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得到-中史-立憲運動要了大清朝的命

文章出處:立憲運動要了大清朝的命


我們都知道,辛亥革命前十年,清王朝為了挽救自身的危機,
搞了一場叫“新政”的全面改革。最後幾年還準備制定憲法,成立責任內閣。
有的歷史學家說了,假如辛亥革命沒有發生,
說不定中國就能漸漸變成英國日本那樣的君主立憲國家,走上一條不同的現代化道路,
那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著名歷史學家馬勇最近就寫了一篇分析文章,反駁了這個觀點。


首先要明確的是,王朝想要改革的動機是什麼?
當然不是把中國變成一個現代化國家,而是藉助改革,防止革命發生,維持自己的統治
大家知道,1898年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是政治改革的主張,已經深入人心;
1902日俄戰爭,後起之秀日本打敗了俄國,好多中國知識分子說,日本之所以迅速變強,
就是因為它是君主立憲國家,搞憲法、搞責任內閣什麼的。這是套好東西,中國也應該學。

於是在1905年,清朝派了五個大臣,去歐洲各國考察憲政,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呢?
立憲可以幫助皇帝保住權力,要是辦錯了什麼事兒,推到內閣總理頭上就行了。
憲法呢,可以用來保障皇帝的權力,約束人民。
所以說,對西方憲政精神一無所知的清朝,從根兒上起就把這個東西理解錯了。
到了第二年初,滿清朝廷宣布說,自己要搞中央官制改革,
但是為了避免削弱皇帝的權力和滿洲貴族的特權,
慈禧太后就說,軍機處、內務府、八旗等五個傳統部門不能改。
這個事情就讓很多漢族大臣非常寒心,
比如袁世凱和張之洞,慈禧當時搞了一套把戲,就是對他們“明昇暗降”。
再把年輕的滿洲皇族、貴族,一批“滿族二代”​​空降到很多關鍵崗位上,
漢族大臣和地方上的紳士商人,盼​​星星盼月亮,
以為改革能讓自己在政治上出頭,意見能被朝廷採納。
結果沒想到是掛羊頭賣狗肉,滿洲貴族自己關起門來先把權力給瓜分了。
這就讓滿清朝廷,跟漢人,跟地方上的這些實權派,離心離德。


到了1908年11月,一天之內,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去世了,
又過了一年,最後一個對清王朝忠心耿耿的漢族實力派大臣張之洞也去世了,
清朝的權力現在完全落在了這批滿洲二代手裡,
這批人一沒眼光,二沒經驗,就開始瞎折騰。
比如當上了攝政王的​​醇親王載灃,還兼任了大清國陸海軍大元帥,
而且讓自己的六弟載洵,成了參與政務大臣兼海軍大臣,
他就是想把軍權,完全抓到自己手裡。
但這個時候全國都要求立憲,設立責任內閣的呼聲已經越來越高。
不僅是地方上的紳士商人,就連好多地方官,
都聯名上書、請願,說朝廷如果再不推進憲政改革,人心就沒法收拾了。

當然了,清政府也不是任何實事兒都沒做。
比如在各地就設立了一個機構叫"諮議局“。
這是未來地方議會的前身,成員都來自於地方上的實權派,
包括商人、地主、企業家甚麼的。
清政府覺得這樣已經很對得起你們了,

我不單讓你們有地方說話,讓你們有權利投票,
還允許你們往北京發電報、請願,難不成你們還想上天啊? !


