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得到-人際-求人辦事,怎麼做更容易成功

文章出處:求人辦事,怎麼做更容易成功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免不了遇到困難,需要求人幫忙。那怎麼求人更有效呢?
最近有本新書叫《細節》,裡面說了一個方法,就是如果你想從別人那裡拿到資源,
根據互惠原則,就要先把自己的資源給他,而且最好是出人意料。


書中舉了個例子,外國有個教堂正在籌款,打算把教堂翻修一下,
但籌了七年,大家捐款很慢。於是這個教堂就想了一個很出人意料的辦法,給大家發錢。
一般教堂籌款都是這樣的,大家做禮拜的時候,把錢放到一個募捐箱裡面。
但這個教堂沒有請大家往裡面放錢,而是請大家從裡面拿錢,每個人的錢都是10英鎊。
然後教堂的人告訴大家,把錢拿去做投資,賠了就賠了,
但如果賺錢了,希望大家能回饋給教堂。
結果,教堂一共發出去800多英鎊,6個月之後,這些人一共還回來一萬英鎊。
這招之所以管用,是因為這種驚喜放大了對方的反應,這時候你的要求對方更容易答應。


除了上面這個方法,再告訴你兩個書裡沒提到的心理學方法。
第一個叫“登門檻效應”,“門檻”就是平時我們進門要邁的那個門檻。
“登門檻效應”的意思是說,當我們拜託別人幫忙時,
如果先提出一個很小的請求,等對方答應幫你完成以後,
再提出較大的請求,這時候對方同意的概率會比直接提要高。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一組大學生請求鎮上的住戶,
在他們自家院裡豎起一張巨大的廣告牌,結果大部分都拒絕了。
後來,大學生換了種做法,
他們先請求住戶在自家窗戶上貼一些關於“安全駕駛”的小標籤,
等他們同意了之後,再進一步請求在院子裡豎廣告牌。你猜怎麼著?
用戶同意的概率一下比前一種做法高了一大截。

“登門檻效應”之所以存在,
是因為當人們答應了一個小小的請求之後,
會下意識覺得自己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這時當對方進一步提出請求,
人們為了維持前後一致的正面形象,便會更傾向於答應他們的請求。
你看,咱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希望對自己有一個正面的評價,
這就是“登門檻效應”產生的原因。


下面說一下第二個心理學效應,叫“留面子效應”
這個道理是把“登門檻效應”反其道而行之,
先向對方提出一個較大的請求,
在遭到拒絕之後再退而求其次提出一個小的請求,這樣一個小請求被答應的概率也會增大
比如說,你如果要向朋友借錢,又拿不准對方是否願意借給你那麼多,
你便可以先提出一個較大的,對方不太可能藉給你的數額。
對方回絕了你的借錢請求之後,
不要勉強,退而求其次提出你想要藉的那個數額,便更容易取得成功。

這是因為,當朋友拒絕了你之後,基於你們之間的關係,會產生一種等待妥協的心態。
等待你再次提出可以承受的請求,來作為情面上的彌補。
魯迅先生曾經就寫過,咱們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衷,
比如屋子太暗,要開一扇窗戶,大部分人都不同意。
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這時人們就會來調和了,也就願意開窗戶了。
魯迅的這個比喻,說的也是這樣一個“留面子效應”。


所以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和人打交道的行為,
如果想要達到一個很好的效果,就要給對方營造一個舒服的心理氛圍。
如果能夠善於抓住這樣的心理需求,往往會更有助於我們實現目標。

本文源自:《細節》;哇塞心理學(腳在門坎內效應 ——當心別人得寸進尺);
智慧世界網(人際交往中的留面子效應)
稿:李程遠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學者
轉載:得到

-------------
主旨:
1. 登門檻效應
 當我們拜託別人幫忙時,
 如果先提出一個很小的請求,等對方答應幫你完成以後,
 再提出較大的請求,這時候對方同意的概率會比直接提要高。
 這是因為當人們答應了一個小小的請求之後,
 會下意識覺得自己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這時當對方進一步提出請求,
 人們為了維持前後一致的正面形象,便會更傾向於答應他們的請求。
2. 留面子效應
 這個道理是把“登門檻效應”反其道而行之,
 先向對方提出一個較大的請求,
 在遭到拒絕之後再退而求其次提出一個小的請求,
 這樣一個小請求被答應的概率也會增大。
 這是因為,當朋友拒絕了你之後,基於你們之間的關係,會產生一種等待妥協的心態。
 等待你再次提出可以承受的請求,來作為情面上的彌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