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最早的奶茶,是甜是鹹?
原文:食物考 | 第一個喝奶茶的人,加的是糖還是鹽?
現如今啊,這奶茶是大街小巷最受年輕人追捧的飲品。
抬頭看看,那些琳瑯滿目的招牌絕對讓你挑花了眼,
比如說最常見的什麼珍珠奶茶、絲襪奶茶;東南亞風情的泰式奶茶、馬來西亞拉茶;
民俗範兒的內蒙咸奶茶、藏式酥油茶;
還有歐洲小資情調的英式花草茶、意式炭燒奶茶等等,真是一天一夜都數不完。
可你知道嗎,和油條、豆腐腦一樣,這奶茶也被人們分為甜的和鹹的兩種口味兒。
網上為這事兒,甚至都分成了兩個派別,吵來吵去。
那麼問題來了:奶茶剛剛誕生那會兒,到底是鹹的還是甜的呢?
它的口味在環境的影響下又是怎麼不斷改變的呢?
最近微信公眾號“十五言”就發表了一篇文章,給我們講了講奶茶的成長史。
要說“奶茶”這個詞兒啊,還真是現代的。
在歷史文獻中幾乎就找不到關於這個詞兒的記載。
要想追根溯源啊,我們還得分別從奶、茶、鹽、糖這幾種成分的歷史線索上,
來考察奶茶究竟是甜的還是鹹的。奶茶的鼻祖呢,就要從中國歷史上的飲茶文化說起。
我們都知道,茶葉的祖籍在我國的四川。
早在先秦時期,巴蜀人民就已經開始有種植、販賣和飲用茶的習慣了。
在秦漢時期,茶葉順長江傳到了中原地區。
到了魏晉南北朝,茶葉在南方被廣泛種植,索性就成了人們最鍾愛的飲品。
尤其是在士大夫階層,飲茶的文化漸漸風靡。
若是“有朋自遠方來”,一定會給你來點兒上好的茶葉招待一番。
到了唐朝呢,茶文化才真正達到了鼎盛,不僅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聚居地,
像西藏、新疆和蒙古等地廣泛傳播,還被來訪的使節帶回去傳入了日本。
到了宋元年間,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通過陸地和海上的“絲綢之路”,
我國的茶葉已經傳到了東非和歐洲大陸,
成了羅馬帝國那些皇親國戚和歐洲的上層貴族享用的珍品。
而到了明清時期,我國的茶葉大量運往歐洲、印度及斯里蘭卡等地,
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茶葉出口國。
那了解了我國在世界茶葉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江湖地位以後,
我們再來看看奶是如何與茶相遇的呢?
從歷史上看,乳製品是游牧民族發展的另一個符號。
乳文化的傳播就是一個從牧區到農區、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的過程。
據考證,奶的傳播路徑恰恰是與茶相反的。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奶就已經從北方游牧區傳到了南方農業區。
但那個時候的中原漢族人,每天只服用很少量的乳製品。
不像現如今的我們,都已經把牛奶納入了日常的飲食結構裡。
我們推算一下就知道,最早同時接觸到奶和茶的兩個群體,
分別是唐代以前的中原漢人和唐代時首次接觸到茶葉的西藏牧民。
在和唐朝有關的史料裡,記載過唐德宗李適曾經讓人在煮茶的時候,
在茶裡加“酥”,這個“酥”就是加工發酵過的奶。
這只是少數貴族嘗試的花樣喝法,還不是普羅大眾的喝茶方式。
對於西藏牧民來說,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西藏酥油茶就是他們的傳統飲品。
唐代的時候,茶葉傳入西藏以後沒多長時間,西藏人就發明了酥油茶。
這酥油啊,就是從牛奶、羊奶中提煉出的脂肪凝固物,屬於地地道道的奶製品。
後來這種喝茶方式漸漸傳到了新疆和蒙古族地區。
有學者就認為,奶茶大概就是從藏族的酥油茶演變過來的。
所以我們說,奶茶的發明者,應該就是唐朝的西藏人。
我們今天喝的酥油茶是鹹的,那是不是說最早在唐朝誕生的奶茶也是鹹的呢?
