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明知不該玩遊戲,為啥忍不住?
我們在生活中都有這樣的經歷:明知道是垃圾食品吧,卻總忍不住吃吃吃;
明知道應該早睡吧,結果大半夜還是拿著手機刷到一兩點;
明知道好多東西根本不需要,卻還是情不自禁地成了剁手黨。
為什麼我們就是管不住自己呢?
微信公眾號“KnowYourself”有篇文章就說,
其實啊,出現這樣的現象,都是跟自律性不夠強有關。
在心理學上啊,自律指的是一種在當前的滿足和長遠的利益之間做選擇的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特別愛玩兒遊戲,大晚上一幫朋友叫你去打Dota,
但你一想到明天還要上班呢,算了還是別玩兒了,這就是一種最簡單的自律表現。
不過呢,有的人,一忍能忍一輩子不打遊戲,有的人卻一天不打遊戲就活不下去。
不同的人自律能力也有高有低,那到底什麼因素會影響我們的自律水平呢?
首先第一點就是,人對於自由的看法會影響自律感。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由意志,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
我們的所有行為自己都可以決定。心理學研究就發現啊,越是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
自律性越差。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主要是因為,
那些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普遍覺得自己的行為都是環境因素決定的,
我又沒辦法掌控自己的行為,當然也沒必要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啊。
結果,這樣的人在行動的時候,往往更容易逃避責任,不顧後果地衝動行事,
當然也很難做到自律,發生作弊啊、盜竊啊等等行為的概率也更高;
除了自由意志,對一個事情重要程度的認知也對人的自律性有影響。什麼意思呢?
你看啊,普通人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依據自己的偏好來行動。
比如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啊,下班時間到了,活兒還沒幹完,我是加班呢還是早點回家呢?
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早回家,原因是家裡比辦公室里呆著舒服。
你看,在這樣的情形中,大家做決定依據的是自己覺得怎樣更爽,而不是怎樣更重要。
但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其實在一個事情的實施過程中,
如果做決定依賴的是“更重要”而不是“更喜歡”,
更有助於人在面對誘惑的時候還能保持高度的自律。
還是拿減肥來說吧,現在很多人都在通過健身來減肥,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堅持下來。
因為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了解過健身對於減肥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所以只是自己開心的時候去一下健身房,當然很難堅持下來。
所以說啊,如果真想實現一個目標,重點並不在於我們喜歡用什麼方式,
而是到底“什麼是達成目標最重要的方式”。
除了這兩點,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會影響人的自律水平。
比如說,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方式影響就很大。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
如果家長只是在口頭上給孩子一定的教訓,那就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自律能力;
但如果家長總是通過體罰,比如打屁股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那其實非常不利於他們自律能力的發展。
這是因為,父母的自律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孩子,
他們口頭教訓孩子,就說明他們自我約束力強啊,慢慢地,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受到影響。
而父母經常動手打人的話,那就說明他們自律水平很弱,
孩子的自律能力當然也就好不到哪裡去。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自己的自律水平那麼差了吧?
那現在問題又來了,知道影響自律的原因之後,
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訓練自己的自律能力呢?其實非常簡單,四步就可以做到:
首先是要明確目標。目標設立看似簡單,其實很不容易。
一個好的目標一定是我們通過仔細思考了解自己以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設立的。
比如說我想減肥,那我該怎麼設立自己的目標呢?
我首先就應該了解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形式來減肥,
健身還是節食,我能承受多大的運動量,每天至少需要攝入多少能量。
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設立的目標才有約束性。
否則,如果目標設得太高,很容易在面臨壓力時放棄;而如果太低的話又完全沒辦法進步;
其次,確立目標之後就需要細化目標。怎麼細化呢?
