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得到-經濟-中國製糖業憑什麼敵不過拉美?

文章出處:中國製糖業憑什麼敵不過拉美?


對中國歷史感興趣的朋友,都聽過那個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吧?
就是說,咱們中國古代對人類發展做了很多重要貢獻啊,
但工業革命和專業化生產,為什麼就沒在近代中國發生呢?
就拿蔗糖來說吧,咱們一直都是製糖大國,
在技術上也跟西方不相上下,但就是沒有發展出引領世界的製糖工業。

那這個風頭被誰搶了呢?居然是拉丁美州。
當年,甘蔗從西班牙被帶到新大陸的時候,美
洲很快就盛行起了種植園經濟,製糖業發展非常迅猛,甚至帶動了整個拉美的經濟。
何帆教授就把這種現象叫做“甘甜的資本主義”,
就是說,糖引發了一系列的專業化種植和經濟分工。


不過遺憾的是,這種大規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卻沒在中國發生。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很多人認為,我們不能搞大規模種植的原因是沒那個必要,
需求不足,但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糖出口大國,
明代的時候我們的糖都出口到日本、印度、南洋群島了,
內需加上外需量一直很大,所以根本原因不在這裡。
那又有人說,會不會是因為技術的制約呢?也不是。
中國在製糖業壓榨和加工技術上一點都不落後,
我們甚至還領先世界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壓糖機器。

既不是需求問題,也不是技術問題,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真正的答案是中國社會裡根本沒人想搞大生產。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傳統理念是重家庭的,
長期以來我們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就是說,一個小家庭,掃掃自己門前雪就行了,幹嘛還去管別人瓦上的霜呢
這種觀念也影響了我們的生產方式。
社會要進步,就需要提高生產效率嘛,但是,所有的生產者都各顧各的,
搞發明創新的話,在單個家庭範圍內就很受歡迎,如果超出這個範疇,就行不通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雖然發明了高效的機器,但卻並沒有真正提升蔗糖種植的效率和規模,
因為機器需要多人共同操作,
另外你還得找其他人來管理吧、維護吧,還有監督也需要人力。
這麼多的人摻和進來,結果大家反而覺得麻煩,不樂意了。


所以你看,在傳統的中國社會,生產量的增加是基於家庭數量的增加,
而不是由集中生產和使用技術帶來效率的提升。
沒有人看到大規模種植的好處,種植園經濟當然行不通。


那你會說,咱們看到拉美的發展難道不眼紅嗎?
為什麼就一直堅持散戶種植呢?這個問題就要歸​​結於當時的土地制度了。
中國一直都是人口大國,
尤其是十八世紀的時候,人口突然增加到三億,這麼多人要吃飯,對土地的競爭就加劇了。
這個時候地主就發現,土地的租金就和北京的房價一樣節節高,坐著都能賺錢,
那為什麼還要搞生產呢?
所以啊,他們就紛紛提高地租,用收租的方式來增加收入,
而沒那個心情去嘗試大規模的種植經濟了。
這麼一來,生產種植的選擇權就交給了農民,於是種植行為又被分散了。


那再進一步說,雖然咱們種植沒有優勢,但是糖需要加工啊,
那為什麼中國在製糖環節上也沒有規模化呢?
其實這跟地主們發現收地租更賺錢是一個道理。
他們發現,流通環節比生產賺錢多了,比如
買賣蔗糖的價差、銷售的佣金、提供貸款甚至是提供生產工具等等,都能賺大把的銀子。
這就跟美國西進運動中的淘金熱一樣,
去淘金的人大部分因為路費破產,結果賣鏟子的人都成了百萬富翁。
對於地主來說,生產加工都沒有做副業賺錢,那乾嘛還要去費這個勁呢?

最後你也知道了,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只能是,越來越沒人搞生產。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可是致命的。因為無論是工業革命還是專業分工,都需要規模。
小規模的生產固然能滿足小規模的需求,可是它首先不強調協作,
其次不便於複製,當外部需求越來越強、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候,
小規模的種植和副業式生產,連需求都沒辦法滿足,還談什麼擴張和發展呢?
就跟搞改革一樣,你首先需要聚集起一大幫擁護者。
你要搞一場生產革命,不聚集起足夠多的生產者怎麼行呢?

所以你看啊,中國近代生產發展為什麼突然不給力了?
今天咱們或許能通過製糖業這個案例,找到一些答案。


本文源自:上海交大巴黎高科評論(社會史中的科技(1):從“糖”看李約瑟難題)
稿:任筱寒
轉載:得到

-------
主旨:
真正的答案是中國社會裡根本沒人想搞大生產。
中國的傳統理念是重家庭的,
長期以來我們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就是說,
一個小家庭,掃掃自己門前雪就行了,
幹嘛還去管別人瓦上的霜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