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得到-學習-認知隧道和反應性思維

出處:認知隧道和反應性思維


這條音頻說的是如何正確應對突發情況。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可能會出現突發狀況。很多人面對突發狀況就蒙了,
不知道該做什麼,甚至錯誤行動。為什麼突發事件會讓人失去理智?又該怎麼正確應對呢?
最近有本新書《高效的秘密》,作者是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
暢銷書作家查爾斯·都希格。這本書裡有一章,
專門講到了人在面對突發情況時的心理狀態和應對策略,我給你轉述一下。


面對突發事件,我們一般會陷入兩種思維誤區。
第一種叫認知隧道
就是我們會過度地關注眼前或者手頭的事物,失去對注意力的掌控。
那些最簡單、最明顯的刺激物,最能吸引我們。
打個比方,我們的注意力就像一盞聚光燈,如果是在正常狀態下工作,
大腦就會把注意力這盞聚光燈調暗,這樣一來可以節省大腦能耗。
當突發事件來臨,聚光燈突然打開,它也不知道該照哪裡,
只能是慌亂地把光投在最明顯的刺激物上,當然那不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個思維誤區是陷入反應性思維。
熟悉的工作會讓我們形成反應性思維,
比如每天開車上下班,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反應性思維。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節省大腦能耗,不用一直緊繃。
但是反應性思維會把選擇權外包出去,
讓習慣去操控我們的行為,所以在發生意外的那個瞬間,我們就會失去判斷力。

那怎麼才能避免這兩種思維陷阱呢?
作者的建議是構建心智模型。所謂構建心智模型,就是在大腦中構建一個“正確的”圖景,
當我們發現實際情況和我們腦中的圖景不匹配的時候,就能做出合適的反應。

舉個例子,一位護士在醫院里路過一個保溫箱,
看了一眼睡在裡面的嬰兒,感覺哪裡不對勁兒,就去找主治醫生。
醫生給嬰兒做了一系列的檢查,發現這個孩子已經感染了化膿性細菌,
再晚一會兒注射抗生素,可能就會死亡。

這位護士是怎麼知道嬰兒有問題的呢?
她說自己的腦海當中有一張健康嬰兒的圖景,她無意中看到的那個嬰兒,
不符合她腦海中健康嬰兒的樣子,所以她認為肯定有哪裡不對。
這個“健康嬰兒”的圖景,就是護士構建的心智模型。
她習慣把自己期待看到的情景描繪成具體的圖像。
這樣遇到突發情況,心智模型可以幫助她做出恰當的反應。


那怎麼構建心智模型呢?
有一個方法,就是經常給自己講故事,不斷優化大腦中的場景,讓大腦中的場景變得具體。
比如有個調查發現,職場中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有三個特徵:
第一是不反复做同類型的工作,每次參與新項目,都要和一些新同事合作,學習新技能。
第二是更願意參加早期階段的項目,因為這樣能接受更多的新信息。
第三是健談,願意和人們分享他們的想法。
這三個特點,其實本質上都是在不斷構建和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型,
把注意力的分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讓自己陷入一種自動化的狀態。


所以,如果你想對工作細節更敏感,就可以想像自己坐在辦公桌前,
應該看到什麼,應該做什麼,越具體越好。
如果你想更好地傾聽孩子的想法,那就可以對孩子轉述,昨天吃晚飯時他對你說的話。
如果你想提高注意力,避免分心,那你可以花時間設想你要做的事情,細節越多越好。
這樣,你的頭腦裡有了具體的場景,很容易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了。
即便有突發狀況,你也能輕鬆應對。

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高效的秘密》
音頻稿:王海
講述:成亞

----------------
主旨:
面對突發事件,我們一般會陷入兩種思維誤區。
1. 認知隧道
 就是我們會過度地關注眼前或者手頭的事物,失去對注意力的掌控。
 那些最簡單、最明顯的刺激物,最能吸引我們。
 打個比方,我們的注意力就像一盞聚光燈,如果是在正常狀態下工作,
 大腦就會把注意力這盞聚光燈調暗,這樣一來可以節省大腦能耗。
 當突發事件來臨,聚光燈突然打開,它也不知道該照哪裡,
 只能是慌亂地把光投在最明顯的刺激物上,當然那不是最好的選擇。
2. 陷入反應性思維
 熟悉的工作會讓我們形成反應性思維,比如每天開車上下班,
 這個過程就是一種反應性思維。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節省大腦能耗,不用一直緊繃。
 但是反應性思維會把選擇權外包出去,讓習慣去操控我們的行為,
 所以在發生意外的那個瞬間,我們就會失去判斷力。
那怎麼才能避免這兩種思維陷阱呢?作者的建議是構建心智模型。
所謂構建心智模型,就是在大腦中構建一個“正確的”圖景,
當我們發現實際情況和我們腦中的圖景不匹配的時候,就能做出合適的反應。

那怎麼構建心智模型呢?
有一個方法,就是經常給自己講故事,不斷優化大腦中的場景,讓大腦中的場景變得具體。
比如有個調查發現,職場中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有三個特徵:
1. 不反复做同類型的工作,每次參與新項目,都要和一些新同事合作,學習新技能。
2. 更願意參加早期階段的項目,因為這樣能接受更多的新信息。
3. 健談,願意和人們分享他們的想法。

這三個特點,其實本質上都是在不斷構建和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型,
把注意力的分配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讓自己陷入一種自動化的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