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西方為什麼老能打勝仗
中國人一說起對世界的貢獻,肯定要提到孫子兵法
,據說這是拿破崙最愛讀的軍事哲學著作,也是西點軍校的教材,
海灣戰爭的時候,美國大兵恨不得人手一本揣在包裡。
但實際上呢,西方國家之所以從近代以來,能夠四處擴張,掌握世界政治霸權,
靠的不僅是發達的軍事科技,它還有一套制度,精神上的內核,
這個跟孫子兵法,中國傳統哲學,沒什麼關係。
最近,美國著名軍事歷史學家維克多·大衛·漢森就寫了一本書《殺戮與文化》,
詳細總結了一套西方國家能夠長期稱霸,屢戰屢勝的原因。
第一個,叫決定性戰鬥,說白了就是強調摧毀和殺戮。
中國的傳統軍事哲學,包括這個孫子,講究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能通過政治外交或者威脅取勝,就別費事打仗。
可西方這套是反過來,先把你打服了,打垮了,打的沒還手之力再說。
用漢森的話說,通過製造幾場決戰,嚴重殺傷對手,
這叫“摧毀失敗者的戰爭潛力”直接有效。
漢森特地舉了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做例子,公元前331年,高加米拉之戰,
一天之內,亞歷山大指揮馬其頓軍隊,讓波斯軍隊傷亡5萬人,
大概是參戰波斯軍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波斯帝國從此一蹶不振,土崩瓦解。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了下來,你看,但凡有西方國家參加的大規模戰爭衝突,
都有幾場傷亡特別大,扭轉了整個局勢的轉折點戰役,
南北戰爭裡的葛底斯堡,二戰裡的諾曼底等等等等。
第二個原因,叫技術與理性的回報,說白了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研製高科技武器,
保證自己的技術優勢,自己人沒事兒,死的全是敵人。
從歷史上看,盔甲,馬鐙,火器這些戰爭史上的高科技,原產地都不是西方,
但無一例外,幾乎都是在西方國家手裡發揚光大。
因為物產資源不豐富,西方,從希臘羅馬,到歐洲列強,都注重貿易,技術。
“花錢買火力”比其他文明“省錢但費力”的辦法要高明。
對高科技作高投入,從眼下看是費錢,
從長遠看是省錢,變成能夠批量生產,可靠的殺人工具。
葡萄牙人入侵南美阿茲台克帝國,有鋼製盔甲和刀劍,還有大砲,還有戰馬,
這些對於拿著石斧子當兵器,身上就一點羽毛裝飾,走路打仗的印第安人來說,
就是壓倒性的高科技,百萬人口級別的阿茲台克,就打不過這幾百個未來戰士,投降了。
再比如如二戰裡,美國花大錢搞“曼哈頓工程”,好像很貴,
但1945年,兩顆原子彈換來日本投降,很划算,
兩次海灣戰爭,美國人繼續不惜血本,衛星,隱形轟炸機,激光制導炸彈,
連隊裡配備著軍用筆記本,這就更不用說了。
第三個原因,漢森總結為市場,資本主義化的殺戮。
聽起來很唬人,其實也很好理解,
第一個就是注重金融,錢袋子永遠比敵人厚。
第二個就是搶,以戰養戰。
縱觀一部西方軍事史,主動打出去的多,被動防禦的少,打完了,就要掠奪戰利品,
彌補這個戰爭開支,順帶大賺一筆。
這裡漢森舉了1571年的勒頒多海戰作例子,威尼斯和熱那亞兩個意大利小城邦,
就能組織起一支艦隊,規模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一樣大,而且裝備更好,更先進。
為什麼?就是因為威尼斯搞資本主義,賺錢,籌錢的能力,遠遠高出土耳其這種傳統大國。
海戰之後,土耳其在地中海的霸權一衰落,威尼斯這些意大利城邦,
立刻就掌握了這個地區的貿易,發了橫財,收益遠遠高於發動這次戰爭的錢。
同樣,你看西班牙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遠征非洲,南美,英國征服印度,
還有後來的鴉片戰爭,都是先打,打完了立刻就把落後的第三世界,
納入到自己的經濟體系裡,管理,壓榨,所以說,資本主義的擴張,
從來不是文明的,是血腥的。
第四點,叫紀律。這個就不用多解釋。
軍隊打仗,組織紀律性很重要,對西方尤其重要,
因為它人口相對少,每次和周邊國家,文明打仗,基本都是以寡敵眾,
所以更要強調這一點,少數人,捏成一個拳頭,擊敗數量更多的敵人,才有勝算。
漢森,和其他一些西方軍事歷史學家,也都承認說,
只有兩個文明創造出了系統性的步兵操典和軍法,
一個是古希臘,西方文明的源頭,一個就是中國。
漢森說,經過長期嚴格訓練,磨練出來的組織紀律性,比勇氣,要靠譜,
因為勇氣這個東西不穩定,可組織紀律性,說白了是一種習慣,習慣養成了,
