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得到-讀書-黃磊:梅菜扣肉裡的知識結構

文章出處:黃磊:梅菜扣肉裡的知識結構


我推荐一個菜譜,叫“黃小廚的美好日常”,
是因為之前我們做了一個公號,裡邊都是我平常做的一些東西,主要是吃的。
讀書日,其實要讀點有用書的話,就讀個菜譜,可
以讀完之後還可以把這書做成飯給吃了,推荐一下這本書。

其實就是知識可能或者讀書,最大的一個部分就是,
給我們一些窗口或者渠道讓我們去了解這東西,要不然你說你要自己去研究這個,
你說我今兒買一個,你說味噌,你說我要買一個,弄個味噌湯,
你到那個超市裡邊你也搞不清這個味噌和那個味噌有什麼區別。
但事實上你要去研究的時候,你可能就脫離了是要喝味噌湯的級別了,
你可能就要美食研究啊,或者是成為一個什麼美食評論家,要幹這個。


但是我覺得,所有不管美食還是別的東西,
可能大家最後大家都會把它弄成一系統,我原來還看過一本書叫《春膳》,
是南美的一個作家寫的,叫阿言德。
她後來寫了本書寫的什麼呢,就寫性和食材的關係,
就是哪些食材是可以讓你可以春情蕩漾的。

其實這種知識就是個系統,讓我們去更好地接觸這些東西。
但是我們讀書也不光是讀菜譜,讀書是什麼?
我們事實上建立的今天每個人的樣子,就是這個知識結構,
很大程度上除了我們的環境、養成啊,父母,還有一大部分是知識結構的。

所以讀書真的是,不管是看菜譜能做飯,還是說我們喜歡看什麼樣的書,
我覺得最後建立的就是一個,其實讓我們怎麼更如常,更平常,然後更正常
我覺得這是一個讀書最大一個部分,我們不會讀著讀著讀神經了,我覺得這可能性不大,
但是好的結構帶給我們的,其實好的結構,就像你說吃什麼也是這樣。
我們也是不斷地因為環境、家庭、父母的影響,
包括我們去平常交往接觸,慢慢地也會選擇。


我記得原來有一個什麼理由,
你吃什麼你就是什麼,你吃什麼決定了你是什麼,我覺得這挺有道理。
中國人的吃法就決定中國人是這樣,就這麼個思維方法或者這麼一個生活方式。

我這裡邊最典型的什麼,就是我的家,
這是我最熟悉的我父親從小做了給我吃的菜,我現在做給我的小孩吃,
因為這裡有幾個菜是我最熟悉的,
比如說咖哩土豆牛肉、梅菜扣肉、紅燒五花肉、紅燒帶魚、糖醋小排,
這些都是我父親一定會每隔一段,我們家的菜,我們的飯桌上就會出現這些菜,
尤其像梅菜扣肉這種菜。我就覺得小時候那個,我父親就像一個表演一樣的,
就他最後扣那一下的時候,
我父親是演員,每次他扣肉那個時候的感覺就像是他上台謝幕似的。

那你說這個系統是什麼,這個系統特別簡單,
所有的美食都跟記憶、跟家庭,我們留下的味覺都關聯特別大,
這些你說它的系統其實就是我對我父親、母親、對我家裡的飯,
對我那個味覺給我留下的那個印象


比如說我裡邊寫了一個粢飯糰。上海,我印象特別深就是那時候,
我在大學的時候拍電影,然後早上拍了一夜,拍到天亮,路邊有一個老奶奶賣粢飯糰,
她用毛巾弄了一個粢飯糰,我就開始吃,我一輩子都記得那個飯糰的味道,
因為有那毛巾的味道,但那毛巾我不是說它是怪味,就是覺得有她手的味道,

我後來到了日本去吃了一次米其林,就是那壽司之神,我就去吃那個。
人家就這樣,弄完之後,他往那一放,米就會有一個鬆懈的,
鬆軟的過程,那個過程的當中,你就要把它放到嘴裡,
然後他弄一個你吃一個,而且你馬上得吃,你不吃他不高興。

我就在想,其實那個壽司之神手的味道,
跟那個老奶奶用那個毛巾在弄糯米的粢飯的時候,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它都帶著一個人給另外一個人做吃的感情在裡面,我為你做了一個東西吃。

我父親很愛做吃的,那他為什麼那麼愛做吃的呢,
因為他小的時候家裡條件特別好,所以他就特別愛吃特別多的好東西。
後來呢,就不好了,困難時期,啥也沒有,又沒錢,他也沒法去外邊吃去,
所以他就憑著記憶,對自己童年那些美好食物的記憶,就開始去做,
他做給誰吃,做給我吃,我印像中我們家別的不行,但我們家那個伙食特別好。

我印像中我父親做獅子頭,切這個馬蹄,荸薺,切成那個小丁,肥肉切成那石榴米
,自己在那弄,特認真,然後炸,炸完之後裹上醬油汁。
每年我就印像中過年的時候,我父親就在做獅子頭的時候那個認真,
我就在旁邊看,我就等啊。


那個你說是食物嗎?
其實還有系統,那個系統其實是你對家,中國其實是一個信仰家庭的一個國家,
我們最大的信仰就是家庭,對親情的信仰。
所以其實可能透過吃這件事情,再析出了別的東西在裡面


黃磊推薦書目:《黃小廚的美好日常》
來源: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