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得到-科學-搞科研一定要小題大做

◎文章出處:搞科研一定要小題大做
◎主旨:說明為什麼作研究先從小處著手


在咱們現在的語境裡,“小題大做”不是什麼好詞兒。
不過,儘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贊成小題大做,但在科研上,這個做法卻很值得推崇。

首先,在科研領域,小題往往被人忽視,這意味著,這個小題是大家集體的視覺盲點。
科學界往往跟社會是一樣的,大家的目光非常集中。
比如引力波預言證實的時候,全世界都在談論引力波;
AlphaGo和李世石開戰之後,似乎一瞬間科研界就只剩下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可以討論了。
但是難道世界上就只有那些問題值得研究嗎?顯然不是。
其實啊,很多科研話題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因為他們是從別人不關注的小事兒開始的。

比如說,
費孝通研究中國社會學,就是從敲門這麼件小事開始的。
他觀察到,在中國敲門,裡面人問“誰啊”,外面人答的是“我”,
但是西方人都是回答“我是某某”,而不是說一個字“我”。
費孝通就從這個簡單的回答開始,闡述中國人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生活習慣,
並且推理出這是中國人情社會人和人之間關係緊密的一種表現,
緊密到對方的語音都要非常熟悉。
你看,話題小到被大多數人都忽視了,但卻成為了中國社會學研究的敲門磚。


再舉個例子。伽利略研究物體運動,是從簡單的斜坡開始的。
他研究了各種不同坡度,甚至斜坡上不是完全直線的情況,
最終得出結論,物體下落的最終速度與高度差有關,與經過的路徑無關。
牛頓也是從自由落體開始研究,才在伽利略的基礎上,歸納出了更為全面的力學規律。
所以你看,能不被集體視覺盲點干擾,
發現小課題,並能夠有所創新的人,才是真正有大貢獻的人。
後來者可能做得更系統,更漂亮,但是那都是解題解的漂亮,不算是最高明的能力。


其次,
小題往往很快就能看到效果,不至於浪費時間。
小題目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簡單,
很快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再通過這些規律,就能進一步看看它是不是有更大的價值

這與創業者講究快速迭代的思路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最大化效率,並最小化成本。
比如孟德爾研究遺傳定律,最先是從豌豆這種簡單的植物開始的,
把豌豆作為遺傳行為的代表來研究。
你看,豌豆花大,能夠人工授粉,一次性繁殖的後代數量大,正是因為具備這些特性,
才讓孟德爾加快了研究和迭代的節奏。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小題,恰恰滿足了快的需求


而與小題相比,大題的最終表達形式太綜合太抽象了,你很難從表面進行觀察。
就拿咱們都知道的牛頓力學定律來說,你可以用它解釋生活裡的一些常識,
但光看這個定律的話,你能推導出什麼數學原理嗎?肯定不能啊。
後來之所以延伸出很多數學知識,那是在很長時間內,
人類用自己的智慧不斷總結和提煉才得出的,這中間的過程非常複雜,
可能一兩個人根本就完不成,甚至一個世紀也未必能完成這樣的大課題。
所以說啊,你如果想真正做點有意義的事兒,
就不能奢望一上來就得到一個所謂的普世性規律,那太難了,
還不如從一個小題、一個簡單的現象入手,這才是正途嘛。

當然了,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問,我又不是科學家,又不搞科研,
你跟我說這些道理,有什麼用?其實啊,科研圈的這種小題大做的做法,
同樣適用於現在的商業環境。現在是個全民創業的時代,
跟搞科研大家都盯著熱點話題一樣,
大家也都盯著大風口,一味地追求迅速崛起,成為獨角獸。
但你回想下,有哪家公司是通過這種方式快速成功的?
所以說,不僅在科研領域,
在商業領域,也應該找個小的切口,從小的項目切入反而更容易取得得突破。
比如說Facebook,人家最開始就是為了滿足哈佛大學同學之間聯絡溝通的需求而產生的。
一個小的切入點,可能意味著別人沒有註意到的機會,也意味著你能更快地驗證,
它是不是更貼合你的受眾和市場需求,從而更快取得成功。



本文源自:中國科學報(科研,我們為什麼要小題大做)
稿:任筱寒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