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9日 星期二

❤得到-表達-怎麼讓你的公開發言更有趣

文章出處:怎麼讓你的公開發言更有趣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同事或朋友,明明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在私底下談事兒也是滔滔不絕,條條是道。
但一到公開場合演講,就立馬就變得不會說話了,條理不清,枯燥無味,
底下聽的人,不是在玩手機,就是在交頭接耳,感覺無聊透了。那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吳曉波頻道有篇文章說,其實還是他的表達方式有問題,
在公眾場合發表個演講,依然還是自說自話,
那根本就沒辦法滿足跟別人溝通的需要,大家當然就不感興趣了。
所以,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就得從自說自話的魔咒裡逃出來。


我們都知道,現場發言呢,跟閱讀書面語言不一樣,
聽眾沒辦法“倒帶”回去聽你之前是怎麼說的,
所以想要聽眾能在短時間內聽得明白,
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採取一個扁平結構的表達方法
也就是說,用簡單直白的邏輯說明你的問題
你想啊,聽眾本來就對你的發言稿不熟悉,
如果你還跟寫推理小說似的層層推進,那不被你鬧糊塗才怪呢。


具體來說,首先,準備演講的時候,你得問自己幾個問題:
聽眾是誰?他們為何而來?我能提供些什麼?
根據這幾個問題,確定好發言的內容導向,這很重要,
因為你的發言是給這些聽眾聽的,你不考慮這些人的話,發言的內容很容易就跑偏了。

把這個搞清楚了之後,你再通過三個問題,把發言的主體內容部分列出來:
這三個問題分別是:
是什麼,也就是發現問題;
為什麼,也就是對現象的分析;
怎麼辦,也就是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假如你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經理,
要在一次會議上介紹你負責的一款社交App,那你首先就得問自己,聽眾是誰?
於是你得出了答案,聽眾全是公司裡的領導和同事,
他們的目的除了考核這款新產品,也要評價我作為產品經理的能力。

接下來,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把你發言的主體內容列出來:
我要講的是,如何開發出能為用戶創造價值的App。
但問題是,很多企業把用戶的偽需求當成了真需求,導致產品沒有人買,不接地氣。
那怎麼辦呢?
就得解決用戶的痛點、滿足用戶的剛需,而且使用場景要在用戶生活中經常發生。

你看,這樣,你就用扁平化的結構,把你講話稿的框架搭好了。
但只有框架也不行啊,你還需要把具體內容給添上,怎麼添?
你可以用列關鍵詞的辦法,來梳理你剛剛提出的問題
比如,還是剛才的這個講話,
你就可以提取“用戶買單、偽需求、剛需、痛點、高頻”等關鍵詞。

這裡需要提醒您一句,關鍵詞不要太多,最多五組,太多反而會擾亂你的思路


你看,當你有了框架和關鍵詞之後,事情是不是就變得更加清晰了呢?
接下來,你面臨的就是如何才能把故事講得津津有味。
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做的就是給關鍵詞一個聯想空間,這樣大家才能聽得更明白。

比如說,你應邀在一場創業座談會上發言,
你為本次發言提取出的關鍵詞是“資本意識”“初期問題”“經驗與教訓”這三點,
聽上去很枯燥,那怎麼才能講得有趣呢?
你可以這樣做,用一個小故事將關鍵詞變成大家都熟悉的場景。

比如說,圍繞“資本意識”這個關鍵詞,你就可以講個小故事
說有兩個人都很窮,慈善機構給他們每人100塊錢的救濟。
其中一個人,就用這100元,以每雙兩元的價格,買了50雙拖鞋,
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最後剩下150元。
另一個人呢,把這100元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了。
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了資本。
後一個100元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你看,這就是資本意識不同造成的。


這樣一來,大家不就一目了然了嘛?
說到這兒,你就已經用扁平式的表達方法,給大家奉獻了一場精彩演講。
其實啊,想找到公開發言最得人心的方式,無非是換個角度思考:
如果我是聽眾,我最想看到一場什麼樣的發言?
想必一定是既能給你帶來乾貨,又能在發言過程中讓你獲得視聽享受的那種。
下次你試試今天我說的這種辦法,說不定就能克服“當眾表達難”的問題了。


本文源自:吳曉波頻道(為什麼有人講話特別“撩妹”,而你卻只有乏味?)
稿:孫婧
轉載:得到

---------
主旨:
如何準備一場講演
1. 先問三個問題:
 聽眾是誰?他們為何而來?我能提供些什麼?
2. 針對發言的主體內容部分,再問三個問題:
 是什麼,也就是發現問題;
 為什麼,也就是對現象的分析;
 怎麼辦,也就是解決方案。
3. 採取一個扁平結構的表達方法,簡單直白的邏輯說明你的問題
4. 列關鍵詞,來梳理你剛剛提出的問題
 關鍵詞不要太多,最多五組,太多反而會擾亂你的思路
5. 舉例或杜撰故事將所有事物聯繫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