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快速學習內功修煉之道
這條音頻說的是,想快速學習,必須先修煉內功,這個內功的基礎就是反思。
很多人覺得,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再看也沒意義,還不如集中精力做好今天的工作。
但是,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們永遠都會拿過去的結論來過今天的日子,
還期待著明天有全新的不同。這可能嗎?
最近有本新書《好好學習》,作者成甲在書裡說,
我們只有不斷反思過去的經歷,提煉精華,指導未來,
才能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讓自己有所進步。
成甲甚至說,要是想為快速學習修煉內功的話,內功的基礎就是反思。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什麼是反思。
就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是對一開始的假設進行校正。
我們通常做事的順序一般分成三步:
第一步做出假設,第二步採取行動,第三步產生結果。
要是反思呢?順序也分成三步:
第一步是觀察結果,第二步研究原來的假設,第三步反思校正假設。
說完了反思的步驟,再來說說反思的三大作用。
首先,反思可以發現知識的誤區。
舉個例子,很多人在遇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往回退,不敢接觸。
這種面對某些問題,不假思索就做出某種行為的現象,
叫做“跳躍性假設”,也就是跳開理性思考環節做出的假設。
因為省略了理性思考的過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
長期這樣的話,我們就很難發現新的思考方式或者解決辦法。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反思來校正。如果我們放慢思考,
不斷問自己“做出決定的過程合理嗎”,或者“考慮的因素全面嗎”,
就可能發現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
其次,反思可以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產生新知識。
反思的時候要主動去做知識的聯想和連接。
比如作者公司的合同里有這麼個條款,乙方提交4套最終方案的文本,
如果甲方需要更多的文本,就得承擔打印費。
按理說,這個條款是公平的,但是實際操作中,客戶會覺得我都給了這麼貴的服務費,
多打印幾套文本還要另外付費,心裡非常不舒服。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損失規避效應”,我們損失東西的痛苦,要大大超過獲得的快感。
所以公司最後調整了方案,提高合同總價,然後告訴客戶,如果客戶自己打印,
就給優惠價格,還贈送4套免費文本。這樣一來,客戶花的錢差不多,但是感受完全不一樣。
最後,反思可以檢驗學到的新知識有沒有用上。
作者也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他在讀富蘭克林傳記的時候,
其中有一段寫的是富蘭克林要遵守的十三種德行,像節制、決心、儉樸等等。
讀完一遍後,作者關注的是這十三種德行。後來反思的時候,
作者突然意識到,富蘭克林想說的其實是,
自己要提前設定一個期望的標準,然後每天反思,尋找差距。
這其實就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方法“對標管理”。
作者早就學過這個知識,但是從來沒想過這個知識該怎麼用在生活裡。
我們學的很多知識其實都沒用起來,通過反思,我們可以檢驗自己到底有沒有在用知識。
說完反思的三大作用,那怎麼訓練反思能力呢?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寫反思日記。
反思日記要每天寫,平時的每一句話、每一項工作,都值得反思。
怎麼才能堅持呢?有一個技巧,就是前邊說到的對標管理。
作者的一個辦法是,把一本很有名的書,
很多人都聽說過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提出的七個習慣作為對標對象,
寫在電腦裡。每天寫反思日記的時候,就對照這七條來反思,思考自己這一天的行為。
有了固定的日記格式,這個習慣就更容易堅持。
不過,反思日記要符合個人的實際情況,所以反思的方法需要自己不斷調整。
最好不光寫反思日記,每週、每個月也深入思考一下有什麼收穫,有什麼不足,然後改進。
最後總結一下,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去主動管理自己的行為,往往是遇到很大的困難才逼著自己去反思。
如果能養成反思的習慣,強化反思的頻率,
實際上是在積攢成長的經驗點,慢慢提高自己的隱形競爭力。
以上,就是成甲在《好好學習》中對於反思的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稿:王海
轉載:得到
-------------------
主旨:
先來說說什麼是反思。
就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是對一開始的假設進行校正。
我們通常做事的順序一般分成三步:
第一步做出假設,第二步採取行動,第三步產生結果。
要是反思呢?順序也分成三步:
第一步是觀察結果,第二步研究原來的假設,第三步反思校正假設。
反思的三大作用。
1. 可以發現知識的誤區。
比如,很多人在遇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往回退,不敢接觸。
這種面對某些問題,不假思索就做出某種行為的現象,
