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得到-經濟-薛兆豐:禁止歧視後果有時更糟

出處:薛兆豐:禁止歧視後果有時更糟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在經濟學中,
歧視本身沒什麼對錯,要關注歧視形成的原因,不能盲目禁止。

很多人覺得,歧視是個負面的詞,比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等。
但是經濟學家薛兆豐在“得到”訂閱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裡說,
在經濟學裡,歧視沒什麼對錯,是沒法避免的。
而且,如果不管歧視行為的原因就禁止,反倒會帶來惡果。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給你轉述一下。


先來說說,歧視為什麼沒法避免。薛兆豐說,只要稀缺存在,你就必須做出選擇;
一旦做選擇,就必須有選擇的標準。選擇的標準就是區別對待,區別對待就是歧視。
比如說,你的錢有限,買了王菲的唱片,就不能買別人的唱片了。
這樣,其他歌手在你這裡就被歧視了。所以說,只要稀缺不能避免,歧視也就不能避免。


不過,歧視有時候是合理的。
比如在東南亞從事橡膠業的華人,他們會把人分成七等,信用等級逐級遞減。
比如第一等是直系親屬,第二等是遠親,第三等是同族或同一個姓氏的人。
這樣依次排下去,最後一等是外國人。
做生意的時候,每個等級的條款不一樣,貸款時收的利息也不一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這樣生意的範圍不就縮小了,賺的錢不就少了嗎?

研究發現,這種歧視是有道理的。
因為華人生活在東南亞,語言不通、寄人籬下,
如果有人借錢不還,也很難把別人告上法庭。
華人在東南亞又沒有關係,也不懂當地的法律,很難受到司法系統的保護。
那華人怎麼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呢?就得用這種區分等級、區別對待的方式,
說白了就是歧視。這不僅不會減少收益,還能增加。


既然有時候歧視是合理的,如果政府禁止了本身合理的歧視,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我們來看一個美國的案例。美國十年前經歷了一次次貸危機,
所謂次貸危機,就是貸款機構大規模地把錢借給了信用等級差的人去買房,
結果借款人無力償還,導致銀行出現了大量的壞賬。

為什麼會發生次貸危機呢?
有人說是因為資本家太貪婪,把錢借給了沒有償還能力的人;
也有人說是因為各種債務被銀行打包賣來賣去,
鏈條太長,出現了信息不對稱,最後導致金融危機。
但薛兆豐說,這兩個解釋都不靠譜,真實的原因是這樣的。
美國人歷史上的購房率一直比較低,其中一個原因是銀行家非常謹慎,
不輕易放貸,大多數人是買不起房的。
 1991年,美國商業銀行房貸數據被公開,有人發現,能拿到貸款的多數都是白人,
像少數族裔、弱勢群體拿到貸款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很多記者就拿這個數據來說事,大家覺得商業銀行有特別強的歧視弱勢群體的傾向。

但是,如果你真的還得起房貸,銀行不借給你錢,那就是銀行的損失。
弱勢群體往往沒有償還能力,所以商業銀行區別對待是合理的。但大眾不相信這個。
再加上聯邦儲備局波士頓分行發布了一份報告,
說美國商業銀行肯定對弱勢群體進行了歧視。
整個社會就掀起了一股運動,要求給弱勢群體發放更多的貸款。

當時美國政府對銀行採取了各種手段,一方面威逼,如果商業銀行被查出來歧視弱勢群體,
就要集體訴訟,罰好多錢。另一方面利誘,政府來承擔所有放貸的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就改變觀念,
不再對借款買房的人嚴格審查,還鼓勵大家來借款。
當所有銀行都這麼做的時候,房地產市場當然會有一段繁榮的時期。
但一向謹慎的銀行知道,這些債務是有風險的,
所以它們把這些債務打包賣來賣去,就像是擊鼓傳花一樣,看誰最後倒霉。
而且他們還相信,欠債越多,影響就越廣,政府就越不會讓你倒,做起來也毫無顧忌。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就是發生了次貸危機,
對美國金融市場的危害僅次於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
而且,這次危機波及到全世界,全球金融體係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你看,歧視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下,歧視往往是有效率的。
如果政府不管歧視的原因,強行禁止,就有可能釀成惡果。

以上就是薛兆豐對於歧視的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得到”App訂閱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音頻稿:王海講述:鄭磊

----------------------
主旨:
只要稀缺存在,你就必須做出選擇;
一旦做選擇,就必須有選擇的標準。選擇的標準就是區別對待,區別對待就是歧視。
比如說,你的錢有限,買了王菲的唱片,就不能買別人的唱片了。
這樣,其他歌手在你這裡就被歧視了。所以說,只要稀缺不能避免,歧視也就不能避免。
但歧視有時候是合理的。
比如在東南亞從事橡膠業的華人,他們會把人分成七等,信用等級逐級遞減。
比如第一等是直系親屬,第二等是遠親,第三等是同族或同一個姓氏的人。
這樣依次排下去,最後一等是外國人。
因為華人生活在東南亞,語言不通、寄人籬下,
如果有人借錢不還,也很難把別人告上法庭。
華人在東南亞又沒有關係,也不懂當地的法律,很難受到司法系統的保護。
那華人怎麼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呢?就得用這種區分等級、區別對待的方式,
說白了就是歧視。這不僅不會減少收益,還能增加。
既然有時候歧視是合理的,如果政府禁止了本身合理的歧視,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我們來看一個美國的案例-次貸危機,為什麼會發生次貸危機呢?

美國人歷史上的購房率一直比較低,其中一個原因是銀行家非常謹慎,
不輕易放貸,大多數人是買不起房的。
1991年,美國商業銀行房貸數據被公開,有人發現,

能拿到貸款的多數都是白人,像少數族裔、弱勢群體拿到貸款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很多記者就拿這個數據來說事,大家覺得商業銀行有特別強的歧視弱勢群體的傾向。
但是,如果你真的還得起房貸,銀行不借給你錢,那就是銀行的損失。
弱勢群體往往沒有償還能力,所以商業銀行區別對待是合理的。但大眾不相信這個。
再加上聯邦儲備局波士頓分行發布了一份報告,
說美國商業銀行肯定對弱勢群體進行了歧視。
整個社會就掀起了一股運動,要求給弱勢群體發放更多的貸款。

當時美國政府對銀行採取了各種手段,一方面威逼,如果商業銀行被查出來歧視弱勢群體,
就要集體訴訟,罰好多錢。另一方面利誘,政府來承擔所有放貸的風險。
但一向謹慎的銀行知道,這些債務是有風險的,
所以它們把這些債務打包賣來賣去,就像是擊鼓傳花一樣,看誰最後倒霉。
而且他們還相信,欠債越多,影響就越廣,政府就越不會讓你倒,做起來也毫無顧忌。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就是發生了次貸危機,
對美國金融市場的危害僅次於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
而且,這次危機波及到全世界,全球金融體係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