這篇文章認為——很可能也是鹹的。
首先,有明確的歷史文獻可以查到,元朝的蒙古酥油茶是鹹的。
蒙古酥油茶的作法呢,是先煮茶、再放鹽巴、最後加酥油。
那作為與蒙古酥油茶一脈相承的西藏酥油茶,自然也就被推斷是鹹的了。
其次,在有關古代飲茶文化的文獻裡,
我們能找到的,都是往茶裡加“鹽”的記載,從來找不到加“糖”這種方法。
而且古代喝茶,講究的是“清飲”。
隋唐的時候,煎茶只會放鹽巴,不放糖,因為糖的味道太重了,會影響茶本身的清韻口感。
最後,作者還發現,加鹽更符合游牧民族的生理需求。
游牧民族需要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酥油茶裡的鹽不僅可以掩蓋水質差帶來的異味,
如果使用得當還可以減少奶的添加量,大大降低了成本。
相反,糖會給人帶來飽膩感,不符合人體消化系統的需求。
所以,當奶茶作為飲食結構的主料時,是以鹹味兒閃亮登場的。
那現如今,我們常喝的甜奶茶又是怎麼誕生的呢?
據記載,甜茶最初的發明者很可能是17世紀歐洲大陸上,葡萄牙的皇室貴族和傳教士。
剛開始接觸中國的茶葉,葡萄牙人就發現沒有他們想像中的好喝啊,
這略帶苦味的茶,實在是喝不慣。
巧的是,那會兒葡萄牙剛剛壟斷了歐洲的蔗糖市場,
於是他們就自作主張,往茶裡放糖,調製成甜的紅茶。
這股子喝茶風尚就這麼一路從意大利和荷蘭,傳到了英國。
英國的上流社會就開始漸漸盛行起這麼喝茶的時尚,而且成了一種尊貴的象徵。
那現在我們就知道了,現代奶茶的調製更多是延續了歐洲人的喝茶習慣。
比如荷蘭的喝茶文化就影響了台灣的珍珠奶茶,
英國的喝茶習慣也成了香港絲襪奶茶的雛形……
所以說,你可別小看這一杯奶茶,
它的演變不斷經歷了傳播、改造、本土化加工等一系列的過程。
是經過了歷史上不斷的改良,才成為今天地球村的產物。
這杯看似不起眼的奶茶,其實正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對“品茶”理念的不斷創新與追求。
本文源自:公眾號“十五言”(第一個喝奶茶的人,加的是糖還是鹽?)
稿:胡雨薇
轉載:得到
--------------
主旨:
談奶茶,就要從中國歷史上的飲茶文化說起。
茶葉的祖籍在我國的四川,
先秦時期,巴蜀人民就已經開始有種植、販賣和飲用茶的習慣了。
在秦漢時期,茶葉順長江傳到了中原地區。
到了魏晉南北朝,茶葉在南方被廣泛種植,索性就成了人們最鍾愛的飲品。
到了唐朝呢,茶文化才真正達到了鼎盛,不僅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聚居地,
像西藏、新疆和蒙古等地廣泛傳播,還被來訪的使節帶回去傳入了日本。
明清時期,我國的茶葉大量運往歐洲、印度及斯里蘭卡等地,
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茶葉出口國。
奶是如何與茶相遇的呢?
從歷史上看,乳製品是游牧民族發展的另一個符號。
乳文化的傳播就是一個從牧區到農區、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的過程。
據考證,奶的傳播路徑恰恰是與茶相反的。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奶就已經從北方游牧區傳到了南方農業區。
但那個時候的中原漢族人,每天只服用很少量的乳製品。
不像現如今的我們,都已經把牛奶納入了日常的飲食結構裡。
唐朝有關的史料裡,記載過唐德宗李適曾經讓人在煮茶的時候,
在茶裡加“酥”,這個“酥”就是加工發酵過的奶。
這只是少數貴族嘗試的花樣喝法,還不是普羅大眾的喝茶方式。
唐代的時候,茶葉傳入西藏以後沒多長時間,西藏人就發明了酥油茶。
學者就認為,奶茶大概就是從藏族的酥油茶演變過來的。
所以我們說,奶茶的發明者,應該就是唐朝的西藏人。
而最早的奶茶,很可能是鹹的。
我們常喝的甜奶茶又是怎麼誕生的呢?
據記載,甜茶最初的發明者很可能是17世紀歐洲大陸上,葡萄牙的皇室貴族和傳教士。
剛開始接觸中國的茶葉,
原文:食物考 | 第一個喝奶茶的人,加的是糖還是鹽?
