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得到-學習-小馬宋:三個方法打造知識體系

出處:小馬宋:三個方法打造知識體系


這條音頻給你說說打造知識體系的三個方法。

最近,著名策劃人小馬宋在他的公眾號發了一篇文章,
主題是“李叫獸是如何打造知識體系的”,李叫獸我們都知道,是一位營銷達人,
創業不到一年,公司被百度全資收購,現在是百度的副總裁。
這篇文章其實是李叫獸在知乎上的一篇回答,問題是“李叫獸是如何蒐集和整理信息的?”
小馬宋在這篇文章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自己的點評,
給我們呈現了打造知識體系的三個方法,下面給你說說。


方法一,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
李叫獸說他在看書的時候,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都停下來去尋找聯繫,
看看有什麼其他的現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
比如他在一本講神經心理學的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人的爬行腦,也就是控制人慾望的那部分大腦,
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這句話別人學習可能不會超過5秒鐘,但李叫獸卻當場學了1個小時以上。
他要求自己至少找出5個案例。

他首先想到的是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裡”,
這句話顯然比“小體積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
因為“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裡”就是更加視覺化的信息。眾多的諺語、成語、綽號也是案例。
比如“一石二鳥”就比“同時實現多個目標”更視覺化。
李叫獸說之所以一定要找到5個以上的案例,
是因為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並不是知識數量,而是知識之間的聯繫。

小馬宋點評說,李叫獸深入思考的方法其實也算是刻意練習。
早年的丘吉爾在印度服役,他讓父親給他寄來英國議員們的辯論記錄。
自己先看辯論題目,假想自己是議員來辯論,然後再看議員們真實的辯論詞,
以求學習和進步。正是這種方法讓丘吉爾練就了非凡的演講能力。


方法二,構思知識的多種用法。
李叫獸建議學習新知識時,一定要提前構思一下,這個知識將來我會怎麼用它?
這個知識能改進我的哪些行為?因為很多人的問題並不是缺乏知識,
而是到了某個時刻想不起來應該用什麼知識。而這種提前的設想,
就可以讓你形成一種“自動觸發”,
到了某個問題,就可以立馬想到相應的知識,很容易用起來。
比如上一點講的畫面感,就可以用在求婚上,與其說“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
不如說“我希望有一天我們都70歲了,仍然能手牽手走在沙灘上。”


方法三,嘗試去探索事物背後的原因。
大部分人滿足於既定的任務和生活,
而有一部分人卻在別人停止思考、對周圍發生的一切習以為常的時候,
仍然積極地探索答案。比如李叫獸在武漢大學上學時,曾在快遞點看到一個牌子。
牌子上“武大分部”幾個大字很顯眼,左上角是“申通快遞”幾個小字。
從設計角度來講,這個牌子表達的核心信息是“武大分部”,
可是對於一個放在武大的牌子來說,“武大分部”有什麼意義呢?
但是對申通快遞來說,這樣做卻又是合理的,
因為他們的牌子都是“申通快遞”,因此他們更加關心的是“華科分部”還是“武大分部”。

所以,用互聯網時髦詞彙來說,這個牌子並不是“用戶導向”的。
後來李叫獸學了心理學才知道,
他們之所以這麼做牌子,是因為人考慮問題習慣性地先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對方出發。

建立聯繫、構思用法、探索原因,
以上就是李叫獸打造知識體系的三個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小馬宋”
音頻稿:張姍姍
講述:鄭磊

-------------------
主旨:
方法一,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
 李叫獸說他在看書的時候,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都停下來去尋找聯繫,
 看看有什麼其他的現象能夠被這個理論解釋。
 比如他在一本講神經心理學的書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人的爬行腦,也就是控制人慾望的那部分大腦,
 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這句話別人學習可能不會超過5秒鐘,但李叫獸卻當場學了1個小時以上。
 他要求自己至少找出5個案例。
 他首先想到的是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裡”,
 這句話顯然比“小體積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
 因為“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裡”就是更加視覺化的信息。
 眾多的諺語、成語、綽號也是案例。
 比如“一石二鳥”就比“同時實現多個目標”更視覺化。
 李叫獸說之所以一定要找到5個以上的案例,
 是因為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往往並不是知識數量,而是知識之間的聯繫。
方法二,構思知識的多種用法
 學習新知識時,一定要提前構思一下,
 這個知識將來我會怎麼用它?這個知識能改進我的哪些行為?
 因為很多人的問題並不是缺乏知識,而是到了某個時刻想不起來應該用什麼知識。
 而這種提前的設想,就可以讓你形成一種“自動觸發”,
 到了某個問題,就可以立馬想到相應的知識,很容易用起來。

 比如上一點講的畫面感,就可以用在求婚上,與其說“我想和你永遠在一起”,
 不如說“我希望有一天我們都70歲了,仍然能手牽手走在沙灘上。”
方法三,嘗試去探索事物背後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