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教育發展無關經濟騰飛
這條音頻要說一個顛覆性的觀點,並不是教育越發展,經濟增長就越快。
幾乎所有學者都認為,教育發展能促進經濟增長。
但是最近,經濟學家何帆在他的訂閱專欄“何帆大局觀”裡發表了一篇文章,
說實際上,經濟學家至今也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發展教育一定能促進經濟增長。
我來給您轉述一下。
不管哪個流派的經濟學家,都認為教育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會帶來正的溢出效應。
也就是說,要是大家一起好好學習,比每個人自己好好學習,帶來的收益更大。
按照這個推理,發展教育一定能促進經濟增長。
但是美國一位經濟學家的研究結論,質疑了這個觀點。
2004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普利切特發表了一篇報告,題目叫《教育都幹啥用了》。
他在報告中分析了1960年到1987年之間,十幾個富國和窮國的數據,結論是:
沒有確鑿證據表明,教育發展和人均產出增長率之間存在正相關。
也就是說,並不是教育越發展,經濟增長就越快。
舉個例子,非洲的一些窮國教育其實發展得很快。
從1980年到2004年,很多非洲國家人口的識字率從40%上漲到了61%,
但這些非洲國家的人均收入反而下降了0.3%。
聽到這兒,您可能會說,非洲國家的教育底子太差,所以顯得它們教育發展速度更快。
那我們再來看看東亞四小龍,
也就是新加坡、韓國、香港和台灣,
這幾個國家和地區經濟起飛,很多人都認為因為他們重視教育。
這裡我們需要回溯一下歷史,1960年,台灣的人口識字率只有54%,
菲律賓是72%。但是台灣實現了經濟騰飛,菲律賓沒有。
還是這一年,韓國的識字率是71%,阿根廷是91%,
結果是韓國實現了經濟的騰飛,阿根廷卻沒有。
說到這兒您可能還是會有疑問,東亞的學生學習刻苦,
不像歐美國家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創造力,那我們再來看看發達國家的情況。
何帆舉了個“瑞士悖論”的例子。
瑞士可以說是發達國家中的發達國家,可是,瑞士的大學入學率是富國中最低的。
20世紀90年代,瑞士的大學入學率只有富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1996年,瑞士的大學入學率只有16%,到了2007年提升到了47%,還是不到一半。
但芬蘭的大學入學率是94%,美國是82%。
所以說,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也不能證明發展教育和經濟增長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
何帆強調說,雖然這個觀點有點毀三觀,
但並不是說教育沒用,教育啟迪了民智,給生活增添了更多樂趣和意義。
即便教育沒有促進經濟增長,也不能就給教育判了死刑。
教育和經濟增長之所以沒有直接關係,
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學校裡學習的某些知識,對提高勞動生產率沒有直接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應該區分學習和教育,學習要大於教育。
教育往往局限在學校裡老師教的知識,
但要是想提高技能,實習和在崗培訓都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在學習這件事上,不要太功利,
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以後賺更多的錢,教育投資收益率有可能會不斷降低。
但是,還可以把教育當成是必要的消費,帶著好奇心去學習,用平常心看待教育。
以上,就是何帆對於教育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看法,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本文源自:“得到”APP訂閱專欄“何帆大局觀”
稿:王海
轉載:得到
---------
主旨:
2004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普利切特發表了一篇報告,題目叫《教育都幹啥用了》。
他在報告中分析了1960年到1987年之間,十幾個富國和窮國的數據,結論是:
沒有確鑿證據表明,教育發展和人均產出增長率之間存在正相關。
也就是說,並不是教育越發展,經濟增長就越快。
例如東亞四小龍,也就是新加坡、韓國、香港和台灣,
這幾個國家和地區經濟起飛,很多人都認為因為他們重視教育。
這裡我們需要回溯一下歷史,1960年,台灣的人口識字率只有54%,
菲律賓是72%。但是台灣實現了經濟騰飛,菲律賓沒有。
還是這一年,韓國的識字率是71%,阿根廷是91%,
結果是韓國實現了經濟的騰飛,阿根廷卻沒有。
又例如瑞士,可以說是發達國家中的發達國家,
可是,瑞士的大學入學率是富國中最低的。
20世紀90年代,瑞士的大學入學率只有富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1996年,瑞士的大學入學率只有16%,到了2007年提升到了47%,還是不到一半。
但芬蘭的大學入學率是94%,美國是82%。
所以說,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也不能證明發展教育和經濟增長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
並不是說教育沒用,教育啟迪了民智,給生活增添了更多樂趣和意義。
即便教育沒有促進經濟增長,也不能就給教育判了死刑。
教育和經濟增長之所以沒有直接關係,
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學校裡學習的某些知識,對提高勞動生產率沒有直接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應該區分學習和教育,學習要大於教育。
教育往往局限在學校裡老師教的知識,
但要是想提高技能,實習和在崗培訓都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在學習這件事上,不要太功利,
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以後賺更多的錢,教育投資收益率有可能會不斷降低。
但是,還可以把教育當成是必要的消費,帶著好奇心去學習,用平常心看待教育。
