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如何克服手機上癮症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在這個電子產品伸手可及的時代,我們如何與它們保持距離。
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情況:早上到辦公室一坐下就開始刷微博,晚上一躺下就不停看朋友圈。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癮”,想戒又戒不掉,給你推荐一本英文新書,目前還沒有中文版,
書名是Irresistible,直接翻譯過來的意思是“無法抑制”,
書的副標題是“技術的發展和我們如何對它上癮”。
作者亞當·奧爾特是紐約大學的市場營銷和心理學副教授。
這本書把現代人的網癮稱作“行為成癮”,主要講瞭如何理解“行為成癮”,
我們為什麼總是戒不掉網癮,還有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先說一下什麼叫做“行為成癮”。作者的定義是:
一種能讓你暫時快樂,但會損害長期正常生活的行為。
它和“物質成癮”類似,能激活大腦中的相同部位,滿足社會交往、精神刺激等基本需求。
一項研究表明,沉迷網絡遊戲的人的大腦成像,和海洛因吸食者的大腦成像相似。
過去,我們對“行為成癮”的理解太狹隘,很多人認為上癮是某些人與生俱來的心理疾病,
但實際上只要有環境的作用,任何人都會無一例外地受影響。
根據2011年的一項調查統計,
41%的人在生活中至少有一項上癮行為,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上升。
而且,“行為成癮”比“物質成癮”更容易隱藏,影響也更廣。
以前,容易引起“物質上癮”的東西,比如煙、酒、毒品等,相對較少,
而且不是每個人都容易接觸到,但現在不一樣了,電子產品可以說是無孔不入。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也很少去考慮技術帶來的不良影響。
理解了“行為成癮”之後,接著說一說我們為什麼總是戒不掉。
作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電子產品和它們的設計者,而不是我們的自制力。
設計者們一直在研究用戶心理,並把這些運用在產品的更新換代中,
這樣,用戶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在產品上。所以,如果我們只關注如何增強自制力,
而不知道這些設計怎樣打破了我們的自制力,問題就不那麼容易解決。
那麼,設計者利用了哪些心理學原理來設計產品呢?
給你舉幾個例子:應用軟件中的消息推送,
朋友圈的點贊評論,微博的轉發功能,都是強化上癮行為的一些及時的積極反饋;
視頻網站上自動播放下一個視頻,
能讓人獲得一種漸進感和連續感,這也對強化行為習慣有幫助;
記事軟件的記憶和提醒功能,讓我們不用發揮主動性,
也不用用腦子記東西,只停留在心理舒適區。
不過作者也提到,現在對用戶心理的研究也開始受到限制,
一些科技公司開始聘請“設計倫理學家”,
他們的職責是控制產品設計中過多使用這些“小竅門兒”。
最後,作者給出了兩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首先要限制這些“小竅門兒”發揮作用。
比如,你可以給你的Facebook、郵箱安裝插件,
將大量的推送自動分類,只查看重要信息欄;
或者給朋友圈、微博設置消息免打擾,不顯示點贊和評論,
甚至乾脆不發朋友圈,這樣你就不會形成期待反饋、收到反饋、強化行為的循環。
其次,把使用電子產品限制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
有一項調查顯示,受訪的成年人中,60%的人睡覺時把手機放在身邊,
超過一半的人有晚上看電子郵件的習慣。
所以,作者認為,我們要建立起健康的行為模式,比如晚上8點後不看電子郵件;
或者是睡覺之前,提前1個小時把手機放到客廳;還有就是在周末中的一天或者半天,
禁止使用電子產品等。這麼做會對我們解決電子產品的“上癮”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Irresistible: The Rise of Addi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Business of Keeping Us Hooked Adam Alter 2017.03.07
《連線》 Tech Bigwigs know how addictive their products are. Why Don’t the Rest of Us? 2017.03.24
《紐約時報》 Why We Can’t Look Away From Our Screens? 2017.03.06
稿:鮮非霏
來源:得到
--------------------
主旨:
什麼叫做“行為成癮”。這是一種能讓你暫時快樂,但會損害長期正常生活的行為。
它和“物質成癮”類似,能激活大腦中的相同部位,滿足社會交往、精神刺激等基本需求。
一項研究表明,沉迷網絡遊戲的人的大腦成像,和海洛因吸食者的大腦成像相似。
“行為成癮”比“物質成癮”更容易隱藏,影響也更廣。
以前,容易引起“物質上癮”的東西,比如煙、酒、毒品等,相對較少,
而且不是每個人都容易接觸到,但現在不一樣了,電子產品可以說是無孔不入。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也很少去考慮技術帶來的不良影響。
我們為什麼總是戒不掉。問題的關鍵在於電子產品和它們的設計者,而不是我們的自制力。
設計者利用了哪些心理學原理來設計產品呢?
