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地圖不客觀,悄悄塑觀念
這條音頻給你說的是,看似很精確的地圖,真的真實地反應了這個世界了嗎?
最近有本新書,叫《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作者是英國地圖專家傑里·布羅頓。
他就在書裡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說古代那種線條變形、有時還會畫上鬼怪的地圖,
讓人能一目了然地確認,那不過是一種想像,
那現代高精度的地圖也一樣,是對世界的抽象呈現,
但我們下意識裡,會輕信那是對真實世界的精確再現,甚至認為那就是世界本身。
書裡說,習慣通過地圖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人,會產生某種確定的預期,
比如他們看到地圖上彎曲的藍線,
就自然地認為那兒會有一條河,然而現實的場景卻往往千差萬別。
又比如,《中國地圖》上,一條細小的紅線可能表示一條嶄新的柏油路,
但也可能就是一條土路,甚至是一條乾枯的河床。通常的情形則是,道路正在翻修。
還有在二戰中,坐在作戰室裡的軍官們常常根據地圖來確定作戰的行軍計劃,
但很多在地圖上看著很近、只不過隔著一座山的戰場,
現實中也許意味著需要兩三週才能穿越的艱苦行軍。
為什麼會有這種矛盾和差異呢?
書裡說,首先,繪製地圖的過程本身,就是人抽象思維能力的體現。
不論哪個時代的地圖,都是一些濃縮的抽象符號組成的,
比如一個點代表一座城鎮或村莊,一條線代表一條公路或河流、一塊藍色的面代表海洋。
努力去畫一幅地圖包含了一種衝動,就是真實地呈現這個世界,
並通過抽象的符號來認知、把握、掌控世界。
這些符號在古代兩河文明的泥版上是一些楔形符號、圓圈和三角形,
而在現代是根據投影比例原則和配色確定的點、線、面。
這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的體現,
有些只能用具象思維理解世界的原始部落,就不能理解地圖是什麼。
比如在非洲,有一種多瓦悠人,在他們眼裡,地圖就是很神奇的東西,
他們始終搞不清楚它的原理,也不明白為什麼來訪的人類學家可以指出村落的位置,
卻說不出那邊任何一個村民的名字。
第二,地圖實際上呈現的是人們的觀念。
人們總是把地圖展現為他們所了解或希望看到的那個“世界”,
這既是能力的局限,也是想像和理解的局限,
比如中世紀的人不可能畫出美洲大陸,但卻會在遠方畫上不存在的“約翰祭司王”的領地,
因為他們本來就是這麼設想和理解世界的。
書裡說,地圖的地理想像總是隱藏著某些觀念和思想,
這種微妙的心理在現代也仍然存在,
比如在中國出版的世界地圖上,中國似乎位於世界中央;
而在以歐洲為中心的地圖上,中國大陸、朝鮮半島、日本列島
被擠到了地圖的右角而且極端地變了形,彷彿是在世界的盡頭相互靠在一起。
第三,地圖不但呈現觀念,還會塑造觀念。
比如19世紀的拓荒者們都相信,在北美洲中部存在一個乾旱的“美洲大沙漠”,
並在地圖上明確標示出來,而這又讓更多人相信那就是事實,
有些人甚至在出發前預先準備好了駱駝,而實際上那是一片肥沃的大平原。
這不僅僅是因為當時人的技術手段不高所導致的,因為即使是我們現代人的觀念,
也同樣會被地圖塑造,比如關於唐代的歷史地圖,常常讓我們下意識裡覺得,
那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強盛時代,但實際上所謂盛唐的版圖也就僅僅維持了幾十年,
而且唐代對一些邊疆地區的控制力薄弱的事實,也被地圖上統一的色塊掩蓋了。
所以,這本書的作者提醒說,無論因為客觀條件所限,
