒霜》
這篇文章還引發了民眾對於吃大米的擔憂,其中的砒霜就是砷的化合物。
不過大家不用擔心,普通人一天攝入不要超過120微克的砷就沒有問題,
所以大米可以放心的吃,但牛黃解毒片呢?
它一片的砷含量就是30萬微克了,超過了上限2500倍。
藥企還曾就這個問題出來解釋,說雄黃里的砷是非常非常穩定的,
在人體內,哪怕是胃酸裡都不能分解。但這就說不通了,
既然這個成分那麼穩定,怎麼吃下去就怎麼排出去,那我們還吃它幹什麼呢?

最後,卓老闆針對“上火”給出了一些建議:
那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再遇到“上火”這兩個字的時候,
一定要注意務實的找具體的原因,然後再進行解決,
隨便的就去吃去火的藥不但可能沒用,還可能有害。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身體的粘膜不接觸臟東西,差不多就可以幾年都健健康康的。
比如下樓拿完快遞要洗手;敲完鍵盤後就不要摳耳朵;
手碰過零錢了就不要再碰頭部的任何區域;
手機屏幕每過幾天就用濕紙巾擦擦,這些都是避免“上火”的好辦法。

好了,以上就是《卓老闆聊科技》對“上火”問題的解答,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卓老闆聊科技》(問答:為什麼人會上火?)
音頻稿:梁志一
講述:於浩

-----------------------------
主旨:
現代醫學的手冊裡是沒有“上火”這個概念的,它只存在於替代醫學,或者養生保健裡。
“上火”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是我們的祖先,在沒有先進的技術手段,
也沒有嚴謹的統計學方法來確認各種疾病的因果關係,
在經歷了嘴角起泡,臉上長痘之後,卻並不明白,其背後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因此只好籠統地把諸多現象,統統以“上火”來解釋。

以吃辣椒“上火”這個事兒來說,其實就是辣椒中的辣椒素刺激粘膜上的受體,
進而刺激神經,產生灼燒的感覺,但實際上並不存在高溫,
這和吃薄荷糖感覺涼,而並不存在低溫的道理一樣。
那為何有人吃完辣椒會牙齦紅腫呢?這是因為辣椒素跟食物殘渣一起留在了牙齦裡,
如果再加上沒太注意口腔衛生,辣椒素就會持續的刺激粘膜,
造成粘膜充血、淋巴濾泡增生,牙齦紅腫發炎的情況也就發生了。
你看,當我們明白了吃辣椒“上火”背後的真正因果關係,
只要每次吃完辛辣食物盡快漱口,其實就問題不大了,如果能刷個牙就不用擔心“上火”了。

其它“上火”的案例也都能解釋:
比如尿很黃的原因主要是水喝少了;吃完東西喉嚨痛、有異物感,則可能是過敏,
也可能是粘膜受到刺激,或者是細菌病毒感染誘發了急性咽炎;
吃海鮮身上瘙癢的最常見原因是海鮮不新鮮;
吃瓜子嘴裡起泡,一方面是有可能劃傷了口腔粘膜,
另一方面是太鹹了造成局部高滲透壓脫水造成了炎症;
常吃快餐口腔潰瘍,是快餐裡精緻穀物糖分高,容易造成維生素B2缺乏,進而出現口角炎;
嘴唇外側邊緣出現小泡則是單純的皰疹病毒感染;臉上起痘,
你仔細琢磨一下是不是平常甜飲料、冰淇淋、糕點沒少吃。
類似的還有吃巧克力流鼻血,肉吃多了口乾舌燥,眼屎多便秘等等等等。

正是因為所謂“上火”的觀念太過深入人心,
所以在我們周邊各種“去火”的藥品、保健品、食品、飲品種類繁多,
比如像最常見的“牛黃解毒片”,它裡面的主要成分“雄黃”其實是四硫化四砷,
而且中國藥典要求這個成分的含量不得低於90%,但我們要知道,砷可是一種有毒的物質。
所以一定要注意務實的找具體的原因,然後再進行解決,
隨便的就去吃去火的藥不但可能沒用,還可能有害。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身體的粘膜不接觸臟東西,差不多就可以幾年都健健康康的。
比如下樓拿完快遞要洗手;敲完鍵盤後就不要摳耳朵;
手碰過零錢了就不要再碰頭部的任何區域;
手機屏幕每過幾天就用濕紙巾擦擦,這些都是避免“上火”的好辦法。

❤得到-行銷-用戶經營:商界大咖的幾種思路

出處:用戶經營:商界大咖的幾種思路


今天這條音頻跟你說說,商界大牛們在用戶經營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心法。

關於用戶經營,“顧客就是上帝”是我們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
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每個人都被放大,需求也都越來越個性化,
“怎樣經營用戶”這個問題已經越來越複雜。最近,
“得到”APP訂閱專欄《李翔商業內參》就說到了幾位商界大牛的用戶經營心得,
下面我們來總結、借鑒一下。

首先,《快公司》雜誌聯合創始人比爾·泰勒提出
要把取悅客戶看得比粉碎競爭對手更重要。
他在《哈佛商業評論》上說,
很多人喜歡拿體育和商業進行類比,來學習競爭與成功、團隊與合作等經驗。
但泰勒認為,這些經驗其實並不適用於公司創始人或者商業領導者這類角色,
因為商業競爭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美國橄欖球超級杯,整場比賽只能誕生一個冠軍,
但是商業不同,幾乎所有行業都有足夠空間來容納很多不同的贏家,
因為每一個贏家都會擅長服務市場的某一個特定領域或者服務某一特定的客戶群。
所以,那些創造出極高經濟價值的成功公司,
都會把取悅客戶、給客戶驚喜看得比粉碎競爭對手更重要。
泰勒曾經還跟電子雜誌Flipboard 創始人麥克·麥丘(Mike McCue),
交流過對競爭的策略和做法,麥丘說,即使面對激烈的競爭,也不要在意,
而是要拿用戶反饋或者用戶調查來替代那些與競爭有關的想法,總之還是要以客戶為主。


在打造優質產品來吸引用戶上,
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也分享過自己的心得,他說,
你把事情變簡單,人們就會消費得更多。
亞馬遜早在1998年就開啟了音樂業務,
2016年還推出了付費訂閱機制的音樂流媒體服務,
最近,貝佐斯和亞馬遜音樂業務副總裁史蒂夫·布姆(Steve Boom)
登上了音樂雜誌Billboard 的音樂行業權力榜第12位。
貝佐斯認為,家庭將是音樂產業的下一個​​巨大增長領域,
但人們在家裡無法享受到好的體驗,所以亞馬遜推出了智能音箱和智能語音助手,
就是為了在家裡也能打造出無縫的流音樂體驗,
這就是貝佐斯說的“把事情變簡單”,來吸引用戶消費。

小米CEO雷軍也強調過用戶的重要性,
他認為,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有兩點:第一點是“一切以用戶為中心”;第二點是“極致的效率”。我們來看看他的第一點,
雷軍說,在互聯網經濟裡,
傳統經濟說的“把用戶當上帝看”本質上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因為你根本接觸不到用戶。
但是互聯網有量化工具,可以幫我們了解日活躍用戶量、流失率等各種指標,
用技術手段來改善用戶體驗,這樣就真正有機會以用戶為中心。
另外,他說的第二點“極致的效率”也和用戶密切相關,
讓客戶滿意的本質就是要提高效率,
用效率的提升來降低售價、提高用戶體驗,讓他們感受到更好的性價比。


哈佛商學院教授、麥肯錫獎得主克萊頓·克里斯坦森還提出了一種“待辦任務”理論,
也許能給你提供一種抓住用戶的新思路。
“待辦任務”,是指在特定場景下,用戶試圖取得某種進展和完成某個任務,
而成功的創新就得幫助顧客解決問題,取得他們需要的進展,
解決妨礙他們行動的焦慮和惰性。
克里斯坦森舉出的一個例子是底特律的一家地產公司,
他們的目標用戶是退休後想自己生活的人或者離婚後的單身人士,
這家公司提供的公寓非常高端,但銷量卻一直不好。
後來通過用戶調查才發現,
原來客戶想找到一個合理辦法來處理過去生活中意義深遠的舊家具,
這就是顧客的“待辦任務”。所以,這個公司根據用戶需求改變了房間佈局,
提供更大的空間來存放家具,還提供搬家服務,
以及兩年的儲藏服務,讓顧客慢慢考慮怎樣處理舊家具。
克里斯坦森說,每個“待辦任務”都有三個維度:功能、社會和情感維度。
搞清楚“待辦任務”後,還必須考慮為顧客提供怎樣的購買和使用體驗,
思考這個問題,就會幫助我們製造出和競爭對手有差異的產品,
因為對手的目標是提高產品質量、打造更優質的產品
而我們做的是深入了解顧客待辦任務的各種維度,並為之提供產品的購買和使用體驗。

