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得到-商業-吳曉波:互聯網時代的行銷方式

文章出處:吳曉波:互聯網時代的營銷手段


部分內容:
第一點,運作模式裡,金字塔式的模型會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扁平化的結構
舉個例子,以前培養一個歌手,把這個歌手的作品送到消費者面前,需要經歷很多道工序:先是專業錄音棚錄製,然後交給唱片公司做成光盤,生產之後再找區域代理分銷;
與此同時呢,還要有一個經紀公司全面負責作品的宣傳,
安排歌手上媒體、做宣傳、提高曝光率。等這些流程都走完了,才到達第一個消費者。

雖然每個環節都會分走一部分利潤,但是只有這些專業人士有渠道和資源,
所以音樂製作公司也沒辦法,只能按照流程來。但是現在可不一樣了。
我們看00後的偶像團體TFBOYS是怎麼做出來的?
很簡單,就是做粉絲。把藝人放在一個圈子裡,用各種方法做傳播,
當粉絲的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社會和媒體自己就會有壓力。
比如說,突然有一天,百度熱搜榜的第一名是TFBOYS,媒體會不聞不問嗎?
接下來肯定會出現大量的關於TFBOYS是誰啊,他們是怎麼火起來的啊,等等類似的報導。
然後,就會有更多人知道TFBOYS,粉絲會繼續增加,形成漲粉的良性循環。
這樣一來,歌手做出產品,只需要經過幾個音樂平台,營銷就完成了。

再舉個例子,快消行業,以前的標準模式是先生產,再分配到省級經銷商,
然後再從省級分配到市、區、縣、鎮、雞毛店,一層一層分貨、銷售。
包括寶潔和可口可樂在內,所有跨國公司最大的成就,都是下面有多少分銷商和代理商。
中國在渠道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娃哈哈。
但是現在,銷售渠道再也用不著了。不管你人在哪,在金字塔的哪個層級,
在網上點個鏈接,一鍵購買,產品和服務都能送到家。


第二點,有人格化的品牌更容易成為主流
其實傳統社會就有一些生意是人格化的,
比如說我姓吳,是做鞋子的,那我開個店,就叫吳氏鞋店;
我叫王麻子,我做的菜刀就叫王麻子菜刀。
那為什麼從那個時候起,人們就這麼重視品牌的人格化呢?
因為以前做生意,做的是熟人的生意,

第一,熟人知道你的名字,順便就能記住你的店
第二,如果你的東西質量有問題,別人買回去就會罵你,
從那以後,你,你兒子,甚至你兒子的兒子,都沒法再在這一片做生意了。
所以,敢用名字做店名,也是對質量的承諾。
互聯網時代,這種人格化的品牌會越來越多,成為商品當中的主流。
因為現在,一個產品做的好不好,它的口碑會迅速在網上傳播開來,
無論是熟人、陌生人、還是遠在千里之外的人,都會在同一時間了解到你的產品。
那以人格作擔保,就是在表達最大的誠意。

比如說,80多歲的褚時健老先生在互聯網上賣橙子,就起名叫褚橙。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褚時健敢拿我幾十年的名譽來給橙子做擔保,
橙子不好吃,褚時健這個名字就給你們罵。這樣一來,還會有人不信任他賣的橙子嗎?


第三是,硬廣告逐漸失效,社群化營銷會成為大趨勢。
吳曉波拿自己代言的手錶舉了個例子。高端手錶原來怎麼做廣告營銷的呢?
就一步,看看精英人士都看什麼雜誌報紙,然後包幾個版面,廣告一放,特別簡單。
現在呢?這麼投放廣告還會有效果嗎?
沒有。因為以前,信息和網絡都不發達,你廣告說啥就是啥,也沒什麼求證的渠道。
現在呢?什麼產品好,
第一,可以聽聽朋友圈裡的呼聲;
第二,可以到大眾點評、豆瓣、時光網查一查,要是還有什麼具體問題,
還可以去知乎提問,讓大神給你做針對性解答,再也沒有人傻乎乎地只相信廣告了。

所以,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意見都能被傳播,營銷手段也必須跟著變才行。


----------------------------
感想:
在第一點的扁平的驅使下,
商品已經可以一種創意、思維了,
而且「貨物製造流程、布貨」更加地快速,導致成名快、敗名也快,
至於要怎麼正面發展,那可能是另一個議題了。

網路已經深深影響人們的購物習慣,
像我在買東西前,先到網路上看評價,不再僅是問問朋友或現場看產品。
當找不到評價時,我也有可能會放棄不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