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為什麼你父母逼你結婚?
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在外打拼的大齡男女青年們,最怕的就是回家被父母逼婚。
有些人恨不得在網上租一個男女朋友回家,以求過個舒心的假日。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父母會逼你結婚呢?
最近,果殼網心理學領域達人“科學家種太陽”就從心理學角度,
給我們分析了這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在心理學裡有一個專門用來分析一個人行為的理論,叫“計劃行為理論”。
這個理論就說啊,人的行為主要受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
這三個因素的共同影響。乍一聽你可能不太明白,沒關係,咱們一條一條說。
第一條,叫行為態度。簡單說,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因”,從積極到消極,可以分三種情況:
比如說吧,你媽會跟你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結婚了,過得也挺好的啊”——
這就說明你爸媽發自內心地相信結婚是件很美好的事兒,希望你也能一樣幸福。
所以他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就非常積極,覺得婚姻是幸福的象徵,就會為你四處張羅打聽。
或者你媽會這麼跟你說“我結婚這麼多年,不也過來了嘛”——
這說明你爸媽可能並不覺得婚姻有多美好,但覺得是一種習慣,
他們早就熟悉這種習慣了,自然就覺得還不結婚的你怪怪的。
再比如說,你媽跟你說“我過得不好,現在就看你啦”——
這說明,你爸媽的婚姻生活可能不太幸福,覺得婚姻簡直是苦難。
但他們越是自己婚姻不幸福,
就越會盼望子女能盡快找到幸福的婚姻,補償自己在情感方面的遺憾。
影響行為的第二條因素,叫主觀規範。就是我們常說的“外因”。
和內因一樣,從積極到消極,也可以分三種情況:
比如你媽跟你說“你看別人家孩子都結婚了,多好啊”——這說明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
預設了結婚才能幸福的假設,然後只記住了那些幸福的例子,
就越來越強化這個觀點,所以才逼迫你結婚。
再比如你媽可能會跟你說“隨大流不會錯的,別人都結婚了你也結吧”——
這說明,你爸媽覺得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大家都結婚了,你也應該結婚。
一直不結婚的就是“異類”,他們當然不希望你變成異類,所以就盼著你早點結婚。
還有一種情況是你媽跟你說“別人都結婚了,你別給爹媽丟臉”——
這說明你爸媽其實並不關心結婚好還是不好,他們只是覺得別人家孩子都結婚了,
而你還不結,他們臉上掛不住,自己在同輩人裡簡直抬不起頭來。
你看,內因和外因,決定了你爸媽在催婚這事上意願有多強烈。
不過這還只是心理上的,也就是想想而已。
要落實在行動上,得看第三條因素,知覺行為控制。
這說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對難易程度、付出成本高低有個判斷。
這也可以分三種情況:
比如你媽說“我催你結婚還不是為你好”——
父母覺得逼婚是為了你好,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你從小養大,
一直照顧到你成家立業,他們覺得自己負有相當的義務來替你做決定。
再比如說,你媽會說“你聽我的,肯定沒錯”——
是因為他們早就習慣了你對他們言聽計從、百依百順。
但逐步成長起來的你試圖擺脫他們的控制,尋求自身獨立,
這就讓他們無法面對“空巢”以後留下的內心空虛。
所以,不逼你結婚,逼誰?不是你結婚,誰結?你不結婚,想幹嘛?
最後,當你媽說過了上面所有的話以後,萬般無奈,
還會跟你說“你還聽不聽你媽的了!”——到了這一步,當你居然開始反抗你爸媽的時候,
他們的家長權威就受到了直接挑戰。
這個時候,你結不結婚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家裡誰說了算。
說了這麼多,好像還是很難改變你爸媽逼你結婚的現實,
但是更重要的是,這一整套方法可以用在分析任何其他人的行為上。
比如說為什麼你的閨蜜開始減肥、
為什麼孩子偷偷學抽煙什麼的,都可以用這個理論來分析。
下一次,你爸媽再對你逼婚,
你就知道,在“計劃行為理論”的框架裡,她到底是怎麼想的了。
本文源自:公眾號sunplantist(為什麼你媽逼你結婚?)