以上就是幾位商界大牛關於用戶經營的經驗和心得 ,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 “得到”APP訂閱專欄《李翔商業內參》
音頻稿: 楊霽琳
講述:成亞

------------------------
主旨:
1. 《快公司》雜誌聯合創始人比爾·泰勒提出,要把取悅客戶看得比粉碎競爭對手更重要。
很多人喜歡拿體育和商業進行類比,來學習競爭與成功、團隊與合作等經驗。
整場比賽只能誕生一個冠軍,但商業不同,
幾乎所有行業都有足夠空間來容納很多不同的贏家
因為每一個贏家都會擅長服務市場的某一個特定領域或者服務某一特定的客戶群。
所以,那些創造出極高經濟價值的成功公司,
都會把取悅客戶、給客戶驚喜看得比粉碎競爭對手更重要。

2. 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認為:你把事情變簡單,人們就會消費得更多
貝佐斯提出,家庭將是音樂產業的下一個​​巨大增長領域,
但人們在家裡無法享受到好的體驗,所以亞馬遜推出了智能音箱和智能語音助手,
就是為了在家裡也能打造出無縫的流音樂體驗,
這就是貝佐斯說的“把事情變簡單”,來吸引用戶消費。

3. 哈佛商學院教授、麥肯錫獎得主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則是講一種“待辦任務”理論。
“待辦任務”,是指在特定場景下,用戶試圖取得某種進展和完成某個任務,
成功的創新就得幫助顧客解決問題,
取得他們需要的進展,解決妨礙他們行動的焦慮和惰性。
每個“待辦任務”都有三個維度:功能、社會和情感維度。
搞清楚“待辦任務”後,還必須考慮為顧客提供怎樣的購買和使用體驗,
思考這個問題,就會幫助我們製造出和競爭對手有差異的產品,
因為對手的目標是提高產品質量、打造更優質的產品,
而我們做的是深入了解顧客待辦任務的各種維度,並為之提供產品的購買和使用體驗。

❤得到-經濟-數字經濟並未衝擊工業經濟

出處:數字經濟並未衝擊工業經濟


這條音頻要和你說的是,在“數字2.0時代”會出現一個全新的經濟體,平台經濟體。

前不久,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巴巴研究院院長高紅冰,
在第二屆新經濟智庫大會上做了一次演講,提出了“我們將進入數字2.0時代”的觀點。
我們一起來聽聽具體的內容。


首先,什麼是“數字2.0時代”呢?高紅冰提到了兩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
 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威廉·肖克萊發明了晶體管,促進了個人電腦的發明和發展。
而第二次信息革命,是以互聯網,尤其是以移動互聯網為平台發展的,
像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都是在這個平台上發展出來的新平台經濟,
也就是數字經濟發展的2.0時代。

那麼,數字經濟2.0和數字經濟1.0時代有什麼區別呢?
高紅冰說,在數字經濟2.0時代出現的平台經濟體,
和以往1.0時代的工業經濟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
 1.0時代更多的是以“數字化”驅動,而2.0則是以“數據化”驅動。
在1.0時代,數字經濟能幫強人變得更強,卻造成了貧富分化。
但在2.0時代,互聯網把各種資源廣泛分佈到整個網絡的末端,
幫助每一個在網絡末端的個體也能變強。所以高紅冰認為,
數字經濟2.0有很強的“普惠”意義。
比如最近越來越火的農村電商、互聯網金融、物流等等,都能很好地說明這點。


很多人可能說,工業經濟受到了數字經濟的挑戰,
原來在工廠裡工作的人們會因為這個失業。
但高紅冰認為,我們過去覺得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數字經濟沒什麼關係,
但其實它們是可以重疊的。比如在工業經濟時代,出行行業有200萬的出租車司機,
而從現在滴滴發布的數據來看呢,註冊的司機已經超過了1500萬。
再比如,郵政時代的快遞可能10億件就是超大規模了,
而今天呢,被電商帶起來的包裹數量已經到了300億。
也就是說,更大、更開放的體系,動員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帶動了更大規模的協作。
數字經濟的這張餅一定會越做越大,讓更多的傳統經濟數字化,變成數字經濟體。


再來說說,對各個公司來說,該怎麼進入數字2.0時代呢?
高紅冰說,他們研究發現,有些互聯網公司是傳統的數字1.0時代的代表性公司,
但已經很成功地轉向了數字經濟2.0,比如說蘋果和微軟。
蘋果在推出App store之後,就形成了一個平台經濟體。
微軟呢,也正在快速轉型,加快了人工智能的平台化。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跨國公司、傳統的工業經濟企業也在紛紛轉向平台化。

最後高紅冰預測說,到三十年之後,真正的數字經濟2.0時代時,我們會有三個告別。
第一個告別是告別公司。
在2020年,大量的公司消失,他預計會有一個超過6萬億元交易規模的平台經濟體出現。

第二個告別,是告別8小時工作制。
工業革命帶來的八小時上班制度,在2036年會消失。
阿里研究院預計,在未來的20年裡,中國將會有4億多勞動力會通過網絡自由就業,
這相當於中國總勞動力的一半。另外,有一部分工作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第三個告別是告別一般的貿易。
國家和國家之間,國內各省之間的貿易往來,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經濟體的發展了。
現在90%的國際貿易都握在跨國公司手裡,
但在未來三十年,這些跨境交易會逐漸轉向由中小企業借助互聯網來完成,
甚至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手機,把商品賣到全世界,跨境經濟將進一步升級。

以上是高紅冰這次演講的部分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高紅冰在第二屆新經濟智庫大會上的演講音頻稿:黃思瑩講述:於浩

-------------------
主旨:
很多人說::工業經濟受到了數字經濟的挑戰,原來在工廠裡工作的人們會因此失業。
但阿里巴巴副總裁、阿里巴巴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認為,

我們過去覺得工業經濟和信息經濟、數字經濟沒什麼關係,
但其實它們是可以重疊的。比如在工業經濟時代,出行行業有200萬的出租車司機,
而從現在滴滴發布的數據來看呢,註冊的司機已經超過了1500萬。
再比如,郵政時代的快遞可能10億件就是超大規模了,
而今天呢,被電商帶起來的包裹數量已經到了300億。
也就是說,更大、更開放的體系,動員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帶動了更大規模的協作。
數字經濟的這張餅一定會越做越大,讓更多的傳統經濟數字化,變成數字經濟體。

而到三十年之後,我們會有三個告別。
第一個告別是告別公司。
在2020年,大量的公司消失,他預計會有一個超過6萬億元交易規模的平台經濟體出現。

第二個告別,是告別8小時工作制。
工業革命帶來的八小時上班制度,在2036年會消失。
阿里研究院預計,在未來的20年裡,中國將會有4億多勞動力會通過網絡自由就業,
這相當於中國總勞動力的一半。另外,有一部分工作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第三個告別是告別一般的貿易。
國家和國家之間,國內各省之間的貿易往來,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經濟體的發展了。
現在90%的國際貿易都握在跨國公司手裡,
但在未來三十年,這些跨境交易會逐漸轉向由中小企業借助互聯網來完成,
甚至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手機,把商品賣到全世界,跨境經濟將進一步升級。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得到-職場-離職面試:留不住人就留心

出處:離職面試:留不住人就留心


這條音頻說的是,留不住優秀員工怎麼辦?

很多公司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好不容易招來的員工,慢慢成長起來,深受重用。
但是有一天,他說要離職,這對於公司來說是很大的損失。
那麼,怎樣留住優秀人才,實在留不住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前不久,
劉潤在“得到​​”訂閱專欄《五分鐘商學院》裡,專門回答了這些問題,我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員工流失率。
有的部門一年走掉30%的員工,有的部門流失率幾乎為0,哪個部門的管理者更合格呢?
你也許會說,流失率越低的部門,管理者越合格。這個想法是不對的。
這兩個部門的管理者都不合格,員工流失率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好。

一方面,流失率太高,意味著公司巨大的業績損失。
有人測算過,招聘的過程花費,大概是這名員工年薪的50%。
離職的業績的損失,大概是這名員工年薪的30%到400%。
另一方面,流失率太低,代表公司對低績效的容忍,
允許績效差的員工留在團隊,損失的不僅是工資,而是本來應該獲得的業績。
另外,績效差的員工通常更不願離開,因為他可能找不到另一份工作。
為了安全,他會想辦法擠走績效好的人,這樣你的團隊會越來越沒有戰鬥力。


高也不好,低也不好,那多高的員工流失率是合理的呢?
根據相關研究,10%的離職率是合理的。怎樣保持合理的流失率呢?
有三個建議。第一,區分流失率的好壞。
優秀員工離職是壞流失率,而末位員工離職是好流失率。
管理者要做的就是降低壞流失率,提升好流失率。
第二,要經常和員工溝通,對優秀的要支持,對中等的要幫助,對末位的要指出。
第三,對持續不改進的末位員工,果斷解僱。對他們的容忍,是對優秀員工的不公。

