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傅盛:改變世界的是邊緣人
世界成為今天這個樣子,誰的功勞最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說是耶穌、釋迦牟尼之類的宗教人物,
有人說是牛頓、愛因斯坦這些大科學家,也有人說是華盛頓、戴高樂之類的政治領袖。
但是不管是誰,大家基本都認同一點,那就是這個世界是被精英人物改變的。
但是,改變世界的真的是精英嗎?
前一陣,傅盛在他的公眾號里分享了一篇文章,
文章說,改變世界的不是社會中心的精英,而是邊緣人。為什麼這麼說呢?有幾個原因。
第一,好的想法往往是邊緣人想出來的。
邊緣人相對於精英來說,往往更靈活,他們工作是興趣驅使的。
不信,咱們可以做個思想實驗。
如果美國政府想要找一個作家,寫一本主旋律小說《偉大的美國》,
你覺得政府會找誰來寫呢?
首先,大多數最優秀作家都會被排除,因為他們派系劃分鮮明,容易觸犯到其他派系。
而在剩下的那些人當中,真正聰明的人會選擇拒絕,只有一小部分人會接受。
然後,政府會挑選一個正處於創作巔峰的人,
就是已經有些名氣、有成功作品的人,然後交代給他無數個政府的禁忌,各種條條框框,
告訴他要正面、要積極,然後給他搬來許多參考文獻。
然後這個悲催的作家,會坐在電腦前面,背負著巨大壓力,中規中矩的完成任務。
而這樣被創作出來的小說,你會看嗎?
只要是個正常的讀者,你肯定不會看,只有為美國政府買單的人才會去看。
最可怕的是,這類工作更可能成為一種責任,而不是樂趣。
所以這就是內部人和邊緣人的差別,內部人眼裡它是責任,是任務,
邊緣人把它當成樂趣,去創造。
第二,精英的選拔方式有問題,邊緣人可以乘虛而入。
現在社會上挑選精英的辦法,有個最大問題是,
所謂的精英,通常不是按你的業務水平挑選的,而是按你通過精英測試的水平定的。
這話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想在大公司裡晉升,
你往往需要懂一些辦公室政治之類的、和業務沒什麼關係的東西,
而真正有想法、痴迷於創造的人,卻很少有時間花在這些不太相關的事情上。
也就是說,大公司的精英,未必全是靠業務水平選拔出的。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邊緣人,
打敗大公司的最佳時機就是,在那些用腐化方式選拔出無能精英的領域,做出點成績來。
第三,精英不敢冒險,而邊緣人冒險的成本很低。
這點很好理解,邊緣人嘛,沒什麼失去的,因為你本來也沒有什麼。
你可以去冒險,去嘗試,即便失敗又怎樣,沒有什麼成本,怕什麼。
甚至,都很少有人在意你的失敗。
相反,成功的精英會被他們取得的成績拖垮。
就像是人穿了一套不怎麼樣的西裝,外表看上去還可以,但穿著它的人就會受它束縛,
這些精英穿上西裝,自然不會去做一些看上去很蠢的事情,
最可怕的事情,他們大多不願意把這身西裝脫下來。
第四,精英太忙了,他們往往沒有時間做到親力親為,這會限制人的創造力。
越是成功的人,心理壓力越大,因為他的成功讓他成為自身的囚徒。
如果你去問那些精英、成功人士,他們生活中出了什麼問題,
他們首先會抱怨:我很忙,沒時間。傅盛有一個朋友在谷歌做高管,
他的財富已經積累到完全可以不用工作了,但每次問他,你會容忍一份工作的種種苦惱嗎?
他說最大的煩惱就是,要處理那些多到處理不完的郵件。
精英們分身乏術,所以他們只好通過管理別人,來應對自己沒有時間的問題,
所以,精英身邊往往被一群菜鳥包圍,他們幫助精英工作。
但是這個方法其實是沒法解決問題的,因為解決問題所要求的能力,都在一個人的腦袋裡。
菜鳥永遠不能代替你去解決問題。
比如,著名玻璃藝術家戴爾·奇休利成名幾十年,他有很多助手替他工作,
可是,在視覺藝術中最有價值的創造,往往是不會通過“中介”來實現的,
所以他成名後的27年來,再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藝術品問世。
邊緣人就不同了,什麼都要自己做,這更能發揮出創造性,
比如,和喬布斯一起創辦蘋果的沃茲尼亞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他沒錢僱傭助手,就靠自己做出了蘋果二代電腦的所有東西,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
再比如,在大公司中,程序設計、製作和發行,是由三批不同人完成。
而在創業公司,通常只用一個人來完成。雖然創業者常常感覺到壓力山大,
但這也正是創業公司勝出的原因之一:
能夠快速發現和滿足客戶需求,因為他都只需要一個大腦來完成。
第五,精英人士會聚焦在自己的領域,特別專業化。
你可能會奇怪了,聚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這有什麼不對的嗎?做事不就要專注嗎?