還是主觀意識干擾,我們通過地圖來了解世界的同時,
也要意識到地圖並不能客觀準確地再現世界。
以上就是這本新書的部分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作者傑里·布羅頓。
稿:梓鹽
轉載:得到
---------------
主旨:
現代高精度的地圖是對世界的抽象呈現,
但我們下意識裡,會輕信那是對真實世界的精確再現,甚至認為那就是世界本身。
1. 繪製地圖的過程本身,就是人抽象思維能力的體現
不論哪個時代的地圖,都是一些濃縮的抽象符號組成的,
比如一個點代表一座城鎮或村莊,一條線代表一條公路或河流、一塊藍色的面代表海洋。
努力去畫一幅地圖包含了一種衝動,就是真實地呈現這個世界,
並通過抽象的符號來認知、把握、掌控世界。
這些符號在古代兩河文明的泥版上是一些楔形符號、圓圈和三角形,
而在現代是根據投影比例原則和配色確定的點、線、面。
這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的體現,
有些只能用具象思維理解世界的原始部落,就不能理解地圖是什麼。
比如在非洲,有一種多瓦悠人,在他們眼裡,地圖就是很神奇的東西,
他們始終搞不清楚它的原理,也不明白為什麼來訪的人類學家可以指出村落的位置,
卻說不出那邊任何一個村民的名字。
2. 地圖實際上呈現的是人們的觀念
人們總是把地圖展現為他們所了解或希望看到的那個“世界”,
這既是能力的局限,也是想像和理解的局限,
比如中世紀的人不可能畫出美洲大陸,但卻會在遠方畫上不存在的“約翰祭司王”的領地,
因為他們本來就是這麼設想和理解世界的。
3. 地圖不但呈現觀念,還會塑造觀念
比如19世紀的拓荒者們都相信,在北美洲中部存在一個乾旱的“美洲大沙漠”,
並在地圖上明確標示出來,而這又讓更多人相信那就是事實,
有些人甚至在出發前預先準備好了駱駝,而實際上那是一片肥沃的大平原。
這不僅僅是因為當時人的技術手段不高所導致的,因為即使是我們現代人的觀念,
也同樣會被地圖塑造,比如關於唐代的歷史地圖,常常讓我們下意識裡覺得,
那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強盛時代,但實際上所謂盛唐的版圖也就僅僅維持了幾十年,
而且唐代對一些邊疆地區的控制力薄弱的事實,也被地圖上統一的色塊掩蓋了。
這條音頻給你說的是,看似很精確的地圖,真的真實地反應了這個世界了嗎?
最近有本新書,叫《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作者是英國地圖專家傑里·布羅頓。
他就在書裡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說古代那種線條變形、有時還會畫上鬼怪的地圖,
讓人能一目了然地確認,那不過是一種想像,
那現代高精度的地圖也一樣,是對世界的抽象呈現,
但我們下意識裡,會輕信那是對真實世界的精確再現,甚至認為那就是世界本身。
書裡說,習慣通過地圖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人,會產生某種確定的預期,
比如他們看到地圖上彎曲的藍線,
就自然地認為那兒會有一條河,然而現實的場景卻往往千差萬別。
又比如,《中國地圖》上,一條細小的紅線可能表示一條嶄新的柏油路,
但也可能就是一條土路,甚至是一條乾枯的河床。通常的情形則是,道路正在翻修。
還有在二戰中,坐在作戰室裡的軍官們常常根據地圖來確定作戰的行軍計劃,
但很多在地圖上看著很近、只不過隔著一座山的戰場,
現實中也許意味著需要兩三週才能穿越的艱苦行軍。
為什麼會有這種矛盾和差異呢?
