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陳炯明為什麼炮轟總統府
咱們“得到”免費音頻裡曾經說過一個觀點,讀歷史的高級境界是“一問三不知”,
就是不知善惡,不知對錯,不知真假,什麼意思?
歷史上的人和事,都不能簡單地用好壞、對錯來打標籤。
不同角度,就可能看出不同的真相,所以讀歷史的心法是放棄評判,
只站在歷史人物的身側,看他在不同處境下的選擇,你往往能讀到更多東西。
比如說,最近歷史學者葉曙明有篇文章,就讓我們更新了非黑即白的歷史認知。
很多歷史書裡都記載過這麼一個事件:
1922年孫中山北伐的時候,遭遇過一場叛亂,
軍閥陳炯明用大砲轟擊孫中山的總統府,史稱“炮轟總統府事件”。
簡單一看,陳炯明是典型的亂臣賊子啊,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咱們來看看葉曙明的研究。
1921年,在廣州上任大總統的孫中山想通過北伐,武力統一全國。
陳炯明是孫中山的老朋友,也是老部下,但他對孫中山的北伐並不是死心塌地支持,
因為陳炯明和孫中山在中國未來的政治結構安排上,觀點並不一致。
孫中山認為,只有通過北伐,打倒北洋政府,建造一個真正的民國,才是中國最好的出路;
陳炯明呢,受到美國聯邦自治的啟發,認為在中國應該實行聯省自治。
等到各省都各自建設好了,全國統一是水到渠成的事。
咱們平心而論,孫中山和陳炯明,倆人都是為了國家好,
在大目標上沒衝突,可在具體策略上的分歧,就容易導致矛盾。
北伐一開始,陳炯明礙於情面,接受孫中山的命令,去攻打廣西。
可剛拿下廣西,孫中山又讓陳炯明帶兵去支援湖北,
還要求陳炯明領導的廣東政府籌集400萬元作為軍費。
這一回,陳炯明說什麼也不幹了,他和孫中山說了三點理由:
第一:和廣西的戰爭花費巨大,能動用的錢差不多都投進去了。
第二:他陳炯明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也只能籌到200萬元。
第三:就是這200萬,也要等北伐軍離開廣東之後才能籌到,一下拿不出來。
這一次,任憑孫中山說下大天來,陳炯明就是不為所動。
不僅如此,陳炯明還表示,
他不反對北伐,可是部隊人困馬乏,又沒錢,不可能再遠征北方。
我們都知道,孫中山有個外號:孫大砲,什麼叫大砲啊,就是性格非常激烈。
陳炯明的做法,在孫大砲看來,就是背叛。
孫中山哪受的了這個啊,一怒之下,就派人去刺殺陳炯明,當然沒成功。
不過後來廣州發生了另一起刺殺案,那次成功了,陳炯明最得力的親信遇刺身亡。
歷史學家汪榮祖通過研究認為,刺殺陳炯明親信的就是孫中山,
因為陳炯明不肯配合,所以殺他手下第一大將,算是敲山震虎、殺雞駭猴。
在這之後,孫中山又要繼續北伐,這次他不僅要求陳炯明派兵參加,
在軍費籌集上還加了碼,不是400萬了,要500萬。沒想到,雞雖然殺了,猴兒卻沒被嚇到。
對孫中山的要求,陳炯明還是說各種做不到,孫中山也乾脆,直接把陳炯明罷免了。
當時陳炯明率領的廣東部隊駐紮在廣西,一聽主將被罷免了,部隊就炸了鍋。
孫中山為了安撫人心,
給陳炯明的不少部下升了職,但他們根本不領情,直接帶著士兵衝到了廣州。
當時陳炯明部隊內部也分成兩派,
一派要求恢復陳炯明的職位,
另一派認為陳炯明對孫中山太軟弱了,要求另外推選一個領袖來領導廣東。
這時呢,陳炯明已經離開了廣州,去外地休養了。
孫中山一看陳炯明的部下沒法安撫,又趕緊召陳炯明回廣州。
但你要是陳炯明,你會怎麼做?回去收拾爛攤子嗎,萬一被安上個造反的罪名呢?
為了撇清關係,陳炯明堅決不肯回廣州,他只是寫了信,命令部隊回營。
但這個時候部隊已經不聽他招呼了,部隊宣佈在廣州城內戒嚴。
這下子,孫中山的大砲性格又上來了,他在報紙說:
如果廣州軍隊不撤退,他就用“開花彈”和“毒氣彈”把他們炸成粉末。
廣東軍隊本來情緒就不穩定,孫中山這麼一刺激,叛亂終於發生。
叛軍也不想殺害孫中山,他們讓孫中山離開總統府後,對總統府開砲示威。
孫中山呢,登上軍艦,用海軍宣布和叛軍開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炮轟總統府事件”。
孫中山和陳炯明,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為了建設更好的國家,但最後卻以悲劇收場。
如果簡單化、臉譜化讀解,陳炯明就是背叛革命的大叛徒,
但真到他身側一看,你很難再用好壞、對錯來打標籤了。
回到當下,為什麼我們對很多商業上的失敗案例、創業中的悲劇人物也不能簡單評判?
