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得到-中史-宋朝政府如何平息股災?

文章出處:宋朝政府如何平息股災?


這條音頻給你講的是,宋朝那會,政府是怎麼平息“股災”的。

宋代的時候,文化繁榮、商品經濟發達,很多方面甚至很有現代性。
最近,在易中天的新書《易中天中華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裡,
講到了宋朝那會,政府平息“股災”的事,很有意思,給你說說。

實際上早在南宋時期,就已經有了類似股權的安排,也有可以當做股票的物品出現了。
比如說,鹽就可以作為資本入股,
在宋代,具有資源性和暴利性的必需品,像鹽、茶、酒、醋,都由國家壟斷經營,
這是漢代鹽鐵專賣機制的延續。這倒也並不意外,
但在專賣基礎上,宋代有了更進一步的特色發展,那就是特許經營,
也就是發相應的專屬營業執照,叫鈔引。


宋代的鈔引就跟現在的股票一樣,股票一份叫一股,鈔引一份叫一鈔。
比如有一種鹽鈔,每鈔有固定的價格,一鈔就代表了二百斤賣鹽權。
只要在有效期內,鈔引就可以重複使用,鈔引越多,經營權也就越大。
所以資本雄厚的商家也願意向其他持有者購買鈔引,
買賣鈔引的地方就叫“買鈔場”,相當於現在的證券交易所。
鈔引既然能像股票一樣買賣,作為資本入股當然就更沒問題。
它是有價證券,是叫作“鈔”的票子嘛。這也恰好是“鈔票”這個詞的起源。


更有特色的是度牒。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證,有度牒就可以不納賦稅、不服兵役。
宋代的度牒是政府出售的,不完全實名,也發放空白的,
只要填上名字,政府就承認他是合法僧人。《水滸傳》裡的魯智深就是這麼變成和尚的。
在宋朝,一個人完全可以不剃度、不修行
靠買一張度牒就能享受不納賦稅、不服兵役的優惠政策。
這麼一來,度牒就成了一種可以轉讓的免稅特權。

既然有實體,能享受特權,又有稀缺性,
自然就會有投機客和“炒家”聞風而動,低買高賣進行套利。
比如說,在宋徽宗那會兒,就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度牒“股災”。怎麼回事呢?

書裡說,王安石變法的時候,空白度牒的官方定價是一百三十貫,
到了宋徽宗當皇帝那會兒,被一路炒到了接近官價的兩倍。
宋徽宗又是個愛好文藝的皇帝,搞文藝就得多花錢,
所以看到有機可乘,朝廷就把度牒發行量從每年三四千猛增到了三萬,
這麼一來,供過於求,度牒的市場價就很快跌到了九十貫。
朝廷為了“救市”只好出錢回購,而且宣布停發度牒三年。

政策風向一轉,本以為物以稀為貴,但可惜事與願違,
度牒的市場價竟然不升反降,甚至一度跌到了二十貫。
中小散戶紛紛“割肉清倉”,金融大鱷則趁機大批買進,
然後再把價格哄抬到上百貫以上出手。這一進一出,暴利驚人。

朝廷一看,就又坐不住了,
宣布已經發放的度牒如果還是空白的,就必須再交一筆錢,重新領一張收據才算有效。
官方這麼頻頻出手的結果,導致民間資本最終對度牒失去了興趣。
南宋政府趁機進一步加強管理,不但不再濫發,
而且規定轉賣的時候,加價不能超過一百貫。
到此,“股市風雲”才算是平息了,度牒也才回歸了控制免稅免役僧尼人數的本意。

宋朝政府平息“股災”的辦法,完全可以和我們現代使用的那些方法媲美。
比如說,可以啟用“斷路器”暫停股市交易;
政府可以發布聲明,建立常態透明的溝通機制,穩定預期;
還可以打擊做空投機,鼓勵上市公司回購股票等等。

易中天說,宋朝開國皇帝“杯酒釋兵權”以後,
希望軍人們放棄權力,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出政策鼓勵大家做生意。
有了自由的商業環境,就把人民給調動起來了,
宋朝的經濟就越來越發達,這才為後來“股災”的發生奠定了基礎。

以上就是易中天這本新書裡的部分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易中天中華史第十七卷-大宋革新》,作者易中天,2016.9
稿:奇妙的奇
轉載:得到

----------------
主旨:
在宋代,具有資源性和暴利性的必需品,像鹽、茶、酒、醋,都由國家壟斷經營,
這是漢代鹽鐵專賣機制的延續。這倒也並不意外,
但在專賣基礎上,宋代有了更進一步的特色發展,那就是特許經營,
也就是發相應的專屬營業執照,叫鈔引。

宋代的鈔引就跟現在的股票一樣,股票一份叫一股,鈔引一份叫一鈔。
比如有一種鹽鈔,每鈔有固定的價格,一鈔就代表了二百斤賣鹽權。
只要在有效期內,鈔引就可以重複使用,鈔引越多,經營權也就越大。
所以資本雄厚的商家也願意向其他持有者購買鈔引,
買賣鈔引的地方就叫“買鈔場”,相當於現在的證券交易所。
鈔引既然能像股票一樣買賣,作為資本入股當然就更沒問題。
它是有價證券,是叫作“鈔”的票子嘛。這也恰好是“鈔票”這個詞的起源。

更有特色的是度牒。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證,有度牒就可以不納賦稅、不服兵役。
宋代的度牒是政府出售的,不完全實名,也發放空白的,
只要填上名字,政府就承認他是合法僧人。 《水滸傳》裡的魯智深就是這麼變成和尚的。
在宋朝,一個人完全可以不剃度、不修行,

靠買一張度牒就能享受不納賦稅、不服兵役的優惠政策。
這麼一來,度牒就成了一種可以轉讓的免稅特權。
既然有實體,能享受特權,又有稀缺性,
自然就會有投機客和“炒家”聞風而動,低買高賣進行套利。
比如說,在宋徽宗那會兒,就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度牒“股災”。怎麼回事呢?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空白度牒的官方定價是一百三十貫,
到了宋徽宗當皇帝那會兒,被一路炒到了接近官價的兩倍。
宋徽宗又是個愛好文藝的皇帝,搞文藝就得多花錢,
所以看到有機可乘,朝廷就把度牒發行量從每年三四千猛增到了三萬,
這麼一來,供過於求,度牒的市場價就很快跌到了九十貫。
朝廷為了“救市”只好出錢回購,而且宣布停發度牒三年。
政策風向一轉,本以為物以稀為貴,但可惜事與願違,
度牒的市場價竟然不升反降,甚至一度跌到了二十貫。
中小散戶紛紛“割肉清倉”,金融大鱷則趁機大批買進,
然後再把價格哄抬到上百貫以上出手。這一進一出,暴利驚人。
朝廷一看,就又坐不住了,
宣布已經發放的度牒如果還是空白的,就必須再交一筆錢,重新領一張收據才算有效。
官方這麼頻頻出手的結果,導致民間資本最終對度牒失去了興趣。
南宋政府趁機進一步加強管理,不但不再濫發,
而且規定轉賣的時候,加價不能超過一百貫。
到此,“股市風雲”才算是平息了,度牒也才回歸了控制免稅免役僧尼人數的本意。

宋朝政府平息“股災”的辦法,完全可以和我們現代使用的那些方法媲美。
比如說,可以啟用“斷路器”暫停股市交易;
政府可以發布聲明,建立常態透明的溝通機制,穩定預期;
還可以打擊做空投機,鼓勵上市公司回購股票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