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得到-醫健-偶爾餓肚子更健康

文章出處:偶爾餓肚子更健康


很多人害怕肥胖,就天天節食,覺得這樣能更健康。
不過,媒體人吳伯凡最近提了一個有意思的觀點,
他說,如果人想更健康的話,就不該節食,而應該斷食,就是徹底不吃、餓著。
這個說法有意思,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解釋的。

原來,我們吃的食物裡有一種生長激素,叫做 “第一類生長素”,
這種生長素能讓我們成長,也能起反作用,影響我們的健康。

第一類生長素怎麼工作的呢?
它藏在食物裡,我們吃了食物之後,
它就會刺激我們不停地生長,讓我們的細胞不停地分裂。
但是如果我們一直能吃飽,身體就​​會不停地生長,沒法進行自我修復和自我調整。
要知道,生長的時候,我們的細胞可是會產生大量的雜質和垃圾的,
如果沒了這個修復、調整過程,身體就會處於一種比較粗糙的狀態。
更糟糕的是,只要你繼續吃飯,這種生長激素就會一直讓你成長,
細胞裡的缺陷就永遠也沒法修復,所以身體會變得越來越差,甚至影響我們的壽命。

反過來,如果我們停止吃飯,斷食一段時間,身體的細胞就會停下來,修復自身的缺陷。
也就是說,挨餓、斷食會讓我們更健康。
舉個例子:BBC做過一個調查,說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一個地區,
發生了一次大饑荒,很多人天天餓著肚子。
而大饑荒之後,調查統計發現,這個地方的人均壽命,
卻比美國同等經濟條件的其他地區,高出了六到十歲。

更神奇的是,不僅人類這樣,動物也會受“第一生長激素”的困擾。
科學家曾經拿小白鼠做過實驗,結果發現經常挨餓的老鼠,壽命要比普通老鼠高40%;
而不停吃東西的老鼠,壽命比普通的老鼠降低了40%。
你看,身體在接受食物的過程中,一方面接受營養,
另一方面也在產生毒素,食物一方面讓我們身體生長,
另一方面也給我們的身體埋下了禍根。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矛盾呢?吳伯凡說這是進化帶來的後果。
遠古時候食物匱乏,人們經常挨餓,所以人類形成了這樣一個運行機制:
只要有食物,就會不停地生長,盡可能地讓自己變得壯一點,這樣存活下來的機率大。

但是,畢竟生產力水平低,我們還是會經常挨餓,飢餓的時候,沒有生長激素供給,
身體就停止生長了,可停止生長你也不能閒著啊,可以讓自己更健康一點嘛。
於是,身體就開始自我修復,把生長過程中細胞裡產生的垃圾都消滅掉了。
當人類食物匱乏的時候,生長模式、修復模式是輪流進行的,
修復模式運​​行的時間經常比生長模式還長。
這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之所以能夠健康,是因為它有多種運行模式,
生長模式只是其中的一種。就像一輛汽車,光有發動機和油門是不行的,還要有剎車。

但問題是,在食物匱乏的年代,人類的食物種類是非常雜的。
基本是遇到什麼吃什麼,不會像今天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那時候,人是不可能去挑食、偏食,
你會經常吃蔬菜這種在食物鏈前端的食物,它們分泌的生長激素要比肉類少很多。
而現在,我們的食物趨向單一化,主要吃肉,蔬菜反而吃的少,
這就導致我們的第一類生長素過量,所以沒辦法切換到生命的修復模式,疾病就來了。


那怎麼才能避免這種狀況,讓身體好起來呢?很簡單,就是有意識地進行斷食。
斷食和節食可不一樣,它要求你在較長一段時間裡什麼也不吃
比如說,連續兩天不吃任何東西。因為飢餓能夠把我們身體中的修復模式打開,
激活這種修復的能力。而且,斷食法不僅對身體管用,也適合調整心理狀態。

舉個例子:基督教團體有一種退休的狀態叫自我放逐。
就是說,有些基督教徒,雖然人生特別有成就,
但是參加基督教活動的時候,還會把自己還原成一個普通人,
他們和普通人穿一樣的衣服,相互稱呼“兄弟”。
這種狀態很像斷食,平常的各種機會啊​​資源啊突然沒了,
人彷彿一下跌到谷底,然後會重新反省,
進入到一種自我修復的狀態裡,當這個放逐期過後,他精神上會變得異常強大。

總之呢,成長太快留下的隱患,只有徹底停下來,才能重新修復和調整。
不論是個人健康,還是組織形態上,這個道理都值得我們時時銘記。


本文源自:公眾號“伯凡非常道”(斷食:激活自我修復的密碼)
稿:安迪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