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為什麼年輕人愛用“狗”自黑
好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流行語,叫“累得像條狗”,
彷彿就在一夜之間,狗就成了某種代名詞,
用來表達自己特別low、很窮、很慘、還頹廢的感覺。
比如說,七夕當天看別的情侶秀恩愛,就叫自己“單身狗”;
週末別人都出去玩了,自己還要辛勤工作的,叫“搬磚狗”或者“加班狗”;
天天絞盡腦汁設計產品的叫“產品狗”;搞編程寫代碼的叫“代碼狗”什麼的,
好像不把自己比成狗,就不能融入社會似的。
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狗招誰惹誰了,憑啥大家總拿它來黑自己呢?
最近,有一個叫“俊豆”的作者就在公眾號“雜家”上頭,寫了一篇文章,回答了這個問題。
首先啊,這種用狗來自黑的現象,不止咱中國有,而是個全球性的話題。
就連“累成狗”這個說法本身,也早就在英語裡有專門對應的詞了。
只不過那個時候“累成狗”是件很高貴的事兒,這是為啥呢?
說以前啊,英國有個奇怪的國王,他喜歡讓人追狗玩,誰追到得多,
誰就能獲得無上的榮譽和獎賞。你想啊,人去拼命追狗,先甭管能不能追得上吧,
肯定比狗還累啊,所以才有了“累成狗”這個詞。
其實,狗的概念早就已經進入人類的文化世界了,也就是說,用狗來自黑,早有傳統。
比如說古希臘那會,哲學家第歐根尼就說自己是條狗。
他不單這樣說,還身體力行的去做,徹底把自己活成了一條狗,開創了“犬儒主義”學派。
再比如說,孔子仕途不順、周遊列國的時候,被路人說像條狗,而且還是條“喪家狗”;
還有大名鼎鼎的小說家馬克-吐溫,他曾經用狗的視角寫了一個短篇小說,
名字就叫“狗的自述”。
其次,現如今大多數用狗來黑自己的人,
潛意識的確是在自我貶低,但也沒有貶得一無是處。
比如說狗白天精力充沛、總是瞎跑亂跳,到了晚上,就癱倒在狗窩裡。
那些叫自己“搬磚狗”的人,其實強調的就是這種白天拼命工作的衝勁兒;
狗也很貪吃,別的狗有吃的,就眼巴巴的看著,
那些叫自己“單身狗”的人,想要表達的就是,
雖然你們有我沒有,但我一點也不嫉妒你們,我只是在旁邊羨慕羨慕而已。
其實啊,這種稍微有點保留的自黑背後,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這個詞是弗洛伊德提的,就是說當人們面對挫折和焦慮的時候,
往往會歪曲現實,為的是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在心理防禦機制裡,“自黑”屬於建設性防禦裡的一種幽默手段。
用幽默的言行應對緊張和不安,用表面的笑容化解尷尬和失落。
跟攻擊性防禦、自騙性防禦比起來,建設性防禦雖然是積極的,
但它背後還是藏著很多壓抑的情緒。
就像周星馳評價自己的電影說:
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拍的是悲劇,沒想到後來都被認為是喜劇。
最後,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爆炸,加重了這種心理防禦機制。階層分化越來越明顯。
好多富二代和成功人士,還有那麼多優秀的同行,在媒體的放大下,成了所有人的標杆,
和他們一比,太多普通人都自慚形穢。
另一方面,互聯網也導致了這些階層之間的生活越來越透明。
生活差距大其實沒關係,只要低階層的人不知道就行了。
但有了互聯網可就不一樣了,
土豪們前一天晚上在酒吧裡揮金如土,第二天一早全國人民都知道了。
所以明明白白看見了巨大差距,
又實實在在知道不管怎麼努力都不過是徒勞,那還能咋辦呢?只好用狗自黑了唄……
所以下一次要是有人說自己是“單身狗”或者“加班狗”,你就應該知道是啥原因了吧?
送上一些適當的安慰吧,他們一定會很高興的。
本文源自:公眾號“雜家Misc”(當代年輕人為什麼總用“狗”自黑?)