因為現實太複雜,你只有真正站在他的身側,看他在不同處境下的選擇,
才能理解更多、收穫更多。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陳炯明為什麼炮轟總統府)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1921年,在廣州上任大總統的孫中山想通過北伐,武力統一全國。
孫中山認為,只有通過北伐,打倒北洋政府,建造一個真正的民國,才是中國最好的出路;
陳炯明呢,受到美國聯邦自治的啟發,認為在中國應該實行聯省自治。
等到各省都各自建設好了,全國統一是水到渠成的事。
北伐一開始,陳炯明礙於情面,接受孫中山的命令,去攻打廣西。
可剛拿下廣西,孫中山又讓陳炯明帶兵去支援湖北,
還要求陳炯明領導的廣東政府籌集400萬元作為軍費。
這一回,陳炯明說什麼也不幹了,他和孫中山說了三點理由:
第一:和廣西的戰爭花費巨大,能動用的錢差不多都投進去了。
第二:他陳炯明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也只能籌到200萬元。
第三:就是這200萬,也要等北伐軍離開廣東之後才能籌到,一下拿不出來。
陳炯明的做法,孫中山看來,就是背叛,哪裡受得了,
一怒之下,就派人去刺殺陳炯明,當然沒成功。
不過後來廣州發生了另一起刺殺案,那次成功了,陳炯明最得力的親信遇刺身亡。
之後,對孫中山的要求,陳炯明還是說各種做不到,孫中山也乾脆,直接把陳炯明罷免了。
當時陳炯明率領的廣東部隊駐紮在廣西,一聽主將被罷免了,部隊就炸了鍋。
孫中山一看陳炯明的部下沒法安撫,又趕緊召陳炯明回廣州。
但你要是陳炯明,你會怎麼做?回去收拾爛攤子嗎,萬一被安上個造反的罪名呢?
為了撇清關係,陳炯明堅決不肯回廣州,他只是寫了信,命令部隊回營。
但這個時候部隊已經不聽他招呼了,孫中山的大砲性格又上來了,他在報紙說:
「如果廣州軍隊不撤退,他就用“開花彈”和“毒氣彈”把他們炸成粉末。」
廣東軍隊本來情緒就不穩定,孫中山這麼一刺激,叛亂終於發生。
叛軍也不想殺害孫中山,他們讓孫中山離開總統府後,對總統府開砲示威。
孫中山呢,登上軍艦,用海軍宣布和叛軍開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炮轟總統府事件”。
咱們“得到”免費音頻裡曾經說過一個觀點,讀歷史的高級境界是“一問三不知”,
就是不知善惡,不知對錯,不知真假,什麼意思?
歷史上的人和事,都不能簡單地用好壞、對錯來打標籤。
不同角度,就可能看出不同的真相,所以讀歷史的心法是放棄評判,
只站在歷史人物的身側,看他在不同處境下的選擇,你往往能讀到更多東西。
比如說,最近歷史學者葉曙明有篇文章,就讓我們更新了非黑即白的歷史認知。
很多歷史書裡都記載過這麼一個事件:
1922年孫中山北伐的時候,遭遇過一場叛亂,
軍閥陳炯明用大砲轟擊孫中山的總統府,史稱“炮轟總統府事件”。
簡單一看,陳炯明是典型的亂臣賊子啊,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咱們來看看葉曙明的研究。
1921年,在廣州上任大總統的孫中山想通過北伐,武力統一全國。
陳炯明是孫中山的老朋友,也是老部下,但他對孫中山的北伐並不是死心塌地支持,
因為陳炯明和孫中山在中國未來的政治結構安排上,觀點並不一致。
孫中山認為,只有通過北伐,打倒北洋政府,建造一個真正的民國,才是中國最好的出路;
陳炯明呢,受到美國聯邦自治的啟發,認為在中國應該實行聯省自治。
等到各省都各自建設好了,全國統一是水到渠成的事。
咱們平心而論,孫中山和陳炯明,倆人都是為了國家好,
在大目標上沒衝突,可在具體策略上的分歧,就容易導致矛盾。
北伐一開始,陳炯明礙於情面,接受孫中山的命令,去攻打廣西。
可剛拿下廣西,孫中山又讓陳炯明帶兵去支援湖北,
還要求陳炯明領導的廣東政府籌集400萬元作為軍費。
這一回,陳炯明說什麼也不幹了,他和孫中山說了三點理由:
第一:和廣西的戰爭花費巨大,能動用的錢差不多都投進去了。
第二:他陳炯明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也只能籌到200萬元。
第三:就是這200萬,也要等北伐軍離開廣東之後才能籌到,一下拿不出來。
這一次,任憑孫中山說下大天來,陳炯明就是不為所動。
不僅如此,陳炯明還表示,
他不反對北伐,可是部隊人困馬乏,又沒錢,不可能再遠征北方。
我們都知道,孫中山有個外號:孫大砲,什麼叫大砲啊,就是性格非常激烈。
陳炯明的做法,在孫大砲看來,就是背叛。
