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中國的皇帝沒什麼實權?
提到中國的傳統政治,現代人一般都會冠以四個大字:封建專制。
似乎中國的傳統政治就只有封閉、皇權、等級,暗無天日。
但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公正。
最近,我們“得到”上架了一本解讀版電子書叫《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原書的作者是國學宗師錢穆老先生。錢穆先生說,我們不能一棒子把中國傳統政治打死。
總體來看,中國歷代政治的趨勢還是逐步向社會開放的。我們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為了削弱貴族的勢力,中國自秦漢以後就取消了所有貴族的世襲特權,
也就是說,除了皇帝可以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
政府裡沒有第二個職位,社會上也沒有第二個家庭,有權力讓後代繼承自己的地位。
那繼任問題怎麼解決呢?很簡單,從漢武帝開始,朝廷就形成了一種選舉考試制度。
建立了太學,相當於現在的國立大學。
這樣,適齡青年就可以到太學去求學,畢業以後就會被派到地方做基層工作。
等到他服務地方有了成績,就會被地方長官舉薦到中央,
再經過中央的一番考試,通過了,就算正式步入了仕途。
在漢代,任何人想從政都只能走這條路。
但是漢代的查舉制度有一個弊端,就是很容易由於裙帶關係而形成門第。
因為進入中央的官員都是一層一層舉薦來的嘛,其實是形成了一種變相的貴族。
所以,到了唐代,朝廷為了打破這種門第的局限,就改成了自由考試的制度。
也就是說,除了商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參加中央的考試。
所以,當時就出現了很多貧寒人家的子弟,為了應考,到寺院去讀書的情況。
比如唐代的宰相王播,就是先在寺院借讀,然後考中了進士,最後當上了宰相。
王播在寺院借讀的時候還留下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
說是寺院裡的和尚嫌棄他吃白食,就故意吃完飯之後再敲吃飯鐘,
每次王播聽到鐘聲趕過去都沒有飯吃了。
唐代定下來的這種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了後來的歷朝歷代。
秦漢之後,平民政權越來越強大,都形成了一種讀書人的政府。
所以說,我們在講中國古代政治的時候,千萬不能一概而論,
因為從法理上講,政治是越來越向整個社會開放的。
第二個例子。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國的政治是皇帝專制。
但是錢老先生說,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人一直都有分權的意識,
也就是說,他們一直在努力把皇室和政府分開對待。
比如說漢代吧,皇帝和宰相都有自己的秘書處,
但是規模相差很大,皇帝那邊的秘書處叫六尚,尚是時尚的尚,是管理、掌管的意思。
六個尚裡面有五個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飲食起居,另外一個還是皇上的私人秘書;
相比之下,宰相那邊的秘書處規模就大得多了。
有十三個人,組成了一個組織叫十三曹。掌管全國方方面面的政務,
比如說官吏的任用啊,祭祀啊,交通運輸啊,法律訴訟啊,等等等等。
很明顯,漢代的實權是掌握在宰相手裡的,不是皇帝。
還有,唐代的時候,詔書表面上是皇帝的詔書,
但實際上,是中書省負責擬訂,門下省負責審核,
不同意的話還可以駁回給中書省重擬,到皇帝那兒,就只有簽字同意的份了。
詔書只有同時蓋了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印章,才可以執行。
那皇帝如果想越過這兩個省,自己給別人封官呢?就只能偷偷摸摸的。
比如說,唐中宗有一次想給一個人加封官職,又不好意思做,
所以發詔書的時候都不敢按規矩發正常的詔書,而是斜著封的詔書。
詔書上面的字呢,也不敢用紅色的朱筆,用的是墨筆。
由此可見,宰相對皇帝的制約程度還是很高的。
當然了,中國的傳統政治也有它的漏洞。
比如說對皇權的限制,發展來發展去,
也不過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始終都沒有明文規定。
所以後來,外戚弄權才愈演愈烈,對皇權的限制也就越來越有限。
無論多開明的的制度,也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腐蝕掉。
