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得到-中地-地域歧視是有科學依據的

文章出處:地域歧視是有科學依據的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地域歧視的情況。
最近,大象公會發了一篇文章說,
從進化心理學看來,人人都是地圖黨,地域歧視是有科學依據的。

首先,幾乎每個人都會地域歧視,自古到今都是這樣。
現代就不用說了,我們看看古代人是怎麼地域歧視的。

比如說,司馬遷就是“地圖炮”的祖師爺,
他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介紹了當時各地的物產和風土,
還順帶把各地人的性情總結了一遍。
比如,他說河南這些地方,因為堯、舜、商湯這些先賢在這裡誕生,
所以當地就有先王遺風,容易出君子;
而山西大同這一代,和北方的少數民族接壤,經常被少數民族侵略,
所以他們就沾染了少數民族的習氣,喜歡打架鬥毆。

這就是開地圖炮了,更關鍵的是,《史記》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
所以後來各種地方志的民風總結都以《史記》為範本,
這等於說,地圖炮文化也被司馬遷老爺子發揚光大了

為什麼古往今來,人們都熱衷於開地圖炮、搞地域歧視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開地圖炮能幫人們更快的認識世界。為什麼呢
因為按地域劃分開整個人群,
給每個地方的人刻畫一個固定的臉譜,這是最省力的一種認識方法
我們的大腦容量有限,每天又接觸到大量的信息,
人類很自然的就會進化出這種“簡化機制”。

其實,不單是地域,人類為了方便認知,簡化了很多事物,
比如,人們約個時間見面,都會說8點、8點半或8點一刻,
再講究精確的人,也不會使說8點13分23秒見。
從簡化認識這個角度看,對不同人群的偏見是永遠存在的,
而且為了精確認識,人們還會不自覺地總結出更多的共性。
所以說,地域歧視是人類認知的一種本能。


第二,地域歧視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都渴望社會認同
人類喜歡製造一個“我們”的概念,並且,刻意拉開和“他們”的不同,能強化這種自我認同。
網上最流行的地圖炮是“北京人眼中的中國”“​​上海人眼中的中國”。
這類地圖炮通過諷刺“他們”的種種可笑和荒謬,反襯出“我們”的優越。

一般來講,我們都覺得,沒有人願意別人把自己臉譜化。
比如,哪個河南人喜歡聽外地人講諷刺河南的段子?
哪個內蒙古人願意被人問你是不是騎馬上學?
哪個新疆人希望人們把小偷和切糕與他掛鉤?

但實際上呢,
也有些“臉譜化”我們是願意接受的,最明顯的就是那些歧視鏈條最頂端的臉譜化形象
比如說,英國人一般都願意被當作古板有腔調的紳士,
殖民地時代,有些英國下層社會的混混就很願意去印度,
因為印度人會認為英國人都是紳士,他也只有去了這,
才能舉手投足像一位英國紳士,被當地人尊重。
類似的例子,有些東北人一旦離開家鄉,嗓子就直了,而且喜歡冷天光著膀子,
因為“東北人都是黑社會”這一偏見,可以讓他們享受一種武力的推崇。

比如,著名作家余秋雨寫了文章,
表示了對山西票號的追思,地方就慢慢開始弘揚晉商文化,把這個標籤發揚光大。

再比如,北京奧運會時,典型的中國人是身著白衫打太極的老頭,以及放風箏的市民,
而最近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告中,中國的形象代言人已經變成了各類成功人士,
這麼一改,國家形像一下子變得高大上起來。

不僅如此,別人的偏見和歧視,也能改變我們。

比如,伊朗、沙特這類國家,被外界認為是宗教意識最強烈的國家,
但其實他們對清真飲食規範,
遠不像中國人想像的那麼在意,他們其實並不刻意挑選清真館子。
但中國截然相反,穆斯林特別在意清真館子,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穆斯林人數極少,廣大的漢族人對伊斯蘭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不吃豬肉上,
這種外來的定義呢,讓中國穆斯林對飲食格外在意,特別挑剔清真館子。

本文源自:人人都是地圖炮
稿:張帥冰
轉載:得到

---------
主旨:
1. 對地域有刻板印象可幫人們更快的認識世界
2. 我們都渴望社會認同(大家都這麼說,我們也得跟著這麼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