但大家知道,改革一旦開了頭,人們的期望值就會​​越來越高,只能加速度往前推進。
這幫諮議局裡的議員,都覺著下一步就是開國會,商量國家大事了,
於是乎就三天兩頭的進京請願。有意思的是,紫禁城裡的朝廷,對這事兒發愁,
海外的孫中山,同盟會啊這些革命黨人,也對這事兒發愁。

為什麼呢,因為載灃這幫滿洲二代,覺得這些個地方諮議局議員,太得寸進尺了,
居然還想限制朝廷的權力。收個稅吧,你們抗議,修個鐵路吧,你們抗議,
開個礦吧,你們還抗議,真是太不給面子了。

那革命黨為什麼發愁呢?孫中山覺得,
本來這幫諮議局的議員,有錢有勢,應該拉攏他們來參加革命。
可現在清政府放出了什麼立憲、開國會、辦內閣這些個糖衣砲彈,
讓這幫地方實權派跟著清政府走了,這麼一來革命就要成泡影了。
所以1908年之後,為什麼同盟會在全國各地的武裝起義和暗殺越來越多了,
從正面講,是所謂的革命形勢要到高潮了,
但同時,也有一點狗急跳牆的成分,純粹是在賭博,撞大運。


恰恰就在這時候,清政府幹了一件最糊塗的事兒,可以說自絕於人民啊,啥事呢?
 1911年5月,載灃這批人,說你們不是要憲法、要內閣嗎?
好,我給你內閣,我也給你憲法。
結果內閣名單一出來,12個人裡,滿洲貴族就佔了9個。
其中7個都是皇族,把持了財政、海軍陸軍、農業工商這些要害部門,
第一任內閣總理是慶親王,英國人叫他大清朝第一貪污腐敗分子。
內閣淨是這些個人,簡直就是公然侮辱全國人民的智商啊。
消息一出,是舉國嘩然,人心徹底散了。
著名英國歷史學家崔瑞德說,這一步,徹底把全國人民,
還有地方上諮議局裡那些實力派,推到了革命黨的懷裡,
不到半年,武昌起義爆發,大清朝壽終正寢。

最後,清朝這場轟轟烈烈的立憲改革可以說是玩火自焚。
所以說啊 ,單​​純靠所謂的頂層設計,拒絕讓更多的人參與改革,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孤立。
本來想把改革變成緩釋壓力的減壓閥,結果適得其反,
人民一旦感覺你沒有誠意,那麼你做任何事兒,
都會激起新一輪的不滿,改革也就別想成功了。


本文源自:今日值得花時間(給對手留餘地的攝政王)
稿:刁敏桓
轉載:得到

------------
主旨:
清王朝想要改革的動機是什麼?
然不是把中國變成一個現代化國家,而是藉助改革,防止革命發生,維持自己的統治。
在1905年,清朝派了五個大臣,去歐洲各國考察憲政,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呢?
立憲可以幫助皇帝保住權力,要是辦錯了什麼事,推到內閣總理頭上就行了。
憲法呢,可以用來保障皇帝的權力,約束人民。
所以說,對西方憲政精神一無所知的清朝,從根兒上起就把這個東西理解錯了。
到了第二年初,滿清朝廷宣布說,自己要搞中央官制改革,
但是為了避免削弱皇帝的權力和滿洲貴族的特權,
慈禧太后就說,軍機處、內務府、八旗等五個傳統部門不能改。
這個事情就讓很多漢族大臣非常寒心,
比如袁世凱和張之洞,慈禧當時搞了一套把戲,就是對他們“明昇暗降”。

當然了,清政府也不是任何實事兒都沒做。
比如在各地就設立了一個機構叫"諮議局“。
這是未來地方議會的前身,成員都來自於地方上的實權派,
包括商人、地主、企業家甚麼的。
清政府覺得這樣已經很對得起你們了,
我不單讓你們有地方說話,讓你們有權利投票,
還允許你們往北京發電報、請願,難不成你們還想上天啊? !

清政府幹了一件最糊塗的事兒,可以說自絕於人民啊,啥事呢?
1911年5月,載灃這批人,說你們不是要憲法、要內閣嗎?
好,我給你內閣,我也給你憲法。
結果內閣名單一出來,12個人裡,滿洲貴族就佔了9個。
這一步,徹底把全國人民,
還有地方上諮議局裡那些實力派,推到了革命黨的懷裡,
不到半年,武昌起義爆發,大清朝壽終正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