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移民為什麼更愛國
前幾天,在微信公眾號“壹讀”上看到一篇文章,
談了個很有意思的話題,說移民為什麼更愛國。
咱們可能都注意到這種現象了,很多人在國內的時候,老是抱怨這不好、那不好。
但是一旦移民到了國外,卻開始表現出強烈的愛國心態,
說祖國這兒也好、那兒也好,跟之前那種抱怨和不滿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相信大家對這種現像都有所體會吧。
可問題是,為什麼會出現移民之後更愛國這種現象呢?原因不在乎以下幾點。
首先,不管你在國內多麼精英,但是到了一個新的國家,就成為了非主流。
也就是說,移民之後,你就變成了邊緣人。
而不論一個國家多麼開放,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想要融入主流社會,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比如說,在美國,
失業之後要想重新找到工作,白人平均要花20週;非洲裔需要27週;而亞裔需要將近30週。
再比如說,亞裔學生想要被美國最頂尖的大學錄取,
那考試成績至少得比其他族裔高出140到150分。
這種情況下,你不被國外的主流文化所認可,所以就只能不斷強化對自己本來身份的認知,
對“中國人”這個身份的認同,就會比在國內時強得多。
出於本能,這些邊緣又弱勢的移民往往還會聚居在一起,就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唐人街。
除了唐人街,世界各地還有許多有趣的移民聚居區,
就比如說中亞的東干人,他們其實是陝西回民的後裔,
在清朝同治年間來到了中亞,也就是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一帶。
在異國他鄉,他們就形成了非常穩定的群體,到今天還保持著陝西方言、飲食和嫁娶風俗。隨著這些移民聚居區的形成,一個個相對內向而且封閉的環境也就形成了
,這就讓移民融入當地的動力和能力都減弱了。
與此同時,他們原本的觀念、習慣和對自己族群的認同卻一點點地在加深,
所以也就會變得比在國內時更愛國。
移民變得更愛國的第二個原因是,“愛國”變成了他們的一種利益訴求。
有個流傳非常廣的故事,說上世紀60年代有一天,一位南非的華僑去坐公交車。
按照當時種族隔離的規定,黃種人只能坐後排。
但是司機卻跟他說:“你不用坐後排了,可以做前排。”這個華裔非常詫異。
緊接著,司機連忙解釋說:“昨天中國爆炸了原子彈,能造出原子彈的民族當然是優等民族。
從今天起,中國人可以坐前排。”當然,後來這個故事已經被闢謠了,
裡面有很多演繹的成分,但它卻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移民希望母國更加強大繁榮,
因為母國的強大能夠使生活在國外的自己獲得更高的社會評價。
你看,咱們中國人都好面子,移民不也一樣嗎?
他們希望祖國的強大能夠給自己長臉,然後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而在他們眼裡,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甚至是教育、醫療資源不均等國內現實問題,
都跟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當然也就不會抱怨和批評。
所以你就會發現,在國家舉辦類似於奧運會和世博會這樣盛事的時候,
這些移民表現出的愛國情緒明顯會更高一些。
最後,移民更愛國的第三個原因,叫遠程民族主義。
這個詞兒聽起來挺玄乎的,
最早是由《想像的共同體》這本書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的一個概念,
特指這種移民後更加關心、熱愛自己母國的情緒。
安德森就說,你別看移民出國後都愛的深沉,這種情感的很大一部分其實就來自負罪感。
一方面,這些人大多數是母國的精英人士,享受了優質的教育資源。
大家想想看,咱們國家的一流高校,每年有多少優秀畢業生留學海外後就移民海外了?
另一方面,他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離開祖國,內心裡就覺得這是種背叛行為。
這樣一來,他們就產生了對母國的一種負罪感。
在負罪感的驅使下,他們當然就會盡力表現得自己有多麼愛自己的國家了。
這下你明白那些已經移了民的精英人士,為什麼每天還吵吵嚷嚷地喊著愛國了吧?