本文源自:解讀版電子書《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提到中國的傳統政治,現代人一般都會冠以四個大字:封建專制。
似乎中國的傳統政治就只有封閉、皇權、等級,暗無天日。
但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公正。
最近,我們“得到”上架了一本解讀版電子書叫《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原書的作者是國學宗師錢穆老先生。錢穆先生說,我們不能一棒子把中國傳統政治打死。
總體來看,中國歷代政治的趨勢還是逐步向社會開放的。我們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為了削弱貴族的勢力,中國自秦漢以後就取消了所有貴族的世襲特權,
也就是說,除了皇帝可以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
政府裡沒有第二個職位,社會上也沒有第二個家庭,有權力讓後代繼承自己的地位。
那繼任問題怎麼解決呢?很簡單,從漢武帝開始,朝廷就形成了一種選舉考試制度。
建立了太學,相當於現在的國立大學。
這樣,適齡青年就可以到太學去求學,畢業以後就會被派到地方做基層工作。
等到他服務地方有了成績,就會被地方長官舉薦到中央,
再經過中央的一番考試,通過了,就算正式步入了仕途。
在漢代,任何人想從政都只能走這條路。
但是漢代的查舉制度有一個弊端,就是很容易由於裙帶關係而形成門第。
因為進入中央的官員都是一層一層舉薦來的嘛,其實是形成了一種變相的貴族。
所以,到了唐代,朝廷為了打破這種門第的局限,就改成了自由考試的制度。
也就是說,除了商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參加中央的考試。
所以,當時就出現了很多貧寒人家的子弟,為了應考,到寺院去讀書的情況。
比如唐代的宰相王播,就是先在寺院借讀,然後考中了進士,最後當上了宰相。
王播在寺院借讀的時候還留下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
說是寺院裡的和尚嫌棄他吃白食,就故意吃完飯之後再敲吃飯鐘,
每次王播聽到鐘聲趕過去都沒有飯吃了。
唐代定下來的這種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了後來的歷朝歷代。
秦漢之後,平民政權越來越強大,都形成了一種讀書人的政府。
所以說,我們在講中國古代政治的時候,千萬不能一概而論,
因為從法理上講,政治是越來越向整個社會開放的。
第二個例子。大多數人都認為,中國的政治是皇帝專制。
但是錢老先生說,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人一直都有分權的意識,
也就是說,他們一直在努力把皇室和政府分開對待。
比如說漢代吧,皇帝和宰相都有自己的秘書處,
但是規模相差很大,皇帝那邊的秘書處叫六尚,尚是時尚的尚,是管理、掌管的意思。
六個尚裡面有五個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飲食起居,另外一個還是皇上的私人秘書;
相比之下,宰相那邊的秘書處規模就大得多了。
有十三個人,組成了一個組織叫十三曹。掌管全國方方面面的政務,
比如說官吏的任用啊,祭祀啊,交通運輸啊,法律訴訟啊,等等等等。
很明顯,漢代的實權是掌握在宰相手裡的,不是皇帝。
還有,唐代的時候,詔書表面上是皇帝的詔書,
但實際上,是中書省負責擬訂,門下省負責審核,
不同意的話還可以駁回給中書省重擬,到皇帝那兒,就只有簽字同意的份了。
詔書只有同時蓋了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印章,才可以執行。
那皇帝如果想越過這兩個省,自己給別人封官呢?就只能偷偷摸摸的。
比如說,唐中宗有一次想給一個人加封官職,又不好意思做,
所以發詔書的時候都不敢按規矩發正常的詔書,而是斜著封的詔書。
詔書上面的字呢,也不敢用紅色的朱筆,用的是墨筆。
由此可見,宰相對皇帝的制約程度還是很高的。
當然了,中國的傳統政治也有它的漏洞。
比如說對皇權的限制,發展來發展去,
也不過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始終都沒有明文規定。
所以後來,外戚弄權才愈演愈烈,對皇權的限制也就越來越有限。
無論多開明的的制度,也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腐蝕掉。
本文源自:解讀版電子書《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