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中國人的信仰是怎麼來的
這條音頻咱們來說說史學大師許倬雲先生的最新演講,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許倬雲是世界史學界公認的大師級人物,目前是匹茲堡大學史學系退休名譽教授,
並擔任美國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許先生的成名作是《西周史》,
但是在晚年寫下了大量通俗性歷史學著作,
用許先生自己的話說,他這樣做,是為了“拉起人們對歷史的興趣”。
最近微信公眾號“拍賣時光”推出許倬雲題為《中國人的信仰》的演講稿,
咱們來看看許先生是怎麼說的。
說起中國人的信仰,是個特別複雜的問題,所以在演講一開始許先生就強調,
中國人的信仰觀念,是“多元融合的產物”,是一個“複雜的體系”。
討論信仰,必須先討論文化的源頭。在許先生看來,
世界主要文化的發展,都會存在一個時期,是文化整合的關鍵,
在中國歷史上,這個文化上的重要突破,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
而在此之前的三皇五帝時代,中國的各種族群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三種信仰的雛形。
第一種是以“天”為神的信仰,這是道教的源頭。
第二種是對於祖宗神靈的信仰,這是在農業文化發展的過程中,
人們將農耕的經驗世代傳承下來,漸漸自然形成的。
第三種是君權天授論。這是在周朝取代商朝的過程中,
為了取得正當性,自許是承受“天命”,這成為後來改朝換代時世代沿襲的理論。
這三種信仰發源於不同的地區,
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最終變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整體。
在各種文化不斷融合的過程中,中國一路走到了春秋時代,
在這個文化演變的關鍵時刻,孔子出場了。孔子的時代,是什麼樣子呢?
是一個 “禮壞樂崩”,混亂的時代:舊的價值正在崩潰,新的價值正待形成。
可以說,孔子出現的正是時候,他提出了一套新的價值觀系統,就是以“人”為本。
孔子認為宇宙之間應有一定的理性,“人”在天地之間具有特殊的地位,
人性應是天賦的,人具備人性,人也因此有權利,也有責任,
將人性之中的理性部分作為“道”的基礎,亦即普遍理性的基礎。
在孔子的價值體系裡,沒有神明的成分,也沒有怪力的存在,
但是孔子對於宇宙之間的秩序,還是假設有一個理想的主宰,才能創造一個合理的宇宙。
在這個意義上說,儒家雖然不是宗教,卻具有一定的宗教性。
尤其是到了漢代,董仲舒在儒家思想體系內加入了陰陽五行的因素,
在這一階段,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的神力,有了互動,
雖然此時的儒家,不再需要一個有意識的主宰來操縱一切,
但是儒家的宗教性不是減弱了,而是加強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儒家發展的同時,其他的宗教信仰也在發展,
墨家後來成為道教教義的一部分,老莊的思想,則成為了道家思想的主流。
在中國信仰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除了思想精英們的貢獻,民間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民間對於信仰的表現,很簡單,就是對自然力的畏懼和崇敬,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源於一般人都會盼望自己能趨吉避凶的心理;
第二是則是源於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亡靈的思念。
這兩種表現,就是咱們前面說過的神明崇拜和祖宗崇拜。
到了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和外部的聯繫,
佛教的力量開始進入中國,這對於民間正在蓄勢待發的信仰群體,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從那以後,佛道兩教,彼此影響,彼此競爭,成為中國宗教信仰的兩大主流。
儒家雖然在當時處於主流地位,但是在文化發展上,並沒有排斥佛教和道教。
漢代之後的信仰體系,再一次進入相互融合的模式。
最後,許先生總結了自己的演講,
認為中國在秦漢以後,以佛道儒為系統的三大信仰體系,
不是沒有衝突,但更多的是彼此整合,
整體的方向是把儒家作為根本,接受了道家的清靜和佛家的慈悲,
融合為社會型的群眾信仰。這種信仰形成的過程,決定了中國人信仰的特點,
就是注重個人的修養,然後由近及遠地影響到他人。
體現在日常生活裡,就是人人都該不斷地提升自我,努力地工作。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拍賣時光”(許倬雲《中國人的信仰》)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中國人的信仰觀念,是“多元融合的產物”,是一個“複雜的體系”。
