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心理學告訴你如何擺脫拖延症
“拖延症”應該是最流行的“時代病”了,如今,不拖延的人恐怕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年輕人。
心理學博士李松蔚在北大的一次演講中,重新解讀了拖延症。我們聽聽李老師是怎麼說的。
首先,咱們看看拖延症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李松蔚說,拖延症這個詞是一個經濟學家提出的,
這個經濟學家在印度的時候,想把自己的一些衣服寄回美國,
結果一天就能搞定的事情,這哥們儿拖了八個月。
後來他覺得這個狀態挺有意思,就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一下,
給起了個名,意思是一種把事物推向明天的傾向。
後來人們覺得拖延是一種心理障礙,就翻譯成了拖延症。
但李松蔚說了一個很新的觀點,就是過去我們都覺得,拖延這種行為是病根,
你過得不好,是因為你拖著不做事造成的,所以大家就把拖延這個事情本身當成是有病。
但李松蔚提出了另一種翻譯方法,不叫拖延症,而是翻譯成明日迷。
一層意思是對此刻的逃避,執迷於明天;
另一層就是對於明天的幻想,像一種沉迷。而不是拖著不做。
其次,李松蔚老師分析了明日迷的幾個特點。
一個是不斷自責,因為覺得現在過得不好,渴望未來能解脫。
比如他現在再苦再累,都是為了將來賺錢買房子,然後生活就好了。
但是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他不會把一天的時間經歷放在這種幻想上,
他對於未來抱有希望,但不會執迷於對未來的幻想。
另外,
明日迷很矛盾,他經常會說我沒時間,希望把時間都用來幹正事兒。
我怕無聊,所以走路也要聽個英語單詞,吃飯的時候也要刷兩條新聞。
然後他會一直覺得自己浪費時間,就有負罪感。
這種人時間表會排的很滿,每天幾點到幾點做什麼都寫的很清楚,但實際上總是完不成。
所以,李松蔚說,無論拖延,還是明日迷,並不是說我們怎麼能不拖拉,
而是說我們如何能夠從對於明天的這種幻想當中,擺脫出來,回到現在。
最後,我們怎麼才能擺脫明日迷的這種狀態呢?
李松蔚說,有兩個層面,拖延是一個行為的層面,而接納現狀是一個想法的層面。
在想法上,你從幻想中解脫出來,接受現狀,因為你想太多,就沒空做事了。
從行為層面上,從拖延的行為,變成開始行動的行為。
具體做法很簡單:
第一,你的行動一定要有充分的內在動機,就是你自己要願意做這個事情,
而且你認為這個事情對你是有意義的。什麼是內在動機呢?
有幾個小朋友在操場踢球,旁邊住個老人,一直被打擾。
他和小朋友說,不要在這踢了,但小朋友踢得更歡了。
後來老頭想了個辦法,說很喜歡小朋友在這踢球,而且給他們每個人一塊錢。
到了第二天,老頭就說,我沒那麼多錢,能不能給五毛,小朋友踢的已經有點不高興了。
到了第三天,老人說,我沒錢了,你們就當做好事,
免費給我踢球,結果小朋友說你想得美,從此再也不在這踢球了。
所以,沒有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消失了,你自己就不一定願意做這件事情了。
第二,如果我們不提將來的好處,只看現在,你還願意幹這件事情嗎?
很多事情,我們在做的時候,收穫的其實是很多負面情緒,
比如工作,每天都不想做,好像我們當下只能收穫這樣一些感受,
其實不見得,這就是我們要做的轉換。
李松蔚舉了個例子,曾經有個媒體,採訪了很多各國的長跑運動員,
問他們在跑步的時候,到了體能極限的時候,
會在腦子裡說什麼樣的話,來支撐自己渡過難關。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受難是可以選擇的。
一般咱們都覺得,疼痛就是受苦受難,
就好像那些負面情緒,是讓人無法忍受的一種體驗。
其實不是的,疼痛是一種感官的刺激,而受苦是我們對這個刺激的理解。
我們換個例子說,比如苦和難吃,很多人覺得苦的東西難吃,
但有人就喜歡吃苦的,就像苦瓜,很多人都喜歡吃。
跑步這句話也是一個意思,你在跑的時候,肯定會累,但你不見得非得把這個累當成受難。
所以,如果真想要回到現在,
開始行動,擺脫“明日迷”的狀態,你就要仔細想想,
就是哪怕我在做一件看上去很垃圾的事,但是這個事情裡有哪部分的品質是我真正關心的?