稿:呂佳蔚
轉載:得到
好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流行語,叫“累得像條狗”,
彷彿就在一夜之間,狗就成了某種代名詞,
用來表達自己特別low、很窮、很慘、還頹廢的感覺。
比如說,七夕當天看別的情侶秀恩愛,就叫自己“單身狗”;
週末別人都出去玩了,自己還要辛勤工作的,叫“搬磚狗”或者“加班狗”;
天天絞盡腦汁設計產品的叫“產品狗”;搞編程寫代碼的叫“代碼狗”什麼的,
好像不把自己比成狗,就不能融入社會似的。
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狗招誰惹誰了,憑啥大家總拿它來黑自己呢?
最近,有一個叫“俊豆”的作者就在公眾號“雜家”上頭,寫了一篇文章,回答了這個問題。
首先啊,這種用狗來自黑的現象,不止咱中國有,而是個全球性的話題。
就連“累成狗”這個說法本身,也早就在英語裡有專門對應的詞了。
只不過那個時候“累成狗”是件很高貴的事兒,這是為啥呢?
說以前啊,英國有個奇怪的國王,他喜歡讓人追狗玩,誰追到得多,
誰就能獲得無上的榮譽和獎賞。你想啊,人去拼命追狗,先甭管能不能追得上吧,
肯定比狗還累啊,所以才有了“累成狗”這個詞。
其實,狗的概念早就已經進入人類的文化世界了,也就是說,用狗來自黑,早有傳統。
比如說古希臘那會,哲學家第歐根尼就說自己是條狗。
他不單這樣說,還身體力行的去做,徹底把自己活成了一條狗,開創了“犬儒主義”學派。
再比如說,孔子仕途不順、周遊列國的時候,被路人說像條狗,而且還是條“喪家狗”;
還有大名鼎鼎的小說家馬克-吐溫,他曾經用狗的視角寫了一個短篇小說,
名字就叫“狗的自述”。
其次,現如今大多數用狗來黑自己的人,
潛意識的確是在自我貶低,但也沒有貶得一無是處。
比如說狗白天精力充沛、總是瞎跑亂跳,到了晚上,就癱倒在狗窩裡。
那些叫自己“搬磚狗”的人,其實強調的就是這種白天拼命工作的衝勁兒;
狗也很貪吃,別的狗有吃的,就眼巴巴的看著,
那些叫自己“單身狗”的人,想要表達的就是,
雖然你們有我沒有,但我一點也不嫉妒你們,我只是在旁邊羨慕羨慕而已。
其實啊,這種稍微有點保留的自黑背後,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這個詞是弗洛伊德提的,就是說當人們面對挫折和焦慮的時候,
往往會歪曲現實,為的是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在心理防禦機制裡,“自黑”屬於建設性防禦裡的一種幽默手段。
用幽默的言行應對緊張和不安,用表面的笑容化解尷尬和失落。
跟攻擊性防禦、自騙性防禦比起來,建設性防禦雖然是積極的,
但它背後還是藏著很多壓抑的情緒。
就像周星馳評價自己的電影說:
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拍的是悲劇,沒想到後來都被認為是喜劇。
最後,互聯網時代的信息爆炸,加重了這種心理防禦機制。階層分化越來越明顯。
好多富二代和成功人士,還有那麼多優秀的同行,在媒體的放大下,成了所有人的標杆,
和他們一比,太多普通人都自慚形穢。
另一方面,互聯網也導致了這些階層之間的生活越來越透明。
生活差距大其實沒關係,只要低階層的人不知道就行了。
但有了互聯網可就不一樣了,
土豪們前一天晚上在酒吧裡揮金如土,第二天一早全國人民都知道了。
所以明明白白看見了巨大差距,
又實實在在知道不管怎麼努力都不過是徒勞,那還能咋辦呢?只好用狗自黑了唄……
所以下一次要是有人說自己是“單身狗”或者“加班狗”,你就應該知道是啥原因了吧?
送上一些適當的安慰吧,他們一定會很高興的。
本文源自:公眾號“雜家Misc”(當代年輕人為什麼總用“狗”自黑?)
稿:呂佳蔚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