說完了員工流失率,我們再來說說,如何留住想走的優秀員工。
有人說,這還不簡單,砸錢唄。但是有時候,即使你開高薪,也留不住他。
因為他們除了錢,還需要另外一個重要的東西:職業生涯。
這是人生規劃的一部分。優秀的人才,往往是有職業夢想的,
如果他現在從事的職業和他夢想的職業不匹配,他們就很有可能會跳槽。
怎麼才能留住這些有職業夢想的優秀員工呢?劉潤也有三個建議。

第一,不要限制員工在不同部門之間自由流動。
內部流動的可能性越大,外部流動的可能性就越小。
第二,提供多選的職業生涯。比如對充滿好奇的員工,
可以給他一定的自由時間,探索新項目機遇;
對業績非常突出的員工,給他垂直晉升的獎勵。
第三,設計嚴格流動制度,
給員工提供多種職業生涯選擇的同時,也要注意維持公司的穩定性,
比如只允許優秀員工和中等員工自由流動,限制末位員工的流動。
為了防止部門之間惡意相互加薪挖人,可以規定:可以轉崗,但不能同時加薪。


如果做到了上面這三點,有的人才還是留不住,該怎麼辦呢?
那就安排一次離職面試吧。
離職面試的目的不是挽回,也不是批評,而是面向未來,建立你們之間的新關係。

那怎麼做一個有效的離職面試呢?
有三個注意事項。第一,留不住人,就留住心。
員工離職,多少可能有些對公司的不滿,如果處理不當,
很可能會變成怨恨,出去後到處說你的壞話。
所以,離職面試要真誠地站在他的角度,看看能為他的前程提供什麼幫助。
比如,看能不能幫他寫封推薦信。
第二,借離職面試的機會,了解他為什麼要離職
是公司管理制度有問題,還是有些你不知道的潛規則,讓他不能忍受。
第三,善於提問,樂於傾聽。比如你想了解他對其他員工的評價,
不要問:你覺得誰怎麼樣。而是要問,你覺得公司裡誰可以勉強接替你的職位。
他列舉的人,一定是他認為比他更強的。

最後,你還可以組織前員工俱樂部,邀請離職的員工加入。
互聯網時代,員工和企業之間是一種聯盟關係,前員工俱樂部就是承載新聯盟關係的容器。
比如阿里巴巴就有這種俱樂部。 2014年阿里召開了離職員工大會,
2000多名離職員工趕到杭州參加。馬雲還上台演講。
他把離職員工比喻成“敵前、敵後的外援”。馬雲為什麼這麼重視前員工?
因為前員工俱樂部有三點好處。
第一,他們都是傳教士,幫你宣傳價值觀;
第二,他們都是大獵頭,幫你推薦好人才;
第三,他們都是內測員,幫你試用新產品。

以上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五分鐘商學院》音頻稿:王海講述:成亞

-------------------
主旨:
怎樣保持合理的流失率呢?有三個建議。
1. 區分流失率的好壞。
 優秀員工離職是壞流失率,而末位員工離職是好流失率。
 管理者要做的就是降低壞流失率,提升好流失率。
2. 要經常和員工溝通,對優秀的要支持,對中等的要幫助,對末位的要指出。
3. 對持續不改進的末位員工,果斷解僱。對他們的容忍,是對優秀員工的不公。

如何留住想走的優秀員工。優秀員工除了錢,還需要另外一個重要的東西:職業生涯。
怎麼才能留住這些有職業夢想的優秀員工呢?
1. 不要限制員工在不同部門之間自由流動
2. 提供多選的職業生涯
 可以給他一定的自由時間,探索新項目機遇
3. 設計嚴格流動制度,
給員工提供多種職業生涯選擇的同時,也要注意維持公司的穩定性,
比如只允許優秀員工和中等員工自由流動,限制末位員工的流動。
為了防止部門之間惡意相互加薪挖人,可以規定:可以轉崗,但不能同時加薪。

如果做到了上面這三點,

有的人才還是留不住,該怎麼辦呢?那就安排一次離職面試吧。
離職面試的目的不是挽回,也不是批評,而是面向未來,建立你們之間的新關係。
那怎麼做一個有效的離職面試呢?
1. 留不住人,就留住心
 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變成怨恨,出去後到處說你的壞話。
 所以,離職面試要真誠地站在他的角度,看看能為他的前程提供什麼幫助。
2. 借離職面試的機會,了解他為什麼要離職
 是公司管理制度有問題,還是有些你不知道的潛規則,讓他不能忍受。
3. 善於提問,樂於傾聽。
 不要問:你覺得誰怎麼樣。而是要問,你覺得公司裡誰可以勉強接替你的職位。
 他列舉的人,一定是他認為比他更強的。

最後,你還可以組織前員工俱樂部,邀請離職的員工加入。
馬雲為什麼這麼重視前員工?
因為前員工俱樂部有三點好處。
1. 他們都是傳教士,幫你宣傳價值觀;
2. 他們都是大獵頭,幫你推薦好人才;
3. 他們都是內測員,幫你試用新產品。

❤得到-學習-李善友:你的高能力會拖你後腿



這條音頻和你說說,我們該怎麼走出自己的認知盲區。

我們一般覺得一個人的能力越強越好,
但是最近,混沌研習社創始人李善友,在混沌創新商學院開學典禮中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他說,你的能力越強,你本來的認知就越頑固,越看不到自己的認知盲區。
如果周圍的環境變化了,你的能力反而會拖你的後腿。這是怎麼回事呢?
如果真是這樣,那該怎麼走出認知盲區呢?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


李善友說,要說認知盲區,其實這裡有個很重要的哲學問題,
就是“認知”和“存在”之間的關係。有些真實存在的東西,可能我們並不知道。
比如,我們能看到的光,
其實是電磁波波長在400納米到700納米左右的可見光,其他的都看不到。
但是我們覺得眼見為實啊,所以就把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電磁波定義成了顏色。
李善友說,其實我們看到的客觀世界,
只是我們的主觀世界,而且人們還很難察覺到這個問題。

李善友在這裡提到了一個概念,叫“邏輯通道”,
就是說一旦你認定了這種思考方式,通道形成,那再想改變就很難了,
你會一直用這種思考方式思考以後碰到的問題。
舉個例子,當年中國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農業文明時期,一直到170多年前的鴉片戰爭,
西方文化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才發生了後來的各種變化。

李善友認為,如果沒有這次沖擊,中國的儒家文明是不能自動走向工商文明的。
因為在差不多兩千年的時間裡,中國最優秀的知識分子每天研究的都是四書五經。
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之後,世界上大概出現了六萬條定理,
而佔全世界人口20%以上的中國人,對這六萬條定理的貢獻率只有1%。

這種“邏輯通道”還不只是我們人類有,對企業來說也是這樣。
李善友說,這次他在美國閉關看書,帶著一個問題,
就是為什麼越強的企業,反而會死得越快?有些能力正強的企業,為什麼突然就死掉了?
李善友說,無論多偉大的公司,有多輝煌的技術,多好的產品,它都有一個極限點。
一旦過了這個極限點,公司重新恢復的可能性就不到10%。
相比來看,公司的這個極限點,就是我們認知上的盲區。

拿諾基亞、蘋果,還有谷歌來舉例子。
諾基亞的戰略重點是功能機,它的商業模式是工業時代的高毛利思維,
但蘋果和谷歌的商業模式呢,是互聯網時代的零毛利率思維。
在諾基亞眼裡,它使用的塞班系統是成本中心,每賣出去一部手機,諾基亞都要給塞班錢;
但對蘋果和谷歌來說,iOS和安卓卻是利潤中心。諾基亞的CEO曾經說,
我們並沒做錯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輸了。其實,這也是因為邏輯通道不同造成的。


那麼,在這個思維模式上,我們該怎麼學習才有效呢?
李善友說,知識是由兩個東西組成的,一個是我們剛才說的邏輯通道,一個是信息量。
如果你的信息量跟你的邏輯通道相一致,這就叫“邏輯自洽”,
這些知識量就能維護你的生存。但當生存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
有新的信息出現的時候,如果它不能跟你原有的邏輯通道相融合,就會造成“失洽”。

這個時候就有兩種學習方式:
一種是繼續去找更多的信息量,但李善友覺得這種學習叫無效學習,
因為經驗的累積是​​歸納不出真理的;
第二種是打破原有的邏輯邊界,建立一個更寬的邏輯通道,
把新的信息放進來,盡量達成新的邏輯自洽,這才是有效的學習。

以上就是李善友對於如何走出認知盲區的看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混沌研習社”(李善友:阻礙你成功的不是能力,而是認知盲區|混沌創新商學院開學禮、李善友歸國首次演講:能否跨越非連續性,是企業興衰的第一因)音頻稿:磊子講述:成亞