沒錯,專業是沒錯的,但問題是,他越專注於專業本身,
就越容易忽略這一領域之外的世界,在其他領域,精英變得一無所知。
許多成功企業就是這樣,他們唯一弱點,
就在於他們不會想要去打破它現有狀態,他們習慣了現有的狀態並且安於現狀。
但許多創新,其實只是用一個更廉價的選擇,來代替目前選擇,
成功的公司不想這樣嘗試的原因在於,他們只看到了短期內可能會被犧牲掉的利益。
所以,作為一個邊緣人,你應該努力去找那些內行人覺得不行、冷門的東西,
而不是去做那些別人已經做得很好的東西,也不要去模仿他們方式,試圖做得比他們更好。
第六,精英一出手都是大手筆,不會去做些不起眼的小事情。
他們不會去建造花園裡的小花棚,只會去建造那些大型藝術博物館,
而他們做大事的原因,
一個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做到,另一個是因為,那些精英人士手底下總會圍著一些人,
人家靠著他們吃飯,做足夠大的事才能養活這幫人。
邊緣人就完全沒有這種顧慮了。他們可以從小東西做起,
即便是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東西,這也是很好的。
因為它足夠小,就不容易出問題,也更容易發揮主觀去創新,週期更短。
比如,前面說的沃茲尼亞克,在設計出了蘋果二代電腦後,
曾經把這個新產品交給他的老東家惠普,誰知惠普毫不留情的駁回了他的設計,
因為他們發現,沃茲尼亞克設計出的蘋果二代,竟然需要藉助電視作為顯示器,
他們可不能生產這麼低等糟糕的產品。實
際上呢,沃茲尼亞克使用電視作為顯示器,只是因為他個人在設計期間,
沒有多餘資金用來設計顯示器,只要加上顯示器,它就是個偉大的產品,
但精英們對小事情不屑一顧,讓他們錯過了一個偉大的產品。
文章的最後,傅盛講了一個故事。
在一家銀行大廳裡,開了三個窗口,三個窗口前面都排了長長的隊伍,
這時候,第四個窗口打開了,是誰最先站過去?
很顯然是那些排在隊伍最後面的人。因為他們足夠機警,總是在觀察周圍的環境。
他們不在前排,沒有那麼多誘惑,沒有那麼多束縛,他們就站在邊緣,隨時可以靈活改變。
這個故事再次說明,改變世界的不是精英,是邊緣人。
本文源自:傅盛分享:怎樣確定自己走上了一條正確的路?
稿:王海
轉載:得到
世界成為今天這個樣子,誰的功勞最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說是耶穌、釋迦牟尼之類的宗教人物,
有人說是牛頓、愛因斯坦這些大科學家,也有人說是華盛頓、戴高樂之類的政治領袖。
但是不管是誰,大家基本都認同一點,那就是這個世界是被精英人物改變的。
但是,改變世界的真的是精英嗎?
前一陣,傅盛在他的公眾號里分享了一篇文章,
文章說,改變世界的不是社會中心的精英,而是邊緣人。為什麼這麼說呢?有幾個原因。
第一,好的想法往往是邊緣人想出來的。
邊緣人相對於精英來說,往往更靈活,他們工作是興趣驅使的。
不信,咱們可以做個思想實驗。
如果美國政府想要找一個作家,寫一本主旋律小說《偉大的美國》,
你覺得政府會找誰來寫呢?
首先,大多數最優秀作家都會被排除,因為他們派系劃分鮮明,容易觸犯到其他派系。
而在剩下的那些人當中,真正聰明的人會選擇拒絕,只有一小部分人會接受。
然後,政府會挑選一個正處於創作巔峰的人,
就是已經有些名氣、有成功作品的人,然後交代給他無數個政府的禁忌,各種條條框框,
告訴他要正面、要積極,然後給他搬來許多參考文獻。
然後這個悲催的作家,會坐在電腦前面,背負著巨大壓力,中規中矩的完成任務。
而這樣被創作出來的小說,你會看嗎?
