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劉備為何不救兄弟關羽?
這條音頻給大家說一說劉備為何放棄關羽。
大意失荊州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說的是關羽攻打曹操的領地襄樊,
結果東吳大將趁機襲擊荊州,荊州失陷,關羽敗走麥城。一代武聖人,落得被斬殺的下場。
聽到這咱們禁不住要問了,作為和關羽桃園三結義的大哥劉備,為什麼不發兵救關羽呢?
過去人們都覺得是來不及,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最近在他的研究中給出了答案。
話說當時,劉備是先打益州,
後來又從曹操手裡奪了漢中,蜀漢的事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
可要是和曹魏的實力比,蜀漢還是相差很遠,
根本不符合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北伐條件。
這人啊,一旦在順境的時候,就難免頭腦發熱,就連劉備劉皇叔也不例外,
竟然一拍腦袋,做出了讓關羽立即北伐的決定。
照理來說,劉備頭腦發熱,軍師諸葛亮就應該冷靜,應該給劉備潑點冷水,讓他清醒清醒。
可咱們要去翻《三國志》就會發現,
諸葛亮在攻打襄樊這件事情上,根本就沒一點反對意見。
所以魯迅的老師、現代國學大師章太炎有個說法,
他認為諸葛亮和關羽有矛盾,所以要藉吳國人的手,來除掉關羽。
諸葛亮和關羽的確有矛盾。《三國志》中就有這麼幾處記載。
當初,諸葛亮剛剛走出隆中,劉備對諸葛亮非常好,
關羽就表示了不以為然,這就為他們二人的矛盾埋下了種子。
還有一次,孫權想與關羽結為兒女親家,於是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去向關羽提親,
關羽不但拒絕結親,還把諸葛瑾和孫權臭罵一頓。
這就更是違背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政策,這讓諸葛亮心裡很不舒服。
要這麼說,諸葛亮關鍵時刻不救關羽也在情理之中,
可不救並不等於借刀殺人。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如果是借刀,諸葛亮就是一個陰謀家,為了個人的利益不惜採用卑鄙的手段。
可咱們要是複盤一下當時的情況,就知道,諸葛亮不可能一手去操縱整個戰役的演變過程。
在關於諸葛亮沒有反對劉備北伐這事上,
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對劉備這個人的性格、脾氣摸得是十分透徹。
在劉備大怒、一意孤行的時候,諸葛亮明白說了也是白說,諫了也是白諫,那還不如不諫。
其次,諸葛亮也未必會想到關羽開始會打得那麼漂亮,
更不會料到呂蒙會偷襲荊州,關羽會慘敗。
所以,關羽走麥城,肯定不是諸葛亮策劃的,
只不過到了最後關頭,荊州已經丟了,敗局已定,也就只能對不起關羽了,
關羽是荊州軍隊的最高統帥,丟了荊州,負責也是應該的。
所以諸葛亮最多算是落井下石,借刀殺人還說不上。
那麼,
關羽的結義兄弟劉備這個時候去哪了呢?為什麼也沒來救關羽呢?
原來關羽同劉備也有矛盾。
關羽的性格,是比較專橫,而且口無遮攔,劉備封黃忠為後將軍時,
關羽不甘黃忠與自己平起平坐,便破口大罵,大丈夫怎麼能同黃忠這個老兵為伍?
這樣的表現,引起了劉備的猜忌。
研究三國史的著名專家方詩銘認為,
劉備讓小舅子糜芳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就是對關羽不放心,是讓自己的小舅子監視關羽。
再加上,劉備的兒子劉阿斗性格比較軟弱,所以劉備難免會有想法,
效仿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在生前就把異姓王都消滅掉,絕不給子孫遺留禍患。
咱們平時熟知的“桃園三結義”,把古代的君臣關係描寫得過於理想化了,
不過是影視劇的好素材,真實的歷史,卻遠非如此。
這個故事也啟發了我們,在一個系統當中,
一是要擺正位置,不要成為系統整體佈局的隱患;
二是要保持好良好的協作關係,否則一旦遇到困難,獨力難撐,後悔也就晚了。
本文源自:文匯讀書周報(劉備關羽“恩若兄弟”的假象:荊州之戰實為借刀殺人?)
