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中國文明的地理視角
這條音頻給您說說,地理環境是怎麼影響中國歷史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李零教授出版了一套新書,叫《我們的中國》。
他走訪了中國上古時代以來,重要的城址、戰場、祭祀遺蹟等等,
在旅行日記和考察記的基礎上,寫出了這套書。這套書也從地理維度上,
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中國上古時代以來的人文和精神世界。
我們精選了一部分內容,給您說說。
我們從中國的形成說起。
書裡說,中國的形成要有兩個最基本的前提,
第一,要有國的出現;
第二,要有“中”的形成,也就是一個文明中心,對周邊形成強大的吸引力,
吸引他們加入,構成中國的核心地區。
所以,中國就是在這兩個前提下,聚少成多,由小變大,慢慢形成的世界概念。
同時,中國是一個文明旋渦,有些國族會被吸進來,有些會被甩出去。
周邊很多族裔紛紛進入原來中心的地區,
跟中國融為一體,雪球越滾越大,形成了我們說的“大一統”。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大一統是在西周。
西周通過把夏商周三分歸一,統一地域,實現了中國第一次大一統。
後來的秦漢大一統,是在地域統一的基礎上,進行的政令和制度統一,
這兩次大一統可以說是中國形成的基礎。
說到中國,就不得不說夷夏之分,也就是華夏和蠻夷的劃分。怎麼劃分呢?看誰是中心。
誰佔領中心誰就是華夏,誰處在邊地誰就是蠻夷。
夏為中心的時候,商就是蠻夷。商後來變成中心,周對於商來說就是蠻夷。
司馬遷用一句話來形容,說是“子孫或在蠻夷,或在中國”。
就是說同一祖先的族群,有的可能住在邊邑,有的住在中心。
這種劃分不在血緣,看的是地域和文化。
有意思的是,任何文明中心都是被蠻夷包圍,周邊的人羨慕,要加入,
如果文明中心不讓加入,蠻夷就會入侵,強行加入。
歷史學家朱維錚先生曾說,先進難免挨打。
所以“夷狄交侵”是歷史常態,也就是不同的少數族群會交替入侵中原。
再來說說古代主要的道路。
古代的路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有四條。
其中,南北方向有三條,東西方向有一條,它們相互交叉,形成了三個大十字。
最重要的交叉點,是河南洛陽,是“天下之中”,位置非常重要。
而且,這條東西方向的路,跟現在的隴海鐵路走向基本一致,
中國古代所有重要的王都,都在這條線上,
基本是北緯35度線,李零把這條線叫做“三代王都線”。
再來說一條地理學上十分重要的分割線,
這條線從東北的黑龍江省璦琿出發,到西南的雲南省騰沖為終點。
從地理上看,這條線以西以北都很高,以東以南都很低。
中國古代兵法家提出,從西北打東南是順勢,從東南打西北是逆勢,
而逆勢一般是沒有勝算的。
李零教授從革命地理學的角度解讀說,
中國的地理重心早期一直在西北,背後有非常廣闊的騎射游牧地帶,時刻威脅著整個中國。
離它太近不行,離它太遠也不行。儘管宋朝以來,中國的經濟中心不斷向東南轉移,
但是政治中心反而往北轉移,最後定在了長城線上,就是北京。
以上就是李零教授新書《什麼是中國》裡的部分內容,
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可以去閱讀這套書。
本文源自:《什麼是中國》
稿:王鵬
轉載:得到
-----------
主旨:
中國的形成要有兩個最基本的前提,
第一,要有國的出現;
第二,要有“中”的形成,也就是一個文明中心,
這條音頻給您說說,地理環境是怎麼影響中國歷史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李零教授出版了一套新書,叫《我們的中國》。
他走訪了中國上古時代以來,重要的城址、戰場、祭祀遺蹟等等,
在旅行日記和考察記的基礎上,寫出了這套書。這套書也從地理維度上,
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中國上古時代以來的人文和精神世界。
我們精選了一部分內容,給您說說。
我們從中國的形成說起。
書裡說,中國的形成要有兩個最基本的前提,
第一,要有國的出現;
第二,要有“中”的形成,也就是一個文明中心,對周邊形成強大的吸引力,
吸引他們加入,構成中國的核心地區。
所以,中國就是在這兩個前提下,聚少成多,由小變大,慢慢形成的世界概念。
同時,中國是一個文明旋渦,有些國族會被吸進來,有些會被甩出去。
周邊很多族裔紛紛進入原來中心的地區,
跟中國融為一體,雪球越滾越大,形成了我們說的“大一統”。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大一統是在西周。
西周通過把夏商周三分歸一,統一地域,實現了中國第一次大一統。
後來的秦漢大一統,是在地域統一的基礎上,進行的政令和制度統一,
這兩次大一統可以說是中國形成的基礎。
說到中國,就不得不說夷夏之分,也就是華夏和蠻夷的劃分。怎麼劃分呢?看誰是中心。