只要是個正常的讀者,你肯定不會看,只有為美國政府買單的人才會去看。
最可怕的是,這類工作更可能成為一種責任,而不是樂趣。
所以這就是內部人和邊緣人的差別,內部人眼裡它是責任,是任務,
邊緣人把它當成樂趣,去創造。
第二,精英的選拔方式有問題,邊緣人可以乘虛而入。
現在社會上挑選精英的辦法,有個最大問題是,
所謂的精英,通常不是按你的業務水平挑選的,而是按你通過精英測試的水平定的。
這話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想在大公司裡晉升,
你往往需要懂一些辦公室政治之類的、和業務沒什麼關係的東西,
而真正有想法、痴迷於創造的人,卻很少有時間花在這些不太相關的事情上。
也就是說,大公司的精英,未必全是靠業務水平選拔出的。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邊緣人,
打敗大公司的最佳時機就是,在那些用腐化方式選拔出無能精英的領域,做出點成績來。
第三,精英不敢冒險,而邊緣人冒險的成本很低。
這點很好理解,邊緣人嘛,沒什麼失去的,因為你本來也沒有什麼。
你可以去冒險,去嘗試,即便失敗又怎樣,沒有什麼成本,怕什麼。
甚至,都很少有人在意你的失敗。
相反,成功的精英會被他們取得的成績拖垮。
就像是人穿了一套不怎麼樣的西裝,外表看上去還可以,但穿著它的人就會受它束縛,
這些精英穿上西裝,自然不會去做一些看上去很蠢的事情,
最可怕的事情,他們大多不願意把這身西裝脫下來。
第四,精英太忙了,他們往往沒有時間做到親力親為,這會限制人的創造力。
越是成功的人,心理壓力越大,因為他的成功讓他成為自身的囚徒。
如果你去問那些精英、成功人士,他們生活中出了什麼問題,
他們首先會抱怨:我很忙,沒時間。傅盛有一個朋友在谷歌做高管,
他的財富已經積累到完全可以不用工作了,但每次問他,你會容忍一份工作的種種苦惱嗎?
他說最大的煩惱就是,要處理那些多到處理不完的郵件。
精英們分身乏術,所以他們只好通過管理別人,來應對自己沒有時間的問題,
所以,精英身邊往往被一群菜鳥包圍,他們幫助精英工作。
但是這個方法其實是沒法解決問題的,因為解決問題所要求的能力,都在一個人的腦袋裡。
菜鳥永遠不能代替你去解決問題。
比如,著名玻璃藝術家戴爾·奇休利成名幾十年,他有很多助手替他工作,
可是,在視覺藝術中最有價值的創造,往往是不會通過“中介”來實現的,
所以他成名後的27年來,再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藝術品問世。
邊緣人就不同了,什麼都要自己做,這更能發揮出創造性,
比如,和喬布斯一起創辦蘋果的沃茲尼亞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他沒錢僱傭助手,就靠自己做出了蘋果二代電腦的所有東西,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
再比如,在大公司中,程序設計、製作和發行,是由三批不同人完成。
而在創業公司,通常只用一個人來完成。雖然創業者常常感覺到壓力山大,
但這也正是創業公司勝出的原因之一:
能夠快速發現和滿足客戶需求,因為他都只需要一個大腦來完成。
第五,精英人士會聚焦在自己的領域,特別專業化。
你可能會奇怪了,聚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這有什麼不對的嗎?做事不就要專注嗎?
沒錯,專業是沒錯的,但問題是,他越專注於專業本身,
就越容易忽略這一領域之外的世界,在其他領域,精英變得一無所知。
許多成功企業就是這樣,他們唯一弱點,
就在於他們不會想要去打破它現有狀態,他們習慣了現有的狀態並且安於現狀。
但許多創新,其實只是用一個更廉價的選擇,來代替目前選擇,
成功的公司不想這樣嘗試的原因在於,他們只看到了短期內可能會被犧牲掉的利益。
所以,作為一個邊緣人,你應該努力去找那些內行人覺得不行、冷門的東西,
而不是去做那些別人已經做得很好的東西,也不要去模仿他們方式,試圖做得比他們更好。
第六,精英一出手都是大手筆,不會去做些不起眼的小事情。
他們不會去建造花園裡的小花棚,只會去建造那些大型藝術博物館,
而他們做大事的原因,
一個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做到,另一個是因為,那些精英人士手底下總會圍著一些人,
人家靠著他們吃飯,做足夠大的事才能養活這幫人。
邊緣人就完全沒有這種顧慮了。他們可以從小東西做起,
即便是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東西,這也是很好的。
因為它足夠小,就不容易出問題,也更容易發揮主觀去創新,週期更短。
比如,前面說的沃茲尼亞克,在設計出了蘋果二代電腦後,
曾經把這個新產品交給他的老東家惠普,誰知惠普毫不留情的駁回了他的設計,
因為他們發現,沃茲尼亞克設計出的蘋果二代,竟然需要藉助電視作為顯示器,
他們可不能生產這麼低等糟糕的產品。實
際上呢,沃茲尼亞克使用電視作為顯示器,只是因為他個人在設計期間,
沒有多餘資金用來設計顯示器,只要加上顯示器,它就是個偉大的產品,
但精英們對小事情不屑一顧,讓他們錯過了一個偉大的產品。
文章的最後,傅盛講了一個故事。
在一家銀行大廳裡,開了三個窗口,三個窗口前面都排了長長的隊伍,
這時候,第四個窗口打開了,是誰最先站過去?
很顯然是那些排在隊伍最後面的人。因為他們足夠機警,總是在觀察周圍的環境。
他們不在前排,沒有那麼多誘惑,沒有那麼多束縛,他們就站在邊緣,隨時可以靈活改變。
這個故事再次說明,改變世界的不是精英,是邊緣人。
本文源自:傅盛分享:怎樣確定自己走上了一條正確的路?
稿:王海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