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古代中國為何沒能突破農耕文明
我們以前上歷史課的時候,經常聽到一個說法,說中國在近代已經發展出了資本主義萌芽,
然後這個過程就被西方列強的殖民和侵略打斷了,讓人很遺憾。
那麼,為什麼古代中國不能像歐洲國家那樣,
早早突破傳統的農業經濟,轉向到工業社會,從而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呢。
最近著名歷史學家蕭功秦最近就寫了一篇文章,詳細分析了這個複雜的問題。
首先,從地理環境上來看,中西方就有很大的不同。
咱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是農耕文明,
在小農經濟的環境下,大家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差不多,
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也都類似,你有的我都有,我沒有的你也沒有,
這種同質的國家之間打起來,不是兩敗俱傷,就是有你沒我,很難形成平衡。
比如,春秋戰國的時候,諸侯之間打來打去,不是你把我兼併了,就是我把你兼併了,
主要就是因為各個國家之間太相似了。
所以,在華夏文明的內部,大家打來打去,不斷試錯,最終發現,
只有大一統能解決問題,最後秦朝就統一了中國。
我們再看歐洲。古代歐洲也有很多的城邦,
但這裡的地理環境比較多樣化,有山丘,有丘陵,有平原,有海岸,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
從事的經濟活動也不一樣,山地的人種葡萄,平原的人種糧食,丘陵的人放牛放羊,
沿海的人打漁,大家為了滿足日常需要,就要進行交易。
這樣,人與人之間,就形成了商業交換,
由於生產的東西都不一樣,大家要互相依靠才能生存。
在這種多元的競爭中,國與國之間,就很容易形成契約精神和商業法律。
其次,中西文明這種結構上的不同,也發展出了不同的文化。
中國大一統之後,還是小農經濟,個體之間還是要爭奪資源,
所以古人找到了一個辦法,建立了以“身份”為基礎的等級秩序。
把每個人安排在不同的等級中,根據等級的高下,
由體制分配給他不同的地位、榮譽和各種稀缺資源,秩序就建立起來了,
比如儒家說的“克己復禮”,就是要求大家,不要有個人競爭的想法,要保持社會的秩序。
這種靠等級排座位的秩序,是不需要個人的競爭努力的
。一旦個體之間沒有自主競爭,就很難出現個性優勢與創新力。
這樣的文化,不僅缺少生氣,在環境變化的時候,也很難有反饋的能力和適應的能力。
我們再看西方文明,每個人的工作不一樣,佔有的資源不一樣,
所以就形成了一種多元競爭的氛圍,社會是流動開放的。
這樣的社會裡,每個人會為了適應挑戰,去想不同的辦法,
這些辦法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那些成功的辦法,就傳到其他人那裡。
這樣,整個社會就能形成新的文化適應力。
比如,中世紀的時候,歐洲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國家,
大家都是競爭關係,為了提高競爭力,就要想辦法吸引資本和人才,增加自己的財富。
而且,你還要制定一些保護工商業的法律,有了良好的環境,大家才願意到你這裡發展。
當一個國家發展得很好的時候,其他國家為了留住本國的人才,
為了提高競爭力,就要學習這種先進制度,
這樣,資本主義的經濟、法律與文化,就在各個國家發展起來了。
西方有經濟學家說,資本主義不是人為設計的,
而是人類在試錯和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演變過來的。
從上面這些分析看,
中國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就是個偽問題,
即使沒有西方列強的入侵,殖民,中國傳統的文化制度上,也不會誕生資本主義。
中國這種讓“整體抑制個體“的同質化文明,
根本不會產生西方的,以個體為中心的自由競爭模式,沒有自由競爭,也就沒有資本主義,農業文明經濟的規模再大,也好比是一艘一艘小舢板連接在一起,也變不成航空母艦。
本文源自:公眾號“騰訊思享會”
(蕭功秦:中國為何沒能突破農耕文明、蕭功秦:中華帝國文明近代為何會敗給歐洲文明)