稿:Luke
轉載:得到
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在外打拼的大齡男女青年們,最怕的就是回家被父母逼婚。
有些人恨不得在網上租一個男女朋友回家,以求過個舒心的假日。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父母會逼你結婚呢?
最近,果殼網心理學領域達人“科學家種太陽”就從心理學角度,
給我們分析了這個讓人頭疼的問題:
在心理學裡有一個專門用來分析一個人行為的理論,叫“計劃行為理論”。
這個理論就說啊,人的行為主要受行為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
這三個因素的共同影響。乍一聽你可能不太明白,沒關係,咱們一條一條說。
第一條,叫行為態度。簡單說,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因”,從積極到消極,可以分三種情況:
比如說吧,你媽會跟你說“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結婚了,過得也挺好的啊”——
這就說明你爸媽發自內心地相信結婚是件很美好的事兒,希望你也能一樣幸福。
所以他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就非常積極,覺得婚姻是幸福的象徵,就會為你四處張羅打聽。
或者你媽會這麼跟你說“我結婚這麼多年,不也過來了嘛”——
這說明你爸媽可能並不覺得婚姻有多美好,但覺得是一種習慣,
他們早就熟悉這種習慣了,自然就覺得還不結婚的你怪怪的。
再比如說,你媽跟你說“我過得不好,現在就看你啦”——
這說明,你爸媽的婚姻生活可能不太幸福,覺得婚姻簡直是苦難。
但他們越是自己婚姻不幸福,
就越會盼望子女能盡快找到幸福的婚姻,補償自己在情感方面的遺憾。
影響行為的第二條因素,叫主觀規範。就是我們常說的“外因”。
和內因一樣,從積極到消極,也可以分三種情況:
比如你媽跟你說“你看別人家孩子都結婚了,多好啊”——這說明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
預設了結婚才能幸福的假設,然後只記住了那些幸福的例子,
就越來越強化這個觀點,所以才逼迫你結婚。
再比如你媽可能會跟你說“隨大流不會錯的,別人都結婚了你也結吧”——
這說明,你爸媽覺得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大家都結婚了,你也應該結婚。
一直不結婚的就是“異類”,他們當然不希望你變成異類,所以就盼著你早點結婚。
還有一種情況是你媽跟你說“別人都結婚了,你別給爹媽丟臉”——
這說明你爸媽其實並不關心結婚好還是不好,他們只是覺得別人家孩子都結婚了,
而你還不結,他們臉上掛不住,自己在同輩人裡簡直抬不起頭來。
你看,內因和外因,決定了你爸媽在催婚這事上意願有多強烈。
不過這還只是心理上的,也就是想想而已。
要落實在行動上,得看第三條因素,知覺行為控制。
這說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對難易程度、付出成本高低有個判斷。
這也可以分三種情況:
比如你媽說“我催你結婚還不是為你好”——
父母覺得逼婚是為了你好,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把你從小養大,
一直照顧到你成家立業,他們覺得自己負有相當的義務來替你做決定。
再比如說,你媽會說“你聽我的,肯定沒錯”——
是因為他們早就習慣了你對他們言聽計從、百依百順。
但逐步成長起來的你試圖擺脫他們的控制,尋求自身獨立,
這就讓他們無法面對“空巢”以後留下的內心空虛。
所以,不逼你結婚,逼誰?不是你結婚,誰結?你不結婚,想幹嘛?
最後,當你媽說過了上面所有的話以後,萬般無奈,
還會跟你說“你還聽不聽你媽的了!”——到了這一步,當你居然開始反抗你爸媽的時候,
他們的家長權威就受到了直接挑戰。
這個時候,你結不結婚其實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家裡誰說了算。
說了這麼多,好像還是很難改變你爸媽逼你結婚的現實,
但是更重要的是,這一整套方法可以用在分析任何其他人的行為上。
比如說為什麼你的閨蜜開始減肥、
為什麼孩子偷偷學抽煙什麼的,都可以用這個理論來分析。
下一次,你爸媽再對你逼婚,
你就知道,在“計劃行為理論”的框架裡,她到底是怎麼想的了。
本文源自:公眾號sunplantist(為什麼你媽逼你結婚?)
稿:Luke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