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得到-讀書-知識也能讓人變蠢

文章出處:知識也能讓人變蠢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但你知道嗎?知識也有好壞之分。
最近有篇文章說,知識分活性知識和惰性知識
活性知識是你人生的摯友,惰性知識是豬隊友,它會讓你變蠢,你要學會避開惰性知識。

什麼是惰性知識?它是指那些碎片化知識,
你想想,頭腦中是不是有很多知識點,聽起來可能很高大上,
但沒什麼實際用途,也沒法和現實結合,
它們在你大腦中孤立的存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沒有任何活力

比如,金魚的記憶只有幾秒鐘,這樣的冷知識就屬於惰性知識。
活性知識呢,就是你大腦中已經穿成線的知識,
它們成體係並且有條理,能在你的大腦中自如運行,
而且自有一套完整的思維體系,比如說你學會的某一門語言,就是這樣的活性知識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大物理學家普朗克當年獲了諾貝爾獎後,每天奔波於各種演講現場。
講了一段時間後,給他開車的司機都把演講內容背的滾瓜爛熟了,
他就跟普朗克說,你講的這些我也能講,不信咱實驗一次。
普朗克一聽,有意思,那下次演講你替我,我給你當司機。

於是下一次演講,普朗克的司機就登上了演講台,
他洋洋灑灑的講了一晚上,內容和普朗克一模一樣。
但演講完後要和觀眾互動,台下一個教授舉手,請教了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
司機當然答不上來,他就抖了個機靈說,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
讓我的司機回答吧,於是真正的普朗克上台回答了問題。

這個故事常常被人拿來說明司機多聰明、普朗克多有大師風範等等。
但如果嚴肅討論的話,普朗克無論是在台上還是台下,
他的腦子裡都是關於物理學的活性知識,面對不同場景能調出不同的知識來應對。
而司機掌握的是惰性知識,只是會表演而已,
情況稍稍有點變化,就是超綱了,再也回答不了。


其實,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會不知不覺的陷入惰性知識的陷阱中,
比如說,現在網絡很發達,只要能上網搜索一下,知識點就可以隨意抓取,
可屏幕一關,你的大腦好像依然什麼都不會,沒什麼長進,
惰性知識讓人越來越像普朗克的司機。


那我們到底該怎麼避免惰性知識的干擾呢?作者給出了三個步驟。

首先,專注核心知識
你要知道,真正核心的知識其實只有三類,第一類是數學,第二類是邏輯,第三類哲學
幾乎所有的知識都是建立在這三類基礎上,這三類知識的特點就是精確,
比如說數學上的1+1等於2,在哪裡都是等於2。


第二,正確的看待知識
你要知道,除了數學、邏輯和哲學這三門學科之外,
其餘的所有學科都只是個假說,沒法確定它是不是正確。

所謂的科學,就是不斷證偽,讓它錯誤的含量降低一點。
比如說西醫並不一直都正確,
在現代醫學出現前的2000多年,西醫一給人治病就是放血,
因為當時的醫學理論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血液太多。
所以不管你感冒發燒還是腿斷骨折,進醫院先拉你一刀、放放血。
甚至,西醫會用水蛭給人吸血。

第三,要學會用數學或邏輯工具,
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才能把惰性知識轉為活性知識

比如,你可以改變你的網絡搜索習慣,從單純的搜尋一個結論改為體系性搜索。
像前面提到的“金魚的記憶只有幾秒”,這個知識點毫無價值,
但如果你在網上搜索到科學家的證明工作,
從最初的觀察開始,分析、預判、行動、再到最後的結果被你獲知,
那記憶這一切就變得有價值了,你對這個過程熟悉了,
大腦就會潛移默化,形成了體系化的認知能力

所以,運用網絡構建體系,
把惰性知識變成能活用的活性知識,才是互聯網長知識的正確姿勢。
否則,網上的惰性知識會讓你變蠢。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霧滿攔江”(什麼知識使人愚蠢)
稿:張帥冰
轉載:得到


-----------------------------
感想:
網路上有人支持碎片化閱讀,有的人不支持碎片化閱讀。
所謂的碎片化,指示的知識是片片斷斷的,

比如此文說提的:
「金魚的記憶力只有幾秒鐘」,
這種很孤立化的知識,與你其他知識無法做有效連接,必須要有系統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而這篇正是否定「碎片化閱讀」。
 
當然,也有人持反對意見,理由是現今社會充斥著碎片化,
詳盡,要怎麼才叫詳盡,講求實用就好了吧,就好像,我要喝牛奶,我幹嘛養頭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