哪怕身邊槍林彈雨,血肉橫飛這個士兵也會遵照命令,統一行動。
大家知道,春秋時代,孫子一開始去吳國當大將,吳王為難他,讓他訓練自己的后宮嬪妃,
這個后宮嬪妃當然不聽話了,孫子一發狠,把當隊長的兩個吳王寵妃,給砍了,殺一儆百,
其他的嬪妃立刻就出令必行,孫子就誇口說,
這支娘子軍,已經有了組織紀律性,赴湯蹈火都沒有問題。
除了中國,還有受中國影響很大的日本,
其他非西方國家的軍隊,在近代之前,就沒有這樣系統的組織紀律性。
尤其這個工業革命之後,武器革命,又是榴彈大砲,又是機關槍,
士兵在戰場上的傷亡可能性大多了,所以紀律變得更加重要。
在電影裡,我們可以看到,強調組織紀律性的巔峰,就是近代。
這個歐洲國家士兵,穿著特別顯眼的軍服,跟閱兵式一樣,步調一致往前行進,
一直走到距離敵人特別近的地方,才統一動作,舉槍,開火,有人倒下去了,
後面的立刻填上來,這種紀律,如果光靠個人勇氣,榮譽感,那是沒法維持的。
漢森舉了一個例子,說英國人,19世紀末遠征南非祖魯王國,
有一場戰鬥,叫羅克渡口之戰,一百個英國步兵,被幾千個祖魯人,包圍在一個據點裡,
整整打了一天,面對這種眾寡懸殊的局面,英國人沒一個投降,沒一個逃跑,
一直堅持到了援軍來救,這個固然是靠武器上的優勢,但組織紀律性,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漢森說,這幾個元素加在一起,組成了獨特的西方戰爭模式,
從近代開始,第三世界國家,要想自強,邁入現代化,都是在模仿,
追隨這種先進的西方模式,技術可能在迭代,但是背後的指導思想,往往是不變的。
當然,作者也承認,這個西方戰爭模式,跟藥方一樣,是藥三分毒,
現今的世界,各種戰亂,動盪,十之八九,也是西方近代以來擴張霸權的結果,
所以,學習,羨慕之餘,我們還是要加以反思,批判的。
來源:維克托·大衛·漢森 (殺戮與文化——西方軍隊勝利的秘密)
稿:朱步衝
來源:得到
---------
主旨:
1. 決定性戰鬥,強調摧毀和殺戮。
2. 技術與理性的回報
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研製高科技武器,
保證自己的技術優勢,自己人沒事兒,死的全是敵人
3. 市場,資本主義化的殺戮
(1)注重金融,錢袋子永遠比敵人厚。
(2)搶,以戰養戰。
4. 紀律
中國人一說起對世界的貢獻,肯定要提到孫子兵法
,據說這是拿破崙最愛讀的軍事哲學著作,也是西點軍校的教材,
海灣戰爭的時候,美國大兵恨不得人手一本揣在包裡。
但實際上呢,西方國家之所以從近代以來,能夠四處擴張,掌握世界政治霸權,
靠的不僅是發達的軍事科技,它還有一套制度,精神上的內核,
這個跟孫子兵法,中國傳統哲學,沒什麼關係。
最近,美國著名軍事歷史學家維克多·大衛·漢森就寫了一本書《殺戮與文化》,
詳細總結了一套西方國家能夠長期稱霸,屢戰屢勝的原因。
第一個,叫決定性戰鬥,說白了就是強調摧毀和殺戮。
中國的傳統軍事哲學,包括這個孫子,講究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能通過政治外交或者威脅取勝,就別費事打仗。
可西方這套是反過來,先把你打服了,打垮了,打的沒還手之力再說。
用漢森的話說,通過製造幾場決戰,嚴重殺傷對手,
這叫“摧毀失敗者的戰爭潛力”直接有效。
漢森特地舉了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做例子,公元前331年,高加米拉之戰,
一天之內,亞歷山大指揮馬其頓軍隊,讓波斯軍隊傷亡5萬人,
大概是參戰波斯軍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波斯帝國從此一蹶不振,土崩瓦解。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了下來,你看,但凡有西方國家參加的大規模戰爭衝突,
都有幾場傷亡特別大,扭轉了整個局勢的轉折點戰役,
南北戰爭裡的葛底斯堡,二戰裡的諾曼底等等等等。
第二個原因,叫技術與理性的回報,說白了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研製高科技武器,
保證自己的技術優勢,自己人沒事兒,死的全是敵人。
從歷史上看,盔甲,馬鐙,火器這些戰爭史上的高科技,原產地都不是西方,
但無一例外,幾乎都是在西方國家手裡發揚光大。
因為物產資源不豐富,西方,從希臘羅馬,到歐洲列強,都注重貿易,技術。
“花錢買火力”比其他文明“省錢但費力”的辦法要高明。
對高科技作高投入,從眼下看是費錢,
從長遠看是省錢,變成能夠批量生產,可靠的殺人工具。
