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中國為什麼沒有工匠精神
說起工匠精神,大家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德國、日本這樣的國家,
而咱們中國,往往是作為“工匠精神”的相反面出現的。
可你想過沒有,為什麼我們在這方面就遠不如德國和日本呢?
普遍的說法是,人家日耳曼民族和大和民族歷來就講究嚴謹,是民族性決定的。
但這種說法也有問題。你比如說,
東德也是日耳曼人啊,但當年東德經濟崩潰,
最重要原因就是產品質量差,抵不過資本主義國家的競爭。
難道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還要分村東頭村西頭?
所以說,這工匠精神,跟所謂的民族性沒多大關係。
其實啊,中國企業的工匠精神很差,不是因為做不到,而是不想做或不能做。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第一點,就是中國過去跑得實在太快了。
我們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道路。
這麼個發展速度,自然不可能那麼精益求精。就像博爾特跑百米,
你既想讓他破紀錄,還想讓他保持姿勢優雅,順道還欣賞下沿途風景,這當然不可能。
企業也是這樣,雖然沒有工匠精神、質量優勢,但是卻把速度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舉個例子,北京有家公司,原本是給意大利品牌做代工,08年金融危機,客戶資金緊張,
他們就順勢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品質略低,但是價格只有意大利公司的三分之一。
結果短短一年時間,就把這家意大利公司趕出了中國市場。
緊接著第二年他們又去了海外,把意大利公司在印度的市場也給佔了。
所以說,在市場競爭中,領跑者當然要精耕細作,
但是追趕者就要忽略細節因素,通過急速擴張占領市場。
中國過去就處於追趕者的位置,它不需要什麼工匠思維,需要的是速度為王。
第二點,是中國的機會太多了。
過去這三十多年,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變化特別快、機會特別多。
80年代你剛當個體戶發了財,90年代股票就起來了;
你剛玩上股票,2000年房地產又暴漲了;
你房子還沒捂熱乎,互聯網又來了。
從打火機、電風扇,到電腦、手機、汽車、無人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等等,
社會上到處是機會,大家自然不願把時間浪費在一件產出低、又可能隨時被替代的事情上。
所以中國過去強調的是把握機會,而不是什麼工匠精神。
當更好的新機會不斷出現的時候,很少有人會固執地守在自己那個世界裡精益求精。
第三點,就是中國企業家普遍沒有安全感。
中國企業過去大部分是資源型、關係型企業,誰有資源、關係,誰就有機會。
再加上製度、政策方面的原因,中國企業家普遍缺乏安全感。
一隻腳在監獄,一隻腳在國外,
自然是想撈一把就走,根本沒心思去想什麼嚴謹專注、工匠精神這些東西。
所以說,中國沒產生工匠精神,並不奇怪,
因為過去中國的發展模式和社會大環境,
並不鼓勵工匠精神這玩意,這也就決定了大家沒必要在那上面花太多時間。
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降下來了,規模也有了,
是不是應該追求一下工匠精神、在產品的精細化上多下點功夫了?當然是的。
不過,追求工匠精神,只喊口號沒用,你得從競爭標準和評價制度層面入手。
舉個例子。
中國的互聯網產品經理對質量要求非常高,一個產品要經過十幾版甚至幾十版的迭代,
這認真勁頭,讓美國同行都感到驚訝。那為什麼中國製造業就好像沒這勁頭呢?
原因就是,互聯網行業非常開放,評價標準完全靠用戶投票,你體驗不好就沒人用。
而製造業卻還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
評估專家們靠關係投票,體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也就談不上什麼工匠精神。
所以說,追求極致、精益求精這件事,是由競爭的標準和評價制度決定的。
德國和日本,他們有工匠精神,
是因為它們有一整套高品質高標準的評價制度,違規者會遭到嚴厲懲罰。
制度養成了精益求精的習慣,習慣就變成了精神。
這就是為什麼當年僅一牆之隔,西德以高品質聞名於世,而東德的產品卻質量糟糕。
不是因為民族精神,而是因為制度。
所以說,光靠宣傳提倡,沒有透明嚴格的評價標準,
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不會有工匠習慣,也就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今天我們真正要學的,首先是建立工匠制度,
然後用制度養成製造業的工匠習慣,最終把工匠習慣,昇華為工匠精神。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兔哥”( 別因“工匠精神”的浪漫,掩蓋“工匠制度”的缺失)
稿:徐棄疾
轉載:得到
-------------------------------
主旨:
中國之所以沒有「工匠精神」原因有三
(1)中國要用十幾年,追上西方上百年的進步
(2)中國的賺錢機會太多,不想花心力經營
(3)沒安全感,想撈一把就走
然而,
只要健全「競爭的標準和評價制度」,仍是可迎頭趕上。
說起工匠精神,大家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德國、日本這樣的國家,
而咱們中國,往往是作為“工匠精神”的相反面出現的。
可你想過沒有,為什麼我們在這方面就遠不如德國和日本呢?