給你舉幾個例子:
1. 應用軟件中的消息推送,朋友圈的點贊評論,微博的轉發功能,
都是強化上癮行為的一些及時的積極反饋;
2. 視頻網站上自動播放下一個視頻,能讓人獲得一種漸進感和連續感,
這也對強化行為習慣有幫助;
3. 記事軟件的記憶和提醒功能,讓我們不用發揮主動性,
也不用用腦子記東西,只停留在心理舒適區。
兩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1. 大量的推送自動分類,只查看重要信息欄;
或者給朋友圈、微博設置消息免打擾,不顯示點贊和評論,甚至乾脆不發朋友圈,
這樣你就不會形成期待反饋、收到反饋、強化行為的循環。
2. 使用電子產品限制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
我們要建立起健康的行為模式,比如晚上8點後不看電子郵件;
或者是睡覺之前,提前1個小時把手機放到客廳;還有就是在周末中的一天或者半天,
禁止使用電子產品等。這麼做會對我們解決電子產品的“上癮”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在這個電子產品伸手可及的時代,我們如何與它們保持距離。
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情況:早上到辦公室一坐下就開始刷微博,晚上一躺下就不停看朋友圈。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癮”,想戒又戒不掉,給你推荐一本英文新書,目前還沒有中文版,
書名是Irresistible,直接翻譯過來的意思是“無法抑制”,
書的副標題是“技術的發展和我們如何對它上癮”。
作者亞當·奧爾特是紐約大學的市場營銷和心理學副教授。
這本書把現代人的網癮稱作“行為成癮”,主要講瞭如何理解“行為成癮”,
我們為什麼總是戒不掉網癮,還有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先說一下什麼叫做“行為成癮”。作者的定義是:
一種能讓你暫時快樂,但會損害長期正常生活的行為。
它和“物質成癮”類似,能激活大腦中的相同部位,滿足社會交往、精神刺激等基本需求。
一項研究表明,沉迷網絡遊戲的人的大腦成像,和海洛因吸食者的大腦成像相似。
過去,我們對“行為成癮”的理解太狹隘,很多人認為上癮是某些人與生俱來的心理疾病,
但實際上只要有環境的作用,任何人都會無一例外地受影響。
根據2011年的一項調查統計,
41%的人在生活中至少有一項上癮行為,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上升。
而且,“行為成癮”比“物質成癮”更容易隱藏,影響也更廣。
以前,容易引起“物質上癮”的東西,比如煙、酒、毒品等,相對較少,
而且不是每個人都容易接觸到,但現在不一樣了,電子產品可以說是無孔不入。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也很少去考慮技術帶來的不良影響。
理解了“行為成癮”之後,接著說一說我們為什麼總是戒不掉。
作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電子產品和它們的設計者,而不是我們的自制力。
設計者們一直在研究用戶心理,並把這些運用在產品的更新換代中,
這樣,用戶就會花更多的時間在產品上。所以,如果我們只關注如何增強自制力,
而不知道這些設計怎樣打破了我們的自制力,問題就不那麼容易解決。
那麼,設計者利用了哪些心理學原理來設計產品呢?