現如今啊,這奶茶是大街小巷最受年輕人追捧的飲品。
抬頭看看,那些琳瑯滿目的招牌絕對讓你挑花了眼,
比如說最常見的什麼珍珠奶茶、絲襪奶茶;東南亞風情的泰式奶茶、馬來西亞拉茶;
民俗範兒的內蒙咸奶茶、藏式酥油茶;
還有歐洲小資情調的英式花草茶、意式炭燒奶茶等等,真是一天一夜都數不完。
可你知道嗎,和油條、豆腐腦一樣,這奶茶也被人們分為甜的和鹹的兩種口味兒。
網上為這事兒,甚至都分成了兩個派別,吵來吵去。
那麼問題來了:奶茶剛剛誕生那會兒,到底是鹹的還是甜的呢?
它的口味在環境的影響下又是怎麼不斷改變的呢?
最近微信公眾號“十五言”就發表了一篇文章,給我們講了講奶茶的成長史。
要說“奶茶”這個詞兒啊,還真是現代的。
在歷史文獻中幾乎就找不到關於這個詞兒的記載。
要想追根溯源啊,我們還得分別從奶、茶、鹽、糖這幾種成分的歷史線索上,
來考察奶茶究竟是甜的還是鹹的。奶茶的鼻祖呢,就要從中國歷史上的飲茶文化說起。
我們都知道,茶葉的祖籍在我國的四川。
早在先秦時期,巴蜀人民就已經開始有種植、販賣和飲用茶的習慣了。
在秦漢時期,茶葉順長江傳到了中原地區。
到了魏晉南北朝,茶葉在南方被廣泛種植,索性就成了人們最鍾愛的飲品。
尤其是在士大夫階層,飲茶的文化漸漸風靡。
若是“有朋自遠方來”,一定會給你來點兒上好的茶葉招待一番。
到了唐朝呢,茶文化才真正達到了鼎盛,不僅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聚居地,
像西藏、新疆和蒙古等地廣泛傳播,還被來訪的使節帶回去傳入了日本。
到了宋元年間,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通過陸地和海上的“絲綢之路”,
我國的茶葉已經傳到了東非和歐洲大陸,
成了羅馬帝國那些皇親國戚和歐洲的上層貴族享用的珍品。
而到了明清時期,我國的茶葉大量運往歐洲、印度及斯里蘭卡等地,
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茶葉出口國。
那了解了我國在世界茶葉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江湖地位以後,
我們再來看看奶是如何與茶相遇的呢?
從歷史上看,乳製品是游牧民族發展的另一個符號。
乳文化的傳播就是一個從牧區到農區、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的過程。
據考證,奶的傳播路徑恰恰是與茶相反的。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奶就已經從北方游牧區傳到了南方農業區。
但那個時候的中原漢族人,每天只服用很少量的乳製品。
不像現如今的我們,都已經把牛奶納入了日常的飲食結構裡。
我們推算一下就知道,最早同時接觸到奶和茶的兩個群體,
分別是唐代以前的中原漢人和唐代時首次接觸到茶葉的西藏牧民。
在和唐朝有關的史料裡,記載過唐德宗李適曾經讓人在煮茶的時候,
在茶裡加“酥”,這個“酥”就是加工發酵過的奶。
這只是少數貴族嘗試的花樣喝法,還不是普羅大眾的喝茶方式。
對於西藏牧民來說,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西藏酥油茶就是他們的傳統飲品。
唐代的時候,茶葉傳入西藏以後沒多長時間,西藏人就發明了酥油茶。
這酥油啊,就是從牛奶、羊奶中提煉出的脂肪凝固物,屬於地地道道的奶製品。
後來這種喝茶方式漸漸傳到了新疆和蒙古族地區。
有學者就認為,奶茶大概就是從藏族的酥油茶演變過來的。
所以我們說,奶茶的發明者,應該就是唐朝的西藏人。
我們今天喝的酥油茶是鹹的,那是不是說最早在唐朝誕生的奶茶也是鹹的呢?
這篇文章認為——很可能也是鹹的。
首先,有明確的歷史文獻可以查到,元朝的蒙古酥油茶是鹹的。
蒙古酥油茶的作法呢,是先煮茶、再放鹽巴、最後加酥油。
那作為與蒙古酥油茶一脈相承的西藏酥油茶,自然也就被推斷是鹹的了。
其次,在有關古代飲茶文化的文獻裡,
我們能找到的,都是往茶裡加“鹽”的記載,從來找不到加“糖”這種方法。
而且古代喝茶,講究的是“清飲”。
隋唐的時候,煎茶只會放鹽巴,不放糖,因為糖的味道太重了,會影響茶本身的清韻口感。
最後,作者還發現,加鹽更符合游牧民族的生理需求。
游牧民族需要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酥油茶裡的鹽不僅可以掩蓋水質差帶來的異味,
如果使用得當還可以減少奶的添加量,大大降低了成本。
相反,糖會給人帶來飽膩感,不符合人體消化系統的需求。
所以,當奶茶作為飲食結構的主料時,是以鹹味兒閃亮登場的。
那現如今,我們常喝的甜奶茶又是怎麼誕生的呢?