普遍的說法是,人家日耳曼民族和大和民族歷來就講究嚴謹,是民族性決定的。
但這種說法也有問題。你比如說,
東德也是日耳曼人啊,但當年東德經濟崩潰,
最重要原因就是產品質量差,抵不過資本主義國家的競爭。
難道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還要分村東頭村西頭?
所以說,這工匠精神,跟所謂的民族性沒多大關係。
其實啊,中國企業的工匠精神很差,不是因為做不到,而是不想做或不能做。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第一點,就是中國過去跑得實在太快了。
我們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道路。
這麼個發展速度,自然不可能那麼精益求精。就像博爾特跑百米,
你既想讓他破紀錄,還想讓他保持姿勢優雅,順道還欣賞下沿途風景,這當然不可能。
企業也是這樣,雖然沒有工匠精神、質量優勢,但是卻把速度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舉個例子,北京有家公司,原本是給意大利品牌做代工,08年金融危機,客戶資金緊張,
他們就順勢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品質略低,但是價格只有意大利公司的三分之一。
結果短短一年時間,就把這家意大利公司趕出了中國市場。
緊接著第二年他們又去了海外,把意大利公司在印度的市場也給佔了。
所以說,在市場競爭中,領跑者當然要精耕細作,
但是追趕者就要忽略細節因素,通過急速擴張占領市場。
中國過去就處於追趕者的位置,它不需要什麼工匠思維,需要的是速度為王。
第二點,是中國的機會太多了。
過去這三十多年,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變化特別快、機會特別多。
80年代你剛當個體戶發了財,90年代股票就起來了;
你剛玩上股票,2000年房地產又暴漲了;
你房子還沒捂熱乎,互聯網又來了。
從打火機、電風扇,到電腦、手機、汽車、無人機、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等等,
社會上到處是機會,大家自然不願把時間浪費在一件產出低、又可能隨時被替代的事情上。
所以中國過去強調的是把握機會,而不是什麼工匠精神。
當更好的新機會不斷出現的時候,很少有人會固執地守在自己那個世界裡精益求精。
第三點,就是中國企業家普遍沒有安全感。
中國企業過去大部分是資源型、關係型企業,誰有資源、關係,誰就有機會。
再加上製度、政策方面的原因,中國企業家普遍缺乏安全感。
一隻腳在監獄,一隻腳在國外,
自然是想撈一把就走,根本沒心思去想什麼嚴謹專注、工匠精神這些東西。
所以說,中國沒產生工匠精神,並不奇怪,
因為過去中國的發展模式和社會大環境,
並不鼓勵工匠精神這玩意,這也就決定了大家沒必要在那上面花太多時間。
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降下來了,規模也有了,
是不是應該追求一下工匠精神、在產品的精細化上多下點功夫了?當然是的。
不過,追求工匠精神,只喊口號沒用,你得從競爭標準和評價制度層面入手。
舉個例子。
中國的互聯網產品經理對質量要求非常高,一個產品要經過十幾版甚至幾十版的迭代,
這認真勁頭,讓美國同行都感到驚訝。那為什麼中國製造業就好像沒這勁頭呢?
原因就是,互聯網行業非常開放,評價標準完全靠用戶投票,你體驗不好就沒人用。
而製造業卻還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
評估專家們靠關係投票,體驗好不好根本不重要,也就談不上什麼工匠精神。
所以說,追求極致、精益求精這件事,是由競爭的標準和評價制度決定的。
德國和日本,他們有工匠精神,
是因為它們有一整套高品質高標準的評價制度,違規者會遭到嚴厲懲罰。
制度養成了精益求精的習慣,習慣就變成了精神。
這就是為什麼當年僅一牆之隔,西德以高品質聞名於世,而東德的產品卻質量糟糕。
不是因為民族精神,而是因為制度。
所以說,光靠宣傳提倡,沒有透明嚴格的評價標準,
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不會有工匠習慣,也就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今天我們真正要學的,首先是建立工匠制度,
然後用制度養成製造業的工匠習慣,最終把工匠習慣,昇華為工匠精神。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兔哥”( 別因“工匠精神”的浪漫,掩蓋“工匠制度”的缺失)
稿:徐棄疾
轉載:得到
-------------------------------
主旨:
中國之所以沒有「工匠精神」原因有三
(1)中國要用十幾年,追上西方上百年的進步
(2)中國的賺錢機會太多,不想花心力經營
(3)沒安全感,想撈一把就走
然而,
只要健全「競爭的標準和評價制度」,仍是可迎頭趕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