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怎麼甄選對自己有用的好知識
現在我們身邊的知識那真是太多了,所以很多人都想過這樣的問題:
我精力有限,到底什麼知識值得學呢?最近,公眾號“千古劉傳”發了篇文章,
提供了三條判斷知識價值的標準: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和可證偽性。
其實這三個標準是對科學的定義,
科學就是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上的、以實用主義為原則篩選的、可以被證偽的理論。
所以這個判斷知識價值的標準,也可以說是科學標準。
我們先說一下什麼是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
經驗主義的意思是,某個理論好不好用,必須拿出大家都認可的證據才行,
得經得起實證的檢驗。實用主義呢,就是理論一定要有實用價值,不實用的就沒意義。
舉個例子,你身邊肯定有喜歡星座學的人,喜歡用星座分析朋友的性格,分析運勢走向。
表面上看,這些人喜歡的是星座學,但其實他們是想擁有分析一個人的能力。
但是如果你告訴他,星座學雖然很好玩,
但其實不算是科學,想分析性格的話,還是心理學更靠譜。
他肯定會說,你怎麼知道星座學不靠譜呢?說不定心理學不靠譜呢!
這時候,我們就要用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來分析了。
如果你想說星座學比心理學更能分析一個人,
就應該拿出能公開檢驗的證據,證明星座學比心理學更有效。
比如,我們用星座學和心理學做實驗,看看在性格分析上,誰分析得更準確。
實際上,到現在為止,幾乎所有用星座進行預測的實驗都失敗了。
曾經有人讓星座學家,根據一些人出生日期,來預測他們的性格特徵,
這些大師的預測結果,和那些不懂星座的人瞎猜的結果差不多。
所以,從經驗主義的角度看,星座學是經不起實證檢驗的;
從實用主義來說,它也不如心理學更準確好用。
我們再說一下可證偽性。可證偽性的意思是說,科學理論是可以被證明是錯的。
舉個例子,有兩條關於死亡的理論,一個理論是,人都會死。
這個理論就是不可證偽的,因為除非全世界的人都死了,不然你怎麼知道它是不是真的?
第二個理論是,醫學上的死亡是腦死亡,腦死亡有幾個判斷標準,
比如深度昏迷,自發呼吸停止,腦電波消失。
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如果這些結果一直沒有變化,就可以宣布死亡。
這個理論是可證偽的,可以不斷迭代修正,就屬於科學。
學了這個理論,你對死亡的認知和解釋能力就更強了。
當你和別人討論死亡的時候,你就能有更高價值的見解和論點了。
那平時這些標準怎麼用呢?舉個例子,你正在創業,看到了這樣一些創業理論:
小企業要有大胸懷,大企業要講細節;做生意有三個要素,用心用腦用體力。
這些創業理論雖然很對,但沒什麼用。小企業的胸懷要多大才算大?
大企業要注意哪些細節才算是注意細節?做生意要用心用腦用體力?
如果生意沒做好,是不是說我沒用心沒用腦沒用體力?
它們都不能被證偽,不能迭代進步,又沒有公開的檢驗標準,所以沒有實用性。
這樣的理論就應該被屏蔽掉。
還有一點,一個知識應不應該學,你還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
比如,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說有本書叫《失控》,很值得一讀,
你在讀之前,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它能不能提升你的技能?能不能和你現在的知識體係發生交集?
能不能滿足你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否則,你學了就沒用。你可能會說,現在用不上,萬一以後用上了呢?
打個比方,就像你家里屯了很多東西,其中一些肯定不常用,甚至幾年都不用,
但這些以後可能用上的東西花了你的錢,佔了你家的空間,卻沒產生價值。
所以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選擇知識的時候更應該慎重。
你可以多參考一下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可證偽性這三條標準,
把那些對自己有用的好知識甄選出來。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千古劉傳”(知識爆炸的時代,如何具備甄選好知識的能力?)
稿:谷悅
轉載:得到
------------
主旨:
根據三原則甄選: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和可證偽性。
科學就是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上的、以實用主義為原則篩選的、可以被證偽的理論。
說明一下,可證偽性:
舉個例子,有兩條關於死亡的理論,一個理論是,人都會死。
這個理論就是不可證偽的,因為除非全世界的人都死了,不然你怎麼知道它是不是真的?