----------------
主旨:
這裡提一個概念,叫“邏輯通道”,
就是說一旦你認定了這種思考方式,通道形成,那再想改變就很難了,
你會一直用這種思考方式思考以後碰到的問題。
拿諾基亞、蘋果,還有谷歌來舉例子。
諾基亞的戰略重點是功能機,它的商業模式是工業時代的高毛利思維,
但蘋果和谷歌的商業模式呢,是互聯網時代的零毛利率思維。
在諾基亞眼裡,它使用的塞班系統是成本中心,每賣出去一部手機,諾基亞都要給塞班錢;
但對蘋果和谷歌來說,iOS和安卓卻是利潤中心。諾基亞的CEO曾經說,
我們並沒做錯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輸了。其實,這也是因為邏輯通道不同造成的。

在這個思維模式上,我們該怎麼學習才有效呢?
知識是由兩個東西組成的,一個是我們剛才說的邏輯通道,一個是信息量。
如果你的信息量跟你的邏輯通道相一致,這就叫“邏輯自洽”,
這些知識量就能維護你的生存。但當生存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
有新的信息出現的時候,如果它不能跟你原有的邏輯通道相融合,就會造成“失洽”。

這個時候就有兩種學習方式:
一種是繼續去找更多的信息量,但這種學習叫無效學習,

因為經驗的累積是​​歸納不出真理的;
第二種是打破原有的邏輯邊界,建立一個更寬的邏輯通道,
把新的信息放進來,盡量達成新的邏輯自洽,這才是有效的學習。

❤得到-心理-數字化營銷:十個心理學套路

出處:數字化營銷:十個心理學套路


今天這條音頻說的是,該怎麼利用心理學來玩轉數字化營銷。

數字化營銷的崛起,要求營銷人員必須更加深入了解客戶的所思所想。前不久,
世界上最早利用網絡社交媒體搜索情報的營銷公司Hubspot的內容營銷戰略經理金尼·米尼奧,
提出了十個心理學概念。這些概念基於對人類天性的洞察,掌握它們,
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感知、預測能力,還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進行數字化營銷的跨界思考。


1、啟動效應。
顧名思義,就是在我們的大腦裡按下一個開關,
然後大腦中的某一個區域,就會從待機狀態變成喚醒狀態。
比如我們在網上瀏覽汽車廣告,當頁面的背景是金幣圖案時,
我們就會不知不覺的去關注車子的價格。這時,金幣背景就是那個開關,
而“對價格的關注”就是大腦裡被啟動的部分。

2、互惠性。
這個概念引用自全球知名的說服術權威,羅伯特·西奧迪尼的著作《影響力》,
簡單說就是“禮尚往來”。比如一家餐廳在客人吃完飯後,體貼地送上一枚口香糖,
結果收到的小費就提高了百分之3.3。
但是要記住,當你不確定回報之前,最好贈送一些免費的東西,讓人感覺到善意就足夠了。

3、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
你有沒有這種經歷,幾乎每天看表的時間都是11點11。
或者聽過一首歌之後,發現它無處不在,手機鈴、百貨商場、理髮店,都在放這首歌。
這種“一旦發現,就無處不在”的情況,可不是什麼巧合,它叫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
我們的大腦會留意最近曾經留意過的東西,是大腦“選擇性注意”的結果。

4、社會性影響力。
是指人們經常會效仿和自己相似的人,或者自己信任的人,
大部分營銷人員都熟知這點,在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5、誘餌價格。
這是指營銷者有意加入一個價格,來誘使你選擇最貴的價格。
比如,《經濟學人》雜誌有一個定價策略。
訂閱一年的電子版是59美元,紙質版是125美元,而打包訂閱電子版+紙質版也是125美元,
這看上去有點不可思議吧?有人做了實驗,如果刪掉紙質版的125美元,
大多數人會訂閱59美元的電子版,
而保留這個選擇,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電子版+紙質版”的組合價;
也就是說,第二個價格並非真的“毫無用處”,
它會讓第三個價格看上去非常合算,從而誘使人們選擇這一組合價。

6、稀缺性。
假如我們看到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肯定會猶豫一下,到底買不買。
但要是這個東西顯示“僅剩3件”的話,很多人就會按耐不住,趕緊下單。
這就是稀缺性。用咱們中國人的說法,這叫“物以稀為貴”。

7、錨定效應。
也叫沉錨效應,意思是我們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會像沉到海底的錨一樣,
把認知固定在某處。簡單說,就是“先入為主”。
比如商場裡所有的特價商品,一定會把原價標在旁邊,這個原價就是錨,
它讓我們覺得這才是真實價格,我們趁特價下手絕對是賺到了。

8、逐字效應。
意思是當我們面對大量的文字時,往往會一目十行,只看個大概,不會逐字逐句地記。
對一篇營銷文案來說,與其把大把時間花在長篇大論、咬文嚼字,
還不如去琢磨一個好點的標題。你看,現在的標題黨都是這麼做的。

9、分類效應。
在短時記憶上,大腦的能力很有限,一次只能記住7個東西左右,
那麼,當數量超了的時候怎麼辦呢?我們只好對這些東西分類,
比如去超市,要買好幾十件東西,我們肯定會先給它們歸歸類,肉、蔬菜、日用品等等。
其實,這種分類方法也可以用在營銷文案裡,
把相似的內容歸到一起,這樣可以讓看的人印象更加深刻。

10、厭惡損失。
這一原理和它的字面意思基本相同:一旦擁有了某樣東西,你就非常不想失去。
 “免費試用、限時免費”之類的營銷手段,都是利用這一點,先給一些免費的甜頭,
等正式收費時,一部分免費用戶就會因為厭惡損失,變成付費用戶,為它們繼續買單。



以上就是金尼·米尼奧總結出的,數字化營銷的十個心理學套路,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哈佛商業評論音頻稿:再見理想講述:於浩

-------------------
主旨:
1、啟動效應。
顧名思義,就是在我們的大腦裡按下一個開關,
然後大腦中的某一個區域,就會從待機狀態變成喚醒狀態。
比如我們在網上瀏覽汽車廣告,當頁面的背景是金幣圖案時,
我們就會不知不覺的去關注車子的價格。

2、互惠性。
這個概念引用自全球知名的說服術權威,羅伯特·西奧迪尼的著作《影響力》,
簡單說就是“禮尚往來”。比如一家餐廳在客人吃完飯後,體貼地送上一枚口香糖,
結果收到的小費就提高了百分之3.3。
但是要記住,當你不確定回報之前,最好贈送一些免費的東西,讓人感覺到善意就足夠了。

3、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
你有沒有這種經歷,幾乎每天看表的時間都是11點11。
或者聽過一首歌之後,發現它無處不在,手機鈴、百貨商場、理髮店,都在放這首歌。
這種“一旦發現,就無處不在”的情況,可不是什麼巧合,它叫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
我們的大腦會留意最近曾經留意過的東西,是大腦“選擇性注意”的結果。

4、社會性影響力。
是指人們經常會效仿和自己相似的人,或者自己信任的人。

5、誘餌價格。
這是指營銷者有意加入一個價格,來誘使你選擇最貴的價格。
比如,《經濟學人》雜誌有一個定價策略。
訂閱一年的電子版是59美元,紙質版是125美元,而打包訂閱電子版+紙質版也是125美元,
這看上去有點不可思議吧?第二個價格並非真的“毫無用處”,
它會讓第三個價格看上去非常合算,從而誘使人們選擇這一組合價。

6、稀缺性。
假如我們看到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肯定會猶豫一下,到底買不買。
但要是這個東西顯示“僅剩3件”的話,很多人就會按耐不住,趕緊下單。

7、錨定效應。
意思是我們得到的第一個信息,會像沉到海底的錨一樣,
把認知固定在某處。簡單說,就是“先入為主”。
比如商場裡所有的特價商品,一定會把原價標在旁邊,這個原價就是錨,
它讓我們覺得這才是真實價格,我們趁特價下手絕對是賺到了。

8、逐字效應。
意思是當我們面對大量的文字時,往往會一目十行,只看個大概,不會逐字逐句地記。
與其把大把時間花在長篇大論、咬文嚼字,還不如去琢磨一個好點的標題。

9、分類效應。
在短時記憶上,大腦的能力很有限,一次只能記住7個東西左右,
把相似的內容歸到一起,這樣可以讓看的人印象更加深刻。

10、厭惡損失。
“免費試用、限時免費”之類的營銷手段,都是利用這一點,先給一些免費的甜頭,
等正式收費時,一部分免費用戶就會因為厭惡損失,變成付費用戶,為它們繼續買單。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得到-社會-理性慈善:有效利他主義做標準