這條音頻要說一個顛覆性的觀點,並不是教育越發展,經濟增長就越快。
幾乎所有學者都認為,教育發展能促進經濟增長。
但是最近,經濟學家何帆在他的訂閱專欄“何帆大局觀”裡發表了一篇文章,
說實際上,經濟學家至今也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明發展教育一定能促進經濟增長。
我來給您轉述一下。
不管哪個流派的經濟學家,都認為教育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會帶來正的溢出效應。
也就是說,要是大家一起好好學習,比每個人自己好好學習,帶來的收益更大。
按照這個推理,發展教育一定能促進經濟增長。
但是美國一位經濟學家的研究結論,質疑了這個觀點。
2004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普利切特發表了一篇報告,題目叫《教育都幹啥用了》。
他在報告中分析了1960年到1987年之間,十幾個富國和窮國的數據,結論是:
沒有確鑿證據表明,教育發展和人均產出增長率之間存在正相關。
也就是說,並不是教育越發展,經濟增長就越快。
舉個例子,非洲的一些窮國教育其實發展得很快。
從1980年到2004年,很多非洲國家人口的識字率從40%上漲到了61%,
但這些非洲國家的人均收入反而下降了0.3%。
聽到這兒,您可能會說,非洲國家的教育底子太差,所以顯得它們教育發展速度更快。
那我們再來看看東亞四小龍,
也就是新加坡、韓國、香港和台灣,
這幾個國家和地區經濟起飛,很多人都認為因為他們重視教育。
這裡我們需要回溯一下歷史,1960年,台灣的人口識字率只有54%,
菲律賓是72%。但是台灣實現了經濟騰飛,菲律賓沒有。
還是這一年,韓國的識字率是71%,阿根廷是91%,
結果是韓國實現了經濟的騰飛,阿根廷卻沒有。
說到這兒您可能還是會有疑問,東亞的學生學習刻苦,
不像歐美國家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們的創造力,那我們再來看看發達國家的情況。
何帆舉了個“瑞士悖論”的例子。
瑞士可以說是發達國家中的發達國家,可是,瑞士的大學入學率是富國中最低的。
20世紀90年代,瑞士的大學入學率只有富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1996年,瑞士的大學入學率只有16%,到了2007年提升到了47%,還是不到一半。
但芬蘭的大學入學率是94%,美國是82%。
所以說,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也不能證明發展教育和經濟增長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
何帆強調說,雖然這個觀點有點毀三觀,
但並不是說教育沒用,教育啟迪了民智,給生活增添了更多樂趣和意義。
即便教育沒有促進經濟增長,也不能就給教育判了死刑。
教育和經濟增長之所以沒有直接關係,
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學校裡學習的某些知識,對提高勞動生產率沒有直接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應該區分學習和教育,學習要大於教育。
教育往往局限在學校裡老師教的知識,
但要是想提高技能,實習和在崗培訓都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在學習這件事上,不要太功利,
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以後賺更多的錢,教育投資收益率有可能會不斷降低。
但是,還可以把教育當成是必要的消費,帶著好奇心去學習,用平常心看待教育。
以上,就是何帆對於教育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看法,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本文源自:“得到”APP訂閱專欄“何帆大局觀”
稿:王海
轉載:得到
---------
主旨:
2004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普利切特發表了一篇報告,題目叫《教育都幹啥用了》。
他在報告中分析了1960年到1987年之間,十幾個富國和窮國的數據,結論是:
沒有確鑿證據表明,教育發展和人均產出增長率之間存在正相關。
也就是說,並不是教育越發展,經濟增長就越快。
例如東亞四小龍,也就是新加坡、韓國、香港和台灣,
這幾個國家和地區經濟起飛,很多人都認為因為他們重視教育。
這裡我們需要回溯一下歷史,1960年,台灣的人口識字率只有54%,
菲律賓是72%。但是台灣實現了經濟騰飛,菲律賓沒有。
還是這一年,韓國的識字率是71%,阿根廷是91%,
結果是韓國實現了經濟的騰飛,阿根廷卻沒有。
又例如瑞士,可以說是發達國家中的發達國家,
可是,瑞士的大學入學率是富國中最低的。
20世紀90年代,瑞士的大學入學率只有富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1996年,瑞士的大學入學率只有16%,到了2007年提升到了47%,還是不到一半。
但芬蘭的大學入學率是94%,美國是82%。
所以說,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也不能證明發展教育和經濟增長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
並不是說教育沒用,教育啟迪了民智,給生活增添了更多樂趣和意義。
即便教育沒有促進經濟增長,也不能就給教育判了死刑。
教育和經濟增長之所以沒有直接關係,
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學校裡學習的某些知識,對提高勞動生產率沒有直接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應該區分學習和教育,學習要大於教育。
教育往往局限在學校裡老師教的知識,
但要是想提高技能,實習和在崗培訓都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在學習這件事上,不要太功利,
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為了以後賺更多的錢,教育投資收益率有可能會不斷降低。
但是,還可以把教育當成是必要的消費,帶著好奇心去學習,用平常心看待教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