第二個理論是,醫學上的死亡是腦死亡,
腦死亡有幾個判斷標準,比如深度昏迷,自發呼吸停止,腦電波消失。
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如果這些結果一直沒有變化,就可以宣布死亡。
這個理論是可證偽的,可以不斷迭代修正,就屬於科學。
學了這個理論,你對死亡的認知和解釋能力就更強了。
當你和別人討論死亡的時候,你就能有更高價值的見解和論點了。
現在我們身邊的知識那真是太多了,所以很多人都想過這樣的問題:
我精力有限,到底什麼知識值得學呢?最近,公眾號“千古劉傳”發了篇文章,
提供了三條判斷知識價值的標準: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和可證偽性。
其實這三個標準是對科學的定義,
科學就是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上的、以實用主義為原則篩選的、可以被證偽的理論。
所以這個判斷知識價值的標準,也可以說是科學標準。
我們先說一下什麼是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
經驗主義的意思是,某個理論好不好用,必須拿出大家都認可的證據才行,
得經得起實證的檢驗。實用主義呢,就是理論一定要有實用價值,不實用的就沒意義。
舉個例子,你身邊肯定有喜歡星座學的人,喜歡用星座分析朋友的性格,分析運勢走向。
表面上看,這些人喜歡的是星座學,但其實他們是想擁有分析一個人的能力。
但是如果你告訴他,星座學雖然很好玩,
但其實不算是科學,想分析性格的話,還是心理學更靠譜。
他肯定會說,你怎麼知道星座學不靠譜呢?說不定心理學不靠譜呢!
這時候,我們就要用經驗主義和實用主義來分析了。
如果你想說星座學比心理學更能分析一個人,
就應該拿出能公開檢驗的證據,證明星座學比心理學更有效。
比如,我們用星座學和心理學做實驗,看看在性格分析上,誰分析得更準確。
實際上,到現在為止,幾乎所有用星座進行預測的實驗都失敗了。
曾經有人讓星座學家,根據一些人出生日期,來預測他們的性格特徵,
這些大師的預測結果,和那些不懂星座的人瞎猜的結果差不多。
所以,從經驗主義的角度看,星座學是經不起實證檢驗的;
從實用主義來說,它也不如心理學更準確好用。
我們再說一下可證偽性。可證偽性的意思是說,科學理論是可以被證明是錯的。
舉個例子,有兩條關於死亡的理論,一個理論是,人都會死。
這個理論就是不可證偽的,因為除非全世界的人都死了,不然你怎麼知道它是不是真的?
第二個理論是,醫學上的死亡是腦死亡,腦死亡有幾個判斷標準,
比如深度昏迷,自發呼吸停止,腦電波消失。
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如果這些結果一直沒有變化,就可以宣布死亡。
這個理論是可證偽的,可以不斷迭代修正,就屬於科學。
學了這個理論,你對死亡的認知和解釋能力就更強了。
當你和別人討論死亡的時候,你就能有更高價值的見解和論點了。
那平時這些標準怎麼用呢?舉個例子,你正在創業,看到了這樣一些創業理論:
小企業要有大胸懷,大企業要講細節;做生意有三個要素,用心用腦用體力。
這些創業理論雖然很對,但沒什麼用。小企業的胸懷要多大才算大?
大企業要注意哪些細節才算是注意細節?做生意要用心用腦用體力?
如果生意沒做好,是不是說我沒用心沒用腦沒用體力?
它們都不能被證偽,不能迭代進步,又沒有公開的檢驗標準,所以沒有實用性。
這樣的理論就應該被屏蔽掉。
還有一點,一個知識應不應該學,你還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
比如,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說有本書叫《失控》,很值得一讀,
你在讀之前,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它能不能提升你的技能?能不能和你現在的知識體係發生交集?
能不能滿足你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否則,你學了就沒用。你可能會說,現在用不上,萬一以後用上了呢?
打個比方,就像你家里屯了很多東西,其中一些肯定不常用,甚至幾年都不用,
但這些以後可能用上的東西花了你的錢,佔了你家的空間,卻沒產生價值。
所以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選擇知識的時候更應該慎重。
你可以多參考一下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可證偽性這三條標準,
把那些對自己有用的好知識甄選出來。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千古劉傳”(知識爆炸的時代,如何具備甄選好知識的能力?)
稿:谷悅
轉載:得到
------------
主旨:
根據三原則甄選: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和可證偽性。
科學就是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上的、以實用主義為原則篩選的、可以被證偽的理論。
說明一下,可證偽性:
舉個例子,有兩條關於死亡的理論,一個理論是,人都會死。
這個理論就是不可證偽的,因為除非全世界的人都死了,不然你怎麼知道它是不是真的?
第二個理論是,醫學上的死亡是腦死亡,
腦死亡有幾個判斷標準,比如深度昏迷,自發呼吸停止,腦電波消失。
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如果這些結果一直沒有變化,就可以宣布死亡。
這個理論是可證偽的,可以不斷迭代修正,就屬於科學。
學了這個理論,你對死亡的認知和解釋能力就更強了。
當你和別人討論死亡的時候,你就能有更高價值的見解和論點了。
也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它能不能提升你的技能?能不能和你現在的知識體係發生交集?
能不能滿足你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它能不能提升你的技能?能不能和你現在的知識體係發生交集?
能不能滿足你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