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得到-世史-為什麼祖國是母親不是父親

文章出處:為什麼祖國是母親不是父親


祖國是男的還是女的?這個問題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難。
因為“祖國母親”嘛,這是個固定搭配。可是你想過沒有,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祖國是母親而不是父親呢?
最近,公眾號“壹讀”發了篇文章解釋了這個問題。

祖國這個詞啊,其實出現的很晚,大概是明代的時候,才在官方文獻裡第一次出現。
而且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專門用來指少數民族的,並不是中原地區。
一直到19世紀末的時候,“祖國”這個詞的意思才跟今天比較接近。
但是,問題來了,那個時候,“祖國”其實是一個偏男性的詞,你看“祖“字的偏旁就能發現。
因為它是祭祀祖先的神廟的意思。
而在傳統的父系社會裡,祭祀祖先明顯是跟男性直接相關的。
所以,中國的古人從來不把祖國比喻成母親。


那祖國是怎麼變成母親的呢?
20世紀初的時候,民族主義思潮剛剛在中國興起,
當時的老百姓只管交糧納稅,對“國家”啊、“民族”啊這些概念完全兩眼一抹黑。
你跟他們說為了國家奮鬥、奉獻,根本沒意義。
那為了動員大眾的力量,爭取國家獨立,知識分子就從先進國家學到了一個先進經驗,
用民族主義來喚醒大眾對“中國”這個共同體的認同。怎麼才能做到呢?
我們都知道,以前,父親代表的是傳統的倫理壓迫的形象,
更符合“君臣父子”的封建王朝,這在當時可是要反抗的對象。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母親和子女之間的血緣關係來比喻國家和個人的關係。
就像前蘇聯,在二戰時期,為了號召民眾抵抗德國的入侵,
就大量利用祖國母親的形象來做宣傳,海報啊,雕塑啊,都很多。所以,中國也這樣做了。
漸漸地,廣大底層人民就意識到,祖國是母親,就意味著它像母親一樣在養育、教育兒女;
而作為被養育的“兒女”呢,人民也就有義務和責任為“祖國母親”奉獻。


所以,祖國母親這個說法就開始流行起來。
你會發現,在20世紀初的中國詩歌裡,“祖國”被不斷地比喻成“母親”。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聞一多的《七子之歌》,
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和大連,
被比喻為中國母親離散的七個兒女。詩裡不斷呼喊著:“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所以,從當時起,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文人就不斷地在作品裡強化祖國母親這個形象。
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的時候,這個詞就已經在漢語文章和詩歌里大規模出現了。
經歷了文革之後,祖國這這位苦難深重的母親終於算是苦盡甘來。
從90年代開始,逐漸走向繁榮富強,“祖國母親”這個詞也成了一個固定的搭配。

所以你看,我們習以為常的“祖國母親”這個固定搭配的背後,也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

本文來源:公眾號“壹讀”(祖國為什麼是母親,不是父親?)
稿:曾翔
轉載:得到

------------
主旨:
祖國”其實是一個偏男性的詞,你看“祖“字的偏旁就能發現。
因為它是祭祀祖先的神廟的意思。
而在傳統的父系社會裡,祭祀祖先明顯是跟男性直接相關的。
所以,中國的古人從來不把祖國比喻成母親。
 
我們都知道,以前,父親代表的是傳統的倫理壓迫的形象,
更符合“君臣父子”的封建王朝,這在當時可是要反抗的對象。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母親和子女之間的血緣關係,來比喻國家和個人的關係。
就像前蘇聯,在二戰時期,為了號召民眾抵抗德國的入侵,
就大量利用祖國母親的形象來做宣傳,海報啊,雕塑啊,都很多。
所以,中國也這樣做了。
漸漸地,廣大底層人民就意識到,祖國是母親,就意味著它像母親一樣在養育、教育兒女;
而作為被養育的“兒女”呢,人民也就有義務和責任為“祖國母親”奉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