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凡:虛擬經濟應該撬動實體
這條音頻說的是: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目的和手段的關係,虛擬經濟要做實體經濟的槓桿。
我們知道,傳統製造業一般來說是實體經濟;
而新興的互聯網經濟,比如電商、微商,這都是虛擬經濟。
最近關於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話題很熱,好多從事實體經濟的人覺得,
虛擬經濟搶了他們的飯碗,壞了他們的事兒。
那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到底是怎樣的關係,該如何配合呢?
最近,著名媒體人,“得到”訂閱專欄《伯凡日知錄》的作者吳伯凡
在世界經濟論壇特別節目《浪潮》中說,虛擬經濟其實相當於槓桿,
但槓桿畢竟是一種手段,它的作用是要去撬動實體經濟的。下面具體給你說說。
首先,吳伯凡說,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目的和手段的關係。
實體經濟是目的,虛擬經濟則是手段。
以前互聯網只是線上的,但現在,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一種技術,滲透到各個領域。
有段時間大家總說“互聯網+”,到底是要加什麼呢?其實不是在加行業,而是在加“需求”。
因為人類的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是“技術+需求”,需求從來都有,
而技術卻是階段性的,當需求不變而技術在變的時候,
它的產品形態和服務形態就會發生變化。
現在互聯網成為了技術,“互聯網+”其實就是用互聯網手段去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
吳伯凡舉了一個例子。
美國有一種公司辦起來特別難,一方面大家都很需要,而另一方面它的成本又非常高,
導致很多公司經營不下去——這種公司就是“掃雪公司”。
因為美國有些小鎮一旦下大雪,整個小鎮的交通就全癱瘓了,所以掃雪公司很重要;
但是如果一年就下一場雪甚至不下雪,公司就沒有業務沒法運營。
現在,掃雪公司利用互聯網手段,在全美範圍內甚至在加拿大招募員工,
大大降低了招募成本,再結合天氣預報,及時安排掃雪,運營效率還挺高,客戶也很滿意。
這就是互聯網的虛擬跟實體結合以後產生的效果。
另外,吳伯凡還說,過去沒有互聯網的時候,
企業做著兩樣工作——創新和營銷,一個是創造價值,一個是告知價值。
今天的企業無非還是在做創新和營銷這兩件事兒,
只不過是通過互聯網的技術,能夠更好地去創新和去營銷。
舉個例子。海爾有一個叫做創客的網絡社區,有人在上面提出需求說,
房屋的面積比較小,打開空調就會直接吹到人,就有可能著涼,甚至中風都有可能。
社區裡有很多人回應這個需求。
但是,當海爾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是沒有開發能力的。
可是,接下來,社區裡就又有人提出建議,
說如果冷空氣能以一種螺旋式的方式去擴展的話,那就不會直接吹到人了。
甚至還有人給出了具體方案。於是,海爾把這些人聚在一起,再加上海爾的生產條件,
新空調就開發出來了,賣的非常好。而且整個研發過程、創新過程還變成了一個營銷行為。
所以說,互聯網一旦跟實體的東西結合起來的時候,就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
這就是落實到實處的“互聯網+”,實實在在為用戶創造價值,而不只是在用互聯網加標籤。
最後,吳伯凡老師總結說,虛擬經濟是槓桿,要去撬動實體經濟。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互聯網是生產力而不是競爭力,它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提高生產力水平,
但是它在幫你提高的同時,也在幫別人提高,所以生產力跟競爭力是兩回事兒。
真正能夠提高你競爭力的,還是獨特的能力和資源;
不要覺得貼上了互聯網的標籤就不一樣了,號稱自己是“互聯網+”企業,
這可能會在某個時間段引起關注,能提升一下知名度,但長遠來看的話是無效的。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要互相結合起來,
尤其是在今天互聯網越來越有利於實體經濟,能夠成為“槓桿”的情況下。
所謂槓桿,就是找到一個支點後,能夠去撬動一個更大的市場。
今天的虛擬經濟,其實就相當於是一個槓桿;
但是有些企業玩久了,就光會“玩槓桿”了,一說到虛擬經濟就是玩槓桿,
反倒忘了槓桿是幹什麼的,忘了你是要利用它去撬動你的實體經濟的。
以上就是吳伯凡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看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伯凡時間”(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還分得開嗎?)