叫做“跳躍性假設”,也就是跳開理性思考環節做出的假設。
因為省略了理性思考的過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
長期這樣的話,我們就很難發現新的思考方式或者解決辦法。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反思來校正。如果我們放慢思考,
不斷問自己“做出決定的過程合理嗎”,或者“考慮的因素全面嗎”,
就可能發現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
2. 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產生新知識
反思的時候要主動去做知識的聯想和連接。
比如作者公司的合同里有這麼個條款,乙方提交4套最終方案的文本,
如果甲方需要更多的文本,就得承擔打印費。
按理說,這個條款是公平的,但是實際操作中,客戶會覺得我都給了這麼貴的服務費,
多打印幾套文本還要另外付費,心裡非常不舒服。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損失規避效應”,我們損失東西的痛苦,要大大超過獲得的快感。
所以公司最後調整了方案,提高合同總價,然後告訴客戶,如果客戶自己打印,
就給優惠價格,還贈送4套免費文本。
這樣一來,客戶花的錢差不多,但是感受完全不一樣。
3. 檢驗學到的新知識有沒有用上
作者也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他在讀富蘭克林傳記的時候,
其中有一段寫的是富蘭克林要遵守的十三種德行,像節制、決心、儉樸等等。
讀完一遍後,作者關注的是這十三種德行。
後來反思的時候,作者突然意識到,富蘭克林想說的其實是,
自己要提前設定一個期望的標準,然後每天反思,尋找差距。
這其實就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方法“對標管理”。
作者早就學過這個知識,但是從來沒想過這個知識該怎麼用在生活裡。
我們學的很多知識其實都沒用起來,通過反思,我們可以檢驗自己到底有沒有在用知識。
那怎麼訓練反思能力呢?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寫反思日記。
作者的一個辦法是,把一本很有名的書,
很多人都聽說過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提出的七個習慣作為對標對象,
寫在電腦裡。每天寫反思日記的時候,就對照這七條來反思,思考自己這一天的行為。
有了固定的日記格式,這個習慣就更容易堅持。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去主動管理自己的行為,往往是遇到很大的困難才逼著自己去反思。
如果能養成反思的習慣,強化反思的頻率,
實際上是在積攢成長的經驗點,慢慢提高自己的隱形競爭力。
這條音頻說的是,想快速學習,必須先修煉內功,這個內功的基礎就是反思。
很多人覺得,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再看也沒意義,還不如集中精力做好今天的工作。
但是,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們永遠都會拿過去的結論來過今天的日子,
還期待著明天有全新的不同。這可能嗎?
最近有本新書《好好學習》,作者成甲在書裡說,
我們只有不斷反思過去的經歷,提煉精華,指導未來,
才能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讓自己有所進步。
成甲甚至說,要是想為快速學習修煉內功的話,內功的基礎就是反思。我來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什麼是反思。
就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是對一開始的假設進行校正。
我們通常做事的順序一般分成三步:
第一步做出假設,第二步採取行動,第三步產生結果。
要是反思呢?順序也分成三步:
第一步是觀察結果,第二步研究原來的假設,第三步反思校正假設。
說完了反思的步驟,再來說說反思的三大作用。
首先,反思可以發現知識的誤區。
舉個例子,很多人在遇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往回退,不敢接觸。
這種面對某些問題,不假思索就做出某種行為的現象,
叫做“跳躍性假設”,也就是跳開理性思考環節做出的假設。
因為省略了理性思考的過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
長期這樣的話,我們就很難發現新的思考方式或者解決辦法。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反思來校正。如果我們放慢思考,
不斷問自己“做出決定的過程合理嗎”,或者“考慮的因素全面嗎”,
就可能發現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
其次,反思可以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產生新知識。
反思的時候要主動去做知識的聯想和連接。
比如作者公司的合同里有這麼個條款,乙方提交4套最終方案的文本,
如果甲方需要更多的文本,就得承擔打印費。
按理說,這個條款是公平的,但是實際操作中,客戶會覺得我都給了這麼貴的服務費,
多打印幾套文本還要另外付費,心裡非常不舒服。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損失規避效應”,我們損失東西的痛苦,要大大超過獲得的快感。
所以公司最後調整了方案,提高合同總價,然後告訴客戶,如果客戶自己打印,