三皇五帝時代,中國的各種族群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三種信仰的雛形。
1. 以“天”為神的信仰,這是道教的源頭。
2. 是對於祖宗神靈的信仰,這是在農業文化發展的過程中,
人們將農耕的經驗世代傳承下來,漸漸自然形成的。
3. 君權天授論。這是在周朝取代商朝的過程中,
為了取得正當性,自許是承受“天命”,這成為後來改朝換代時世代沿襲的理論。
這三種信仰發源於不同的地區,
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最終變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整體。
這條音頻咱們來說說史學大師許倬雲先生的最新演講,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許倬雲是世界史學界公認的大師級人物,目前是匹茲堡大學史學系退休名譽教授,
並擔任美國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許先生的成名作是《西周史》,
但是在晚年寫下了大量通俗性歷史學著作,
用許先生自己的話說,他這樣做,是為了“拉起人們對歷史的興趣”。
最近微信公眾號“拍賣時光”推出許倬雲題為《中國人的信仰》的演講稿,
咱們來看看許先生是怎麼說的。
說起中國人的信仰,是個特別複雜的問題,所以在演講一開始許先生就強調,
中國人的信仰觀念,是“多元融合的產物”,是一個“複雜的體系”。
討論信仰,必須先討論文化的源頭。在許先生看來,
世界主要文化的發展,都會存在一個時期,是文化整合的關鍵,
在中國歷史上,這個文化上的重要突破,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
而在此之前的三皇五帝時代,中國的各種族群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三種信仰的雛形。
第一種是以“天”為神的信仰,這是道教的源頭。
第二種是對於祖宗神靈的信仰,這是在農業文化發展的過程中,
人們將農耕的經驗世代傳承下來,漸漸自然形成的。
第三種是君權天授論。這是在周朝取代商朝的過程中,
為了取得正當性,自許是承受“天命”,這成為後來改朝換代時世代沿襲的理論。
這三種信仰發源於不同的地區,
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最終變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整體。
在各種文化不斷融合的過程中,中國一路走到了春秋時代,
在這個文化演變的關鍵時刻,孔子出場了。孔子的時代,是什麼樣子呢?
是一個 “禮壞樂崩”,混亂的時代:舊的價值正在崩潰,新的價值正待形成。
可以說,孔子出現的正是時候,他提出了一套新的價值觀系統,就是以“人”為本。
孔子認為宇宙之間應有一定的理性,“人”在天地之間具有特殊的地位,
人性應是天賦的,人具備人性,人也因此有權利,也有責任,
將人性之中的理性部分作為“道”的基礎,亦即普遍理性的基礎。
在孔子的價值體系裡,沒有神明的成分,也沒有怪力的存在,
但是孔子對於宇宙之間的秩序,還是假設有一個理想的主宰,才能創造一個合理的宇宙。
在這個意義上說,儒家雖然不是宗教,卻具有一定的宗教性。
尤其是到了漢代,董仲舒在儒家思想體系內加入了陰陽五行的因素,
在這一階段,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的神力,有了互動,
雖然此時的儒家,不再需要一個有意識的主宰來操縱一切,
但是儒家的宗教性不是減弱了,而是加強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儒家發展的同時,其他的宗教信仰也在發展,
墨家後來成為道教教義的一部分,老莊的思想,則成為了道家思想的主流。
在中國信仰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除了思想精英們的貢獻,民間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民間對於信仰的表現,很簡單,就是對自然力的畏懼和崇敬,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源於一般人都會盼望自己能趨吉避凶的心理;
第二是則是源於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亡靈的思念。
這兩種表現,就是咱們前面說過的神明崇拜和祖宗崇拜。
到了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和外部的聯繫,
佛教的力量開始進入中國,這對於民間正在蓄勢待發的信仰群體,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從那以後,佛道兩教,彼此影響,彼此競爭,成為中國宗教信仰的兩大主流。
儒家雖然在當時處於主流地位,但是在文化發展上,並沒有排斥佛教和道教。
漢代之後的信仰體系,再一次進入相互融合的模式。
最後,許先生總結了自己的演講,
認為中國在秦漢以後,以佛道儒為系統的三大信仰體系,
不是沒有衝突,但更多的是彼此整合,
整體的方向是把儒家作為根本,接受了道家的清靜和佛家的慈悲,
融合為社會型的群眾信仰。這種信仰形成的過程,決定了中國人信仰的特點,