稿:王繼玲
轉載:得到
-------------------
主旨:
傳統製造業一般來說是實體經濟;
舉個例子。海爾有一個叫做創客的網絡社區,有人在上面提出需求說,
房屋的面積比較小,打開空調就會直接吹到人,就有可能著涼,甚至中風都有可能。
社區裡有很多人回應這個需求。但是,當海爾意識到這個問題時,他們是沒有開發能力的。
可是,接下來,社區裡就又有人提出建議,
說如果冷空氣能以一種螺旋式的方式去擴展的話,那就不會直接吹到人了。
甚至還有人給出了具體方案。於是,海爾把這些人聚在一起,再加上海爾的生產條件,
新空調就開發出來了,賣的非常好。而且整個研發過程、創新過程還變成了一個營銷行為。
所以說,互聯網一旦跟實體的東西結合起來的時候,就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
這就是落實到實處的“互聯網+”,實實在在為用戶創造價值,而不只是在用互聯網加標籤。
那虛擬經濟是槓桿,要去撬動實體經濟。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互聯網是生產力而不是競爭力,它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提高生產力水平,
但是它在幫你提高的同時,也在幫別人提高,所以生產力跟競爭力是兩回事兒。
真正能夠提高你競爭力的,還是獨特的能力和資源;
不要覺得貼上了互聯網的標籤就不一樣了,號稱自己是“互聯網+”企業,
這可能會在某個時間段引起關注,能提升一下知名度,但長遠來看的話是無效的。
這條音頻說的是: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目的和手段的關係,虛擬經濟要做實體經濟的槓桿。
我們知道,傳統製造業一般來說是實體經濟;
而新興的互聯網經濟,比如電商、微商,這都是虛擬經濟。
最近關於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話題很熱,好多從事實體經濟的人覺得,
虛擬經濟搶了他們的飯碗,壞了他們的事兒。
那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到底是怎樣的關係,該如何配合呢?
最近,著名媒體人,“得到”訂閱專欄《伯凡日知錄》的作者吳伯凡
在世界經濟論壇特別節目《浪潮》中說,虛擬經濟其實相當於槓桿,
但槓桿畢竟是一種手段,它的作用是要去撬動實體經濟的。下面具體給你說說。
首先,吳伯凡說,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是目的和手段的關係。
實體經濟是目的,虛擬經濟則是手段。
以前互聯網只是線上的,但現在,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一種技術,滲透到各個領域。
有段時間大家總說“互聯網+”,到底是要加什麼呢?其實不是在加行業,而是在加“需求”。
因為人類的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是“技術+需求”,需求從來都有,
而技術卻是階段性的,當需求不變而技術在變的時候,
它的產品形態和服務形態就會發生變化。
現在互聯網成為了技術,“互聯網+”其實就是用互聯網手段去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
吳伯凡舉了一個例子。
美國有一種公司辦起來特別難,一方面大家都很需要,而另一方面它的成本又非常高,
導致很多公司經營不下去——這種公司就是“掃雪公司”。
因為美國有些小鎮一旦下大雪,整個小鎮的交通就全癱瘓了,所以掃雪公司很重要;
但是如果一年就下一場雪甚至不下雪,公司就沒有業務沒法運營。
現在,掃雪公司利用互聯網手段,在全美範圍內甚至在加拿大招募員工,
大大降低了招募成本,再結合天氣預報,及時安排掃雪,運營效率還挺高,客戶也很滿意。
這就是互聯網的虛擬跟實體結合以後產生的效果。
另外,吳伯凡還說,過去沒有互聯網的時候,
企業做著兩樣工作——創新和營銷,一個是創造價值,一個是告知價值。
今天的企業無非還是在做創新和營銷這兩件事兒,
只不過是通過互聯網的技術,能夠更好地去創新和去營銷。
舉個例子。海爾有一個叫做創客的網絡社區,有人在上面提出需求說,
房屋的面積比較小,打開空調就會直接吹到人,就有可能著涼,甚至中風都有可能。
社區裡有很多人回應這個需求。
但是,當海爾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是沒有開發能力的。
可是,接下來,社區裡就又有人提出建議,
說如果冷空氣能以一種螺旋式的方式去擴展的話,那就不會直接吹到人了。
甚至還有人給出了具體方案。於是,海爾把這些人聚在一起,再加上海爾的生產條件,