第一是要對目標進行拆分,變成一步一步的實現途徑,
這樣才有助於我們去認識每一步的重要性;
第二就是要對目標進行可視化,把實現目標的每一步都能通過想像在腦海中描繪出來,
讓我們充分了解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做好每一步;
細化目標了解步驟之後,就需要做出行動了;
最後啊,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在完成每一步之後,都需要給自己一些激勵,
這樣才會讓人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始終充滿成就感,更容易堅持下去。
所以你看,明知有些事兒對自己不好,但就是忍不住還去做,
這個時候你再怎麼內疚、責備自己都沒有用。
要想管得住自己,就一定得找到你管不住自己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只有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KnowYourself”(明知道對自己好,為什麼總做不到?)
稿:任筱寒
來源:得到
----------------
主旨:
出現這樣的現象,都是跟自律性不夠強有關。
那到底什麼因素會影響我們的自律水平呢?
1. 人對於自由的看法會影響自律感
那些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普遍覺得自己的行為都是環境因素決定的,
我又沒辦法掌控自己的行為,當然也沒必要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啊。
2. 事情重要程度的認知
普通人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依據自己的偏好來行動。
如果做決定依賴的是“更重要”而不是“更喜歡”,
更有助於人在面對誘惑的時候還能保持高度的自律。
還是拿減肥來說吧,現在很多人都在通過健身來減肥,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堅持下來。
因為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了解過健身對於減肥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所以只是自己開心的時候去一下健身房,當然很難堅持下來。
所以說啊,如果真想實現一個目標,重點並不在於我們喜歡用什麼方式,
而是到底“什麼是達成目標最重要的方式”。
3. 家庭教育
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方式影響就很大。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
如果家長只是在口頭上給孩子一定的教訓,那就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自律能力;
但如果家長總是通過體罰,比如打屁股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那其實非常不利於他們自律能力的發展。
我們在生活中都有這樣的經歷:明知道是垃圾食品吧,卻總忍不住吃吃吃;
明知道應該早睡吧,結果大半夜還是拿著手機刷到一兩點;
明知道好多東西根本不需要,卻還是情不自禁地成了剁手黨。
為什麼我們就是管不住自己呢?
微信公眾號“KnowYourself”有篇文章就說,
其實啊,出現這樣的現象,都是跟自律性不夠強有關。
在心理學上啊,自律指的是一種在當前的滿足和長遠的利益之間做選擇的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特別愛玩兒遊戲,大晚上一幫朋友叫你去打Dota,
但你一想到明天還要上班呢,算了還是別玩兒了,這就是一種最簡單的自律表現。
不過呢,有的人,一忍能忍一輩子不打遊戲,有的人卻一天不打遊戲就活不下去。
不同的人自律能力也有高有低,那到底什麼因素會影響我們的自律水平呢?
首先第一點就是,人對於自由的看法會影響自律感。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由意志,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
我們的所有行為自己都可以決定。心理學研究就發現啊,越是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
自律性越差。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主要是因為,
那些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普遍覺得自己的行為都是環境因素決定的,
我又沒辦法掌控自己的行為,當然也沒必要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啊。
結果,這樣的人在行動的時候,往往更容易逃避責任,不顧後果地衝動行事,
當然也很難做到自律,發生作弊啊、盜竊啊等等行為的概率也更高;
除了自由意志,對一個事情重要程度的認知也對人的自律性有影響。什麼意思呢?
你看啊,普通人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依據自己的偏好來行動。
比如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啊,下班時間到了,活兒還沒幹完,我是加班呢還是早點回家呢?