這個你是騙不了自己的,你是否真的關心你在做的這個事情,決定了你是否能夠開始行動。
-------------
活在對明天的幻想中,
縱然今天已經很努力了,還是認為自己有罪惡感,在拖延。
“拖延症”應該是最流行的“時代病”了,如今,不拖延的人恐怕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年輕人。
心理學博士李松蔚在北大的一次演講中,重新解讀了拖延症。我們聽聽李老師是怎麼說的。
首先,咱們看看拖延症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李松蔚說,拖延症這個詞是一個經濟學家提出的,
這個經濟學家在印度的時候,想把自己的一些衣服寄回美國,
結果一天就能搞定的事情,這哥們儿拖了八個月。
後來他覺得這個狀態挺有意思,就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一下,
給起了個名,意思是一種把事物推向明天的傾向。
後來人們覺得拖延是一種心理障礙,就翻譯成了拖延症。
但李松蔚說了一個很新的觀點,就是過去我們都覺得,拖延這種行為是病根,
你過得不好,是因為你拖著不做事造成的,所以大家就把拖延這個事情本身當成是有病。
但李松蔚提出了另一種翻譯方法,不叫拖延症,而是翻譯成明日迷。
一層意思是對此刻的逃避,執迷於明天;
另一層就是對於明天的幻想,像一種沉迷。而不是拖著不做。
其次,李松蔚老師分析了明日迷的幾個特點。
一個是不斷自責,因為覺得現在過得不好,渴望未來能解脫。
比如他現在再苦再累,都是為了將來賺錢買房子,然後生活就好了。
但是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他不會把一天的時間經歷放在這種幻想上,
他對於未來抱有希望,但不會執迷於對未來的幻想。
另外,
明日迷很矛盾,他經常會說我沒時間,希望把時間都用來幹正事兒。
我怕無聊,所以走路也要聽個英語單詞,吃飯的時候也要刷兩條新聞。
然後他會一直覺得自己浪費時間,就有負罪感。
這種人時間表會排的很滿,每天幾點到幾點做什麼都寫的很清楚,但實際上總是完不成。
所以,李松蔚說,無論拖延,還是明日迷,並不是說我們怎麼能不拖拉,
而是說我們如何能夠從對於明天的這種幻想當中,擺脫出來,回到現在。
最後,我們怎麼才能擺脫明日迷的這種狀態呢?
李松蔚說,有兩個層面,拖延是一個行為的層面,而接納現狀是一個想法的層面。
在想法上,你從幻想中解脫出來,接受現狀,因為你想太多,就沒空做事了。
從行為層面上,從拖延的行為,變成開始行動的行為。
具體做法很簡單:
第一,你的行動一定要有充分的內在動機,就是你自己要願意做這個事情,
而且你認為這個事情對你是有意義的。什麼是內在動機呢?
有幾個小朋友在操場踢球,旁邊住個老人,一直被打擾。
他和小朋友說,不要在這踢了,但小朋友踢得更歡了。
後來老頭想了個辦法,說很喜歡小朋友在這踢球,而且給他們每個人一塊錢。
到了第二天,老頭就說,我沒那麼多錢,能不能給五毛,小朋友踢的已經有點不高興了。
到了第三天,老人說,我沒錢了,你們就當做好事,
免費給我踢球,結果小朋友說你想得美,從此再也不在這踢球了。
所以,沒有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消失了,你自己就不一定願意做這件事情了。
第二,如果我們不提將來的好處,只看現在,你還願意幹這件事情嗎?
很多事情,我們在做的時候,收穫的其實是很多負面情緒,
比如工作,每天都不想做,好像我們當下只能收穫這樣一些感受,
其實不見得,這就是我們要做的轉換。
李松蔚舉了個例子,曾經有個媒體,採訪了很多各國的長跑運動員,
問他們在跑步的時候,到了體能極限的時候,
會在腦子裡說什麼樣的話,來支撐自己渡過難關。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受難是可以選擇的。
一般咱們都覺得,疼痛就是受苦受難,
就好像那些負面情緒,是讓人無法忍受的一種體驗。
其實不是的,疼痛是一種感官的刺激,而受苦是我們對這個刺激的理解。
我們換個例子說,比如苦和難吃,很多人覺得苦的東西難吃,
但有人就喜歡吃苦的,就像苦瓜,很多人都喜歡吃。
跑步這句話也是一個意思,你在跑的時候,肯定會累,但你不見得非得把這個累當成受難。
所以,如果真想要回到現在,
開始行動,擺脫“明日迷”的狀態,你就要仔細想想,
就是哪怕我在做一件看上去很垃圾的事,但是這個事情裡有哪部分的品質是我真正關心的?
這個你是騙不了自己的,你是否真的關心你在做的這個事情,決定了你是否能夠開始行動。
-------------
活在對明天的幻想中,
縱然今天已經很努力了,還是認為自己有罪惡感,在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