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得到-溝通-兩個人怎麼才能好好說話

文章出處:兩個人怎麼才能好好說話


最近,心理學博士李松蔚在一次演講中,談了一下兩個人應該怎麼用共情這種方式來對話。
首先,我們看看兩個人說話都會怎麼說?
李松蔚舉了一個例子。
比如,冬天早上太冷了,你的室友不願意起床,然後就和你抱怨了一句:
“我想睡懶覺,不想上班。”這時候你會怎麼說呢?

李松蔚說了七種。

第一個是:“不想上班就別上了,辭職唄!”

第二個挺理性:“不上班,你怎麼掙錢養活自己?”

第三個是:“你跟我說這個有什麼用?我又不是你老闆。”

第四個是:“我比你更睏,更不想上班。”

第五個聽起來挺有智慧的:
“我也這麼想過,但後來我想了想,覺得睡懶覺其實挺好的……”然後講了一堆道​​理。

第六個是:“你睡得太晚了,下次早點睡。”

第七個是:“每天早起確實挺辛苦的。”這個是李松蔚的標準答案。你發現了嗎?

從第一個回答到第六個回答,都是從不同角度提供信息的,
只有第七個,沒什麼信息含量,就是一句廢話。
李松蔚說,這種回應方式,就是共情,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同理心。


那為什麼共情管用呢?因為共情能讓人覺得自己被看到、被了解了。
比如,一個小孩在學走路,摔了一跤,然後哭了。
這時候,媽媽如果說“哎呀你摔了一跤,你好疼啊。”
這個孩子哭了之後可能就繼續走。因為他知道媽媽看見自己摔疼了。

但很多家長經常這麼說,“你下次小心點”,
或者說“不疼不疼,沒事”,“男孩子不要哭,堅強一點”……
如果這麼說,孩子就會覺得疼是自己的錯,覺得自己和家長沒有連接。
這種失去連接的狀態,會讓很多人長大後感到孤獨,因為他沒法讓人看到

既然共情這麼好,為什麼我們平時很難做到共情呢?
因為情緒。就像開始說的,別人起不來,你給了一堆建議,這樣說就是否定了他的情緒。
但平常我們會經常這麼跟對方溝通,因為我們真的覺得能幫到對方。
所以其實共情的核心,在於你面對這些情緒的時候,同時還能坐得住。


舉個例子,太太看到別人家買車了,就和先生說,某某家換了一輛新車,然後嘆了口氣。
先生可能有這麼幾種理解,
一個是太太想換車了,可能就會說:“咱們家車挺好的,沒必要換。”

或者先生覺得太太在問要不要換車,就會這麼說: “那我們想辦法存錢吧。”

要是覺得是太太虛榮,可能這麼回答:“車車車,你這個人怎麼這麼虛榮。”
但要是你有個共情的態度,你就會知道,太太說這句話,其實未必是想買車,
或者說先生賺得少,可能只是表達不開心。

如果你覺得她在表達不開心,就直接回應這種情緒,
說:“哎,我知道。”或者“我知道,你有點不高興。”
你把這種情緒說出來就行了,沒有必要真買車。

所以,李松蔚說,
多時候我們沒辦法共情,是因為忘不了我們自己。
這裡面有很多原因,
比如說利益的衝突,你想證明自己的價值,你想拯救對方,
你想扮演一個完美的形象,你想保護自己,等等。
這些東西,都會讓我們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對方


那如何培養一個共情能力?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我願意聽你說。”表示我接納你了。
你還可以問對方說,“到底發生了什麼”。不評判,不打斷,不揣測,去理解他的經歷
另外,什麼都不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共情態度,因為沈默是金。
共情絕不是讓你去表演,因為共情不是為了去操縱對方,而是為了更好地去理解對方。


本文源自:二人世界中的共情
稿:寶利
轉載:得到

----------
主旨:
人跟人對話,最重要的是在"培養共情(同理心)"
那如何培養一個共情能力?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我願意聽你說。”表示我接納你了。
你還可以問對方說,“到底發生了什麼”。
不評判,不打斷,不揣測,去理解他的經歷。
另外,什麼都不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共情態度,因為沈默是金。
但共情絕不是讓你去表演,
因為共情不是為了去操縱對方,而是為了更好地去理解對方。
 
感想:
這不只適用於兩性溝通,而是所有溝通皆應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