出處:理性慈善:有效利他主義做標準


這條音頻我們來說說,有沒有理性的慈善行為。

如果你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孩快要掉到井裡去了,你肯定會跑過去救他,這沒什麼爭議。
如果你穿著一身比較貴的衣服,小孩掉進了臭水溝裡,要是救他,
你身上這套比較貴的衣服就廢了,你還會救他嗎?當然還會救,人命大於天,衣服算什麼。
好,那現在非洲每天都有小孩因為貧困和疾病死去,而且救助一個孩子花的錢不多,
也許你身上這套衣服就能救幾個。你為什麼不少買幾套衣服,多救幾個孩子?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可能絕大多數慈善行為都是非理性的,如果有,你也很難接受。
那我們應該怎麼用理性來做慈善呢?
最近,萬維鋼在“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發表了一篇文章,就討論了這個問題。
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萬維鋼在這篇文章裡,
介紹了最新一期《新科學家》雜誌上提出的一個概念,叫有效利他主義。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你應該理性地做好事,在付出同樣代價的情況下,讓自己做的好事最大化。
比如一位英國醫生,想知道自己行醫一輩子,到底能救多少條命。
但是救命這件事很難衡量,比如一個癌症晚期患者本來只有三週的生命了,
你用大劑量的藥幫他延長到了兩個月,這兩個月他活得特別痛苦,你能說你救了他的命嗎?
有效利他主義,就提出一個計算方法,說如果一個人健康地生活36年半,就算一命。
這位英國醫生按照這個標準一算,他在英國做一輩子醫生,大概能救四條命。
那同樣做一輩子醫生,能不能救更多命呢?
能!如果是在非洲,一個醫生一生能救300條命。
但是對於這位醫生來說,更好的選擇是繼續在英國當醫生。
因為英國醫生的收入高,他可以把自己的收入捐一部分給非洲。
只要每年給一個國際慈善組織捐600英鎊,就相當於他在英國當醫生的所有治病救人的成就。
你看,這個計算過程就充滿了理性的精神。
從這個案例也能看出來,有效利他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非洲人的一命等於英國人的一命。

有效利他主義還用類似的計算方式,算出來只要你捐5美元,
就能給一個非洲孩子弄一頂經過防蟲處理的蚊帳,
這個孩子就可能不會得瘧疾,因為你這5美元得救。

你可能會問,我能不能先把中國孩子的問題解決了,再去考慮非洲的事兒?
這也是很多人的疑問。我們真的應該放著本國人不救,先救非洲人,
就因為救非洲人更有效嗎?


《新科學家》雜誌就說,
大多數人捐款,其實並不是追求什麼有效,而是追求一種社區認同感。
我給這個社區捐款,是因為我認同這個社區。
你光強調有效,會不會打擊人們的捐款熱情呢?
有效利他主義者說,
社區認同感是一種非理性的偏見,我們就是要教育人更理性一點,為平等的生命做貢獻。

不過,人們對有效利他主義還有一個批評。他們計算壽命的方式是不是完全科學的?
比如有的慈善機構不是治病救人,而是幫助那些在感情上受到壓迫的弱者,又怎麼算呢?
更本質的問題是,這個建立在計算上的理念,就是真的理性嗎?

萬維鋼對此評論說,你得先有價值觀,才能談得上理性計算。
所謂價值觀,就是你認為誰重要,誰不重要。

中國的傳統熟人社會裡,
誰離我越近,或者誰跟我血緣關係越親,誰就對我越重要,我就對誰越好。
這個理念是不是還適用於現代陌生人社會呢?也不能說完全不適用。
你看很多美國白人為難民爭取人權,
但是並沒有給全世界所有受苦的人提供美國國籍,讓他們跟自己過一樣的生活。

所以,萬維鋼說,有效利他主義有點超前了。
但是有效利他主義走出了非常好的一步,就是理性。
我們一般認為慈善不應該講理,做不做、怎麼做主要看個人發揮。
但是為什麼幫這個不幫那個?就因為這個的運氣更好嗎?
很多時候,我們搞不清楚,搞慈善到底是為了讓世界更好,還是為了讓自己的感覺更好。
這樣看來,搞慈善應該學習一點有效利他主義者的理性精神

以上就是萬維鋼對於理性做慈善的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專欄《萬維鋼·精英日課》(日課140 | 愛心和理性)
稿:李鴻宇
轉載:得到

------------------
主旨:
最新一期《新科學家》雜誌上提出的一個概念,叫有效利他主義。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你應該理性地做好事,在付出同樣代價的情況下,讓自己做的好事最大化。

有效利他主義,就提出一個計算方法,說如果一個人健康地生活36年半,就算一命。
這位英國醫生按照這個標準一算,他在英國做一輩子醫生,大概能救四條命。
那同樣做一輩子醫生,能不能救更多命呢?
能!如果是在非洲,一個醫生一生能救300條命。
但是對於這位醫生來說,更好的選擇是繼續在英國當醫生。
因為英國醫生的收入高,他可以把自己的收入捐一部分給非洲。
只要每年給一個國際慈善組織捐600英鎊,就相當於他在英國當醫生的所有治病救人的成就。
你看,這個計算過程就充滿了理性的精神。
從這個案例也能看出來,有效利他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非洲人的一命等於英國人的一命。

然而,大多數人捐款,其實並不是追求什麼有效,而是追求一種社區認同感。
我給這個社區捐款,是因為我認同這個社區。
你光強調有效,會不會打擊人們的捐款熱情呢?
有效利他主義者說,
社區認同感是一種非理性的偏見,我們就是要教育人更理性一點,為平等的生命做貢獻。

再者,人們對有效利他主義還有一個批評。他們計算壽命的方式是不是完全科學的?
比如有的慈善機構不是治病救人,而是幫助那些在感情上受到壓迫的弱者,又怎麼算呢?
更本質的問題是,這個建立在計算上的理念,就是真的理性嗎?

因此,有效利他主義有點超前了。但有效利他主義走出非常好的一步,就是理性。
我們一般認為慈善不應該講理,做不做、怎麼做主要看個人發揮。
但是為什麼幫這個不幫那個?就因為這個的運氣更好嗎?
很多時候,我們搞不清楚,搞慈善到底是為了讓世界更好,還是為了讓自己的感覺更好。
這樣看來,搞慈善應該學習一點有效利他主義者的理性精神。

❤得到-醫健-《科學》:癌症主要源自壞運氣

出處:《科學》:癌症主要源自壞運氣


今天這條音頻要講一個和癌症有關的最新的重要發現。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數學家托馬塞蒂和癌症遺傳學家福格爾斯坦因,
在2017年3月的《科學》雜誌上聯名發表了一篇文章,根據最新的研究,
有三分之二的癌症變異的發生,是基因隨機變異的結果,這是最大的原因,
說白了就是運氣不好。另外兩個原因,基因和環境,其作用沒有以前認為的那麼大。


那麼,研究人員所說的運氣不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用科學術語講,這叫DNA複製隨機錯誤,
也就是DNA在自我複制的時候,突然發生了隨機變異。
研究人員指出,現在的教科書一直把癌症的成因歸結為兩點,
一是環境,二是遺傳,而DNA複製錯誤,只是作為一小部分原因。
但早在兩年前,他們就發現,教科書裡的結論經不住推敲。

首先是環境,以人的腸道為例,大腸癌的發病率是4.82%,而小腸癌只有0.2%。
假如抽煙、喝酒、紫外線這些環境因素是主要病因,
那麼同樣都是消化道,不同部位之間的發病率為什麼相差這麼大呢?

其次是遺傳,當時的研究表明,只有5%到10%的癌症是直接遺傳的,
而且,一種遺傳突變,往往對應著幾種不同器官的癌症,
而這幾種癌症的發病率也是不一樣的。

於是,他們開始思考,假如遺傳和環境因素都不能很好地解釋癌症發病的原因差異,
那這種差異性到底該怎麼解釋?


通過研究他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組織裡幹細胞分裂的次數,
與癌症的發病率存在一定的關係。幹細胞分裂次數越多的組織,患癌症的風險就越高。
同時,幹細胞分裂多少次,DNA就要復制多少次,每次DNA複製都會出現錯誤。
關鍵問題是,這種錯誤是隨機的,意思就是你不知道它會在哪兒犯錯誤。
所以把前前後後連在一起,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DNA複製隨機錯誤,才是導致癌症的主要原因。

這項發現在當時飽受質疑。
比如,在2015年12月16日,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雜誌刊登了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一個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
DNA複製隨機錯誤對大多數常見癌症影響微弱,少於10%~30 %,
大多數癌症的發生會受到外界環境影響,例如紫外線、金屬離子、致癌物等等。

針對這些懷疑,托馬塞蒂和福格爾斯坦因也承認,當時的數據存在局限性,
所以這回,他們把研究的範圍擴大,並進一步證實了自己的結論。


在過去兩年中,他們從全球69個國家的48億人裡蒐集了海量的數據,
對32種癌症的發病率和相關性開展全面的研究。
在這次抽查的樣本中,有數百萬癌症患者,他們本來遵循著近乎完美的生活方式,
他們不抽煙,不塗防曬霜就不出門,他們吃健康的食物,
還經常鍛煉身體,可癌症還是發生了。