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早回家,原因是家裡比辦公室里呆著舒服。
你看,在這樣的情形中,大家做決定依據的是自己覺得怎樣更爽,而不是怎樣更重要。
但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其實在一個事情的實施過程中,
如果做決定依賴的是“更重要”而不是“更喜歡”,
更有助於人在面對誘惑的時候還能保持高度的自律。
還是拿減肥來說吧,現在很多人都在通過健身來減肥,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堅持下來。
因為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了解過健身對於減肥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所以只是自己開心的時候去一下健身房,當然很難堅持下來。
所以說啊,如果真想實現一個目標,重點並不在於我們喜歡用什麼方式,
而是到底“什麼是達成目標最重要的方式”。
除了這兩點,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會影響人的自律水平。
比如說,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方式影響就很大。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
如果家長只是在口頭上給孩子一定的教訓,那就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自律能力;
但如果家長總是通過體罰,比如打屁股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那其實非常不利於他們自律能力的發展。
這是因為,父母的自律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孩子,
他們口頭教訓孩子,就說明他們自我約束力強啊,慢慢地,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受到影響。
而父母經常動手打人的話,那就說明他們自律水平很弱,
孩子的自律能力當然也就好不到哪裡去。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自己的自律水平那麼差了吧?
那現在問題又來了,知道影響自律的原因之後,
我們有沒有什麼方法訓練自己的自律能力呢?其實非常簡單,四步就可以做到:
首先是要明確目標。目標設立看似簡單,其實很不容易。
一個好的目標一定是我們通過仔細思考了解自己以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設立的。
比如說我想減肥,那我該怎麼設立自己的目標呢?
我首先就應該了解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形式來減肥,
健身還是節食,我能承受多大的運動量,每天至少需要攝入多少能量。
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設立的目標才有約束性。
否則,如果目標設得太高,很容易在面臨壓力時放棄;而如果太低的話又完全沒辦法進步;
其次,確立目標之後就需要細化目標。怎麼細化呢?
第一是要對目標進行拆分,變成一步一步的實現途徑,
這樣才有助於我們去認識每一步的重要性;
第二就是要對目標進行可視化,把實現目標的每一步都能通過想像在腦海中描繪出來,
讓我們充分了解到底該以怎樣的方式做好每一步;
細化目標了解步驟之後,就需要做出行動了;
最後啊,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在完成每一步之後,都需要給自己一些激勵,
這樣才會讓人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始終充滿成就感,更容易堅持下去。
所以你看,明知有些事兒對自己不好,但就是忍不住還去做,
這個時候你再怎麼內疚、責備自己都沒有用。
要想管得住自己,就一定得找到你管不住自己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只有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KnowYourself”(明知道對自己好,為什麼總做不到?)
稿:任筱寒
來源:得到
----------------
主旨:
出現這樣的現象,都是跟自律性不夠強有關。
那到底什麼因素會影響我們的自律水平呢?
1. 人對於自由的看法會影響自律感
那些不相信自由意志的人,普遍覺得自己的行為都是環境因素決定的,
我又沒辦法掌控自己的行為,當然也沒必要為自己行為的後果負責啊。
2. 事情重要程度的認知
普通人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依據自己的偏好來行動。
如果做決定依賴的是“更重要”而不是“更喜歡”,
更有助於人在面對誘惑的時候還能保持高度的自律。
還是拿減肥來說吧,現在很多人都在通過健身來減肥,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堅持下來。
因為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真正了解過健身對於減肥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所以只是自己開心的時候去一下健身房,當然很難堅持下來。
所以說啊,如果真想實現一個目標,重點並不在於我們喜歡用什麼方式,
而是到底“什麼是達成目標最重要的方式”。
3. 家庭教育
父母對孩子的懲罰方式影響就很大。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
如果家長只是在口頭上給孩子一定的教訓,那就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自律能力;
但如果家長總是通過體罰,比如打屁股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那其實非常不利於他們自律能力的發展。
什麼方法訓練自己的自律能力呢?
1. 明確目標
2. 細化目標。
怎麼細化呢?
(1)要對目標進行拆分
(2)對目標進行可視化
每一步都能通過想像在腦海中描繪出來。
3. 做出行動
4. 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
完成每一步之後,都需要給自己一些激勵。
1. 明確目標
2. 細化目標。
怎麼細化呢?
(1)要對目標進行拆分
(2)對目標進行可視化
每一步都能通過想像在腦海中描繪出來。
3. 做出行動
4. 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
完成每一步之後,都需要給自己一些激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