孫中山哪受的了這個啊,一怒之下,就派人去刺殺陳炯明,當然沒成功。
不過後來廣州發生了另一起刺殺案,那次成功了,陳炯明最得力的親信遇刺身亡。
歷史學家汪榮祖通過研究認為,刺殺陳炯明親信的就是孫中山,
因為陳炯明不肯配合,所以殺他手下第一大將,算是敲山震虎、殺雞駭猴。
在這之後,孫中山又要繼續北伐,這次他不僅要求陳炯明派兵參加,
在軍費籌集上還加了碼,不是400萬了,要500萬。沒想到,雞雖然殺了,猴兒卻沒被嚇到。
對孫中山的要求,陳炯明還是說各種做不到,孫中山也乾脆,直接把陳炯明罷免了。
當時陳炯明率領的廣東部隊駐紮在廣西,一聽主將被罷免了,部隊就炸了鍋。
孫中山為了安撫人心,
給陳炯明的不少部下升了職,但他們根本不領情,直接帶著士兵衝到了廣州。
當時陳炯明部隊內部也分成兩派,
一派要求恢復陳炯明的職位,
另一派認為陳炯明對孫中山太軟弱了,要求另外推選一個領袖來領導廣東。
這時呢,陳炯明已經離開了廣州,去外地休養了。
孫中山一看陳炯明的部下沒法安撫,又趕緊召陳炯明回廣州。
但你要是陳炯明,你會怎麼做?回去收拾爛攤子嗎,萬一被安上個造反的罪名呢?
為了撇清關係,陳炯明堅決不肯回廣州,他只是寫了信,命令部隊回營。
但這個時候部隊已經不聽他招呼了,部隊宣佈在廣州城內戒嚴。
這下子,孫中山的大砲性格又上來了,他在報紙說:
如果廣州軍隊不撤退,他就用“開花彈”和“毒氣彈”把他們炸成粉末。
廣東軍隊本來情緒就不穩定,孫中山這麼一刺激,叛亂終於發生。
叛軍也不想殺害孫中山,他們讓孫中山離開總統府後,對總統府開砲示威。
孫中山呢,登上軍艦,用海軍宣布和叛軍開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炮轟總統府事件”。
孫中山和陳炯明,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為了建設更好的國家,但最後卻以悲劇收場。
如果簡單化、臉譜化讀解,陳炯明就是背叛革命的大叛徒,
但真到他身側一看,你很難再用好壞、對錯來打標籤了。
回到當下,為什麼我們對很多商業上的失敗案例、創業中的悲劇人物也不能簡單評判?
因為現實太複雜,你只有真正站在他的身側,看他在不同處境下的選擇,
才能理解更多、收穫更多。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陳炯明為什麼炮轟總統府)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1921年,在廣州上任大總統的孫中山想通過北伐,武力統一全國。
孫中山認為,只有通過北伐,打倒北洋政府,建造一個真正的民國,才是中國最好的出路;
陳炯明呢,受到美國聯邦自治的啟發,認為在中國應該實行聯省自治。
等到各省都各自建設好了,全國統一是水到渠成的事。
北伐一開始,陳炯明礙於情面,接受孫中山的命令,去攻打廣西。
可剛拿下廣西,孫中山又讓陳炯明帶兵去支援湖北,
還要求陳炯明領導的廣東政府籌集400萬元作為軍費。
這一回,陳炯明說什麼也不幹了,他和孫中山說了三點理由:
第一:和廣西的戰爭花費巨大,能動用的錢差不多都投進去了。
第二:他陳炯明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也只能籌到200萬元。
第三:就是這200萬,也要等北伐軍離開廣東之後才能籌到,一下拿不出來。
陳炯明的做法,孫中山看來,就是背叛,哪裡受得了,
一怒之下,就派人去刺殺陳炯明,當然沒成功。
不過後來廣州發生了另一起刺殺案,那次成功了,陳炯明最得力的親信遇刺身亡。
之後,對孫中山的要求,陳炯明還是說各種做不到,孫中山也乾脆,直接把陳炯明罷免了。
當時陳炯明率領的廣東部隊駐紮在廣西,一聽主將被罷免了,部隊就炸了鍋。
孫中山一看陳炯明的部下沒法安撫,又趕緊召陳炯明回廣州。
但你要是陳炯明,你會怎麼做?回去收拾爛攤子嗎,萬一被安上個造反的罪名呢?
為了撇清關係,陳炯明堅決不肯回廣州,他只是寫了信,命令部隊回營。
但這個時候部隊已經不聽他招呼了,孫中山的大砲性格又上來了,他在報紙說:
「如果廣州軍隊不撤退,他就用“開花彈”和“毒氣彈”把他們炸成粉末。」
廣東軍隊本來情緒就不穩定,孫中山這麼一刺激,叛亂終於發生。
叛軍也不想殺害孫中山,他們讓孫中山離開總統府後,對總統府開砲示威。
孫中山呢,登上軍艦,用海軍宣布和叛軍開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炮轟總統府事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