給你舉幾個例子:應用軟件中的消息推送,
朋友圈的點贊評論,微博的轉發功能,都是強化上癮行為的一些及時的積極反饋;
視頻網站上自動播放下一個視頻,
能讓人獲得一種漸進感和連續感,這也對強化行為習慣有幫助;
記事軟件的記憶和提醒功能,讓我們不用發揮主動性,
也不用用腦子記東西,只停留在心理舒適區。
不過作者也提到,現在對用戶心理的研究也開始受到限制,
一些科技公司開始聘請“設計倫理學家”,
他們的職責是控制產品設計中過多使用這些“小竅門兒”。
最後,作者給出了兩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首先要限制這些“小竅門兒”發揮作用。
比如,你可以給你的Facebook、郵箱安裝插件,
將大量的推送自動分類,只查看重要信息欄;
或者給朋友圈、微博設置消息免打擾,不顯示點贊和評論,
甚至乾脆不發朋友圈,這樣你就不會形成期待反饋、收到反饋、強化行為的循環。
其次,把使用電子產品限制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
有一項調查顯示,受訪的成年人中,60%的人睡覺時把手機放在身邊,
超過一半的人有晚上看電子郵件的習慣。
所以,作者認為,我們要建立起健康的行為模式,比如晚上8點後不看電子郵件;
或者是睡覺之前,提前1個小時把手機放到客廳;還有就是在周末中的一天或者半天,
禁止使用電子產品等。這麼做會對我們解決電子產品的“上癮”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Irresistible: The Rise of Addi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Business of Keeping Us Hooked Adam Alter 2017.03.07
《連線》 Tech Bigwigs know how addictive their products are. Why Don’t the Rest of Us? 2017.03.24
《紐約時報》 Why We Can’t Look Away From Our Screens? 2017.03.06
稿:鮮非霏
來源:得到
--------------------
主旨:
什麼叫做“行為成癮”。這是一種能讓你暫時快樂,但會損害長期正常生活的行為。
它和“物質成癮”類似,能激活大腦中的相同部位,滿足社會交往、精神刺激等基本需求。
一項研究表明,沉迷網絡遊戲的人的大腦成像,和海洛因吸食者的大腦成像相似。
“行為成癮”比“物質成癮”更容易隱藏,影響也更廣。
以前,容易引起“物質上癮”的東西,比如煙、酒、毒品等,相對較少,
而且不是每個人都容易接觸到,但現在不一樣了,電子產品可以說是無孔不入。
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也很少去考慮技術帶來的不良影響。
我們為什麼總是戒不掉。問題的關鍵在於電子產品和它們的設計者,而不是我們的自制力。
設計者利用了哪些心理學原理來設計產品呢?
給你舉幾個例子:
1. 應用軟件中的消息推送,朋友圈的點贊評論,微博的轉發功能,
都是強化上癮行為的一些及時的積極反饋;
2. 視頻網站上自動播放下一個視頻,能讓人獲得一種漸進感和連續感,
這也對強化行為習慣有幫助;
3. 記事軟件的記憶和提醒功能,讓我們不用發揮主動性,
也不用用腦子記東西,只停留在心理舒適區。
兩個解決問題的辦法:
1. 大量的推送自動分類,只查看重要信息欄;
或者給朋友圈、微博設置消息免打擾,不顯示點贊和評論,甚至乾脆不發朋友圈,
這樣你就不會形成期待反饋、收到反饋、強化行為的循環。
2. 使用電子產品限制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
我們要建立起健康的行為模式,比如晚上8點後不看電子郵件;
或者是睡覺之前,提前1個小時把手機放到客廳;還有就是在周末中的一天或者半天,
禁止使用電子產品等。這麼做會對我們解決電子產品的“上癮”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