書裡說,首先,繪製地圖的過程本身,就是人抽象思維能力的體現。
不論哪個時代的地圖,都是一些濃縮的抽象符號組成的,
比如一個點代表一座城鎮或村莊,一條線代表一條公路或河流、一塊藍色的面代表海洋。
努力去畫一幅地圖包含了一種衝動,就是真實地呈現這個世界,
並通過抽象的符號來認知、把握、掌控世界。
這些符號在古代兩河文明的泥版上是一些楔形符號、圓圈和三角形,
而在現代是根據投影比例原則和配色確定的點、線、面。
這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的體現,
有些只能用具象思維理解世界的原始部落,就不能理解地圖是什麼。
比如在非洲,有一種多瓦悠人,在他們眼裡,地圖就是很神奇的東西,
他們始終搞不清楚它的原理,也不明白為什麼來訪的人類學家可以指出村落的位置,
卻說不出那邊任何一個村民的名字。
第二,地圖實際上呈現的是人們的觀念。
人們總是把地圖展現為他們所了解或希望看到的那個“世界”,
這既是能力的局限,也是想像和理解的局限,
比如中世紀的人不可能畫出美洲大陸,但卻會在遠方畫上不存在的“約翰祭司王”的領地,
因為他們本來就是這麼設想和理解世界的。
書裡說,地圖的地理想像總是隱藏著某些觀念和思想,
這種微妙的心理在現代也仍然存在,
比如在中國出版的世界地圖上,中國似乎位於世界中央;
而在以歐洲為中心的地圖上,中國大陸、朝鮮半島、日本列島
被擠到了地圖的右角而且極端地變了形,彷彿是在世界的盡頭相互靠在一起。
第三,地圖不但呈現觀念,還會塑造觀念。
比如19世紀的拓荒者們都相信,在北美洲中部存在一個乾旱的“美洲大沙漠”,
並在地圖上明確標示出來,而這又讓更多人相信那就是事實,
有些人甚至在出發前預先準備好了駱駝,而實際上那是一片肥沃的大平原。
這不僅僅是因為當時人的技術手段不高所導致的,因為即使是我們現代人的觀念,
也同樣會被地圖塑造,比如關於唐代的歷史地圖,常常讓我們下意識裡覺得,
那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強盛時代,但實際上所謂盛唐的版圖也就僅僅維持了幾十年,
而且唐代對一些邊疆地區的控制力薄弱的事實,也被地圖上統一的色塊掩蓋了。
所以,這本書的作者提醒說,無論因為客觀條件所限,
還是主觀意識干擾,我們通過地圖來了解世界的同時,
也要意識到地圖並不能客觀準確地再現世界。
以上就是這本新書的部分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作者傑里·布羅頓。
稿:梓鹽
轉載:得到
---------------
主旨:
現代高精度的地圖是對世界的抽象呈現,
但我們下意識裡,會輕信那是對真實世界的精確再現,甚至認為那就是世界本身。
1. 繪製地圖的過程本身,就是人抽象思維能力的體現
不論哪個時代的地圖,都是一些濃縮的抽象符號組成的,
比如一個點代表一座城鎮或村莊,一條線代表一條公路或河流、一塊藍色的面代表海洋。
努力去畫一幅地圖包含了一種衝動,就是真實地呈現這個世界,
並通過抽象的符號來認知、把握、掌控世界。
這些符號在古代兩河文明的泥版上是一些楔形符號、圓圈和三角形,
而在現代是根據投影比例原則和配色確定的點、線、面。
這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的體現,
有些只能用具象思維理解世界的原始部落,就不能理解地圖是什麼。
比如在非洲,有一種多瓦悠人,在他們眼裡,地圖就是很神奇的東西,
他們始終搞不清楚它的原理,也不明白為什麼來訪的人類學家可以指出村落的位置,
卻說不出那邊任何一個村民的名字。
2. 地圖實際上呈現的是人們的觀念
人們總是把地圖展現為他們所了解或希望看到的那個“世界”,
這既是能力的局限,也是想像和理解的局限,
比如中世紀的人不可能畫出美洲大陸,但卻會在遠方畫上不存在的“約翰祭司王”的領地,
因為他們本來就是這麼設想和理解世界的。
3. 地圖不但呈現觀念,還會塑造觀念
比如19世紀的拓荒者們都相信,在北美洲中部存在一個乾旱的“美洲大沙漠”,
並在地圖上明確標示出來,而這又讓更多人相信那就是事實,
有些人甚至在出發前預先準備好了駱駝,而實際上那是一片肥沃的大平原。
這不僅僅是因為當時人的技術手段不高所導致的,因為即使是我們現代人的觀念,
也同樣會被地圖塑造,比如關於唐代的歷史地圖,常常讓我們下意識裡覺得,
那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強盛時代,但實際上所謂盛唐的版圖也就僅僅維持了幾十年,
而且唐代對一些邊疆地區的控制力薄弱的事實,也被地圖上統一的色塊掩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