無非就是上面總結的三點原因:
一,他們在國外屬於邊緣群體,要尋找認同感;
二,祖國強大可以給他們帶來利益上的訴求;
三,是一種心理效應,負罪感驅使他們對祖國愛得深沉。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壹讀”(移民為什麼更愛國)
稿:管智爽
轉載:得到
前幾天,在微信公眾號“壹讀”上看到一篇文章,
談了個很有意思的話題,說移民為什麼更愛國。
咱們可能都注意到這種現象了,很多人在國內的時候,老是抱怨這不好、那不好。
但是一旦移民到了國外,卻開始表現出強烈的愛國心態,
說祖國這兒也好、那兒也好,跟之前那種抱怨和不滿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相信大家對這種現像都有所體會吧。
可問題是,為什麼會出現移民之後更愛國這種現象呢?原因不在乎以下幾點。
首先,不管你在國內多麼精英,但是到了一個新的國家,就成為了非主流。
也就是說,移民之後,你就變成了邊緣人。
而不論一個國家多麼開放,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想要融入主流社會,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比如說,在美國,
失業之後要想重新找到工作,白人平均要花20週;非洲裔需要27週;而亞裔需要將近30週。
再比如說,亞裔學生想要被美國最頂尖的大學錄取,
那考試成績至少得比其他族裔高出140到150分。
這種情況下,你不被國外的主流文化所認可,所以就只能不斷強化對自己本來身份的認知,
對“中國人”這個身份的認同,就會比在國內時強得多。
出於本能,這些邊緣又弱勢的移民往往還會聚居在一起,就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唐人街。
除了唐人街,世界各地還有許多有趣的移民聚居區,
就比如說中亞的東干人,他們其實是陝西回民的後裔,
在清朝同治年間來到了中亞,也就是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一帶。
在異國他鄉,他們就形成了非常穩定的群體,到今天還保持著陝西方言、飲食和嫁娶風俗。隨著這些移民聚居區的形成,一個個相對內向而且封閉的環境也就形成了
,這就讓移民融入當地的動力和能力都減弱了。
與此同時,他們原本的觀念、習慣和對自己族群的認同卻一點點地在加深,
所以也就會變得比在國內時更愛國。
移民變得更愛國的第二個原因是,“愛國”變成了他們的一種利益訴求。
有個流傳非常廣的故事,說上世紀60年代有一天,一位南非的華僑去坐公交車。
按照當時種族隔離的規定,黃種人只能坐後排。
但是司機卻跟他說:“你不用坐後排了,可以做前排。”這個華裔非常詫異。
緊接著,司機連忙解釋說:“昨天中國爆炸了原子彈,能造出原子彈的民族當然是優等民族。
從今天起,中國人可以坐前排。”當然,後來這個故事已經被闢謠了,
裡面有很多演繹的成分,但它卻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移民希望母國更加強大繁榮,
因為母國的強大能夠使生活在國外的自己獲得更高的社會評價。
你看,咱們中國人都好面子,移民不也一樣嗎?
他們希望祖國的強大能夠給自己長臉,然後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而在他們眼裡,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甚至是教育、醫療資源不均等國內現實問題,
都跟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當然也就不會抱怨和批評。
所以你就會發現,在國家舉辦類似於奧運會和世博會這樣盛事的時候,
這些移民表現出的愛國情緒明顯會更高一些。
最後,移民更愛國的第三個原因,叫遠程民族主義。
這個詞兒聽起來挺玄乎的,
最早是由《想像的共同體》這本書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的一個概念,
特指這種移民後更加關心、熱愛自己母國的情緒。
安德森就說,你別看移民出國後都愛的深沉,這種情感的很大一部分其實就來自負罪感。
一方面,這些人大多數是母國的精英人士,享受了優質的教育資源。
大家想想看,咱們國家的一流高校,每年有多少優秀畢業生留學海外後就移民海外了?
另一方面,他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離開祖國,內心裡就覺得這是種背叛行為。
這樣一來,他們就產生了對母國的一種負罪感。
在負罪感的驅使下,他們當然就會盡力表現得自己有多麼愛自己的國家了。
這下你明白那些已經移了民的精英人士,為什麼每天還吵吵嚷嚷地喊著愛國了吧?
無非就是上面總結的三點原因:
一,他們在國外屬於邊緣群體,要尋找認同感;
二,祖國強大可以給他們帶來利益上的訴求;
三,是一種心理效應,負罪感驅使他們對祖國愛得深沉。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壹讀”(移民為什麼更愛國)
稿:管智爽
轉載: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