新空調就開發出來了,賣的非常好。而且整個研發過程、創新過程還變成了一個營銷行為。
所以說,互聯網一旦跟實體的東西結合起來的時候,就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
這就是落實到實處的“互聯網+”,實實在在為用戶創造價值,而不只是在用互聯網加標籤。
最後,吳伯凡老師總結說,虛擬經濟是槓桿,要去撬動實體經濟。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互聯網是生產力而不是競爭力,它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提高生產力水平,
但是它在幫你提高的同時,也在幫別人提高,所以生產力跟競爭力是兩回事兒。
真正能夠提高你競爭力的,還是獨特的能力和資源;
不要覺得貼上了互聯網的標籤就不一樣了,號稱自己是“互聯網+”企業,
這可能會在某個時間段引起關注,能提升一下知名度,但長遠來看的話是無效的。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要互相結合起來,
尤其是在今天互聯網越來越有利於實體經濟,能夠成為“槓桿”的情況下。
所謂槓桿,就是找到一個支點後,能夠去撬動一個更大的市場。
今天的虛擬經濟,其實就相當於是一個槓桿;
但是有些企業玩久了,就光會“玩槓桿”了,一說到虛擬經濟就是玩槓桿,
反倒忘了槓桿是幹什麼的,忘了你是要利用它去撬動你的實體經濟的。
以上就是吳伯凡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看法,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伯凡時間”(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還分得開嗎?)
稿:王繼玲
轉載:得到
-------------------
主旨:
傳統製造業一般來說是實體經濟;
而新興的互聯網經濟,比如電商、微商,這都是虛擬經濟。
虛擬經濟其實相當於槓桿,但槓桿畢竟是一種手段,它的作用是要去撬動實體經濟的。
虛擬經濟其實相當於槓桿,但槓桿畢竟是一種手段,它的作用是要去撬動實體經濟的。
以前互聯網只是線上的,但現在,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一種技術,滲透到各個領域。
有段時間大家總說“互聯網+”,到底是要加什麼呢?其實不是在加行業,而是在加“需求”。
因為人類的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是“技術+需求”,需求從來都有,
而技術卻是階段性的,當需求不變而技術在變的時候,
它的產品形態和服務形態就會發生變化。
有段時間大家總說“互聯網+”,到底是要加什麼呢?其實不是在加行業,而是在加“需求”。
因為人類的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是“技術+需求”,需求從來都有,
而技術卻是階段性的,當需求不變而技術在變的時候,
它的產品形態和服務形態就會發生變化。
現在互聯網成為了技術,“互聯網+”其實就是用互聯網手段去滿足各種各樣的需求。
舉個例子。海爾有一個叫做創客的網絡社區,有人在上面提出需求說,
房屋的面積比較小,打開空調就會直接吹到人,就有可能著涼,甚至中風都有可能。
社區裡有很多人回應這個需求。但是,當海爾意識到這個問題時,他們是沒有開發能力的。
可是,接下來,社區裡就又有人提出建議,
說如果冷空氣能以一種螺旋式的方式去擴展的話,那就不會直接吹到人了。
甚至還有人給出了具體方案。於是,海爾把這些人聚在一起,再加上海爾的生產條件,
新空調就開發出來了,賣的非常好。而且整個研發過程、創新過程還變成了一個營銷行為。
所以說,互聯網一旦跟實體的東西結合起來的時候,就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
這就是落實到實處的“互聯網+”,實實在在為用戶創造價值,而不只是在用互聯網加標籤。
那虛擬經濟是槓桿,要去撬動實體經濟。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互聯網是生產力而不是競爭力,它確實能夠幫助我們提高生產力水平,
但是它在幫你提高的同時,也在幫別人提高,所以生產力跟競爭力是兩回事兒。
真正能夠提高你競爭力的,還是獨特的能力和資源;
不要覺得貼上了互聯網的標籤就不一樣了,號稱自己是“互聯網+”企業,
這可能會在某個時間段引起關注,能提升一下知名度,但長遠來看的話是無效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