根據新一輪的研究,29%的癌症是因為環境因素,5%來自遺傳,
剩下的66%都源於DNA複製隨機錯誤。即使是被認為是與環境因素最相關的癌症,
比如肺腺癌,也有35%的病例應該歸因於DNA複製隨機錯誤。

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對癌症有一個新的認知。
它不只是一種由環境因素誘發、或者是遺傳因素導致的疾病,
而是人類DNA複製過程中隨機錯誤導致的細胞變異,所以很難去預測,也不能完全預防。
面對這個研究的發現,那些從事癌症預防和癌症遺傳研究的科學家,
不知是否會做出新的回應。


不過,研究團隊也特別強調,這項研究是對現有流行病學的補充,
人類癌症成因的三分之二是DNA複製隨機錯誤導致的,大家應該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
但也許這並不完全是壞消息,雖然癌症不能預防,但癌症導致的死亡是可以預防的。
他們希望,這個發現能夠改變目前研究癌症的方向,
將更多的資源集中在癌症的早期發現和干預,
畢竟在我們檢測到癌細胞擴散之前,可以通過手術或輔助治療來減少死亡。

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奇點網“《科學》重磅:確認!66%的癌症發生是因為「運氣不好」”
稿:再見理想
轉載:得到

-------------------
主旨:
在2017年3月的《科學》雜誌上聯名發表了一篇文章,根據最新的研究,
有三分之二的癌症變異的發生,是基因隨機變異的結果,這是最大的原因,
說白了就是運氣不好。另外兩個原因,基因和環境,其作用沒有以前認為的那麼大。
研究人員所說的運氣不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用科學術語講,這叫DNA複製隨機錯誤,
也就是DNA在自我複制的時候,突然發生了隨機變異。


在過去兩年中,他們從全球69個國家的48億人裡蒐集了海量的數據,
對32種癌症的發病率和相關性開展全面的研究。
在這次抽查的樣本中,有數百萬癌症患者,他們本來遵循著近乎完美的生活方式,
他們不抽煙,不塗防曬霜就不出門,他們吃健康的食物,
還經常鍛煉身體,可癌症還是發生了。
根據新一輪的研究,29%的癌症是因為環境因素,5%來自遺傳,
剩下的66%都源於DNA複製隨機錯誤。即使是被認為是與環境因素最相關的癌症,
比如肺腺癌,也有35%的病例應該歸因於DNA複製隨機錯誤。

不過,研究團隊也特別強調,這項研究是對現有流行病學的補充,
人類癌症成因的三分之二是DNA複製隨機錯誤導致的,大家應該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
但也許這並不完全是壞消息,雖然癌症不能預防,但癌症導致的死亡是可以預防的。
他們希望,這個發現能夠改變目前研究癌症的方向,
將更多的資源集中在癌症的早期發現和干預,
畢竟在我們檢測到癌細胞擴散之前,可以通過手術或輔助治療來減少死亡。

❤得到-經濟-李淼:超級IP是科學界的藍海

出處:李淼:超級IP是科學界的藍海


這條音頻說的是:知識經濟時代,科學界的超級IP是真正的藍海。

最近,中國著名物理學家李淼在一次演講中分享了他對科學發展、
超級IP和人工智能的看法,下面給你說說。


首先,李淼認為,
科學發展在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後,現在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哪四個歷史階段呢?
第一個階段就是原始的科學
也就是人類有了理解世界的能力,有了語言,有了邏輯推理的能力,
並產生了對周邊世界的思考,也開始有了崇高這個意識,於是有了原始宗教。
第二個階段是從宗教走向理性思維,
這個時期大約是中國的春秋戰國以及古希臘的時代,
比如亞里士多德已經知道大地是圓的,古希臘人已經知道了地球的半徑。
第三個階段是科學的英雄時代。
文藝復興之後,從鼎鼎大名的達芬奇、伽利略、牛頓、哥白尼,
一直到愛因斯坦,這個時代也是古典科學的輝煌時代。
第四個階段是科學合作的時代。
大概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已經沒有個人英雄主義了,人類進入了科學合作的時代。


現在,互聯網讓人類的科學協作達到頂峰,我們進入了第五個時代,就是知識經濟時代。
這個時代一個很典型的特點是:
把科學轉化為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再轉化為產品,這個週期變得越來越短。
之前,電磁波從發現到應用經歷了大約二十年,
但是現在,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技術,從發現到應用,
一般來說用不了10年,大家正在爭先恐後地發表論文,爭先恐後地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產品。


李淼的第二個觀點是:
知識產品要做到模塊化和趣味化,科學界的超級IP才是真正的藍海。

知識時代要求科學家的反應越來越敏捷,因為現在論文的傳播速度太快了,都不隔夜的。
其實科學家是最早用互聯網的人,美國的論文在1989年已經採用了電子郵件的形式,
1990年我們也開始使用電子郵件,只是以前科學家沒有把它充分利用起來,
但以後,科學家不能只坐在書齋裡面跟同行交流了,
必須要培養跨界能力,掌握多種技能,才能趕上知識發展的速度。
而任何知識產品,現在都要做到模塊化和趣味化。

模塊化的意思就是知識產品做成自製膠囊,外面裹一層糖衣,大家覺得特別好吃,
也許當時沒有消化,但是總有一天,哪一個膠囊就消化了,然後生根發芽,變成靈感了。
趣味化就更有必要了,因為要面對更多的受眾,
所以要學會講故事,要能頭頭是道,出口成章。
其實現在有特長的科學家並不少,尤其是在中國,
科學家裡還沒有超級IP,科學的超級IP是一個真正的藍海。
現在全世界唯一的科學超級IP就是霍金,
大家都知道他,他的《時間簡史》到現在為止,還是科普書籍第一名。


最後,李淼談了對人工智能的看法。
他認為不要太誇大人工智能,儘管有深度學習、遷移學習等很多新的學習方法,
但是人工智能跟人類之間還是存在著一條鴻溝,李淼認為這個鴻溝就是量子力學。
李淼說,人的大腦裡有一個重要的機制,就是量子計算,
但是現在的計算機等任何智能設備都不具備這個機制,所以科學這座海上冰山,
如果要讓它漸漸浮現出來,其中要挖掘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量子計算。
包括學科的應用,比如真正的基因技術要用到人類身上還需要很長時間,
因為醫學上基因工程的數據積累還不夠,計算能力、計算速度也遠遠不夠。

以上就是李淼這次演講的主要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微信號“我有嘉賓”(霍金為什麼火了這麼久?科學的超級IP是真正的藍海 | 嘉賓觀點 )
稿:王繼玲
轉載:得到

-------------------------
主旨:
1. 科學發展在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後,現在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哪四個歷史階段呢?
第一個階段就是原始的科學,
也就是人類有了理解世界的能力,有了語言,有了邏輯推理的能力,
並產生了對周邊世界的思考,也開始有了崇高這個意識,於是有了原始宗教。
第二個階段是從宗教走向理性思維,
這個時期大約是中國的春秋戰國以及古希臘的時代,
比如亞里士多德已經知道大地是圓的,古希臘人已經知道了地球的半徑。
第三個階段是科學的英雄時代。
文藝復興之後,從鼎鼎大名的達芬奇、伽利略、牛頓、哥白尼,
一直到愛因斯坦,這個時代也是古典科學的輝煌時代。
第四個階段是科學合作的時代。
大概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已經沒有個人英雄主義了,人類進入了科學合作的時代。
現在,互聯網讓人類的科學協作達到頂峰,我們進入了第五個時代,就是知識經濟時代。
現在,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技術,從發現到應用,
一般來說用不了10年,大家正在爭先恐後地發表論文,爭先恐後地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產品。

2. 知識產品要做到模塊化和趣味化,科學界的超級IP才是真正的藍海。
現在科學家不能只坐在書齋裡面跟同行交流了,
必須要培養跨界能力,掌握多種技能,才能趕上知識發展的速度。
而任何知識產品,現在都要做到模塊化和趣味化。
模塊化的意思就是知識產品做成自製膠囊,外面裹一層糖衣,大家覺得特別好吃,
也許當時沒有消化,但是總有一天,哪一個膠囊就消化了,然後生根發芽,變成靈感了。
趣味化就更有必要了,因為要面對更多的受眾,
所以要學會講故事,要能頭頭是道,出口成章。
最有名的是,科學超級IP就是霍金,他的《時間簡史》到現在為止,還是科普書籍第一名。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得到-經濟-理性無知:人為什麼會做壞決策

出處:理性無知:人為什麼會做壞決策


這條音頻來說說,我們為什麼會做出壞決策。

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去一家以前沒去過的餐館,會先看看別人的點評。
上網買東西,也要參考別人的評論,貨比三家。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
我們都會努力做一個理性的決策。但是,最近有本再版的新書《臥底經濟學》,
作者是著名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他在書裡說,有時候個人理性的決策,
不一定會帶來理性的結果。看上去荒唐的決策,反倒是理性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美國總統選舉。假設美國一個州有600萬選民,
在這個州,兩位候選人始終是50%對50%。這
時候,你投出的那一票決定誰當總統的概率是三十萬分之一。
也就是說,一個選民的選票對於誰當總統來說,幾乎沒什麼影響。理性的做法就是不投票。
去投票的那些選民,也不指望自己的票能影響選舉結果,而是因為這個過程充滿樂趣。

