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得到-學習-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文章出處: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咱們從小,沒少聽父母和老師念叨過一句話——失敗是成功之母。
但科學作家萬維鋼在訂閱專欄“精英日課”裡卻說,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首先,我們假設有兩個創業者,一個以前曾經創業過,但是後來失敗了;
另一個是第一次投身創業大軍,零經驗。你覺得他倆誰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呢?
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做過一個統計,研究了1975年到2003年所有的美國創業者,
發現那個曾經創業失敗的人,再次創業的時候其實一點兒優勢都沒有。


這是為什麼呢?不是都說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嗎?那得看是什麼樣的失敗。
能夠從中吸取教訓的,得是那種小失敗。比如說你開車忘了放手剎了,
或者轉彎的時候忘打轉向燈了,像這種比較小的錯誤,
在你學開車或是練習的時候,教練在你旁邊提醒你一下,馬上就能改過來。
只要你記住這些教練給你指出的小失敗、小錯誤,你慢慢就學會開車了。

但是對於大的失敗,就很難從中吸取教訓了。
有一種治療冠心病的手術,叫冠狀動脈搭橋術,這種手術非常複雜,
有人研究了幾千例這種手術,想看看這個手術成功或者失敗,會給醫生帶來什麼影響。
結果顯示,技術好的醫生,做成功一次手術之後,
再做同樣的手術更容易成功,成功率越來越高;
而技術不好的醫生呢,萬一失敗了,以後再做這個手術的成功率,就會越來越低。
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是因為人都是主觀的,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能力不行,或者智商不夠

放在學車的例子裡面,忘記放手剎,這個問題不涉及能力高低,
我這次忘了下次想著點就行了,而且新手誰不犯錯呢?這種小失敗不會讓人有挫敗感
但手術失敗就涉及到能力的問題了一般人又不願意承認自己能力不行
於是會不自覺地把原因歸到別的地方,比方說手術設施不行啊,
或者是手術當中發生了意外啊,反正不是自己能力有問題,是別人的問題。
那你說,如果老是這樣總結失敗,怎麼能吸取到教訓呢?

有人說,我就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啊。
那我告訴你另外一個結論,還是手術這個例子。
研究者發現,一個醫生手術失敗了,他的同事,手術的成功率會提高,
因為同事們從他的失敗當中吸取了教訓。
所以說,大多數人在看待自己的問題上,都做不到足夠客觀。


那是不是什麼錯誤都不能犯呢?也不是,萬維鋼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好的失敗”,
也就是那些能夠提供經驗教訓、幫助我們成長的失敗。 “好的失敗”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能得到及時的糾正,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驗,
一旦錯誤的習慣養成了,那再改就很難了,所以要及時糾正,養成正確的習慣。

第二點是對事不對人,這次錯了,改正就行,必須是針對技術動作的,
不要上升到你這個人能力高低這個層面,否則就會帶來挫敗感。

最後一點,是失敗的代價要小。這也是為什麼準備演講的時候,
最好提前找個好朋友,跟他試講幾次,就算講得不好,他也不會笑話你。


做產品也一樣,在大範圍推廣之前,要先搞個小範圍的測試,
有問題及時修正,哪怕全部砍掉,也比正式投放才發現不對勁的損失要小。

總之,想從失敗那裡獲得經驗教訓,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最好的失敗,應該是小的失敗,或者是別人的失敗。
而失敗的價值在於給我們提供反饋,想要反饋有效,一定要對事不對人。

本文源自:得到訂閱欄目“萬維鋼·精英日課”
稿:羅小蔓
轉載:得到

---------------
主旨:
人對於大的失敗,就很難從中吸取教訓了。
有一種治療冠心病的手術,叫冠狀動脈搭橋術,這種手術非常複雜,
有人研究了幾千例這種手術,想看看這個手術成功或者失敗,會給醫生帶來什麼影響。
結果顯示,技術好的醫生,做成功一次手術之後,
再做同樣的手術更容易成功,成功率越來越高;
而技術不好的醫生呢,萬一失敗了,以後再做這個手術的成功率,就會越來越低。
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是因為人都是主觀的,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能力不行,或者智商不夠。
而且研究者也發現,一個醫生手術失敗了,他的同事,手術的成功率會提高,
因為同事們從他的失敗當中吸取了教訓。
所以說,大多數人在看待自己的問題上,都做不到足夠客觀。

那是不是什麼錯誤都不能犯呢?也不是。
"好的失敗"可以,也就是那些能夠提供經驗教訓、幫助我們成長的失敗。

“好的失敗”要滿足三個條件:
1. 能得到及時的糾正
 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驗,一旦錯誤的習慣養成了,那再改就很難了,
 所以要及時糾正,養成正確的習慣。
2. 對事不對人
 這次錯了,改正就行,必須是針對技術動作的,
 不要上升到你這個人能力高低這個層面,否則就會帶來挫敗感。
3. 失敗的代價要小
 這也是為什麼準備演講的時候,最好提前找個好朋友,
 跟他試講幾次,就算講得不好,他也不會笑話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