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做決策時,注意避開這幾個陷阱
最近,《商界評論》雜誌的微信公眾號上發了篇文章,
作者說了個我們做決策時很容易犯的錯誤,叫用錯誤為錯誤買單。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作者在日本,開車去東京的成田機場,遇到一個關卡,
要求出示護照。這就奇怪了是不是,我們知道出境才需要出示護照,
那怎麼進機場也要出示呢?我要是來接人呢,難道還得帶著護照?
明顯不合理嘛。原來啊,這成田機場在建的時候,附近居民覺得有噪音,
就經常過來抗議,政府沒辦法,就設了個關卡,憑證進入,這樣那些鬧事的就進不來了。
後來機場建好了,關卡也保留了下來,那得發揮點什麼作用啊?於是就改成了檢查護照。
所以你看,本來機場建好後關卡就沒用了,沒把它拆掉,本身就是錯誤;
那為了不讓它閒置,用來檢查護照,就又犯了一個錯誤,這就是用錯誤為錯誤買單。
這個事聽起來很好笑,但其實是個很常見的心理陷阱,叫錨陷阱。
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像船拋了錨,容易被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給固定住了。
如果這個最初的想法是錯的,我們就容易一錯再錯,惡性循環。
這種錨陷阱有這麼幾種情況。
第一是用肯定證據來強化錯誤的想法。
當我們心裡有了一個想法時,就會不自覺地收集各種肯定的證據,來支持這個想法。
還是說那個機場的例子,機場工作人員總是會找各種理由,
比如說這是為了提醒旅客別忘記帶護照,或者是為了安全啊等等。
其實這些都是站不住腳的。你快到機場了再提醒旅客別忘了帶護照,不是太晚了嗎?
再說,檢查護照也不能保證安全啊,難道恐怖分子都沒有護照嗎?
所以這不過是用來強化自己錯誤的證據罷了。
錨陷阱的第二種情況是被錯誤的假定給框住了。
舉個例子,你在北京工作,有一天一位同學來電話說,他也要來北京工作了,
請你幫他在你家附近租個房子。你聽完非常熱心,在你家附近看了不下十多套房源。
表面上看,你做得很夠意思。但實際上,朋友說在你家附近,可能就是隨口一說,
其實你該再具體問一下,他上班的地方是在哪個區,在西單呢還是在團結湖,
還有孩子上什麼學校有沒有要求等等。
那如果只按朋友說的在你家附近找,就是掉進了這個框架的陷阱,
被你腦子裡的這個最初信息給局限住了,忙活了好幾天,
對同學的幫助卻沒你想的那麼大,甚至有可能是幫了倒忙。
咱們都聽過一句話,“一個謊言必須用十個謊言來圓”,
犯錯也一樣,一旦你陷入上面說的錨陷阱裡邊,就會犯一個接一個的錯誤,陷入死循環。
這種情況在管理決策方面很常見,我們一不小心就會掉進下面這幾個陷阱裡邊去。
第一個陷阱是,讓問題推動決策。舉個例子。
作者是IBM高管,接管IBM亞太區市場的時候,當時的預算分配是:
日本佔80%,其他13個國家佔20%。
可問題是,日本當時的總收入並沒有那麼高,結果卻佔預算的80%那麼多,
那這個分配就有問題,應該把資源向新興市場傾斜。
恰好,那時候IBM總部要求,所有地區、部門預算縮減5%。
要按正常的理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平攤,每個國家縮減5%,大家都省事。
但作者就沒這麼幹,他根據未來目標重新分配了預算,
新興國家的不僅沒有縮減,反而增多了,而日本則大大縮減了。
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來看一下,總部要求預算縮減5%,這是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平攤,不容易引起爭議。
但這麼做,就是典型的問題推動決策,決策成了簡單地解決問題,而不產生效益。
而作者的做法就避開了這個陷阱,還把問題變成了機會,實現了預算的合理化。
這就是德魯克說的,有效的管理者著眼於機會,而不是著眼於問題。
管理決策的第二個陷阱是,在一個方案裡做決定。
接著上面的例子說,預算調整,如果這時候有個國家的負責人,
比如說韓國區經理吧,提了個投資方案,申請更多的資源,理由是韓國發展得非常快。
那大家就來討論,最後表決投資或者不投資。
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陷阱。因為只有一個方案,沒有其他選擇,不可能做出最好的決定。
爭論來爭論去,最後這個方案本身可能被完善了,
但它仍然只是一個方案,沒有其他選擇。所以決策者不要被建議者牽著走,
要跳出陷阱,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你看,不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用錯誤給錯誤買單的心理陷阱,還真不少。
我們還是需要保持警惕,在做決定時經常想想,別一不小心掉進去。
最近,《商界評論》雜誌的微信公眾號上發了篇文章,
作者說了個我們做決策時很容易犯的錯誤,叫用錯誤為錯誤買單。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作者在日本,開車去東京的成田機場,遇到一個關卡,
要求出示護照。這就奇怪了是不是,我們知道出境才需要出示護照,
那怎麼進機場也要出示呢?我要是來接人呢,難道還得帶著護照?
