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多巴胺是快樂物質嗎?
一提到多巴胺,好多人都會馬上想到,這是一種大腦分泌出來的的快樂物質啊,
有了它我們就會覺得快樂。大腦分泌的多巴胺越多,人也就能感覺到越快樂。
但最近,知乎大牛蘇小蛇卻在一篇文章裡說,這是我們普遍存在的一個錯誤觀念。
他在這篇文章裡回顧了科學家對多巴胺研究的幾個階段,
解釋了多巴胺到底會對我們產生怎樣的影響,
以及它對我們大腦裡的獎賞系統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很早以前,科學家就發現,訓練小白鼠按按鈕,
然後用電極刺激它大腦的特定區域,
這隻小白鼠就會廢寢忘食、不顧一切地去按按鈕直到喪失行動能力,甚至死亡。
這個實驗就讓科學家猜測說,電極刺激的這個區域很可能會給小白鼠特別強的快感,
於是它們就把這個區域叫“快感中樞”。
而恰恰是這個實驗,讓我們對多巴胺產生了錯誤的觀念。
後來,美國有科學家又做了針對人的類似研究。
他在病人的大腦裡植入電極,然後給他們一個控制盒,
結果就發現這個被試者也和小白鼠一樣瘋狂地按按鈕。
而且在電源都被切斷以後,
一個被試者發出了強烈抗議,
另一個竟然不管不顧,繼續狂按已經失效的按鈕兩百多下,直到被別人制止。
後來研究人員就問他,在刺激自己的時候有啥感覺。
被試者回答說“令人非常沮喪”。
雖然他瘋狂地按按鈕,但卻一直沒能得到想要的滿足感,
反而越刺激越讓他覺得焦躁不安,一點也沒覺出什麼幸福和快樂來。
這個實驗就說明,通過電刺激產生的多巴胺,不能獲得快感,反而會產生焦慮。
還有一個實驗也說明了這一點,實驗人員摘掉了小白鼠大腦裡產生多巴胺的系統,
然後給它們吃糖,
就發現小白鼠在吃到糖的時候依然會表露出傻傻的笑容,但它並不想主動去要糖吃。
所以,科學家得出結論說,大腦在期待一種獎勵的時候,才會釋放多巴胺。
但多巴胺和真正得到這種獎勵以後,感覺到的快感無關。
也就是說,這種快樂的感覺不是多巴胺帶來的。
多巴胺是人類行為的動力來源,沒了它我們就沒了做任何事兒的內在驅動,
就像實驗裡的小白鼠一樣,雖然吃到糖還是能感覺到很爽,但是不會主動找糖去吃。
所以現在你明白了吧?多巴胺說白了就是驅動你想得到什麼,
但是得到之後的快感,就跟它沒關係了,而是大腦裡另外一塊區域在負責。
科學家對腦區的掃描實驗也證實了這點。
其實啊,多巴胺機制是一種很好的機制,
它促使我們趨利避害,是人類億萬年演化出的生存策略。
但是在現代社會,多巴胺的這種功能有些時候會給我們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
現如今的各種商業廣告、手機APP、新聞消息什麼的。
利用多巴胺的這套機制,讓人們產生以為能獲得什麼獎勵的衝動,
然後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叫“多巴胺劫持”。
比如我們一聽到手機響,
就下意識地去看看有什麼信息,結果啥也沒有,這就是一種多巴胺劫持。
它用你對一件事的渴望替代了真實獎勵,讓你沉迷在裡面,無法自拔。
最終,你就忽略了與家人團聚、運動健身這類能實實在在提高幸福感的事情。
本文源自:知乎(多巴胺是快樂物質?您到底活在哪個年代?)