就給優惠價格,還贈送4套免費文本。這樣一來,客戶花的錢差不多,但是感受完全不一樣。
最後,反思可以檢驗學到的新知識有沒有用上。
作者也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他在讀富蘭克林傳記的時候,
其中有一段寫的是富蘭克林要遵守的十三種德行,像節制、決心、儉樸等等。
讀完一遍後,作者關注的是這十三種德行。後來反思的時候,
作者突然意識到,富蘭克林想說的其實是,
自己要提前設定一個期望的標準,然後每天反思,尋找差距。
這其實就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方法“對標管理”。
作者早就學過這個知識,但是從來沒想過這個知識該怎麼用在生活裡。
我們學的很多知識其實都沒用起來,通過反思,我們可以檢驗自己到底有沒有在用知識。
說完反思的三大作用,那怎麼訓練反思能力呢?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寫反思日記。
反思日記要每天寫,平時的每一句話、每一項工作,都值得反思。
怎麼才能堅持呢?有一個技巧,就是前邊說到的對標管理。
作者的一個辦法是,把一本很有名的書,
很多人都聽說過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提出的七個習慣作為對標對象,
寫在電腦裡。每天寫反思日記的時候,就對照這七條來反思,思考自己這一天的行為。
有了固定的日記格式,這個習慣就更容易堅持。
不過,反思日記要符合個人的實際情況,所以反思的方法需要自己不斷調整。
最好不光寫反思日記,每週、每個月也深入思考一下有什麼收穫,有什麼不足,然後改進。
最後總結一下,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去主動管理自己的行為,往往是遇到很大的困難才逼著自己去反思。
如果能養成反思的習慣,強化反思的頻率,
實際上是在積攢成長的經驗點,慢慢提高自己的隱形競爭力。
以上,就是成甲在《好好學習》中對於反思的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稿:王海
轉載:得到
-------------------
主旨:
先來說說什麼是反思。
就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是對一開始的假設進行校正。
我們通常做事的順序一般分成三步:
第一步做出假設,第二步採取行動,第三步產生結果。
要是反思呢?順序也分成三步:
第一步是觀察結果,第二步研究原來的假設,第三步反思校正假設。
反思的三大作用。
1. 可以發現知識的誤區。
比如,很多人在遇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往回退,不敢接觸。
這種面對某些問題,不假思索就做出某種行為的現象,
叫做“跳躍性假設”,也就是跳開理性思考環節做出的假設。
因為省略了理性思考的過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
長期這樣的話,我們就很難發現新的思考方式或者解決辦法。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反思來校正。如果我們放慢思考,
不斷問自己“做出決定的過程合理嗎”,或者“考慮的因素全面嗎”,
就可能發現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
2. 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產生新知識
反思的時候要主動去做知識的聯想和連接。
比如作者公司的合同里有這麼個條款,乙方提交4套最終方案的文本,
如果甲方需要更多的文本,就得承擔打印費。
按理說,這個條款是公平的,但是實際操作中,客戶會覺得我都給了這麼貴的服務費,
多打印幾套文本還要另外付費,心裡非常不舒服。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中的“損失規避效應”,我們損失東西的痛苦,要大大超過獲得的快感。
所以公司最後調整了方案,提高合同總價,然後告訴客戶,如果客戶自己打印,
就給優惠價格,還贈送4套免費文本。
這樣一來,客戶花的錢差不多,但是感受完全不一樣。
3. 檢驗學到的新知識有沒有用上
作者也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他在讀富蘭克林傳記的時候,
其中有一段寫的是富蘭克林要遵守的十三種德行,像節制、決心、儉樸等等。
讀完一遍後,作者關注的是這十三種德行。
後來反思的時候,作者突然意識到,富蘭克林想說的其實是,
自己要提前設定一個期望的標準,然後每天反思,尋找差距。
這其實就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方法“對標管理”。
作者早就學過這個知識,但是從來沒想過這個知識該怎麼用在生活裡。
我們學的很多知識其實都沒用起來,通過反思,我們可以檢驗自己到底有沒有在用知識。
那怎麼訓練反思能力呢?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寫反思日記。
作者的一個辦法是,把一本很有名的書,
很多人都聽說過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提出的七個習慣作為對標對象,
寫在電腦裡。每天寫反思日記的時候,就對照這七條來反思,思考自己這一天的行為。
有了固定的日記格式,這個習慣就更容易堅持。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去主動管理自己的行為,往往是遇到很大的困難才逼著自己去反思。
如果能養成反思的習慣,強化反思的頻率,
實際上是在積攢成長的經驗點,慢慢提高自己的隱形競爭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