據記載,甜茶最初的發明者很可能是17世紀歐洲大陸上,葡萄牙的皇室貴族和傳教士。
剛開始接觸中國的茶葉,葡萄牙人就發現沒有他們想像中的好喝啊,
這略帶苦味的茶,實在是喝不慣。
巧的是,那會兒葡萄牙剛剛壟斷了歐洲的蔗糖市場,
於是他們就自作主張,往茶裡放糖,調製成甜的紅茶。
這股子喝茶風尚就這麼一路從意大利和荷蘭,傳到了英國。
英國的上流社會就開始漸漸盛行起這麼喝茶的時尚,而且成了一種尊貴的象徵。
那現在我們就知道了,現代奶茶的調製更多是延續了歐洲人的喝茶習慣。
比如荷蘭的喝茶文化就影響了台灣的珍珠奶茶,
英國的喝茶習慣也成了香港絲襪奶茶的雛形……
所以說,你可別小看這一杯奶茶,
它的演變不斷經歷了傳播、改造、本土化加工等一系列的過程。
是經過了歷史上不斷的改良,才成為今天地球村的產物。
這杯看似不起眼的奶茶,其實正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對“品茶”理念的不斷創新與追求。
本文源自:公眾號“十五言”(第一個喝奶茶的人,加的是糖還是鹽?)
稿:胡雨薇
轉載:得到
--------------
主旨:
談奶茶,就要從中國歷史上的飲茶文化說起。
茶葉的祖籍在我國的四川,
先秦時期,巴蜀人民就已經開始有種植、販賣和飲用茶的習慣了。
在秦漢時期,茶葉順長江傳到了中原地區。
到了魏晉南北朝,茶葉在南方被廣泛種植,索性就成了人們最鍾愛的飲品。
到了唐朝呢,茶文化才真正達到了鼎盛,不僅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聚居地,
像西藏、新疆和蒙古等地廣泛傳播,還被來訪的使節帶回去傳入了日本。
明清時期,我國的茶葉大量運往歐洲、印度及斯里蘭卡等地,
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茶葉出口國。
奶是如何與茶相遇的呢?
從歷史上看,乳製品是游牧民族發展的另一個符號。
乳文化的傳播就是一個從牧區到農區、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的過程。
據考證,奶的傳播路徑恰恰是與茶相反的。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奶就已經從北方游牧區傳到了南方農業區。
但那個時候的中原漢族人,每天只服用很少量的乳製品。
不像現如今的我們,都已經把牛奶納入了日常的飲食結構裡。
唐朝有關的史料裡,記載過唐德宗李適曾經讓人在煮茶的時候,
在茶裡加“酥”,這個“酥”就是加工發酵過的奶。
這只是少數貴族嘗試的花樣喝法,還不是普羅大眾的喝茶方式。
唐代的時候,茶葉傳入西藏以後沒多長時間,西藏人就發明了酥油茶。
學者就認為,奶茶大概就是從藏族的酥油茶演變過來的。
所以我們說,奶茶的發明者,應該就是唐朝的西藏人。
而最早的奶茶,很可能是鹹的。
我們常喝的甜奶茶又是怎麼誕生的呢?
據記載,甜茶最初的發明者很可能是17世紀歐洲大陸上,葡萄牙的皇室貴族和傳教士。
剛開始接觸中國的茶葉,
葡萄牙人就發現沒有他們想像中的好喝啊,這略帶苦味的茶,實在是喝不慣。
巧的是,那會兒葡萄牙剛剛壟斷了歐洲的蔗糖市場,
於是他們就自作主張,往茶裡放糖,調製成甜的紅茶。
巧的是,那會兒葡萄牙剛剛壟斷了歐洲的蔗糖市場,
於是他們就自作主張,往茶裡放糖,調製成甜的紅茶。
現代奶茶的調製更多是延續了歐洲人的喝茶習慣。
比如荷蘭的喝茶文化就影響了台灣的珍珠奶茶,
英國的喝茶習慣也成了香港絲襪奶茶的雛形……
比如荷蘭的喝茶文化就影響了台灣的珍珠奶茶,
英國的喝茶習慣也成了香港絲襪奶茶的雛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