稿:藺小英
轉載:得到
----------
主旨:
關於諸葛亮沒有反對劉備北伐這事上,
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對劉備這個人的性格、脾氣摸得是十分透徹。
在劉備大怒、一意孤行的時候,諸葛亮明白說了也是白說,諫了也是白諫,那還不如不諫。
其次,諸葛亮也未必會想到關羽開始會打得那麼漂亮,
更不會料到呂蒙會偷襲荊州,關羽會慘敗。
所以,關羽走麥城,肯定不是諸葛亮策劃的,
只不過到了最後關頭,荊州已經丟了,敗局已定,也就只能對不起關羽了,
關羽是荊州軍隊的最高統帥,丟了荊州,負責也是應該的。
關羽的結義兄弟劉備這個時候去哪了呢?為什麼也沒來救關羽呢?
原來關羽同劉備也有矛盾。
關羽的性格,是比較專橫,而且口無遮攔,劉備封黃忠為後將軍時,
關羽不甘黃忠與自己平起平坐,便破口大罵,大丈夫怎麼能同黃忠這個老兵為伍?
這樣的表現,引起了劉備的猜忌。
研究三國史的著名專家方詩銘認為,
劉備讓小舅子糜芳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就是對關羽不放心,是讓自己的小舅子監視關羽。
再加上,劉備的兒子劉阿斗性格比較軟弱,所以劉備難免會有想法,
效仿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在生前就把異姓王都消滅掉,絕不給子孫遺留禍患。
咱們平時熟知的“桃園三結義”,把古代的君臣關係描寫得過於理想化了,
這條音頻給大家說一說劉備為何放棄關羽。
大意失荊州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說的是關羽攻打曹操的領地襄樊,
結果東吳大將趁機襲擊荊州,荊州失陷,關羽敗走麥城。一代武聖人,落得被斬殺的下場。
聽到這咱們禁不住要問了,作為和關羽桃園三結義的大哥劉備,為什麼不發兵救關羽呢?
過去人們都覺得是來不及,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最近在他的研究中給出了答案。
話說當時,劉備是先打益州,
後來又從曹操手裡奪了漢中,蜀漢的事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
可要是和曹魏的實力比,蜀漢還是相差很遠,
根本不符合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北伐條件。
這人啊,一旦在順境的時候,就難免頭腦發熱,就連劉備劉皇叔也不例外,
竟然一拍腦袋,做出了讓關羽立即北伐的決定。
照理來說,劉備頭腦發熱,軍師諸葛亮就應該冷靜,應該給劉備潑點冷水,讓他清醒清醒。
可咱們要去翻《三國志》就會發現,
諸葛亮在攻打襄樊這件事情上,根本就沒一點反對意見。
所以魯迅的老師、現代國學大師章太炎有個說法,
他認為諸葛亮和關羽有矛盾,所以要藉吳國人的手,來除掉關羽。
諸葛亮和關羽的確有矛盾。《三國志》中就有這麼幾處記載。
當初,諸葛亮剛剛走出隆中,劉備對諸葛亮非常好,
關羽就表示了不以為然,這就為他們二人的矛盾埋下了種子。
還有一次,孫權想與關羽結為兒女親家,於是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去向關羽提親,
關羽不但拒絕結親,還把諸葛瑾和孫權臭罵一頓。
這就更是違背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政策,這讓諸葛亮心裡很不舒服。
要這麼說,諸葛亮關鍵時刻不救關羽也在情理之中,
可不救並不等於借刀殺人。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如果是借刀,諸葛亮就是一個陰謀家,為了個人的利益不惜採用卑鄙的手段。
可咱們要是複盤一下當時的情況,就知道,諸葛亮不可能一手去操縱整個戰役的演變過程。
在關於諸葛亮沒有反對劉備北伐這事上,
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對劉備這個人的性格、脾氣摸得是十分透徹。
在劉備大怒、一意孤行的時候,諸葛亮明白說了也是白說,諫了也是白諫,那還不如不諫。
其次,諸葛亮也未必會想到關羽開始會打得那麼漂亮,
更不會料到呂蒙會偷襲荊州,關羽會慘敗。
所以,關羽走麥城,肯定不是諸葛亮策劃的,
只不過到了最後關頭,荊州已經丟了,敗局已定,也就只能對不起關羽了,
關羽是荊州軍隊的最高統帥,丟了荊州,負責也是應該的。
所以諸葛亮最多算是落井下石,借刀殺人還說不上。
那麼,
關羽的結義兄弟劉備這個時候去哪了呢?為什麼也沒來救關羽呢?