明顯不合理嘛。原來啊,這成田機場在建的時候,附近居民覺得有噪音,
就經常過來抗議,政府沒辦法,就設了個關卡,憑證進入,這樣那些鬧事的就進不來了。
後來機場建好了,關卡也保留了下來,那得發揮點什麼作用啊?於是就改成了檢查護照。
所以你看,本來機場建好後關卡就沒用了,沒把它拆掉,本身就是錯誤;
那為了不讓它閒置,用來檢查護照,就又犯了一個錯誤,這就是用錯誤為錯誤買單。
這個事聽起來很好笑,但其實是個很常見的心理陷阱,叫錨陷阱。
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像船拋了錨,容易被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給固定住了。
如果這個最初的想法是錯的,我們就容易一錯再錯,惡性循環。
這種錨陷阱有這麼幾種情況。
第一是用肯定證據來強化錯誤的想法。
當我們心裡有了一個想法時,就會不自覺地收集各種肯定的證據,來支持這個想法。
還是說那個機場的例子,機場工作人員總是會找各種理由,
比如說這是為了提醒旅客別忘記帶護照,或者是為了安全啊等等。
其實這些都是站不住腳的。你快到機場了再提醒旅客別忘了帶護照,不是太晚了嗎?
再說,檢查護照也不能保證安全啊,難道恐怖分子都沒有護照嗎?
所以這不過是用來強化自己錯誤的證據罷了。
錨陷阱的第二種情況是被錯誤的假定給框住了。
舉個例子,你在北京工作,有一天一位同學來電話說,他也要來北京工作了,
請你幫他在你家附近租個房子。你聽完非常熱心,在你家附近看了不下十多套房源。
表面上看,你做得很夠意思。但實際上,朋友說在你家附近,可能就是隨口一說,
其實你該再具體問一下,他上班的地方是在哪個區,在西單呢還是在團結湖,
還有孩子上什麼學校有沒有要求等等。
那如果只按朋友說的在你家附近找,就是掉進了這個框架的陷阱,
被你腦子裡的這個最初信息給局限住了,忙活了好幾天,
對同學的幫助卻沒你想的那麼大,甚至有可能是幫了倒忙。
咱們都聽過一句話,“一個謊言必須用十個謊言來圓”,
犯錯也一樣,一旦你陷入上面說的錨陷阱裡邊,就會犯一個接一個的錯誤,陷入死循環。
這種情況在管理決策方面很常見,我們一不小心就會掉進下面這幾個陷阱裡邊去。
第一個陷阱是,讓問題推動決策。舉個例子。
作者是IBM高管,接管IBM亞太區市場的時候,當時的預算分配是:
日本佔80%,其他13個國家佔20%。
可問題是,日本當時的總收入並沒有那麼高,結果卻佔預算的80%那麼多,
那這個分配就有問題,應該把資源向新興市場傾斜。
恰好,那時候IBM總部要求,所有地區、部門預算縮減5%。
要按正常的理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平攤,每個國家縮減5%,大家都省事。
但作者就沒這麼幹,他根據未來目標重新分配了預算,
新興國家的不僅沒有縮減,反而增多了,而日本則大大縮減了。
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來看一下,總部要求預算縮減5%,這是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平攤,不容易引起爭議。
但這麼做,就是典型的問題推動決策,決策成了簡單地解決問題,而不產生效益。
而作者的做法就避開了這個陷阱,還把問題變成了機會,實現了預算的合理化。
這就是德魯克說的,有效的管理者著眼於機會,而不是著眼於問題。
管理決策的第二個陷阱是,在一個方案裡做決定。
接著上面的例子說,預算調整,如果這時候有個國家的負責人,
比如說韓國區經理吧,提了個投資方案,申請更多的資源,理由是韓國發展得非常快。
那大家就來討論,最後表決投資或者不投資。
實際上,這也是一個陷阱。因為只有一個方案,沒有其他選擇,不可能做出最好的決定。
爭論來爭論去,最後這個方案本身可能被完善了,
但它仍然只是一個方案,沒有其他選擇。所以決策者不要被建議者牽著走,
要跳出陷阱,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你看,不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用錯誤給錯誤買單的心理陷阱,還真不少。
我們還是需要保持警惕,在做決定時經常想想,別一不小心掉進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