誰佔領中心誰就是華夏,誰處在邊地誰就是蠻夷。
夏為中心的時候,商就是蠻夷。商後來變成中心,周對於商來說就是蠻夷。
司馬遷用一句話來形容,說是“子孫或在蠻夷,或在中國”。
就是說同一祖先的族群,有的可能住在邊邑,有的住在中心。
這種劃分不在血緣,看的是地域和文化。
有意思的是,任何文明中心都是被蠻夷包圍,周邊的人羨慕,要加入,
如果文明中心不讓加入,蠻夷就會入侵,強行加入。
歷史學家朱維錚先生曾說,先進難免挨打。
所以“夷狄交侵”是歷史常態,也就是不同的少數族群會交替入侵中原。
再來說說古代主要的道路。
古代的路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有四條。
其中,南北方向有三條,東西方向有一條,它們相互交叉,形成了三個大十字。
最重要的交叉點,是河南洛陽,是“天下之中”,位置非常重要。
而且,這條東西方向的路,跟現在的隴海鐵路走向基本一致,
中國古代所有重要的王都,都在這條線上,
基本是北緯35度線,李零把這條線叫做“三代王都線”。
再來說一條地理學上十分重要的分割線,
這條線從東北的黑龍江省璦琿出發,到西南的雲南省騰沖為終點。
從地理上看,這條線以西以北都很高,以東以南都很低。
中國古代兵法家提出,從西北打東南是順勢,從東南打西北是逆勢,
而逆勢一般是沒有勝算的。
李零教授從革命地理學的角度解讀說,
中國的地理重心早期一直在西北,背後有非常廣闊的騎射游牧地帶,時刻威脅著整個中國。
離它太近不行,離它太遠也不行。儘管宋朝以來,中國的經濟中心不斷向東南轉移,
但是政治中心反而往北轉移,最後定在了長城線上,就是北京。
以上就是李零教授新書《什麼是中國》裡的部分內容,
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可以去閱讀這套書。
本文源自:《什麼是中國》
稿:王鵬
轉載:得到
-----------
主旨:
中國的形成要有兩個最基本的前提,
第一,要有國的出現;
第二,要有“中”的形成,也就是一個文明中心,
對周邊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吸引他們加入,構成中國的核心地區。
同時,中國是一個文明旋渦,有些國族會被吸進來,有些會被甩出去。
周邊很多族裔紛紛進入原來中心的地區,
跟中國融為一體,雪球越滾越大,形成了我們說的“大一統”。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大一統是在西周。
西周通過把夏商周三分歸一,統一地域,實現了中國第一次大一統。
後來的秦漢大一統,是在地域統一的基礎上,進行的政令和制度統一,
這兩次大一統可以說是中國形成的基礎。
同時,中國是一個文明旋渦,有些國族會被吸進來,有些會被甩出去。
周邊很多族裔紛紛進入原來中心的地區,
跟中國融為一體,雪球越滾越大,形成了我們說的“大一統”。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大一統是在西周。
西周通過把夏商周三分歸一,統一地域,實現了中國第一次大一統。
後來的秦漢大一統,是在地域統一的基礎上,進行的政令和制度統一,
這兩次大一統可以說是中國形成的基礎。
說到中國,就不得不說夷夏之分,也就是華夏和蠻夷的劃分。怎麼劃分呢?看誰是中心。
誰佔領中心誰就是華夏,誰處在邊地誰就是蠻夷。
再來說說古代主要的道路。古代的路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有四條。
其中,南北方向有三條,東西方向有一條,它們相互交叉,形成了三個大十字。
最重要的交叉點,是河南洛陽,是“天下之中”,位置非常重要。
而且,這條東西方向的路,跟現在的隴海鐵路走向基本一致,
中國古代所有重要的王都,都在這條線上,
基本是北緯35度線,李零把這條線叫做“三代王都線”。
再來說一條地理學上十分重要的分割線,
這條線從東北的黑龍江省璦琿出發,到西南的雲南省騰衝為終點。
從地理上看,這條線以西以北都很高,以東以南都很低。
中國古代兵法家提出,從西北打東南是順勢,從東南打西北是逆勢,
而逆勢一般是沒有勝算的。
誰佔領中心誰就是華夏,誰處在邊地誰就是蠻夷。
再來說說古代主要的道路。古代的路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有四條。
其中,南北方向有三條,東西方向有一條,它們相互交叉,形成了三個大十字。
最重要的交叉點,是河南洛陽,是“天下之中”,位置非常重要。
而且,這條東西方向的路,跟現在的隴海鐵路走向基本一致,
中國古代所有重要的王都,都在這條線上,
基本是北緯35度線,李零把這條線叫做“三代王都線”。
再來說一條地理學上十分重要的分割線,
這條線從東北的黑龍江省璦琿出發,到西南的雲南省騰衝為終點。
從地理上看,這條線以西以北都很高,以東以南都很低。
中國古代兵法家提出,從西北打東南是順勢,從東南打西北是逆勢,
而逆勢一般是沒有勝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