原來關羽同劉備也有矛盾。
關羽的性格,是比較專橫,而且口無遮攔,劉備封黃忠為後將軍時,
關羽不甘黃忠與自己平起平坐,便破口大罵,大丈夫怎麼能同黃忠這個老兵為伍?
這樣的表現,引起了劉備的猜忌。
研究三國史的著名專家方詩銘認為,
劉備讓小舅子糜芳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就是對關羽不放心,是讓自己的小舅子監視關羽。
再加上,劉備的兒子劉阿斗性格比較軟弱,所以劉備難免會有想法,
效仿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在生前就把異姓王都消滅掉,絕不給子孫遺留禍患。
咱們平時熟知的“桃園三結義”,把古代的君臣關係描寫得過於理想化了,
不過是影視劇的好素材,真實的歷史,卻遠非如此。
這個故事也啟發了我們,在一個系統當中,
一是要擺正位置,不要成為系統整體佈局的隱患;
二是要保持好良好的協作關係,否則一旦遇到困難,獨力難撐,後悔也就晚了。
本文源自:文匯讀書周報(劉備關羽“恩若兄弟”的假象:荊州之戰實為借刀殺人?)
稿:藺小英
轉載:得到
----------
主旨:
關於諸葛亮沒有反對劉備北伐這事上,
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對劉備這個人的性格、脾氣摸得是十分透徹。
在劉備大怒、一意孤行的時候,諸葛亮明白說了也是白說,諫了也是白諫,那還不如不諫。
其次,諸葛亮也未必會想到關羽開始會打得那麼漂亮,
更不會料到呂蒙會偷襲荊州,關羽會慘敗。
所以,關羽走麥城,肯定不是諸葛亮策劃的,
只不過到了最後關頭,荊州已經丟了,敗局已定,也就只能對不起關羽了,
關羽是荊州軍隊的最高統帥,丟了荊州,負責也是應該的。
關羽的結義兄弟劉備這個時候去哪了呢?為什麼也沒來救關羽呢?
原來關羽同劉備也有矛盾。
關羽的性格,是比較專橫,而且口無遮攔,劉備封黃忠為後將軍時,
關羽不甘黃忠與自己平起平坐,便破口大罵,大丈夫怎麼能同黃忠這個老兵為伍?
這樣的表現,引起了劉備的猜忌。
研究三國史的著名專家方詩銘認為,
劉備讓小舅子糜芳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就是對關羽不放心,是讓自己的小舅子監視關羽。
再加上,劉備的兒子劉阿斗性格比較軟弱,所以劉備難免會有想法,
效仿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在生前就把異姓王都消滅掉,絕不給子孫遺留禍患。
咱們平時熟知的“桃園三結義”,把古代的君臣關係描寫得過於理想化了,
不過是影視劇的好素材,真實的歷史,卻遠非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