就是注重個人的修養,然後由近及遠地影響到他人。
體現在日常生活裡,就是人人都該不斷地提升自我,努力地工作。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拍賣時光”(許倬雲《中國人的信仰》)
稿:陳遠
轉載:得到
----------
主旨:
中國人的信仰觀念,是“多元融合的產物”,是一個“複雜的體系”。
三皇五帝時代,中國的各種族群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三種信仰的雛形。
1. 以“天”為神的信仰,這是道教的源頭。
2. 是對於祖宗神靈的信仰,這是在農業文化發展的過程中,
人們將農耕的經驗世代傳承下來,漸漸自然形成的。
3. 君權天授論。這是在周朝取代商朝的過程中,
為了取得正當性,自許是承受“天命”,這成為後來改朝換代時世代沿襲的理論。
這三種信仰發源於不同的地區,
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最終變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整體。
孔子出現的正是時候,他提出了一套新的價值觀系統,就是以“人”為本。
孔子認為宇宙之間應有一定的理性,“人”在天地之間具有特殊的地位,
人性應是天賦的,人具備人性,人也因此有權利,也有責任,
將人性之中的理性部分作為“道”的基礎,亦即普遍理性的基礎。
在孔子的價值體系裡,沒有神明的成分,也沒有怪力的存在,
但是孔子對於宇宙之間的秩序,還是假設有一個理想的主宰,才能創造一個合理的宇宙。
在這個意義上說,儒家雖然不是宗教,卻具有一定的宗教性。
尤其是到了漢代,董仲舒在儒家思想體系內加入了陰陽五行的因素,
在這一階段,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的神力,有了互動,
雖然此時的儒家,不再需要一個有意識的主宰來操縱一切,
但是儒家的宗教性不是減弱了,而是加強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儒家發展的同時,其他的宗教信仰也在發展,
墨家後來成為道教教義的一部分,老莊的思想,則成為了道家思想的主流。
在中國信仰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除了思想精英們的貢獻,民間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民間對於信仰的表現,很簡單,就是對自然力的畏懼和崇敬,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源於一般人都會盼望自己能趨吉避凶的心理;
第二是則是源於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亡靈的思念。
這兩種表現,就是咱們前面說過的神明崇拜和祖宗崇拜。
中國在秦漢以後,以佛道儒為系統的三大信仰體系,
不是沒有衝突,但更多的是彼此整合,
整體的方向是把儒家作為根本,接受了道家的清靜和佛家的慈悲,
融合為社會型的群眾信仰。這種信仰形成的過程,決定了中國人信仰的特點,
就是注重個人的修養,然後由近及遠地影響到他人。
體現在日常生活裡,就是人人都該不斷地提升自我,努力地工作。
孔子認為宇宙之間應有一定的理性,“人”在天地之間具有特殊的地位,
人性應是天賦的,人具備人性,人也因此有權利,也有責任,
將人性之中的理性部分作為“道”的基礎,亦即普遍理性的基礎。
在孔子的價值體系裡,沒有神明的成分,也沒有怪力的存在,
但是孔子對於宇宙之間的秩序,還是假設有一個理想的主宰,才能創造一個合理的宇宙。
在這個意義上說,儒家雖然不是宗教,卻具有一定的宗教性。
尤其是到了漢代,董仲舒在儒家思想體系內加入了陰陽五行的因素,
在這一階段,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的神力,有了互動,
雖然此時的儒家,不再需要一個有意識的主宰來操縱一切,
但是儒家的宗教性不是減弱了,而是加強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儒家發展的同時,其他的宗教信仰也在發展,
墨家後來成為道教教義的一部分,老莊的思想,則成為了道家思想的主流。
在中國信仰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除了思想精英們的貢獻,民間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民間對於信仰的表現,很簡單,就是對自然力的畏懼和崇敬,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源於一般人都會盼望自己能趨吉避凶的心理;
第二是則是源於對於死亡的恐懼和對亡靈的思念。
這兩種表現,就是咱們前面說過的神明崇拜和祖宗崇拜。
中國在秦漢以後,以佛道儒為系統的三大信仰體系,
不是沒有衝突,但更多的是彼此整合,
整體的方向是把儒家作為根本,接受了道家的清靜和佛家的慈悲,
融合為社會型的群眾信仰。這種信仰形成的過程,決定了中國人信仰的特點,
就是注重個人的修養,然後由近及遠地影響到他人。
體現在日常生活裡,就是人人都該不斷地提升自我,努力地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