這種心理叫理性無知,不是真正的一無所知,而是從個人的利益出發,
人們覺得自己保持無知狀態是有益的,他們理性地選擇了無知。
這時候容易出現“多數服從少數”的情況,
也就是損失大多數人的利益,來滿足少數人的利益。

舉個例子,美國政府給製糖業設置貿易壁壘,限制對糖的進口。為什麼這麼做呢?
政府給的理由是保護製糖業工人的利益,避免美國工人在不公平的國際貿易中丟掉工作
這個理由表面上看沒問題,但只要是懂點經濟學,
我們就知道,設置貿易壁壘是糟糕的決策。
首先,貿易壁壘讓國外更便宜的糖無法進入​​美國,美國很多以糖為原料的公司,
就都得增加成本,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其次,由於外國的製糖商人賺不到錢,他們也就沒有足夠的外匯買美國的其他產品。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美國對製糖業設置貿易壁壘,
雖然維護了製糖業的利益,卻損害了更多人的利益。


書裡還算了一筆賬,設置貿易壁壘可以讓全國的甘蔗園和甜菜園多賺9億多美元,
但每個美國公民平均損失6美元。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多數服從少數”的案例。
既然貿易壁壘會讓大部分人受到損失,為什麼還是能推行呢?
這又要說到“理性無知”這個概念了。即便你知道製糖業的貿易壁壘讓你一年多花6美元,
你又會有多在意呢?你會去努力想辦法改變現狀嗎?不會。

但是對於製糖業的工人來說,就會百分之百關注這個問題。
他們肯定把票投給承諾保護他們工作的候選人。一張選票不會影響選舉結果,
但是一萬張就不同了。何況,糖業遊說集團還會給相關政治家提供贊助。

所以不管是美國公民,還是製糖業的工人,他們的行為都是理性的。
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個體理性的行為,未必就能給社會帶來理性結果。


不過,少數人要是想組織起來,剝奪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個是剝削不容易被人察覺,因為被人察覺之後,人們就會反抗。
第二個是保證收益隻流向利益共同體,不能有外來者。

比如咱們剛才說的製糖業的案例,就滿足這兩個條件。
首先剝削不容易被察覺,因為大眾要下點功夫才能明白貿易壁壘是怎麼回事。
這樣,糖業的遊說集團就能充分利用大眾的迷惑。
如果有人宣傳自由貿易的好處,恐怕很難解釋清楚。
其次,利益不會外流。因為製糖業的各個小團體關係緊密,
入行代價比較高,後來的人很難進入。

剛才說的兩個條件,一個剝削不容易被察覺,相對容易實現;
另一個保證收益隻流向利益共同體,要實現就比較困難。
比如,假設政府決定給每個房地產經紀人一萬塊補貼,但這個行業門檻很低,
時間一長,肯定就會出現一大批房地產經紀人,這樣客源就會相對不足,
政府補貼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理性的房地產經紀人就不會努力去爭取政府補貼。

最後總結一下,很多看上去不靠譜的決策,其實背後也是理性的考量,
人們有時候會理性地選擇無知。個體理性的行為,未必能給社會帶來理性結果。

以上就是《臥底經濟學》這本書裡的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臥底經濟學3》
稿:王海
轉載:得到

---------------------
主旨:
理性無知,不是真正的一無所知,而是從個人的利益出發,
人們覺得自己保持無知狀態是有益的,他們理性地選擇了無知。

這時候容易出現“多數服從少數”的情況,
也就是損失大多數人的利益,來滿足少數人的利益。

舉個例子,美國政府給製糖業設置貿易壁壘,限制對糖的進口。為什麼這麼做呢?
政府給的理由是保護製糖業工人的利益,避免美國工人在不公平的國際貿易中丟掉工作
這個理由表面上看沒問題,但只要是懂點經濟學,
我們就知道,設置貿易壁壘是糟糕的決策。
首先,貿易壁壘讓國外更便宜的糖無法進入​​美國,美國很多以糖為原料的公司,
就都得增加成本,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其次,由於外國的製糖商人賺不到錢,他們也就沒有足夠的外匯買美國的其他產品。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美國對製糖業設置貿易壁壘,
雖然維護了製糖業的利益,卻損害了更多人的利益。

對於製糖業的工人來說,就會百分之百關注這個問題。
他們肯定把票投給承諾保護他們工作的候選人。一張選票不會影響選舉結果,
但是一萬張就不同了。何況,糖業遊說集團還會給相關政治家提供贊助。
所以不管是美國公民,還是製糖業的工人,他們的行為都是理性的。
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個體理性的行為,未必就能給社會帶來理性結果。

少數人要是想組織起來,剝奪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個是剝削不容易被人察覺,因為被人察覺之後,人們就會反抗。
第二個是保證收益隻流向利益共同體,不能有外來者。

比如咱們剛才說的製糖業的案例,就滿足這兩個條件。
首先剝削不容易被察覺,因為大眾要下點功夫才能明白貿易壁壘是怎麼回事。
這樣,糖業的遊說集團就能充分利用大眾的迷惑。
如果有人宣傳自由貿易的好處,恐怕很難解釋清楚。
其次,利益不會外流。因為製糖業的各個小團體關係緊密,
入行代價比較高,後來的人很難進入。

得到-企管-矽谷增長黑客五點心法

出處:矽谷增長黑客五點心法


這條音頻的內容和產品增長有關,和你分享一下來自矽谷增長黑客們的真知灼見。

增長黑客的概念指的是初創公司通過大量的數據測試,
找到可靠的技術手段,實現業務的有效增長。像Facebook、領英這些大公司,
都有自己的增長團隊。 2016年,來自矽谷巨頭公司的增長負責人聚在一起,
召開了一次增長黑客大會。這次大會的籌劃組織者之一,
目前在美國個人金融類領先的應用Acorns公司擔任市場總監的曲卉,
最近寫了一篇文章,回顧了她在大會上學到的五件事。


第一,將增長融入文化和流程中。想要長期、可持續的增長,
不能只靠一些運營技巧,而是要把增長融入到產品文化、流程和團隊中。
舉個例子,來自Freelancers.com的Willix Halim是一位增長大牛。
他在組織自己的增長團隊的時候,就有這麼幾個體會。

一是增長團隊的組建要靠產品,而不是職能,
所以每一個團隊都要有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工程師,設計師和測試工程師。
這樣才能保證團隊可以不依賴於外部資源,獨立運轉。

二是要量化公司的月度目標和季度目標,
讓公司每個人都能切實看到衡量的指標,包括收益。

三是每個團隊都要為自己的量化標準負責,每個團隊成員的績效都要和團隊指標掛鉤。
這樣就會讓公司的增長指標從上到下都很清晰,
每個人都有動力實現個人目標,最終實現全公司的增長目標。


第二,找到你的北極星指標。北極星指標指的是一個公司唯一重要的指標。
之所以叫北極星指標,是因為這個指標一旦確立,就像北極星在天上的位置一樣,
不會變化,公司上下都要朝這個方向前進。
更重要的是,這個指標要能體現出用戶從你的產品中得到的真實價值。
比如,很多公司會把收益作為他們的變現關鍵指標,這個指標就不一定是最有效的,
因為公司收益是實際發生的,因此相對滯後。所以你應該把能夠驅動收益的,
有預測性的先行指標,定為你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比如活躍用戶數這樣的指標。


第三,策略性地看待增長渠道。
找出、制定出適合產品的核心增長渠道,同時不斷地尋找值得投資的新渠道。
比如,領英的增長副總裁說,領英早期有兩個核心渠道:
一個是通過用戶構建自己的社交網絡,實現病毒式增長;
另一個是利用搜索引擎,優化人們的公共簡歷。
領英後來又拓展了其他渠道,比如移動戰略、國際化、合作夥伴,等等。
所以有了核心渠道之後,就要去找新的戰略渠道。
但是這個渠道也應該是符合你的產品特性的。

有關增長渠道,大會上還有兩個真知灼見。
一個是說,雖然渠道的發展非常迅速,但是一些渠道的有效期比其他渠道更長,
比如谷歌搜索引擎就是一個有效期很長的渠道。
另一個是說,你要注意哪些渠道競爭對手已經採用了,這能從側面說明這些渠道的有效性。


第四,採用數據驅動的測試模式。所有的演講者在大會中都反復強調的一點:
為了實現增長,你的團隊必須敢於實驗,用數據支撐你的決策。
比如,Facebook移動應用組工作的嘉賓說,Facebook曾經做過一個測試,給用戶發推送通知。
由於這個推送需要操作很多步,所以他們預計用戶轉化數量會很低。
但是結果卻出人意料,超過25%的用戶根據手機上的五個步驟啟動了推送通知。
這一結果完全改變了團隊關於推送通知的想法,也大大增加了Facebook推送的用戶數量。


