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得到-邏輯-四個方法,讓你的決策更正確

文章出處:四個方法,讓你的決策更正確


生活中,我們時刻都在做決策,
比如,打工還是創業?在大城市發展還是回老家?
尤其是那些重要的決策,往往對你的一生​​都會有影響。怎麼才能更正確地做決策呢?
公眾號“心理公開課”有篇文章,提供了這麼幾個有效的思路。


第一點,在做決策之前,
要給問題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弄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
最好把大問題拆分成四個小問題:
問題是什麼時候發生的?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已經造成了哪些影響?
而且你一定要考慮到所有情況,不要有遺漏。

這裡有個很經典的例子,
美國華盛頓廣場有個大廈,牆上有裂縫,需要修復。
最開始人們覺得可能是酸雨腐蝕導致的,就制定了一套修復方案,但沒什麼效果。
於是請專家又進一步研究,發現不是酸雨,而是每天沖洗牆壁用的清潔劑腐蝕的。
然後專家就一步步討論,
為什麼要每天都要沖洗牆壁呢?因為牆壁上有很多鳥糞。
為什麼有很多鳥糞?因為大廈周圍有很多燕子。
為什麼有很多燕子?因為大廈牆壁上有很多燕子愛吃的蜘蛛?
為什麼有很多蜘蛛?因為大廈四周有蜘蛛喜歡吃的飛蟲。
為什麼有這麼多飛蟲?因為飛蟲在這裡繁殖特別快。
最後,專家發現,這裡的飛蟲繁殖特別快,
是因為大廈頂部開了一些窗戶,從窗戶進來的陽光太充足了,特別適合飛蟲繁殖。
真正的問題被發現了,就是窗戶,於是專家告大廈管理部門:
“把頂層的小窗子全關上,拉上窗簾!”問題就解決了。
你看,只有知道了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第二點,採取“事前驗屍”的方法,意思是,提前預測失敗的可能性

比如,美國有個心理學家組織了一個團隊,想要編一本教材。
編之前,大家在一起做了個評估,覺得兩年就能編完。
這個心理學家又諮詢了一個課程編制專家,
專家說,以前也有人編過這類的教材,
沒有一個團隊是少於7年的,最多的用了10年,而且40%的教材都沒編出來。
但當時這個心理學家和他團隊的人都太樂觀了,覺得自己沒問題,兩年肯定能編完,
結果一下子編了八年才編完,把他們其他的工作計劃都打亂了。
如果這個團隊用了“事前驗屍”的方法,出現問題的時候就不會那麼被動。
多考慮風險,提前想到失敗,反而會能幫助你更好地做決策。


第三點,集思廣益,聽更多人的建議
有一個研究,研究人員找了一些學生,讓他們把自己的實習目標寫出來,
大多數人都寫了七八個目標,
比如,“讓我在尋找工作的時候更有競爭力”“提高我的領導力技巧”等等。
然後,研究人員把所有人的目標都列在一起,分給大家,問大家還有那些目標適合自己。
結果,每個學生的實習目標都增加了一倍。
而且,讓這些學生給他們的目標打分,他們給從別人那裡獲得的目標打的分數,
比自己原來的實習目標要高。所以,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對你自己做決策很有幫助。

當然,聽別人意見的時候,你要注意兩點:
一個是你要先有一個自己的目標這樣你才不會受到別人意見的限制
另一個是別太固執,覺得自己的看法不能改,這樣會限制你做決策的思路


第四點,從你現有的決策中(選項)跳出來
比如,創不創業?你就這麼兩個選擇,創業,或者不創業,
這時候,你可能就忽略了更好的方案。
有個美國的決策專家,告訴我們一個方法,就是你有兩個左右為難的選擇的時候,
可以想一下,如果這兩個選擇都不存在了,你還有什麼別的辦法。

舉個例子,有個主管覺得公司的前台太內向了,不太會接待客人,想要開除這個人。
但這個人在公司還做其他工作,把他開除了,這些工作就沒人幹了,所以主管很發愁。
但如果用上面的方法,開除和不開除這兩個選擇都不存在,主管就能跳出來想別的方法,
比如讓公司其他同事輪流擔任前台,等等。
如果一直糾結在原來的決策裡面,你就沒辦法從別的角度考慮問題了。


我們再回顧一下上面四點。
一是要準確定義問題,把問題搞清楚;
二是事前檢驗,提前預測失敗的可能性;
三是多聽別人的意見,可以擴大你的思路;
四是從現有的決策中跳出來,找一個新的角度。
你看,有了有效的決策思路,你的每個決策都可以更加正確。


本文源自:公眾號“心理公開課”(哈佛研究:如何才能做出120%正確的選擇?)
稿:寶利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