稿:luke
轉載:得到
-------------------
主旨:
美國有科學家在病人的大腦裡植入電極,
然後給他們一個控制盒,按按鈕電極會刺激“快感中樞”分泌多巴胺。
結果就發現這個被試者瘋狂地按,而且在電源都被切斷以後,
一個被試者發出了強烈抗議,
另一個竟然不管不顧,繼續狂按已經失效的按鈕兩百多下,直到被別人制止。
後來研究人員就問他,在刺激自己的時候有啥感覺。
被試者回答說“令人非常沮喪”。
雖然他瘋狂地按按鈕,但卻一直沒能得到想要的滿足感,
反而越刺激越讓他覺得焦躁不安,一點也沒覺出什麼幸福和快樂來。
這個實驗就說明,通過電刺激產生的多巴胺,不能獲得快感,反而會產生焦慮。
還有一個實驗也說明了這一點,
實驗人員摘掉了小白鼠大腦裡產生多巴胺的系統,然後給它們吃糖,
就發現小白鼠在吃到糖的時候依然會表露出傻傻的笑容,但它並不想主動去要糖吃。
多巴胺說白了就是驅動你想得到什麼,
但是得到之後的快感,就跟它沒關係了,而是大腦裡另外一塊區域在負責。
現如今的各種商業廣告、手機APP、新聞消息什麼的,
利用多巴胺的這套機制,讓人們產生以為能獲得什麼獎勵的衝動,
然後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叫“多巴胺劫持”。
一提到多巴胺,好多人都會馬上想到,這是一種大腦分泌出來的的快樂物質啊,
有了它我們就會覺得快樂。大腦分泌的多巴胺越多,人也就能感覺到越快樂。
但最近,知乎大牛蘇小蛇卻在一篇文章裡說,這是我們普遍存在的一個錯誤觀念。
他在這篇文章裡回顧了科學家對多巴胺研究的幾個階段,
解釋了多巴胺到底會對我們產生怎樣的影響,
以及它對我們大腦裡的獎賞系統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很早以前,科學家就發現,訓練小白鼠按按鈕,
然後用電極刺激它大腦的特定區域,
這隻小白鼠就會廢寢忘食、不顧一切地去按按鈕直到喪失行動能力,甚至死亡。
這個實驗就讓科學家猜測說,電極刺激的這個區域很可能會給小白鼠特別強的快感,
於是它們就把這個區域叫“快感中樞”。
而恰恰是這個實驗,讓我們對多巴胺產生了錯誤的觀念。
後來,美國有科學家又做了針對人的類似研究。
他在病人的大腦裡植入電極,然後給他們一個控制盒,
結果就發現這個被試者也和小白鼠一樣瘋狂地按按鈕。
而且在電源都被切斷以後,
一個被試者發出了強烈抗議,
另一個竟然不管不顧,繼續狂按已經失效的按鈕兩百多下,直到被別人制止。
後來研究人員就問他,在刺激自己的時候有啥感覺。
被試者回答說“令人非常沮喪”。
雖然他瘋狂地按按鈕,但卻一直沒能得到想要的滿足感,
反而越刺激越讓他覺得焦躁不安,一點也沒覺出什麼幸福和快樂來。
這個實驗就說明,通過電刺激產生的多巴胺,不能獲得快感,反而會產生焦慮。
還有一個實驗也說明了這一點,實驗人員摘掉了小白鼠大腦裡產生多巴胺的系統,
然後給它們吃糖,
就發現小白鼠在吃到糖的時候依然會表露出傻傻的笑容,但它並不想主動去要糖吃。
所以,科學家得出結論說,大腦在期待一種獎勵的時候,才會釋放多巴胺。
但多巴胺和真正得到這種獎勵以後,感覺到的快感無關。
也就是說,這種快樂的感覺不是多巴胺帶來的。
多巴胺是人類行為的動力來源,沒了它我們就沒了做任何事兒的內在驅動,
就像實驗裡的小白鼠一樣,雖然吃到糖還是能感覺到很爽,但是不會主動找糖去吃。
所以現在你明白了吧?多巴胺說白了就是驅動你想得到什麼,
但是得到之後的快感,就跟它沒關係了,而是大腦裡另外一塊區域在負責。
科學家對腦區的掃描實驗也證實了這點。
其實啊,多巴胺機制是一種很好的機制,
它促使我們趨利避害,是人類億萬年演化出的生存策略。
但是在現代社會,多巴胺的這種功能有些時候會給我們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
現如今的各種商業廣告、手機APP、新聞消息什麼的。
利用多巴胺的這套機制,讓人們產生以為能獲得什麼獎勵的衝動,
然後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叫“多巴胺劫持”。
比如我們一聽到手機響,
就下意識地去看看有什麼信息,結果啥也沒有,這就是一種多巴胺劫持。
它用你對一件事的渴望替代了真實獎勵,讓你沉迷在裡面,無法自拔。
最終,你就忽略了與家人團聚、運動健身這類能實實在在提高幸福感的事情。
本文源自:知乎(多巴胺是快樂物質?您到底活在哪個年代?)
稿:luke
轉載:得到
-------------------
主旨:
美國有科學家在病人的大腦裡植入電極,
然後給他們一個控制盒,按按鈕電極會刺激“快感中樞”分泌多巴胺。
結果就發現這個被試者瘋狂地按,而且在電源都被切斷以後,
一個被試者發出了強烈抗議,
另一個竟然不管不顧,繼續狂按已經失效的按鈕兩百多下,直到被別人制止。
後來研究人員就問他,在刺激自己的時候有啥感覺。
被試者回答說“令人非常沮喪”。
雖然他瘋狂地按按鈕,但卻一直沒能得到想要的滿足感,
反而越刺激越讓他覺得焦躁不安,一點也沒覺出什麼幸福和快樂來。
這個實驗就說明,通過電刺激產生的多巴胺,不能獲得快感,反而會產生焦慮。
還有一個實驗也說明了這一點,
實驗人員摘掉了小白鼠大腦裡產生多巴胺的系統,然後給它們吃糖,
就發現小白鼠在吃到糖的時候依然會表露出傻傻的笑容,但它並不想主動去要糖吃。
多巴胺說白了就是驅動你想得到什麼,
但是得到之後的快感,就跟它沒關係了,而是大腦裡另外一塊區域在負責。
現如今的各種商業廣告、手機APP、新聞消息什麼的,
利用多巴胺的這套機制,讓人們產生以為能獲得什麼獎勵的衝動,
然後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叫“多巴胺劫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