第五,可持續增長才是真的增長。
想要做到可持續增長,首先你要利用網絡的規模效應。
你要把你的產品打造成一個大家都能玩的遊戲,而不是只能一個人玩的遊戲。
如果你的產品沒有這種屬性,就想辦法加入“大家都能玩”的屬性。
其次,用戶參與也是可持續增長驅動的關鍵。
用戶參與就是注意力佔有率。如果用戶沒能融入你的產品,用戶的流失率就會增加。

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公眾號“兜里有糖甜”(我在矽谷增長黑客大會學到的5件事)
稿:寶利
轉載:得到

-------------
主旨:
1. 將增長融入文化和流程中。想要長期、可持續的增長,
 不能只靠一些運營技巧,而是要把增長融入到產品文化、流程和團隊中。
2. 找到你的北極星指標。北極星指標指的是一個公司唯一重要的指標。
 之所以叫北極星指標,是因為這個指標一旦確立,就像北極星在天上的位置一樣,
3. 策略性地看待增長渠道。
 找出、制定出適合產品的核心增長渠道,同時不斷地尋找值得投資的新渠道。
4. 採用數據驅動的測試模式。所有的演講者在大會中都反復強調的一點:
 為了實現增長,你的團隊必須敢於實驗,用數據支撐你的決策。
5. 可持續增長才是真的增長。
 想要做到可持續增長,首先你要利用網絡的規模效應。
 你要把你的產品打造成一個大家都能玩的遊戲,而不是只能一個人玩的遊戲。

❤得到-計畫-灰犀牛:關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出處:灰犀牛:關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這條音頻跟你說說,頂級的牛人在管理公司方面有什麼好方法。

怎麼讓公司順利運營,相信是每個創業者關心的事情。但是到底該怎麼做呢?
最近,“得到”App訂閱專欄《李翔商業內參》就說到了幾位頂級牛人的管理心法,
我們總結了一下說給你聽聽。


第一條管理心法是,要注意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在它演變成危機之前做好準備。
記者米歇爾·渥克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叫《灰犀牛》,
她創造了一個和“黑天鵝”相對應的概念,也就是“灰犀牛”。
黑天鵝指的是只有很低概率會發生,但是影響卻非常大的事情。
而灰犀牛呢,指的是發生概率高、影響也大的事情,而且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預知的。

渥克說,很多事故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正視它。
因為我們害怕知道答案後,就不得不去處理各種麻煩的問題,
更害怕事情不能像我們期待的那樣,往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才一拖再拖。
直到最後,灰犀牛被激怒,向我們直奔而來的時候,
大多數人只能愣在那裡,不知道該怎麼辦。
生活中也有很多典型的灰犀牛事件,
比如我們明知道抽煙有害身體健康,但還是有很多人抽煙;
再比如明知道傳統的報紙和雜誌會衰落,
但這些報紙和雜誌的主管們卻拿不出很好的解決方案等等。
李翔說,《灰犀牛》這本書最大的洞見,其實用幾句話就能說明白,
那就是人們應該去注意那些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情,在它演變成危機之前就做好準備。


第二條管理心法是做不同版本的KPI,也就是關鍵績效指標。
瓜子二手車的創始人楊浩湧說,他們公司每年都會做三個版本的KPI:
夢想版是挑戰的目標,會特別高;
中間版是如果團隊沒有重大的失誤就可以完成的;
給投資人看那版目標是最低的,可以更好地維護和投資人的關係,
因為這樣看來每年的KPI目標都能完成。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楊浩湧說,設計高目標是為了“打仗”,打仗是做文化最好的方法。
團隊一打仗就好像部隊在做急行軍一樣,什麼問題都會暴露出來。
打仗可以測試團隊,本來一個任務要做6個月,通過打仗可能3個月就出來了。
創始人就可以觀察他的團隊有什麼反應,如果隊員受不了高壓,
那他就是小白兔,這是不行的。打仗還可以提高團隊效率,你可以看看,
人力資源部門招人是不是能更快、財務審批是不是能更快、部門溝通是不是能更流暢。


第三條管理心法是,讓員工在工作場所擺一點自己的東西。
英國的哈丁頓·奈特公司,是一家利用科學研究幫助企業改善業績的公司。
它的創始總經理、心理學家克萊格·奈特發現,在隔間裡放至少一張照片,
或者一個盆栽的員工,工作效率會比其他員工高15%。
那些能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裝扮工作空間的員工,
比那些在枯燥乏味的空間里工作的員工效率也更高。奈特說,
在工作場所擺放自己的東西,能讓人們更加努力工作,
因為這樣人們會有更強的認同感,不然的話,他們會感覺自己只是一台機器上的螺絲釘。


第四條管理心法是設定標準,給予獎勵。
奧斯卡金像獎是現在世界著名的電影獎項,
但在最開始,它只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一個學院獎。
這個獎項的創辦人路易斯·梅耶,同時也是米高梅電影公司的創建人,
他當時成立這個學院,其實是為了安撫勞工糾紛,提升產業形象。
梅耶說,他發現控制電影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發獎,如果他給這些電影人獎杯和獎項,
這些人就會拼死製作出他想要的東西。
李翔評價說,發獎其實是在設定標準,是個高明的競爭策略。
不過也不是誰都有能力為行業設定標準的,獎和獎之間的差別很大。

以上就是幾位頂級牛人給出的管理心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得到”App訂閱專欄《李翔商業內參》
稿:荷包蛋
轉載:得到

--------------------
主旨:
1. 要注意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在它演變成危機之前做好準備
 記者米歇爾·渥克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叫《灰犀牛》,
 她創造了一個和“黑天鵝”相對應的概念,也就是“灰犀牛”。
 黑天鵝指的是只有很低概率會發生,但是影響卻非常大的事情。
 而灰犀牛呢,指的是發生概率高、影響也大的事情,而且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預知的。
 很多事故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正視它。
 因為我們害怕知道答案後,就不得不去處理各種麻煩的問題,
 更害怕事情不能像我們期待的那樣,往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才一拖再拖。
 直到最後,灰犀牛被激怒,向我們直奔而來的時候,
 大多數人只能愣在那裡,不知道該怎麼辦。
 生活中也有很多典型的灰犀牛事件,
 比如我們明知道抽煙有害身體健康,但還是有很多人抽煙。
2. 做不同版本的KPI,也就是關鍵績效指標
 瓜子二手車的創始人楊浩湧說,他們公司每年都會做三個版本的KPI:
 夢想版是挑戰的目標,會特別高;
 中間版是如果團隊沒有重大的失誤就可以完成的;
 給投資人看那版目標是最低的,可以更好地維護和投資人的關係,
 因為這樣看來每年的KPI目標都能完成。
 設計高目標是為了“打仗”,打仗是做文化最好的方法。
 團隊一打仗就好像部隊在做急行軍一樣,什麼問題都會暴露出來。
 打仗可以測試團隊,本來一個任務要做6個月,通過打仗可能3個月就出來了。
 創始人就可以觀察他的團隊有什麼反應,如果隊員受不了高壓,
 那他就是小白兔,這是不行的。打仗還可以提高團隊效率,你可以看看,
 人力資源部門招人是不是能更快、財務審批是不是能更快、部門溝通是不是能更流暢。
3. 讓員工在工作場所擺一點自己的東西
 心理學家克萊格·奈特發現,在隔間裡放至少一張照片,
 或者一個盆栽的員工,工作效率會比其他員工高15%。
4. 設定標準,給予獎勵

2017年的「得到」和「語音」之按類別目次

00總類-讀書(學習)

01哲學類-表達
01哲學類-溝通
01哲學類-邏輯
01哲學類-人際(倫理)
01哲學類-時間(計畫)
01哲學類-心理
01哲學類-哲思(道德)
01哲學類-哲學

02宗教類-宗教

03科學類-化學
03科學類-科學
03科學類-人體
03科學類-生物
03科學類-數學
03科學類-天文

04應用科學類-創新(創業)
04應用科學類-環保
04應用科學類-科技(工業)
04應用科學類-企管
04應用科學類-商業
04應用科學類-行銷
04應用科學類-醫健

05社會科學類-法律
05社會科學類-風俗
05社會科學類-教育
05社會科學類-經濟
05社會科學類-軍事
05社會科學類-理財
05社會科學類-兩性
05社會科學類-社會
05社會科學類-飲食
05社會科學類-政治
05社會科學類-職場

06中國史地類-中地
06中國史地類-中史

07世界史地類-人物
07世界史地類-世地
07世界史地類-世史
07世界史地類-外史

08語言文學類-詞彙
08語言文學類-文學
08語言文學類-語言

09藝術類-旅遊
09藝術類-美術
09藝術類-藝術
09藝術類-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