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我們以前上歷史課的時候,經常聽到一個說法,說中國在近代已經發展出了資本主義萌芽,
然後這個過程就被西方列強的殖民和侵略打斷了,讓人很遺憾。
那麼,為什麼古代中國不能像歐洲國家那樣,
早早突破傳統的農業經濟,轉向到工業社會,從而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呢。
最近著名歷史學家蕭功秦最近就寫了一篇文章,詳細分析了這個複雜的問題。
首先,從地理環境上來看,中西方就有很大的不同。
咱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是農耕文明,
在小農經濟的環境下,大家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差不多,
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也都類似,你有的我都有,我沒有的你也沒有,
這種同質的國家之間打起來,不是兩敗俱傷,就是有你沒我,很難形成平衡。
比如,春秋戰國的時候,諸侯之間打來打去,不是你把我兼併了,就是我把你兼併了,
主要就是因為各個國家之間太相似了。
所以,在華夏文明的內部,大家打來打去,不斷試錯,最終發現,
只有大一統能解決問題,最後秦朝就統一了中國。
我們再看歐洲。古代歐洲也有很多的城邦,
但這裡的地理環境比較多樣化,有山丘,有丘陵,有平原,有海岸,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
從事的經濟活動也不一樣,山地的人種葡萄,平原的人種糧食,丘陵的人放牛放羊,
沿海的人打漁,大家為了滿足日常需要,就要進行交易。
這樣,人與人之間,就形成了商業交換,
由於生產的東西都不一樣,大家要互相依靠才能生存。
在這種多元的競爭中,國與國之間,就很容易形成契約精神和商業法律。
其次,中西文明這種結構上的不同,也發展出了不同的文化。
中國大一統之後,還是小農經濟,個體之間還是要爭奪資源,
所以古人找到了一個辦法,建立了以“身份”為基礎的等級秩序。
把每個人安排在不同的等級中,根據等級的高下,
由體制分配給他不同的地位、榮譽和各種稀缺資源,秩序就建立起來了,
比如儒家說的“克己復禮”,就是要求大家,不要有個人競爭的想法,要保持社會的秩序。
這種靠等級排座位的秩序,是不需要個人的競爭努力的
。一旦個體之間沒有自主競爭,就很難出現個性優勢與創新力。
這樣的文化,不僅缺少生氣,在環境變化的時候,也很難有反饋的能力和適應的能力。
我們再看西方文明,每個人的工作不一樣,佔有的資源不一樣,
所以就形成了一種多元競爭的氛圍,社會是流動開放的。
這樣的社會裡,每個人會為了適應挑戰,去想不同的辦法,
這些辦法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那些成功的辦法,就傳到其他人那裡。
這樣,整個社會就能形成新的文化適應力。
比如,中世紀的時候,歐洲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國家,
大家都是競爭關係,為了提高競爭力,就要想辦法吸引資本和人才,增加自己的財富。
而且,你還要制定一些保護工商業的法律,有了良好的環境,大家才願意到你這裡發展。
當一個國家發展得很好的時候,其他國家為了留住本國的人才,
為了提高競爭力,就要學習這種先進制度,
這樣,資本主義的經濟、法律與文化,就在各個國家發展起來了。
西方有經濟學家說,資本主義不是人為設計的,
而是人類在試錯和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演變過來的。
從上面這些分析看,
中國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就是個偽問題,
即使沒有西方列強的入侵,殖民,中國傳統的文化制度上,也不會誕生資本主義。
中國這種讓“整體抑制個體“的同質化文明,
根本不會產生西方的,以個體為中心的自由競爭模式,沒有自由競爭,也就沒有資本主義,農業文明經濟的規模再大,也好比是一艘一艘小舢板連接在一起,也變不成航空母艦。
本文源自:公眾號“騰訊思享會”
(蕭功秦:中國為何沒能突破農耕文明、蕭功秦:中華帝國文明近代為何會敗給歐洲文明)
稿:亞平寧
來源: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