葡萄牙人入侵南美阿茲台克帝國,有鋼製盔甲和刀劍,還有大砲,還有戰馬,
這些對於拿著石斧子當兵器,身上就一點羽毛裝飾,走路打仗的印第安人來說,
就是壓倒性的高科技,百萬人口級別的阿茲台克,就打不過這幾百個未來戰士,投降了。
再比如如二戰裡,美國花大錢搞“曼哈頓工程”,好像很貴,
但1945年,兩顆原子彈換來日本投降,很划算,
兩次海灣戰爭,美國人繼續不惜血本,衛星,隱形轟炸機,激光制導炸彈,
連隊裡配備著軍用筆記本,這就更不用說了。
第三個原因,漢森總結為市場,資本主義化的殺戮。
聽起來很唬人,其實也很好理解,
第一個就是注重金融,錢袋子永遠比敵人厚。
第二個就是搶,以戰養戰。
縱觀一部西方軍事史,主動打出去的多,被動防禦的少,打完了,就要掠奪戰利品,
彌補這個戰爭開支,順帶大賺一筆。
這裡漢森舉了1571年的勒頒多海戰作例子,威尼斯和熱那亞兩個意大利小城邦,
就能組織起一支艦隊,規模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一樣大,而且裝備更好,更先進。
為什麼?就是因為威尼斯搞資本主義,賺錢,籌錢的能力,遠遠高出土耳其這種傳統大國。
海戰之後,土耳其在地中海的霸權一衰落,威尼斯這些意大利城邦,
立刻就掌握了這個地區的貿易,發了橫財,收益遠遠高於發動這次戰爭的錢。
同樣,你看西班牙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遠征非洲,南美,英國征服印度,
還有後來的鴉片戰爭,都是先打,打完了立刻就把落後的第三世界,
納入到自己的經濟體系裡,管理,壓榨,所以說,資本主義的擴張,
從來不是文明的,是血腥的。
第四點,叫紀律。這個就不用多解釋。
軍隊打仗,組織紀律性很重要,對西方尤其重要,
因為它人口相對少,每次和周邊國家,文明打仗,基本都是以寡敵眾,
所以更要強調這一點,少數人,捏成一個拳頭,擊敗數量更多的敵人,才有勝算。
漢森,和其他一些西方軍事歷史學家,也都承認說,
只有兩個文明創造出了系統性的步兵操典和軍法,
一個是古希臘,西方文明的源頭,一個就是中國。
漢森說,經過長期嚴格訓練,磨練出來的組織紀律性,比勇氣,要靠譜,
因為勇氣這個東西不穩定,可組織紀律性,說白了是一種習慣,習慣養成了,
哪怕身邊槍林彈雨,血肉橫飛這個士兵也會遵照命令,統一行動。
大家知道,春秋時代,孫子一開始去吳國當大將,吳王為難他,讓他訓練自己的后宮嬪妃,
這個后宮嬪妃當然不聽話了,孫子一發狠,把當隊長的兩個吳王寵妃,給砍了,殺一儆百,
其他的嬪妃立刻就出令必行,孫子就誇口說,
這支娘子軍,已經有了組織紀律性,赴湯蹈火都沒有問題。
除了中國,還有受中國影響很大的日本,
其他非西方國家的軍隊,在近代之前,就沒有這樣系統的組織紀律性。
尤其這個工業革命之後,武器革命,又是榴彈大砲,又是機關槍,
士兵在戰場上的傷亡可能性大多了,所以紀律變得更加重要。
在電影裡,我們可以看到,強調組織紀律性的巔峰,就是近代。
這個歐洲國家士兵,穿著特別顯眼的軍服,跟閱兵式一樣,步調一致往前行進,
一直走到距離敵人特別近的地方,才統一動作,舉槍,開火,有人倒下去了,
後面的立刻填上來,這種紀律,如果光靠個人勇氣,榮譽感,那是沒法維持的。
漢森舉了一個例子,說英國人,19世紀末遠征南非祖魯王國,
有一場戰鬥,叫羅克渡口之戰,一百個英國步兵,被幾千個祖魯人,包圍在一個據點裡,
整整打了一天,面對這種眾寡懸殊的局面,英國人沒一個投降,沒一個逃跑,
一直堅持到了援軍來救,這個固然是靠武器上的優勢,但組織紀律性,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總而言之,漢森說,這幾個元素加在一起,組成了獨特的西方戰爭模式,
從近代開始,第三世界國家,要想自強,邁入現代化,都是在模仿,
追隨這種先進的西方模式,技術可能在迭代,但是背後的指導思想,往往是不變的。
當然,作者也承認,這個西方戰爭模式,跟藥方一樣,是藥三分毒,
現今的世界,各種戰亂,動盪,十之八九,也是西方近代以來擴張霸權的結果,
所以,學習,羨慕之餘,我們還是要加以反思,批判的。
來源:維克托·大衛·漢森 (殺戮與文化——西方軍隊勝利的秘密)
稿:朱步衝
來源:得到
---------
主旨:
1. 決定性戰鬥,強調摧毀和殺戮。
2. 技術與理性的回報
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研製高科技武器,
保證自己的技術優勢,自己人沒事兒,死的全是敵人
3. 市場,資本主義化的殺戮
(1)注重金融,錢袋子永遠比敵人厚。
(2)搶,以戰養戰。
4. 紀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