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得到-社會-為何宋代平民文人特別多

為何宋代平民文人特別多

這條音頻講的內容是:為什麼宋代的平民文人特別多?

我們都知道,唐代和唐以前的文人,一部分是世族豪門,
就算出身寒門的人,一般也有個一官半職,
但是宋代很不一樣,平民出身的文人幾乎佔了主流,
為什麼宋朝能產生這麼多平民文人呢?

最近,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王學泰先生在《同舟共進》雜誌上發了篇文章,
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制度和技術導致的。具體怎麼回事呢?我來給您介紹一下。


首先,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各個朝代對讀書和讀書人的態度還是變化很大的,
宋朝的社會,就剛好非常鼓勵讀書
比如宋真宗就親自寫過一個《勵學篇》,“勵學”就是鼓勵學習這倆字。
像“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他在《勵學篇》裡寫的。
另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也是出自北宋的一位詩人,叫汪洙。
那從這些詩句裡面我們就能看出來,當時社會上可以說從上到下,都非常重視讀書。


第二,宋代出版業的發展,也給讀書創造了條件
一方面,造紙技術提高了,紙張成本降低了,更容易大規模普及。
雖然唐代的造紙技術也不低,但是紙張還比較貴,
即使是普通的紙也很貴,所以很多大書法家練字的時候,都捨不得用紙,或者用不起紙,
像草書大師懷素,就用寺廟裡的芭蕉葉練過字;
還有一位詩書畫“三絕”的鄭虔,練字用過柿子樹的葉子,而且還正反面用。

另外,再加上雕版印刷技術的問世,宋代的出版業突飛猛進,逐漸商業化。
像印刷術,在唐代的時候主要是為了推廣佛法,印刷經卷,印製佛像。
一般的書籍,主要還是靠抄寫,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小時候就是靠抄書維持生活。
到了宋代,印刷出版開始商業化,書籍才開始普及。


第三,科舉制度的改進也給讀書創造了條件。
前面我們說了,宋真宗親自寫詩鼓勵學習,這是精神激勵,
還有更實在的,制度激勵,也就是科舉。
宋代的科舉制度比唐代更加完善,也更加公平。
比如說,唐代的科舉考試,試卷不匿名,考官也沒有迴避制度,
用的是推薦跟選拔相結合的方式,這樣一來,人為因素比較多,
老百姓沒有關係、沒靠山,就很難考中。
宋代呢,對這些做了大幅度的改革,比如說實行“迴避”制,
跟考官有親戚關係的另設考場,叫做“別試”;
試卷要“糊名”,糊是糊牆的糊,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籍貫、家庭情況等一律密封起來;
還有“鎖院”制,也就是考官得到任命,一進考場立馬鎖門不讓出去,任何人也不許見。

這些措施就最大程度的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沒有後台的老百姓也願意參加了
另外,宋代科舉還有一個新發明,叫做“特奏名”。
什麼意思?就是對那些多次落榜的考生,給予特殊照顧,走個過場考個試,
也可能給個一官半職,讓這些可憐的讀書人有個出路。這樣大家勁頭就更足了。


這樣一來,宋代科舉錄取人數也比唐代大幅提高,而且平民考生錄取比例也不低。
比如南宋理宗寶祐四年,考取進士的人裡平民佔了三分之二以上。
在這個基礎上,科舉制度的完善又促進了教育的發達。
宋代有各種類型的學校,
不僅有專供貴族、官僚子弟就讀的國子監、太學、宮學,也有錄取面很廣的地方州縣學校。
這裡有個數據,宋徽宗大觀年間,州縣學生就有十六萬七千餘人,
這個數目可比上世紀50年代全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還要多。
其實,宋代這麼多的讀書人也不全都是為了做官,有一些就是為了識點字,生活方便而已。

當然了,這一切都跟宋代文武分途有關係。
我們都知道,宋代統治者吸取了唐朝武將擁兵自重,威脅政權的教訓,
所以文武就漸漸分開了,文人才得以獨立起來,
這也可以說是宋代平民文人可以生長的根本原因之一。

本文源自:《同舟共進》雜誌(宋代緣何出現規模空前的文人群體)
稿:徐棄疾
轉載:得到

--------------------
主旨:
為什麼宋朝能產生這麼多平民文人?
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制度和技術導致的。具體怎麼回事呢?
1. 非常鼓勵讀書
 比如宋真宗就親自寫過一個《勵學篇》,“勵學”就是鼓勵學習這倆字。
 像“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他在《勵學篇》裡寫的。
 另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也是出自北宋的一位詩人,叫汪洙。
 那從這些詩句裡面我們就能看出來,當時社會上可以說從上到下,都非常重視讀書。
2. 宋代出版業的發展
 雖然唐代的造紙技術也不低,但是紙張還比較貴,
 即使是普通的紙也很貴,所以很多大書法家練字的時候,都捨不得用紙,或者用不起紙,
 像草書大師懷素,就用寺廟裡的芭蕉葉練過字;
 還有一位詩書畫“三絕”的鄭虔,練字用過柿子樹的葉子,而且還正反面用。
 另外,再加上雕版印刷技術的問世,宋代的出版業突飛猛進,逐漸商業化。
 像印刷術,在唐代的時候主要是為了推廣佛法,印刷經卷,印製佛像。
 一般的書籍,主要還是靠抄寫,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小時候就是靠抄書維持生活。
 到了宋代,印刷出版開始商業化,書籍才開始普及。
3. 科舉制度的改進
 宋代呢,對這些做了大幅度的改革,比如說實行“迴避”制,
 跟考官有親戚關係的另設考場,叫做“別試”;
 試卷要“糊名”,糊是糊牆的糊,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籍貫、家庭情況等一律密封起來;
 還有“鎖院”制,也就是考官得到任命,一進考場立馬鎖門不讓出去,任何人也不許見。
 這些措施就最大程度的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沒有後台的老百姓也願意參加了。
 另外,宋代科舉還有一個新發明,叫做“特奏名”。
 什麼意思?就是對那些多次落榜的考生,給予特殊照顧,走個過場考個試,
 也可能給個一官半職,讓這些可憐的讀書人有個出路。這樣大家勁頭就更足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